一种莨绸染色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3309阅读:5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纺织材料染色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莨绸染色工艺,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真丝蜡染与莨绸染整相结合的莨绸染色工艺。



背景技术:

莨绸又名黑胶绸或“香云纱”,是以家蚕丝为原料,在提花手拉机上织成平纹饰物后,用一种特殊的植物—薯莨的块茎汁液多次浸渍、晾晒后,使织物附着一层黄棕色胶状物,再用含有铁离子的塘泥均匀涂覆于织物表面,反复多次晾晒、水洗后制得的一面为黑色、一面呈咖啡色的面料,是一种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上等丝绸佳品。其具有面料凉爽宜人、易洗快干、色深耐脏、抗菌、不沾皮肤、轻薄而不易折皱等优点,且蕴含着天然植物和矿物的精华,不但散发着植物清香,而且面料正反异色,极具韵味,同时莨绸具有清凉离体、冬暖夏凉的特质。

但是传统染制的莨绸色彩较为单一,通常为一面黑色、一面咖啡色,即便目前已经逐渐开发出具有花纹图案的莨绸,其一般都是靠前期白坯印花或后期莨绸浅面印花加工制成,所得莨绸图案面料颜色厚重,少有白色或浅色等对比强烈的色彩效果,使得莨绸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是以蜡液在织物表面绘制图案,然后去除蜡质得到花纹织物,在浸染的过程中,作为防染剂的蜡液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蜡染工艺具有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的优点,可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用品,但是目前纺织材料技术领域中,尚无将蜡染与莨绸染制工艺相结合,制备色彩、花样丰富的丝绸制品的工艺,莨绸图案、色彩依然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莨绸色彩、图案单一,在服饰设计上存在局限性,从而提出一种可制得色彩更加丰富丝绸制品的莨绸染色工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供一种莨绸染色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

a、对绸坯进行局部蜡染,按照预设图案将蜡液涂覆于绸坯上,所述蜡液与绸坯的质量比为1:1-5,蜡染后将绸坯静置晾干;

b、薯莨液浸染绸坯,按照薯莨块茎与水的质量比1:1-3配制第一薯莨液、按照薯莨块茎与水的质量比1:50-67配制第二薯莨液、按照薯莨块茎与水的质量比1:30-50配制第三薯莨液,顺次用第一薯莨液、第二薯莨液、第三薯莨液多次浸染绸坯,每次浸染后均包含晒干的步骤;

c、过乌,在避光状态下,在经过步骤b处理后的绸坯表面涂覆含有铁离子的泥浆,静置后,清洗去除泥浆,并晒干,之后将绸坯用所述第二薯莨液浸泡、晒干后,于干燥的环境中静置3-6个月;

d、褪蜡软化处理,将柔软剂和食盐经62-80℃的热水溶解后,得到浸泡液,用浸泡液浸泡步骤c处理后的绸坯30-60min,所述绸坯与所述浸泡液的质量比为1:18-22。

作为优选,所述蜡液由蜂蜡或石蜡在52-67℃下熔化制得。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b中,数薯莨液浸染绸坯的具体过程为:依次在常温下用第一薯莨液浸泡绸坯1次、用第二薯莨液浸泡绸坯6-10次、用第三薯莨液浸泡绸坯6-10次,然后在40-45℃下用所述第三薯莨液浸泡绸坯1次、在常温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绸坯6-10次、在40-45℃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绸坯1次,最后在常温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绸坯2次。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c中,所述含有铁离子的泥浆为含有硫酸亚铁的泥浆,其涂覆于所述绸坯的正面,涂覆后,将涂有泥浆的一面对折静置45min。

作为优选,所述柔软剂为嵌段聚醚、酯基季铵盐或有机硅类柔软剂,所述浸泡液中柔软剂的含量为5-20g/l。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d中,所述食盐与绸坯的质量比为1:10-14。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d中,采用浸泡液褪蜡2次,2次浸泡褪蜡处理之间包括清水洗涤绸坯的步骤。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莨绸染色工艺,首先对绸坯进行局部蜡染,蜡液覆盖的部分保留绸坯的原色,而未被覆盖的部分则被后续的薯莨液染色,封蜡后的绸坯经过第一薯莨液、第二薯莨液、第三薯莨液多次浸染后,表面涂抹含有铁离子的泥浆,铁离子与薯莨液中的单宁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绸坯表面形成一层黑色沉淀物,清除泥浆后再次用第二薯莨液浸染,干燥静置3-6个月后褪蜡软化处理,即得到含有蜡染图案的莨绸。将蜡染工艺与莨绸染色工艺相结合,既保证了莨绸面料本身的优异性质,又提升了莨绸的观赏价值,莨绸表面可呈现出蜡染工艺所特有的“冰纹”效果,且色彩对比强烈,弥补了传统莨绸织物色调厚重单一的缺点,得到的莨绸面料图案丰富、色牢度高,同时,该染色工艺生态环保,制作过程条件温和,易于操作,使得莨绸面料在服饰上有更大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莨绸染色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

a、对绸坯进行局部蜡染,按照预设图案将蜡液涂覆于绸坯上,可以直接在绸坯表面用蜡液绘制图案,也可以制作镂空雕版将雕版覆盖在绸坯表面后再进行涂蜡,所述蜡液由蜂蜡在67℃下熔化制得,蜂蜡的熔点为62-67℃,粘性大、不易碎裂,所述蜂蜡蜡液与绸坯的质量比为1:5,涂覆蜡液的绸坯部分保留绸坯的原色而不被后续染色,蜡染后将绸坯在常温下静置晾干。

b、薯莨液浸染绸坯,按照薯莨块茎与水的质量比1:1配制第一薯莨液、按照薯莨块茎与水的质量比1:50配制第二薯莨液、按照薯莨块茎与水的质量比1:30配制第三薯莨液,顺次用第一薯莨液、第二薯莨液、第三薯莨液多次浸染绸坯,每次浸染后均包含晒干的步骤,具体为:首先将蜡染后的绸坯在常温下用第一薯莨液浸泡1次、在常温下用第二薯莨液浸泡该绸坯6次、在常温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该绸坯6次,然后在40℃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该绸坯1次、在常温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绸坯6次,再在40℃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绸坯1次,最后在常温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绸坯2次,每次浸泡至绸坯被完全浸湿,且每次浸泡完成后都包括将浸泡有薯莨液的绸坯平铺扫匀薯莨液、晒干的步骤。

c、过乌,在避光状态下,在经过步骤b处理后的绸坯表面涂覆含有铁离子的泥浆,所述泥浆中的水分含量为36.2%(质量百分比)且为含有硫酸亚铁的泥浆,所述泥浆涂覆于绸坯的正面,所述正面是指制作为衣物后朝向外部的一面,涂覆后将涂有泥浆的这一面对折静置45min,此时薯莨液中的单宁酸与泥浆中的硫酸亚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绸坯表面形成黑色的铁盐的单宁络合物沉淀,这种沉淀性质稳定,日晒和水洗后的色牢度较高,参加反应的有效硫酸亚铁与绸坯的质量比为1:243,静置后,将泥浆清洗干净并晒干,然后在常温下用第二薯莨液充分浸泡所述绸坯,再次脱水晒干后在干燥的环境中静置3个月。

d、褪蜡软化处理,将柔软剂和食盐用62℃的热水溶解后,得到浸泡液,用所述浸泡液浸泡经步骤c处理后的绸坯30min,绸坯与所述浸泡液的质量比为1:18,其中所述柔软剂为嵌段聚醚,在浸泡的过程中不断翻动绸坯,然后用清水清洗干净绸坯后重复用浸泡液浸泡一次,浸泡的过程中,食盐与绸坯的质量比为1:10,且浸泡液中柔软剂的含量为5g/l,即得兼具蜡染和薯莨液染色效果的面料,其色彩丰富,色牢度高,在设计年轻服装上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莨绸染色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

a、对绸坯进行局部蜡染,按照预设图案将蜡液涂覆于绸坯上,可以直接在绸坯表面用蜡液绘制图案,也可以制作镂空雕版将雕版覆盖在绸坯表面后再进行涂蜡,所述蜡液由石蜡在52℃下熔化制得,石蜡的熔点为52-62℃,粘度小、易碎裂、易脱蜡、易制作具有冰裂效果的蜡染面料,所述石蜡蜡液与绸坯的质量比为1:1,涂覆蜡液的绸坯部分保留绸坯的原色而不被后续染色,蜡染后将绸坯在常温下静置晾干。

b、薯莨液浸染绸坯,按照薯莨块茎与水的质量比1:3配制第一薯莨液、按照薯莨块茎与水的质量比1:67配制第二薯莨液、按照薯莨块茎与水的质量比1:50配制第三薯莨液,顺次用第一薯莨液、第二薯莨液、第三薯莨液多次浸染绸坯,每次浸染后均包含晒干的步骤,具体为:首先将蜡染后的绸坯在常温下用第一薯莨液浸泡1次、在常温下用第二薯莨液浸泡该绸坯10次、在常温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该绸坯10次,然后在45℃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该绸坯1次、在常温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绸坯10次,再在45℃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绸坯1次,最后在常温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绸坯2次,每次浸泡至绸坯被完全浸湿,且每次浸泡完成后都包括将浸泡有薯莨液的绸坯平铺扫匀薯莨液、晒干的步骤。

c、过乌,在避光状态下,在经过步骤b处理后的绸坯表面涂覆含有铁离子的泥浆,所述泥浆中的水分含量为36.2%(质量百分比)且为含有硫酸亚铁的泥浆,所述泥浆涂覆于绸坯的正面,所述正面是指制作为衣物后朝向外部的一面,涂覆后将涂有泥浆的这一面对折静置45min,此时薯莨液中的单宁酸与泥浆中的硫酸亚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绸坯表面形成黑色的铁盐的单宁络合物沉淀,这种沉淀性质稳定,日晒和水洗后的色牢度较高,参加反应的有效硫酸亚铁与绸坯的质量比为1:243,静置后,将泥浆清洗干净并晒干,然后在常温下用第二薯莨液充分浸泡所述绸坯,再次脱水晒干后在干燥的环境中静置6个月。

d、褪蜡软化处理,将柔软剂和食盐用80℃的热水溶解后,得到浸泡液,用所述浸泡液浸泡经步骤c处理后的绸坯60min,绸坯与所述浸泡液的质量比为1:22,其中所述柔软剂为酯基季铵盐,在浸泡的过程中不断翻动绸坯,然后用清水清洗干净绸坯后重复用浸泡液浸泡一次,浸泡的过程中,食盐与绸坯的质量比为1:14,且浸泡液中柔软剂的含量为20g/l,即得兼具蜡染和薯莨液染色效果的面料,其色彩丰富,色牢度高,在设计年轻服装上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莨绸染色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

a、对绸坯进行局部蜡染,按照预设图案将蜡液涂覆于绸坯上,可以直接在绸坯表面用蜡液绘制图案,也可以制作镂空雕版将雕版覆盖在绸坯表面后再进行涂蜡,所述蜡液由石蜡在58℃下熔化制得,石蜡的熔点为52-62℃,粘度小、易碎裂、易脱蜡、易制作具有冰裂效果的蜡染面料,所述石蜡蜡液与绸坯的质量比为1:3,涂覆蜡液的绸坯部分保留绸坯的原色而不被后续染色,蜡染后将绸坯在常温下静置晾干。

b、薯莨液浸染绸坯,按照薯莨块茎与水的质量比1:2配制第一薯莨液、按照薯莨块茎与水的质量比1:60配制第二薯莨液、按照薯莨块茎与水的质量比1:40配制第三薯莨液,顺次用第一薯莨液、第二薯莨液、第三薯莨液多次浸染绸坯,每次浸染后均包含晒干的步骤,具体为:首先将蜡染后的绸坯在常温下用第一薯莨液浸泡1次、在常温下用第二薯莨液浸泡该绸坯8次、在常温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该绸坯7次,然后在42℃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该绸坯1次、在常温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绸坯8次,再在43℃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绸坯1次,最后在常温下用第三薯莨液浸泡绸坯2次,每次浸泡至绸坯被完全浸湿,且每次浸泡完成后都包括将浸泡有薯莨液的绸坯平铺扫匀薯莨液、晒干的步骤。

c、过乌,在避光状态下,在经过步骤b处理后的绸坯表面涂覆含有铁离子的泥浆,所述泥浆中的水分含量为36.2%(质量百分比)且为含有硫酸亚铁的泥浆,所述泥浆涂覆于绸坯的正面,所述正面是指制作为衣物后朝向外部的一面,涂覆后将涂有泥浆的这一面对折静置45min,此时薯莨液中的单宁酸与泥浆中的硫酸亚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绸坯表面形成黑色的铁盐的单宁络合物沉淀,这种沉淀性质稳定,日晒和水洗后的色牢度较高,参加反应的有效硫酸亚铁与绸坯的质量比为1:243,静置后,将泥浆清洗干净并晒干,然后在常温下用第二薯莨液充分浸泡所述绸坯,再次脱水晒干后在干燥的环境中静置3-6个月。

d、褪蜡软化处理,将柔软剂和食盐用70℃的热水溶解后,得到浸泡液,用所述浸泡液浸泡经步骤c处理后的绸坯40min,绸坯与所述浸泡液的质量比为1:20,其中,所述柔软剂为二甲基硅乳液,在浸泡的过程中不断翻动绸坯,然后用清水清洗干净绸坯后重复用浸泡液浸泡一次,浸泡的过程中,食盐与绸坯的质量比为1:12,且浸泡液中柔软剂的含量为12g/l,即得兼具蜡染和薯莨液染色效果的面料,其色彩丰富,色牢度高,在设计年轻服装上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