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纱编织方法及其使用的横机与流程

文档序号:14412329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添纱编织方法及其使用的横机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自由地切换面纱和添纱的添纱编织方法及其使用的横机。



背景技术:

添纱编织中,例如拉出2根针织纱而向织针给纱,编织由2根针织纱构成的线圈。2根针织纱从不同的喂纱器给纱,沿编织方向使一方的喂纱器比另一方的喂纱器先行。于是,来自先行的喂纱器的针织纱作为面纱而呈现在针织物的正面,来自后行的喂纱器的针织纱作为添纱而呈现在针织物的反面。该方法中,通过喂纱器的先行/后行,确定面纱/添纱的关系。通常的织机不具备在编织中切换喂纱器的先行/后行的关系的机构,因此难以在编织中切换面纱/添纱的关系。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2-51444)记载了将1对喂纱器安装于1个导纱器,并且使一方的喂纱器能够相对于导纱器在导纱器的行进方向上摆动。若三角座滑架反转,则为了使面纱/添纱的关系与前一个线圈横列相同,需要切换一对喂纱器的先行/后行的关系。并且,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三角座滑架的反转时使一方的喂纱器向行进方向的后方侧摆动,在下一个线圈横列中也能够使面纱/添纱的关系与前一个线圈横列相同。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76159)记载了在具备可动的沉降片的横机中,将沉降片的轨迹和织针的轨迹组合,而切换面纱/添纱的顺序。该情况下,沉降片的轨迹为一定,在切换面纱/添纱的顺序时,使织针的轨迹从平常的轨迹变化。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2-51444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76159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通过新的方法而能够在编织中切换添纱编织中的面纱/添纱的关系。

本发明的添纱编织方法,从导纱器的喂纱器拉出至少2根针织纱,向针床的织针给纱,以所述至少2根针织纱的一方作为面纱呈现于针织物的正面,另一方作为添纱呈现于针织物的反面的方式,通过织机而进行编织,其特征在于,

通过设于针床的沉降片的引导面,引导所述至少2根针织纱,并同时向织针给纱,并且,

在导纱器的移动中通过张力控制部切换向所述至少2根针织纱中的至少1根针织纱施加的张力,

以张力大的一侧的针织纱在所述引导面和所述织针的针钩内位于下侧而成为面纱,张力小的一侧的针织纱在所述引导面和所述织针的针钩内位于上侧而成为添纱的方式,

切换所述至少2根针织纱的向面纱和添纱的分配。

本发明的横机,具备将织针和沉降片沿长度方向排列的针床、及具有用于将至少2根针织纱拉出而向织针给纱的喂纱器的导纱器,所述沉降片具备引导所述至少2根针织纱的引导面,其中,

所述横机具备张力控制部,该张力控制部控制向所述至少2根针织纱中的至少1根针织纱施加的张力,

所述张力控制部构成为,在导纱器的移动中,以设为面纱的针织纱的张力大于设为添纱的针织纱的张力的方式,切换向所述至少1根针织纱施加的张力,由此切换所述至少2根针织纱的向面纱和添纱的分配。

本发明中,拉出的针织纱在沉降片的引导面被引导,即通过与引导面接触而被限制位置,并同时向织针的针钩供给。并且在构件的位置关系中,喂纱器位于上方,针钩位于下方,在其中间的高度处针织纱与引导面接触。此时,设张力大的针织纱从喂纱器直至针钩为止占据最短的路径,在引导面处位于张力小的针织纱的下方。并且张力大的针织纱(面纱)在针钩内位于下侧,张力小的针织纱(添纱)在针钩内位于上侧,张力大的针织纱成为面纱,张力小的针织纱成为添纱。

此处当切换向针织纱的张力的大小时,张力大的针织纱向引导面的下方移动,张力小的针织纱向引导面的上方移动,面纱和添纱的关系变得相反。发明人观察了拉出的2根针织纱通过张力的切换而如何运动,确认了前述情况。即,张力大的针织纱向引导面的下方移动,张力小的针织纱向引导面的上方移动,伴随于此而面纱/添纱的关系反转。本发明中,通过引导面上的引导和张力的切换,而能够在编织中切换面纱和添纱的关系。伴随于此,能够切换在针织物的正面呈现的纱线,能够在添纱针织物形成期望的图案。将哪个针织纱设为面纱、哪个针织纱设为添纱称为针织纱的向面纱和添纱的分配。张力的控制不需要在平常进行,至少在变更向面纱和添纱的分配时进行。即,当向各针织纱的张力相同时,向面纱和添纱的分配不变化。因此也可以仅在使分配变化时切换张力,平常使向各针织纱的张力相同。可以控制各针织纱的张力,但也可以仅控制一方的针织纱的张力,而固定其他的针织纱的张力。

优选的是,通过织机的控制器读取针织物的编织数据中的、表示通过面纱和添纱的分配而实现的花纹的花纹数据,按照读取的花纹数据,通过所述张力控制部,切换对所述至少2根针织纱中的至少1根针织纱施加的张力。由此,通过添纱编织中的张力的切换,能够实现按照编织数据的花纹。

优选的是,从在共同的导纱器的下端部设置的一对喂纱器分别供给所述至少2根针织纱。由于经由共同的导纱器给纱,因此与从2个以上的导纱器给纱相比,控制简单,导纱器的数量较少即可。并且从一对喂纱器分别地、即以针织纱在喂纱器内不接触的方式给纱。因此,能够抑制针织纱相互接触而张力之差减小的情况,能够防止面纱/添纱的关系混乱。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横机的正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经过沉降片向织针的针织纱的供给路径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中的面纱/添纱的切换前的状态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中的面纱/添纱的切换后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中的面纱/添纱的切换算法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中的、基于张力的控制的面纱/添纱的切换的图;

图7是具备多个喂纱器的导纱器的侧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中编织的添纱针织物的图。

【标号说明】

2横机

4针床

6三角座滑架

8连动部

10喂纱器

11导纱器

12轨道

13给纱部

14纱筒

15张力控制部

16控制器

18针钩

19织针

20沉降片

22引导面

23铅垂面

24、25针织纱

30a、b喂纱器

31支承构件

32a、b导纱器

80添纱针织物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8中示出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优实施例及其变形。

【实施例】

图1表示使用的横机2,4是针床,针床4为例如前后一对、或前后和上下共计4张,设于横机2。6是三角座滑架,操作针床4的织针。也可以对每个织针设置直线电动机,而废除三角座滑架6。三角座滑架6沿针床4的长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往复移动,与三角座滑架6一体的连动部8使具备喂纱器10的导纱器11沿轨道12连动。

从设于横机2的例如上部侧方的给纱部13将针织纱向喂纱器10供给,拉出而向针床4的织针给纱。给纱部13中,从例如由纱筒14构成的纱源将针织纱向张力控制部15供给,通过张力控制部15对针织纱施加期望的张力。张力控制部15中,例如通过伺服电动机控制供给纱线的辊的转速,经由辊控制张力。或者经由臂的前端的小孔供给针织纱,对臂施加可变的作用力。此处若使对臂施加的力变化,则针织纱的张力也变化。

在张力控制部15中,除此以外,也可以设置测定针织纱的供给长度的旋转编码器等。张力切换的机构自身是任意的。图1中,从横机2的上方供给针织纱,但也可以从侧方供给针织纱。以下,设为拉出2根针织纱而给纱的方式,但也可以为3根以上。但是,拉出3根以上的针织纱而编织时,对面纱施加充分大的张力,对其他的添纱施加小的张力,但难以增大添纱间的张力差。因此,多个添纱呈现在针织物的反面,存在针织物的反面混色的情况。

图2示出从喂纱器10向织针的针钩18的、例如2根针织纱24、25的供给。编织的方向(线圈横列方向)是从图2的右向左,针织纱从位于高的位置的喂纱器10在沉降片前端的引导面22被引导,同时被向针钩18给纱。并且,将2根针织纱24、25拉出,例如从1个或2个喂纱器10给纱。于是,在针钩18的跟前,张力大的针织纱呈现于下方,张力小的针织纱呈现于上方。图1中示出从1个喂纱器10供给针织纱24、25的例子,但也可以分别从不同的2个喂纱器供给针织纱24、25。

图2的针钩18a是已形成线圈而向针床内归位,针钩18b、针钩18c正在从进入齿口侧的状态向针床侧依次返回。将向针钩18a、18b、18c引导针织纱的沉降片的引导面分别设为22a、22b、22c。

图3表示1组针钩18a和沉降片20a及其引导面22a,针钩18、沉降片20沿针床的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间距配置。19是织针,在前端存在所述的针钩18a,织针19的种类可以是舌针也可以是复合针等。沉降片20例如是固定的,也可以是被三角座滑架6操作的可动的沉降片。从针床4观察,沉降片20的前端的面成为引导面22,引导面22可以为铅垂的,或者也可以相对于铅垂面23倾斜,设倾斜角为θ。图3中示出了倾斜角θ为15°的例子,但倾斜的方向也可以相反(倾斜角θ为负)。

图3示出即将切换向针织纱24、25的张力之前或张力切换的影响达到之前的、针钩18a和引导面22a处的针织纱24、25的状况。针织纱25的张力比针织纱24的张力大,设张力大的针织纱25从喂纱器至针钩18a取最短的路径,位于引导面22a处的下侧,张力小的针织纱24位于引导面22a处的上侧。在针钩18a内,张力大的针织纱25位于下侧而成为面纱,张力小的针织纱24位于上侧而成为添纱。

图4示出以针织纱24的张力大于针织纱25的张力的方式切换张力,其影响直至针钩18c和引导面22c时的状况。以张力大的针织纱24相比张力小的针织纱25位于下侧的方式,引导面22c和针钩18c处的针织纱24、25的上下的关系变化,在针钩18c内针织纱24位于下侧而成为面纱,针织纱25位于上侧而成为添纱。

施加于2根针织纱的张力(张力控制部15中的张力)之比例如设为2倍以上,为了防止由于过大的张力而针织纱断开,优选为2倍以上且15倍以下,特别是设为2倍以上且10倍以下。实施例中设高张力侧为40g/根,低张力侧为5g/根,张力之比为8倍。但是,即使设高张力侧为20g/根,低张力侧为5g/根,也能够保持面纱/添纱的关系而没有问题地编织。g/根是表示每根针织纱的张力的单位。

为了防止2根针织纱接触而张力差减小,在从1个喂纱器给纱的情况下,优选如下处理。即,喂纱器设为2根针织纱能够不接触而通过的程度的尺寸,喂纱器的形状设为椭圆形等,使其长轴方向与针床4的长度方向正交。这样的话,能够防止喂纱器10及导纱器内的、针织纱间的接触。

确定面纱/添纱的关系的是施加于针织纱的张力差,因此例如也可以将一方的针织纱的张力在大的张力与小的张力之间控制,将另一方的针织纱的张力固定在中间的张力。该情况下,另一方的针织纱的张力也可以由拉伸弹簧等基本保持恒定,不需要实施基于反馈等的控制。

张力控制部15中,在切换张力的大小之后,实际上直至面纱/添纱的关系反转为止的距离例如为1/5英寸~1英寸左右,若从张力控制部15直至喂纱器10的距离长,则该距离也长,若从张力控制部15直至喂纱器10的距离短,则该距离也短。优选织机的控制器存储该距离。

通过对张力设置大小之差,引导面22处的针织纱的上下关系变化。在对2根针织纱施加相同的张力的期间,针织纱的上下关系不变化。因此,也可以在平常使向2根针织纱的张力相等,在切换面纱/添纱的关系时,使向作为面纱的针织纱的张力比作为添纱的针织纱的张力大,在面纱/添纱的切换停止时,使向2根针织纱的张力相等。

图5、图6表示添纱编织中的张力的控制。图5示出横机中的控制,在编织数据中面纱和添纱被分配,因此将其读取。在该分配中,例如,对最初设哪个针织纱为面纱,设哪个针织纱为添纱进行分配,对在以后的编织中在哪个位置切换面纱和添纱的分配进行指定。因此读取这些分配,进行存储(步骤1)。

以增大成为面纱的针织纱的张力,减小成为添纱的针织纱的张力的方式,通过张力控制部控制张力,并同时拉出2根针织纱而给纱(步骤2)。

然后,在从切换面纱和添纱的关系的位置起以直至张力的切换后面纱和添纱的关系变化为止的针的根数靠跟前的位置,切换施加于针织纱的张力的大小(步骤3、4),返回步骤2。

图6示意性地示出对于2根针织纱的张力的切换、面纱/添纱的关系的切换。

为了形成基于编织数据的花纹,也可以不切换面纱/添纱的分配,不依赖于编织数据而随机地切换面纱/添纱的分配。这样的话,能得到颜色等随机地变化的针织物。

图7示出在前端具备一对喂纱器30a、30b的导纱器11。导纱器11沿轨道12运动,在沿着横机的长度方向的前后一对支承构件31、31之间,一对喂纱器30a、30b以沿针床的长度方向位于相同位置的方式设置。经由一对导纱孔(eyelet)32a、32b向喂纱器30a、30b供给针织纱24、25,在导纱器11的附近,一对针织纱24、25相互不接触地拉出并向织针给纱。

优选的是,导纱孔32a、32b设于与轨道12的长度方向(针床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面内,防止从张力控制部15直至喂纱器30a、30b之间的、针织纱24、25的接触。

图8示意性地示出实施例中编织的添纱针织物(前身片)80,基于指定编织数据中的花纹的数据(花纹数据),切换面纱/添纱的分配。并且,使张力变化的时机根据三角座滑架的位置数据、或选择哪个针的选针数据等确定。

不需要使高的一侧的张力和低的一侧的张力为恒定,例如也可以设高的一侧的张力平常为5~20g/根,低的一侧的张力为5~20g/根,在面纱/添纱的分配的切换时设高的一侧的张力为30g/根,低的一侧的张力为3g/根等,与平常不同,而使针织纱的切换容易进行。即,平常也可以使面纱的张力与添纱的张力差比面纱/添纱的分配的切换时的张力差小,在极端的情况下,平常也可以使面纱的张力与添纱的张力相等。也可以使一方的针织纱的张力例如在5g/根~30g/根等之间变化,将另一方的针织纱的张力固定在例如15g/根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