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65374发布日期:2018-08-24 23:15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及包括该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的缝纫机,在用缝纫装置进行缝制时,自动校正缝料端缘部的左右位置。



背景技术:

现今,在缝纫机座上的落针位置的前方设置有折回导向装置的卷边缝纫机已为众人所知。该折回导向装置将缝料的端缘部分折回来并上下叠合着送出来。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以下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在该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中,在折回导向装置的前方夹着缝料的送料路径设置有送料带和缝料压脚,根据设置在这些相对部的前方的缝料端检测器的检测结果,让旋转螺线管工作,让缝料压脚上下移动,将缝料夹在该缝料压脚与送料带之间,施加左右方向的移动力。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6-11663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例如,一般情况下,构成衬衫的衣身的端缘部(袖笼部分)和袖山部的端缘部的曲线形状互不相同。在朝着缝纫装置一侧引导具有这样的曲线形状不同的端缘部的两片缝料的情况下,缝制作业者必须一边用两只手拽住两缝料并沿着与送料方向正交的方向分别移动两缝料,一边调节从端缘部到落针位置之间的间隔。为进行所述调节作业,就要求从事缝制作业的作业者的熟练度较高。由此可知,在经验不足的作业者从事缝制作业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在缝合部分出现皱褶等不良现象。

然而,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缝纫机自动对一片缝料施加左右方向的移动力,在对具有曲线形状不同的端缘部的两片缝料进行缝制的情况下,无法对这两片缝料分别施加左右方向的移动力。因此,必须用手左右调节另一片缝料,仍然需要作业者具有熟练者一样高超的缝制技能,靠经验不足的作业者获得一定质量的缝制品是很困难的。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对缝料进行重叠缝制时,能够自动且可靠地调节两片缝料的端缘部的位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达成所述目的,本该发明中,对上下缝料分别设置与其相对应的调节机构,而能够自动地调节端缘部的位置。

具体而言,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一种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为前提。该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布置在一边朝着送料方向运送分别具有端缘部的下侧缝料和上侧缝料一边对两端缘部进行缝合的缝纫装置的前侧,自动校正各缝料的端缘部在与该缝纫装置的缝料的送料方向近似正交的方向上偏离规定位置的偏移量。该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包括:下侧缝料运送部、下侧缝料按压部、下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下侧检测部、上侧缝料运送部、上侧缝料按压部、上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上侧检测部以及控制部。所述下侧缝料运送部设置在所述缝纫装置的落针位置之前,具有在所述下侧缝料的送料路径的下方沿着与送料方向近似正交的方向移动的下侧送料面;所述下侧缝料按压部设置在所述下侧缝料运送部的上方,具有夹着所述下侧缝料的送料路径与所述下侧送料面相对的下侧作用端;所述下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让所述下侧缝料按压部在下侧作用位置和下侧非作用位置之间移动至少一次以上,所述下侧作用位置为:所述下侧作用端移动而将所述下侧缝料夹在该下侧作用端和所述下侧送料面之间的位置,所述下侧非作用位置为:该下侧作用端移动而离开所述下侧送料面的位置;所述下侧检测部设置在所述下侧缝料按压部附近,检测所述下侧缝料的端缘部的位置;所述上侧缝料运送部设置在所述缝纫装置的落针位置之前,具有在所述上侧缝料的送料路径的上方沿着与送料方向近似正交的方向移动的上侧送料面;所述上侧缝料按压部设置在所述上侧缝料运送部的下方,具有夹着所述上侧缝料的送料路径与所述上侧送料面相对的上侧作用端;所述上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让所述上侧缝料按压部在上侧作用位置和上侧非作用位置之间移动至少一次以上,所述上侧作用位置为:所述上侧作用端移动而将所述上侧缝料夹在该上侧作用端和所述上侧送料面之间的位置,所述上侧非作用位置为:该上侧作用端移动而离开所述上侧送料面的位置;所述上侧检测部设置在所述上侧缝料按压部附近,检测所述上侧缝料的端缘部的位置;所述控制部进行下侧控制和上侧控制,在进行所述下侧控制时,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下侧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让所述下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工作,而让所述下侧缝料按压部在所述下侧作用位置和所述下侧非作用位置之间运动至少一次以上,同时让所述下侧缝料运送部工作而让所述下侧缝料的端缘部朝着规定位置移动;在进行所述上侧控制时,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上侧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让所述上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工作,而让所述上侧缝料按压部在所述上侧作用位置和所述上侧非作用位置之间运动至少一次以上,同时让所述上侧缝料运送部工作而让所述上侧缝料的端缘部朝着规定位置移动。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控制部进行下侧控制,即,根据下侧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让下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工作,而让下侧缝料按压部在下侧作用位置和下侧非作用位置之间至少运动一次以上,同时让下侧缝料运送部工作而让下侧缝料端缘部朝着规定位置移动,由此而适当地调节下侧缝料偏离规定位置的偏离量。控制部还进行上侧控制,即,根据上侧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让上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工作,而让上侧缝料按压部在上侧作用位置和上侧非作用位置之间至少运动一次以上,同时让上侧缝料运送部工作而让上侧缝料端缘部朝着规定位置移动,由此而适当地调节上侧缝料偏离规定位置的偏离量。故能够自动地校正下侧缝料和上侧缝料偏离规定位置的偏离量。结果是,在这些缝料的端缘部具有曲线的情况下等,即使是经验不足的作业者,也极容易缝制出达到一定质量的缝制品。这样一来,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作业者还能够操作两台缝纫机。需要说明的是,“前侧”表示以缝纫装置为基准靠近缝纫作业者的一侧。“近似正交”表示:不仅包括90°的情况,还可以包括稍微大于或稍微小于90°的情况。“上侧缝料按压部附近”表示:只要在上侧缝料按压部附近,从作业者看去的后侧或者前侧等任一位置都可以。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至少所述下侧缝料运送部、所述下侧缝料按压部以及所述下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构成一个单元,作下侧自动校正单元用;至少所述上侧缝料运送部、所述上侧缝料按压部以及所述上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构成一个单元,作上侧自动校正单元用;所述下侧自动校正单元和所述上侧自动校正单元构成为:分别能够相对于所述缝纫装置退后或者从所述缝纫装置上拆卸下来。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调节下侧缝料的端缘部的位置的下侧自动校正单元和调节上侧缝料的端缘部的位置的上侧自动校正单元构成为:分别能够相对于缝纫装置退后,因此当需要退后时,则容易让它们退后。而且,在对一片缝料进行缝合的情况下等,能够根据作业内容将一自动校正单元拆卸下来。因此,作业性良好,还能够用于其它机种。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下侧自动校正单元和所述上侧自动校正单元中的至少一个自动校正单元构成为:能够在执行元件的作用下退后。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通过驱动执行元件,而能够让下侧自动校正单元和上侧自动校正单元中的至少一个自动校正单元退后,因此能够仅让需要适当退后的单元退后,或者让两单元一次性退后。故作业性极佳。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下侧自动校正单元和所述上侧自动校正单元构成为:通过让一个气压缸收缩而能够退后。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通过驱动一个气压缸,一次就能够让下侧自动校正单元和上侧自动校正单元退后,故作业性极佳。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第二到第四方面任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该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具有铰链部和接合部,所述铰链部安装在所述缝纫装置上且能够摆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缝纫装置接合。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必要时,通过以铰链部为中心打开下侧自动校正单元和上侧自动校正单元,就非常容易进行保修等。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五方面任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下侧检测部和所述上侧检测部构成一个单元。所述下侧检测部布置在以所述下侧缝料按压部的下侧作用端为基准与插入下侧缝料一侧相反的一侧;所述上侧检测部布置在以所述上侧缝料按压部的上侧作用端为基准与插入上侧缝料一侧相反的一侧。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下侧检测部和上侧检测部结构紧凑且省空间,保修性优良。

第七方面的发明为一种缝纫机,在该缝纫机中,第一到第六方面任一方面任一方面所述的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设置在缝纫装置的落针位置的送料方向前侧,能够退后或拆卸下来。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在进行缝料的重叠缝制时,缝纫机能够自动且可靠地调节两缝料的端缘部的位置,该缝纫机就会有较好的适销性。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根据下侧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让下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工作,而让下侧缝料按压部在下侧作用位置和下侧非作用位置之间至少运动一次以上,同时让下侧缝料运送部工作而让缝料端缘部朝着规定位置移动,根据上侧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让上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工作,而让上侧缝料按压部在上侧作用位置和上侧非作用位置之间至少运动一次以上,同时让上侧缝料运送部工作而让缝料端缘部朝着规定位置移动。这样一来,在进行缝料的重叠缝制时,能够自动且可靠地调节两缝料的端缘部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设置有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的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3是从另一方向看到的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下侧自动校正单元和上侧自动校正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上侧自动校正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衬衫的衣身和袖部缝制前的形状的简图。

图7是放大示出下侧检测部和上侧检测部的立体图。

图8是放大示出缝纫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缝纫装置;2-本体部;2a-接合用臂;2b-u字形部分;3-气缸底板部(cylinderbed);4-针板;5-缝纫机头部;7-缝纫针;8-臂部;9-压脚;10-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11-校正装置本体;11a-铰链部;11b-导块;12-接合销;12a-螺纹部;13-气压缸;13a-活塞杆;14-气缸固定部14a-安装支架;14b-气压缸导向孔;15-单元支承部;15a-气压缸侧辊;16-单元基础部;16a-被支承杆;20-下侧自动校正单元;21-下侧缝料运送部;21a-下侧送料面;21b-下侧运送带;21c-下侧主动带轮;21d-下侧从动带轮;21e-下侧运送用电动马达;21f-下侧带套;22-下侧缝料按压部;22a-下侧作用端;23-下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23a-下侧按压部用支承销;23b-下侧按压部用连杆机构;23c-下侧按压部用螺线管;24-下侧检测部;24a-下侧缝料用发光部;24b-下侧缝料用受光部;25-传感器安装支架;26-传感器隔板;27-传感器单元;30-上侧自动校正单元;31-上侧缝料运送部;31a-上侧送料面;31b-上侧运送带;31c-上侧主动带轮;31d-上侧从动带轮;31e-上侧运送用电动马达;31f-上侧带套;32-上侧缝料按压部;32a-上侧作用端;33-上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33a-上侧按压部用支承销;33b-上侧按压部用连杆机构;33c-上侧按压部用螺线管;34-上侧检测部;34a-上侧缝料用发光部;34b-上侧缝料用受光部;50-缝纫机;51-控制器(控制部);52-主马达;53-电力源;54-空气源;55-气阀;w1-上侧缝料;w2-下侧缝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说明。

图2示出包括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的缝纫机50。图1中也示出,该缝纫机50主要包括:缝纫装置1、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10、作控制部用的控制器51以及驱动整个缝纫装置1的主马达52。来自电力源53的电力供向缝纫机50,来自空气源54的高压空气经气阀55也供向缝纫机50。

下面,对各装置做详细的说明。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缝纫装置1、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10设置在未图示的作业台上,控制器51、主马达52以及气阀55设置在作业台下。需要说明的是,为易于说明,在以下说明中,“上方(上侧)”和“下方(下侧)”表示缝纫机5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在以使用缝纫机50的缝纫作业者观察到的缝纫装置1为基准的情况下,“前侧”表示以缝纫装置1为基准靠近缝纫作业者一侧的位置关系,“后侧”表示以缝纫装置1为基准远离缝纫作业者一侧的位置关系。“左右方向”表示俯视时与后述的缝料的送料方向a正交的方向。

-缝纫装置的构造-

如图2所示,缝纫装置1是主要用于锁边的锁边机。具体而言,该缝纫装置1构成为:在将端缘部的曲线形状互不相同的上下两片缝料w1、w2(参照图6)的两端缘部叠合起来的状态下,能够一边将缝料w1、w2朝着从缝纫作业者看去的送料方向a送出,一边将该两端缘部缝合起来。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上侧缝料w1表示衬衫的袖山,下侧缝料w2表示衬衫的衣身。

缝纫装置1包括本体部2,在该本体部2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处安装有近似矩形箱状的气缸底板部3。如图8放大所示,在气缸底板部3的上部水平地安装有针板4,用来承载从前侧朝着送料方向a送出去的缝料。在气缸底板部3的上方安装有缝纫机头部5。在该缝纫机头部5的下部设置有针杆和缝纫针7。其中,该针杆朝着针板4向下方延伸,该缝纫针7固定在针杆6的下端部。在该缝纫机头部5内置有驱动机构,该驱动结构用于让针杆上下来回移动。在缝纫机头部5下方的臂部8设置有压脚9。利用所述缝纫装置1,将缝料放在针板4的上表面上,边用压脚9压着缝料,边让本体部2工作,由此就能够用缝纫针7将缝料的端缘部锁好边。

-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的构造-

如图2所示,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10被布置在缝纫装置1的前侧,该缝纫装置1一边朝着送料方向a送出分别具有端缘部的下侧缝料w2和上侧缝料w1,一边将两端缘部缝合起来。该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10构成为:自动校正各缝料的端缘部在与该缝纫装置中的缝料的送料方向a近似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偏离规定位置的偏离量。

具体而言,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10包括由例如钢板制成的校正装置本体11,该校正装置本体11例如经具有沿铅直方向延伸的摆动轴的铰链部11a安装在缝纫装置1上,能够摆动。在校正装置本体11的与铰链部11a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接合销12,该接合销12作能够与缝纫装置1接合的接合销用。该接合销12具有螺纹部12a,该螺纹部12a能够与自缝纫装置1延伸出来的接合用臂2a前端的u字形部分2b接合,且在接合状态下能够上紧。

如图3所示,在校正装置本体11的靠铰链部11a的部分,经气缸固定部14固定有作执行元件用的气压缸13,在该气压缸13的活塞杆13a的顶端连结有单元支承部15。具体而言,气压缸13的缸体固定在气缸固定部14的安装支架14a上,固定在单元支承部15上的气压缸侧辊15a被引导着在气缸固定部14的气缸导向孔14b内移动。板状的单元基础部16与该单元支承部15相连结。被支承杆16a在单元基础部16的下部延伸,该被支承杆16a由设置在校正装置本体11上的导向块11b支承着能够滑移。因此,单元基础部16受到支承而能够上下滑移,故能够稳定地滑移。

图4中也示出,下侧自动校正单元20和上侧自动校正单元30固定在该单元基础部16上。

下侧自动校正单元20至少包括下侧缝料运送部21、下侧缝料按压部22以及下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23。也就是说,下侧缝料运送部21位于缝纫装置1的落针位置的前方,且包括下侧运送带21b、下侧主动带轮21c、下侧从动带轮21d以及下侧运送用电动马达21e(图1等中示出)。其中,下侧运送带21b具有在下侧缝料w2的送料路径的下方沿左右方向移动的下侧送料面21a,该下侧运送带21b绕在下侧主动带轮21c和下侧从动带轮21d上,该下侧运送用电动马达21e让下侧主动带轮21c旋转。让下侧运送用电动马达21e正反转,下侧运送带21b就能够沿左右方向中任一个朝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缝料运送部21被下侧带套21f覆盖,以防缝料或手指触碰该下侧缝料运送部21。

如图4所示,下侧缝料按压部22设置在下侧缝料运送部21的上方(下侧送料面21a的正上方),下侧作用端22a呈半球状,夹着下侧缝料w2的送料路径与下侧送料面21a相对,该下侧作用端22a与该下侧缝料按压部22形成为一体。该下侧作用端22a还可以呈球状,能够转动。

下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23让下侧缝料按压部22在下侧作用位置和下侧非作用位置(图4所示的状态)之间反复运动,该下侧作用位置为:下侧作用端22a移动而将下侧缝料w2夹在该下侧作用端22a和下侧送料面21a之间的位置,该下侧非作用位置为:下侧作用端22a移动而离开下侧送料面21a的位置。该下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23具有下侧按压部用支承销23a、下侧按压部用连杆机构23b以及下侧按压部用螺线管23c。其中,该下侧按压部用支承销23a连结在下侧缝料按压部22的基端侧,该下侧按压部用支承销23a设置在该下侧按压部用连杆机构23b的顶端,该下侧按压部用螺线管23c让该下侧按压部用连杆机构23b工作。该下侧按压部用螺线管23c例如为旋转螺线管,当电信号送来时,该下侧按压部用螺线管23c就会旋转一规定角度,下侧按压部用连杆机构23b就开始工作,下侧缝料按压部22就会被切换到下侧作用位置。当下侧按压部用螺线管23c不再进行驱动时,下侧缝料按压部22就会在例如未图示的下侧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返回下侧非作用位置。

如图3所示,在从作业者看去的下侧缝料运送部21和下侧缝料按压部22的后侧,设置有检测下侧缝料w2的端部位置的下侧检测部24。如图7放大所示,该下侧检测部24安装在传感器安装支架25上,且位于设置在该传感器安装支架25上的板状传感器隔板26的下侧。下侧检测部24包括一对下侧缝料用发光部24a和一对下侧缝料用受光部24b。下侧缝料用受光部24b判断已接收到来自一对下侧缝料用发光部24a的光、仅接收了一对下侧缝料用发光部24a中一个发光部的光、一对下侧缝料用发光部24a中任一个发光部的光都没有接收到这三种情况,并由此检测下侧缝料w2的端部位置的偏移量,并将信号送往控制器51。

同样,如图5所示,上侧自动校正单元30至少包括上侧缝料运送部31、上侧缝料按压部32以及上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33。也就是说,上侧缝料运送部31位于缝纫装置1的落针位置的前方,且包括上侧运送带31b、上侧主动带轮31c、上侧从动带轮31d以及上侧运送用电动马达31e。其中,上侧运送带31b具有在上侧缝料w1的送料路径的下方沿左右方向移动的上侧送料面31a,该上侧运送带31b绕在上侧主动带轮31c和上侧从动带轮31d上,该上侧运送用电动马达31e让上侧主动带轮31c旋转。让上侧运送用电动马达31e正反转,上侧运送带31b就能够沿左、右方任一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缝料运送部31被上侧带套31f覆盖,以防缝料或手指触碰该上侧缝料运送部31。

上侧缝料按压部32设置在上侧缝料运送部31的下方(上侧送料面31a的正下方),上侧作用端32a呈半球状,夹着上侧缝料w1的送料路径与上侧送料面31a相对,该上侧作用端32a与该上侧缝料按压部32形成为一体。该上侧作用端32a还可以为球状,能够转动。

上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33让上侧缝料按压部32在上侧作用位置和上侧非作用位置(图5所示的状态)之间反复运动,该上侧作用位置为:上侧作用端32a移动而将上侧缝料w1夹在该上侧作用端32a和上侧送料面31a之间的位置,该上侧非作用位置为:该上侧作用端32a移动而离开上侧送料面31a的位置。该上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33具有上侧按压部用支承销33a、上侧按压部用连杆机构33b以及上侧按压部用螺线管33c。其中,该上侧按压部用支承销33a连结在上侧缝料按压部32的基端侧,该上侧按压部用支承销33a设置在该上侧按压部用连杆机构33b的顶端,该上侧按压部用螺线管33c让该上侧按压部用连杆机构33b工作。该上侧按压部用螺线管33c例如也是旋转螺线管,当电信号送来时,上侧按压部用螺线管33c就会旋转一规定角度,上侧按压部用连杆机构33b就开始工作,上侧缝料按压部32就会被切换到上侧作用位置。当上侧按压部用螺线管33c不再进行驱动时,上侧缝料按压部32就会在例如未图示的上侧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返回上侧非作用位置。

如图3所示,在从作业者看去的上侧缝料运送部31和上侧缝料按压部32的后侧,设置有检测上侧缝料w1的端部位置的上侧检测部34。如图7放大所示,该上侧检测部34设置在传感器隔板26的上侧。上侧检测部34包括一对上侧缝料用发光部34a和一对上侧缝料用受光部34b。上侧缝料用受光部34b判断已接收到来自一对上侧缝料用发光部34a的光、仅接收了一对上侧缝料用发光部34a中一个发光部的光、一对上侧缝料用发光部34a中任一个发光部的光都没有接收到这三种情况,并由此检测上侧缝料w1的端部位置的偏移量,并将信号送往控制器51。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下侧检测部24和上侧检测部34构成一个单元,作传感器单元27用。因此,结构紧凑化且省空间,保修性也优良,但还可以分别分开构成单元。

如图5所示,至少上侧缝料运送部31、上侧缝料按压部32以及上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33构成一个单元,作上侧自动校正单元30用。因此,上侧自动校正单元30能够单独拆卸下来。

控制器51进行下侧控制和上侧控制。在进行下侧控制时,根据下侧检测部24的检测结果让下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23工作,让下侧缝料按压部22在下侧作用位置和下侧非作用位置之间反复运动,同时让下侧缝料运送部21工作而让下侧缝料端缘部朝着规定位置移动。在进行上侧控制时,根据上侧检测部34的检测结果让上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33工作,让上侧缝料按压部32在上侧作用位置和上侧非作用位置之间反复运动,同时让上侧缝料运送部31工作而让上侧缝料端缘部朝着规定位置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51既可以由一个电路板构成,而进行下侧控制和上侧控制,又可以由不同的电路板而分别进行下侧控制和上侧控制。

-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的工作情况-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10的工作情况做具体的说明。

如图6所示,一般情况下,例如,与衬衫衣身(下侧缝料w2)的袖笼部分相比,缝在该衬衫衣身的袖笼部分的袖山部(上侧缝料w1)的端缘部呈弯曲度较陡(亦即,曲率较大)的曲线。在同时朝着送料方向a将所述下侧缝料w2和上侧缝料w1送出时,控制器51会自动调节偏离规定位置的偏移量(左右偏移量)。

具体而言,在下侧控制下,当下侧缝料用受光部24b接收了下侧检测部24的一对下侧缝料用发光部24a的光,而检测到下侧缝料w2偏左以后,控制器51就会将信号送往下侧按压部用螺线管23c,驱动下侧按压部用连杆机构23b,以下侧缝料按压部22作下侧作用位置,让下侧缝料w2触碰下侧送料面21a。具体而言,高速地反复进行下侧按压部用螺线管23c的接通/切断,让下侧缝料按压部22反复地按压下侧缝料w2和离开下侧缝料w2。与此同时,或者在此前后,由下侧运送用电动马达21e驱动着下侧运送带21b朝右侧移动。这样一来,下侧缝料w2就会在适当的力的作用下触碰下侧运送带21b,而被强迫朝右侧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下侧缝料按压部22继续按着下侧缝料w2不放,就有可能出现下侧缝料w2被扭歪等不良现象。当下侧检测部24不再接收左侧的下侧缝料用发光部24a的光而检测到偏移量已被校正过来以后,控制器51就停止向下侧按压部用螺线管23c发送接通/切断指令,而让下侧缝料按压部22返回下侧非作用位置。然后,让下侧运送带21b停止工作。

相反,当下侧缝料用受光部24b没有接收到一对下侧缝料用发光部24a的光,而检测出下侧缝料w2偏右以后,控制器51则将高速地反复进行接通/切断的信号发送给下侧按压部用螺线管23c,让下侧按压部用连杆机构23b工作,以下侧缝料按压部22为下侧作用位置,让下侧缝料w2触碰下侧送料面21a。与此同时,或者在此前后,由下侧运送用电动马达21e驱动着下侧运送带21b朝左侧移动。这样一来,下侧缝料w2就被下侧运送带21b强迫着朝左侧移动。当下侧检测部24再次接收到右侧的下侧缝料用发光部24a的光而检测到偏移量已被校正过来以后,控制器51就停止向下侧按压部用螺线管23c发送接通/切断指令,让下侧缝料按压部22返回下侧非作用位置。然后,让下侧运送带21b停止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在下侧按压部22触碰下侧缝料w2且偏移量被校正过来的情况下,只要向下侧按压部用螺线管23c发送一次接通/切断指令即可。

另一方面,在上侧控制下,当上侧缝料用受光部34b没有接收到一对上侧缝料用发光部34a的光,而检测出上侧缝料w1偏左以后,控制器51则将信号发送给上侧按压部用螺线管33c,让上侧按压部用连杆机构33b工作,以上侧缝料按压部32为上侧作用位置,让上侧缝料w1触碰上侧送料面31a。具体而言,高速地反复进行上侧按压部用螺线管33c的接通/切断,让上侧缝料按压部32反复地按压上侧缝料w1和离开上侧缝料w1。与此同时,或者在此前后,由上侧运送用电动马达31e驱动着上侧运送带31b朝右侧移动。这样一来,上侧缝料w1就会在适当的力的作用下触碰上侧运送带31b,而被强迫朝右侧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上侧缝料按压部32继续按着上侧缝料w1不放,就有可能出现上侧缝料w1被扭歪等不良现象。当上侧检测部34不再接收左侧的上侧缝料用发光部34a的光而检测到偏移量已被校正过来以后,控制器51就停止向上侧按压部用螺线管33c发送接通/切断指令,而让上侧缝料按压部32返回上侧非作用位置。然后,让上侧运送带31b停止工作。

相反,当上侧缝料用受光部34b接收到上侧检测部34的一对上侧缝料用发光部34a的光,而检测到上侧缝料w1偏右以后,控制器51就会将高速地反复进行接通/切断的信号送往上侧按压部用螺线管33c,驱动上侧按压部用连杆机构33b,以上侧缝料按压部32作上侧作用位置,让上侧缝料w1触碰上侧送料面31a。与此同时,或者在此前后,由上侧运送用电动马达31e驱动着上侧运送带31b朝左侧移动。这样一来,上侧缝料w1就被上侧运送带31b强迫着朝左侧移动。当上侧检测部34不再接收右侧的上侧缝料用发光部34a的光而检测到偏移量已被校正过来以后,控制器51就停止向上侧按压部用螺线管33c发送接通/切断指令,让上侧缝料按压部32返回上侧非作用位置。然后,让上侧运送带31b停止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在上侧按压部32触碰上侧缝料w1且偏移量被校正过来的情况下,只要向上侧按压部用螺线管33c发送一次接通/切断指令即可。

因为这样自动地校正了下侧缝料w2和上侧缝料w1的端部位置的偏移量,所以在这些缝料w1、w2的端缘部具有曲线的情况下,即使是经验不足的作业者,也极容易达到规定的缝制质量。这样一来,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作业者还能够操作两台缝纫机50。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一个气压缸13而使其收缩,单元基础部16就能够相对于校正装置本体11朝右侧移动,从而能够让下侧自动校正单元20和上侧自动校正单元30一起退后。因此,作业性极其良好。

在本实施方式中,必要时,还能够让螺纹部12a松一些,将接合销12拉到前面,让下侧自动校正单元20和上侧自动校正单元30以铰链部11a为中心打开。因此,易于进行保修等。

就本实施方式中的缝纫机50而言,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10设置在缝纫装置1的落针位置的前方,能够退后或者拆卸下来,故在不需要调节缝料端缘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偏移量的情况下,就能够将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10从缝纫机50上卸下来;在需要保修或更换缝料时等,也很容易让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10退后。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缘部自动校正装置10,在进行缝料的重叠缝制时,能够自动且可靠地调节两缝料w1、w2的端缘部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在进行缝料w1、w2的重叠缝制时,缝纫机50能够自动且可靠地调节两缝料w1、w2的端缘部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该缝纫机50就会有较好的适销性。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还可以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以下构成方式。

也就是说,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缝纫装置1是主要用于锁边的锁边机,但本发明对于专利文献1那样的将一片缝料的端缘部折回来缝制的缝纫装置也适用。在该情况下,只要让上侧自动校正单元30退后或者将上侧自动校正单元30拆卸下来即可。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上侧自动校正单元30能够单独拆卸下来,但还可以让上侧自动校正单元拆卸不下来,却能够单独退后。可以至少下侧缝料运送部21、下侧缝料按压部22以及下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23单独构成一个单元作下侧自动校正单元20用。这样一来,就能够单独地将下侧自动校正单元20拆卸下来,或者让下侧自动校正单元20单独退后。这样一来,必要时,就容易让它们退后。在缝制一片缝料的情况下等,能够根据作业内容将一下侧自动校正单元20或上侧自动校正单元30拆卸下来。因此,作业性良好,还能够用于其它机种。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使下侧缝料运送部21和上侧缝料运送部31为带驱动机构,但还可以采用其它运送机构实现该目的,例如将多个辊排列起来,用链条等进行驱动等。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下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23和上侧缝料按压部用驱动部33采用的是利用旋转螺线管进行驱动的驱动方式。但除此以外,既可以采用利用气压缸让下侧缝料按压部22和上侧缝料按压部32上下移动的驱动方式,又可以采用利用步进电动机驱动扁平凸轮,让下侧缝料按压部22和上侧缝料按压部32上下移动的驱动方式。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利用作执行元件用的气压缸13,让下侧自动校正单元20和上侧自动校正单元30能够退后。但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气压缸以外的执行元件(例如电动马达和滚珠丝杠的结合等)让下侧自动校正单元20和上侧自动校正单元30能够退后。而且,还可以采用利用执行元件仅让下侧自动校正单元20和上侧自动校正单元30中的至少一方退后。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下侧检测部24和上侧检测部34采用的是光学式的非接触式传感器。但它们并不限于光学式,非接触式的任何传感器皆可,而且还可以是接触式的传感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是说明本发明本质的优选示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其应用范围或用途的意图。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