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型晾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90382发布日期:2018-08-17 20:39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简易型晾衣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晾衣架都依靠三脚支撑架固定安装,晾衣杆的两端与三角支撑架通过焊接连接,晾晒衣物时,衣架在风吹动下容易滑动到晾衣杆的两端造成衣物与三脚支撑架接触,三角支撑架上的铁锈和灰尘会粘在洗净的衣物上,且三角支撑架上的尖锐处容易挂破衣物。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避免碰脏、挂破衣物的简易型晾衣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简易型晾衣装置,包括晾衣杆本体,所述晾衣杆本体左右两端分别向内弯折形成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所述第一弯折段向下弯折形成第一下弯段,所述第二弯折段向下弯折形成第二下弯段。本实用新型整体为一体成型制成,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省去了两端的三角支架结构,避免了出现衣物被其弄脏或挂破的情况,使用效果好;整个装置一体成型,结构牢固,相较传统结构而言,所能够支撑的重量更大,稳定性更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与所述晾衣杆本体之间分别具有一夹角α,所述夹角α为90°;直角结构的设置,使得晾衣杆整体的结构更为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下弯段与所述第一弯折段之间具有一夹角β,所述夹角β为90°;所述第二下弯段与第二弯折段之间具有一夹角γ,所述夹角γ为90°;直角结构的设置,使得晾衣杆整体的结构更为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晾衣杆本体的直径设置为15mm-30mm;直径设置的较大,晾衣杆牢固度强,不易变形,保持结构的稳定,并且增加了晾衣杆的承重力。

或优选的,所述晾衣杆本体的壁厚设置为2mm-10mm;壁厚较大,进一步提高了晾衣杆的牢固强度和承重能力,不易出现变形等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晾衣杆本体上设有至少一个变形部,所述变形部的厚度小于所述晾衣杆本体的直径;该种结构下,可配合特殊结构的衣架使用,衣架钩部处的开口小于晾衣杆的直径,进而到衣架套设在晾衣杆上后,衣架无法在正常晾衣杆直径的位置被取下,从而有效防止衣架内吹落;而通过变形部的设置,使得变形部的厚度小于开口的长度,进而开口可在该变形部位置上方便的套设至晾衣杆上,操作更为简便,经济实用。

进一步的,所述晾衣杆本体两侧向内挤压形成所述变形部;可通过挤压直接成型,制造简便。

优选的,所述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与所述晾衣杆本体的连接处分别设有一限位件;防止衣架被风吹至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上,防止衣物与墙体发生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晾衣杆本体为不锈钢管或镀锌管;保证晾衣杆本体承重力的同时防止晾衣杆本体生锈,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为夹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整体一体成型,结构牢固,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省去了两端的三角支架结构,避免了出现衣物被其弄脏或挂破的情况,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4所示,一种简易型晾衣装置,包括晾衣杆本体1,晾衣杆本体1为不锈钢管或镀锌管,保证晾衣杆本体1承重能力的同时,可防止其生锈,避免因晾衣杆本体1自身的铁锈而碰脏衣物,延长了晾衣架的使用寿命;包括晾衣杆本体1,所述晾衣杆本体1左右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弯折段11和第二弯折段12;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弯折段11由所述晾衣杆本体1的左端向内弯折形成,第一弯折段11与所述晾衣杆本体1之间具有一夹角α,所述夹角α为90°,使得晾衣架的结构更为稳定;所述第二弯折段12由所述晾衣杆本体1的右端向内弯折形成,第二弯折段12与所述晾衣杆本体1之间具有一夹角α,所述夹角α为90°,使得晾衣架的结构更为稳定;如图3-4所示,所述晾衣杆本体1还具有第一下弯段13和第二下弯段14,所述第一下弯段13由所述第一弯折段11向下弯折形成,且第一下弯段13与所述第一弯折段11之间具有一夹角β,所述夹角β为90°,增强牢固性;所述第二下弯段14由所述第二弯折段12向下弯折形成,且第二下弯段14与第二弯折段12之间具有一夹角γ,所述夹角γ为90°,使得晾衣架稳定性更高;晾衣架通过一根晾衣杆弯折形成,一体成型,结构牢固,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省去了两端的三角支架结构,避免了出现衣物被其弄脏或挂破的情况,使用效果好。

作为优选,所述晾衣杆本体1的直径设置为15mm-30mm;所述晾衣杆本体1的壁厚设置为2mm-10mm;晾衣架的承重能力更强,且弯折处不会轻易发生变形,晾衣架的结构更稳定。

所述晾衣杆本体1上设有一个变形部15,所述变形部15的厚度小于所述晾衣杆本体1的直径;优选的,该变形部15设置在晾衣杆本体1的中心位置,该变形部15可通过压机将该晾衣杆两侧向内挤压形成,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只按压其中一侧形成变形部,该变形部也可设置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衣架钩部的位置上均具有一个开口,用于使得钩部能够挂在晾衣杆上,该结构为现有技术;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变形部的厚度设置为小于开口的大小,晾衣杆本体的直径设置为大于开口的大小;进而衣架钩部需挂至晾衣杆上时,可通过通过变形部所在位置套至晾衣杆上后,之后将衣架移动至未设置变形部的位置,由于开口大小小于晾衣杆的直径,进而开口将无法从晾衣杆中脱离,进而使得衣架不会从晾衣杆上吹落。

为了防止衣架被吹至第一弯折段11和第二弯折段12上,而使得衣物接触墙面;我们在所述第一弯折段11和第二弯折段12与所述晾衣杆本体1的连接处分别设置了一限位件2;优选的,该限位件2为夹子,可夹在第一弯折段11和第二弯折段12与所述晾衣杆本体1的连接处位置,从而有效防止衣架被吹至第一弯折段11和第二弯折段12上。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