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织用布料清洁型染色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66347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纺织用布料清洁型染色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染色机构,尤其涉及一种纺织用布料清洁型染色机构。



背景技术:

纺织原意是取自纺纱与织布的总称,但是随着纺织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非织造纺织材料和三维复合编织等技术产生后,现在的纺织已经不仅是传统的手工纺纱和织布,也包括无纺布技术,现代三维编织技术,现代静电纳米成网技术等生产的服装用、产业用、装饰用纺织品。所以,现代纺织是指一种纤维或纤维集合体的多尺度结构加工技术,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手工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日常生活中的服装、安全气囊和窗帘地毯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染色即染上颜色,也称上色,是指用化学的或其他的方法影响物质本身而使其着色,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通过染色可以使物体呈现出人们所需要的各种颜色,用五颜六色来装点生活。染色之法自古有之,并不断发展。

现有的染色机构存在有染色不均匀、染色效果差的缺点,因此亟需研发一种染色均匀、染色效果好的纺织用布料清洁型染色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的染色机构存在有染色不均匀、染色效果差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染色均匀、染色效果好的纺织用布料清洁型染色机构。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纺织用布料清洁型染色机构,包括有底板、侧板、升降机构、支撑板、左右移动机构、染色机构、染色框、第五滚筒、第七转轴、第四支杆、第五支杆、第三电机、第八转轴和第六滚筒、烘干箱、螺丝钉、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第四轴承座;侧板、第五支杆、烘干箱、染色框、第四支杆沿底板长度方向依次固接于底板,第六滚筒与第八转轴固接,第四支杆上开有凹槽;第五滚筒固接于第七转轴,且第七转轴放置在凹槽上;升降机构固接于侧板靠近烘干箱的一侧部,支撑板与升降机构输出端固接,左右移动机构固接于支撑板底部,染色机构与左右移动机构输出端固接,第四轴承座固接于第五支杆顶部,第八转轴一端与第三电机输出端固接,第八转轴另一端穿过第四轴承座通过第一固定杆与螺丝钉螺接,且第八转轴与第四轴承座枢接;第一固定杆与第六滚筒靠近第三电机的一侧部固接,第二固定杆与第六滚筒另一侧部固接。

优选地,升降机构包括有第一滑轨、第一滑块、第一连接杆、第一电机、第一轴承座、螺母、丝杆和第二轴承座;第二轴承座、第一滑轨、第一轴承座、第一连接杆沿侧板长度方向依次固接于侧板侧部,第一电机固接于第一连接杆端部,螺母通过第一滑块与第一滑轨滑动连接,丝杆一端与第一电机输出端固接;丝杆另一端穿过第一轴承座、螺母与第二轴承座枢接;螺母与丝杆螺接。

优选地,左右移动机构包括有第二滑块、第二滑轨、第一电动绕线轮、第一拉线、第二拉线和第二电动绕线轮;第一电动绕线轮、第二滑轨、第二电动绕线轮沿支撑板长度方向依次固接于支撑板底部,第二滑块与第二滑轨滑动连接;第一拉线一端与第一电动绕线轮连接,第一拉线另一端与第二滑块靠近第一电动绕线轮的一侧部固接;第二拉线一端与第二电动绕线轮连接,第二拉线另一端与第二滑块靠近第二电动绕线轮的一侧部固接。

优选地,染色机构还包括有第一皮带轮、第二电机、第一转轴、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二连接杆、第一滑杆、第一滚筒、第二滚筒、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第三滚筒、第四转轴、第四滚筒、第五转轴、第二滑杆、第六转轴、第三轴承座、第二皮带轮、第三连接杆、第三支杆和平皮带;第一支杆沿竖直方向固接于第二滑块的底部,第二电机固接于第一支杆;第一转轴与第二电机输出端固接,第一皮带轮与第一转轴固接;第三轴承座固接于第一支杆;第六转轴一端与第三轴承座枢接,第二皮带轮于第六转轴固接;第一皮带轮通过平皮带与第二皮带轮传动连接,第二支杆固接于平皮带一侧部,第三支杆固接于平皮带另一侧部,第二连接杆固接于第二支杆端部,第一滑杆沿水平方向固接于第二连接杆底部,第三转轴一端与第二滑杆铰接,第一滚筒固接于第三转轴,第二转轴一端与第二滑杆铰接,第二滚筒固接于第二转轴,第三连接杆固接于第三支杆端部,第二滑杆沿水平方向固接于第三连接杆底部,第四转轴一端与第二滑杆铰接,第三滚筒固接于第四转轴,第五转轴一端与第二滑杆铰接,第四滚筒固接于第五转轴。

优选地,染色机构包括有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第一滑套、第二滑套、第三滑套和第四滑套;第一滑套与第二滑杆滑动连接,第五转轴一端与第一滑套铰接,第四滚筒固接于第五转轴,第二滑套与第二滑杆滑动连接,第四转轴一端与第二滑套铰接,第三滚筒固接于第四转轴,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通过第一弹性件相互连接,第三滑套与第一滑杆滑动连接,第三转轴一端与第三滑套铰接,第一滚筒固接于第三转轴,第四滑套与第一滑杆滑动连接,第二转轴一端与第二滑套铰接,第二滚筒固接于第二转轴,第三滑套与第四滑套通过第二弹性件相互连接。

优选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均为弹簧。

优选地,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均为钢丝绳。

工作原理:当使用本装置进行染色时,启动升降机构,控制升降机构输出端下降,从而带动左右移动机构和染色机构下将,工作人员在将纺织布放置在染色机构输出端上,纺织布一端与第六滚筒连接,纺织布另一端与第五滚筒连接,控制左右移动机构,左右移动机构输出端带动染色机构移动,再启动染色机构,控制染色机构输出端进行工作,启动第三电机,控制第三电机输出端逆时针缓慢转动,第三电机输出端带动第八转轴转动,第八转轴带动第六滚筒逆时针缓慢转动,在升降机构、左右移动机构和染色机构的相互配合下,使其能够快速,均匀的对纺织布进行染色,纺织布染完色后,在第六滚筒带动下通过烘干箱,烘干箱对纺织布进行烘干,烘干完成后,染色布围绕在第六滚筒上。

因为升降机构包括有第一滑轨、第一滑块、第一连接杆、第一电机、第一轴承座、螺母、丝杆和第二轴承座;第二轴承座、第一滑轨、第一轴承座、第一连接杆沿侧板长度方向依次固接于侧板侧部,第一电机固接于第一连接杆端部,螺母通过第一滑块与第一滑轨滑动连接,丝杆一端与第一电机输出端固接;丝杆另一端穿过第一轴承座、螺母与第二轴承座枢接;螺母与丝杆螺接,需要使用本装置进行染色时,启动第一电机,控制第一电机输出端转动,第一电机输出端带动丝杆转动,丝杆带动螺母下降,螺母下降到便于染色机构进行染色的位置后,关闭第一电机,当完成染色后,再启动第一电机,控制第一电机输出端转动,第一电机输出端带动丝杆转动,丝杆带动螺母上升,回到初始位置,如此反复,使得纺织布不用人工手动就能进行染色,从而达到了洁净染色的效果。

因为左右移动机构包括有第二滑块、第二滑轨、第一电动绕线轮、第一拉线、第二拉线和第二电动绕线轮;第一电动绕线轮、第二滑轨、第二电动绕线轮沿支撑板长度方向依次固接于支撑板底部,第二滑块与第二滑轨滑动连接;第一拉线一端与第一电动绕线轮连接,第一拉线另一端与第二滑块靠近第一电动绕线轮的一侧部固接;第二拉线一端与第二电动绕线轮连接,第二拉线另一端与第二滑块靠近第二电动绕线轮的一侧部固接,当染色机构输出端进行工作后,再控制第一电动绕线轮、第二电动绕线轮顺时针转动,第一电动绕线轮收线,第二电动绕线轮放线,从而带动第二滑块向左滑动,当第二滑块滑动到最左端后,第一电动绕线轮、第二电动绕线轮逆时针转动,第一电动绕线轮放线,第二电动绕线轮收线,从而带动第二滑块向右滑动,如此反复,使染色机构输出端对纺织布充分均匀的染色。

因为染色机构包括有第一皮带轮、第二电机、第一转轴、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二连接杆、第一滑杆、第一滚筒、第二滚筒、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第三滚筒、第四转轴、第四滚筒、第五转轴、第二滑杆、第六转轴、第三轴承座、第二皮带轮、第三连接杆、第三支杆和平皮带;第一支杆沿竖直方向固接于第二滑块的底部,第二电机固接于第一支杆;第一转轴与第二电机输出端固接,第一皮带轮与第一转轴固接;第三轴承座固接于第一支杆;第六转轴一端与第三轴承座枢接,第二皮带轮于第六转轴固接;第一皮带轮通过平皮带与第二皮带轮传动连接,第二支杆固接于平皮带一侧部,第三支杆固接于平皮带另一侧部,第二连接杆固接于第二支杆端部,第一滑杆沿水平方向固接于第二连接杆底部,第三转轴一端与第二滑杆铰接,第一滚筒固接于第三转轴,第二转轴一端与第二滑杆铰接,第二滚筒固接于第二转轴,第三连接杆固接于第三支杆端部,第二滑杆沿水平方向固接于第三连接杆底部,第四转轴一端与第二滑杆铰接,第三滚筒固接于第四转轴,第五转轴一端与第二滑杆铰接,第四滚筒固接于第五转轴,当升降机构带动染色机构下降到利于染色的位置后,启动第二电机,控制第二电机输出端顺时针转动,第二电机输出端带动第一转轴顺时针转动,第一转轴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一皮带轮顺时针转动,第一皮带轮通过平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顺时针转动,平皮带带动第二支杆上升,第二支杆带动第二连接杆上升,第二连接杆带动第一滑杆上升,第一滑杆带动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上升,与此同时,平皮带带动第三支杆下降,第三支杆带动第三连接杆下降,第三连接杆带动第二滑杆下降,第二滑杆带动第三滚筒和第四滚筒下降,从而对纺织布上下两面同时进行染色,染色完成后,再启动第二电机,控制第二电机输出端逆时针转动,第二电机输出端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转轴带动第一皮带轮逆时针转动,第一皮带轮通过平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逆时针转动,平皮带带动第二支杆下降,第二支杆带动第二连接杆下降,第二连接杆带动第一滑杆下降,第一滑杆带动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下降,与此同时,平皮带带动第三支杆上升,第三支杆带动第三连接杆上升,第三连接杆带动第二滑杆上升,第二滑杆带动第三滚筒和第四滚筒上升,都回到初始位置,如此使得染色机构能够充分均匀的对纺织布进行染色。

因为染色机构还包括有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第一滑套、第二滑套、第三滑套和第四滑套;第一滑套与第二滑杆滑动连接,第五转轴一端与第一滑套铰接,第五转轴另一端与第四滚筒固接,第二滑套与第二滑杆滑动连接,第四转轴一端与第二滑套铰接,第四转轴另一端与第三滚筒固接,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通过第一弹性件相互连接,第三滑套与第一滑杆滑动连接,第三转轴一端与第三滑套铰接,第三转轴另一端与第一滚筒固接,第四滑套与第一滑杆滑动连接,第二转轴一端与第二滑套铰接,第二转轴另一端与第二滚筒固接,第三滑套与第四滑套通过第二弹性件相互连接,第一滑套、第二滑套、第三滑套、第四滑套、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相互配合下,有利于调整第一滚筒、第二滚筒、第三滚筒、第四滚筒的位置,防止纺织布在染色过程中卡住。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式是通过人工启动和关闭开关来控制,动力元件的接线图与电源的提供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接线布置。

(3)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升降机构控制染色机构位置,使染色机构能有利、便捷的对纺织布进行染色,通过左右移动机构控制染色机构的左右移动,便于染色机构充分均匀的对纺织布染色,通过染色机构来完成对纺织布的染色工作,再通过烘干箱对染完色的纺织布进行烘干,从而达到了染色均匀、染色效果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左右移动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染色机构的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染色机构的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底板,2-侧板,3-升降机构,31-第一滑轨,32-第一滑块,33-第一连接杆,34-第一电机,35-第一轴承座,36-螺母,37-丝杆,38-第二轴承座,4-支撑板,5-左右移动机构,51-第二滑块,52-第二滑轨,53-第一电动绕线轮,54-第一拉线,55-第二拉线,56-第二电动绕线轮,6-染色机构,61-第一皮带轮,62-第二电机,63-第一转轴,64-第一支杆,65-第二支杆,66-第二连接杆,67-第一滑杆,68-第一滚筒,69-第二滚筒,610-第二转轴,611-第三转轴,612-第三滚筒,613-第四转轴,614-第四滚筒,615-第五转轴,616-第二滑杆,617-第六转轴,618-第三轴承座,619-第二皮带轮,620-第三连接杆,621-第三支杆,622-平皮带,623-第一滑套,624-第二滑套,625-第三滑套,626-第四滑套,627-第一弹性件,628-第二弹性件,7-染色框,8-第五滚筒,9-第七转轴,10-第四支杆,11-第五支杆,12-第三电机,13-第八转轴,14-第六滚筒,15-凹槽,16-烘干箱,17-螺丝钉,18-第一固定杆,19-第二固定杆,20-第四轴承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纺织用布料清洁型染色机构,如图1-5所示,包括有底板1、侧板2、升降机构3、支撑板4、左右移动机构5、染色机构6、染色框7、第五滚筒8、第七转轴9、第四支杆10、第五支杆11、第三电机12、第八转轴13和第六滚筒14、烘干箱16、螺丝钉17、第一固定杆18、第二固定杆19和第四轴承座20;侧板2、第五支杆11、烘干箱16、染色框7、第四支杆10沿底板1长度方向依次固接于底板1,第六滚筒14与第八转轴13固接,第四支杆10上开有凹槽15;第五滚筒8固接于第七转轴9,且第七转轴9放置在凹槽15上;升降机构3固接于侧板2靠近烘干箱16的一侧部,支撑板4与升降机构3输出端固接,左右移动机构5固接于支撑板4底部,染色机构6与左右移动机构5输出端固接,第四轴承座20固接于第五支杆11顶部,第八转轴13一端与第三电机12输出端固接,第八转轴13另一端穿过第四轴承座20通过第一固定杆18与螺丝钉17螺接,且第八转轴13与第四轴承座20枢接;第一固定杆18与第六滚筒14靠近第三电机12的一侧部固接,第二固定杆19与第六滚筒14另一侧部固接。

升降机构3包括有第一滑轨31、第一滑块32、第一连接杆33、第一电机34、第一轴承座35、螺母36、丝杆37和第二轴承座38;第二轴承座38、第一滑轨31、第一轴承座35、第一连接杆33沿侧板2长度方向依次固接于侧板2侧部,第一电机34固接于第一连接杆33端部,螺母36通过第一滑块32与第一滑轨31滑动连接,丝杆37一端与第一电机34输出端固接;丝杆37另一端穿过第一轴承座35、螺母36与第二轴承座38枢接;螺母36与丝杆37螺接。

左右移动机构5包括有第二滑块51、第二滑轨52、第一电动绕线轮53、第一拉线54、第二拉线55和第二电动绕线轮56;第一电动绕线轮53、第二滑轨52、第二电动绕线轮56沿支撑板4长度方向依次固接于支撑板4底部,第二滑块51与第二滑轨52滑动连接;第一拉线54一端与第一电动绕线轮53连接,第一拉线54另一端与第二滑块51靠近第一电动绕线轮53的一侧部固接;第二拉线55一端与第二电动绕线轮56连接,第二拉线55另一端与第二滑块51靠近第二电动绕线轮56的一侧部固接。

染色机构6还包括有第一皮带轮61、第二电机62、第一转轴63、第一支杆64、第二支杆65、第二连接杆66、第一滑杆67、第一滚筒68、第二滚筒69、第二转轴610、第三转轴611、第三滚筒612、第四转轴613、第四滚筒614、第五转轴615、第二滑杆616、第六转轴617、第三轴承座618、第二皮带轮619、第三连接杆620、第三支杆621和平皮带622;第一支杆64沿竖直方向固接于第二滑块51的底部,第二电机62固接于第一支杆64;第一转轴63与第二电机62输出端固接,第一皮带轮61与第一转轴63固接;第三轴承座618固接于第一支杆64;第六转轴617一端与第三轴承座618枢接,第二皮带轮619于第六转轴617固接;第一皮带轮61通过平皮带622与第二皮带轮619传动连接,第二支杆65固接于平皮带622一侧部,第三支杆621固接于平皮带622另一侧部,第二连接杆66固接于第二支杆65端部,第一滑杆67沿水平方向固接于第二连接杆66底部,第三转轴611一端与第二滑杆616铰接,第一滚筒68固接于第三转轴611,第二转轴610一端与第二滑杆616铰接,第二滚筒69固接于第二转轴610,第三连接杆620固接于第三支杆621端部,第二滑杆616沿水平方向固接于第三连接杆620底部,第四转轴613一端与第二滑杆616铰接,第三滚筒612固接于第四转轴613,第五转轴615一端与第二滑杆616铰接,第四滚筒614固接于第五转轴615。

染色机构6包括有第一弹性件627、第二弹性件628、第一滑套623、第二滑套624、第三滑套625和第四滑套626;第一滑套623与第二滑杆616滑动连接,第五转轴615一端与第一滑套623铰接,第四滚筒614固接于第五转轴615,第二滑套624与第二滑杆616滑动连接,第四转轴613一端与第二滑套624铰接,第三滚筒612固接于第四转轴613,第一滑套623与第二滑套624通过第一弹性件627相互连接,第三滑套625与第一滑杆67滑动连接,第三转轴611一端与第三滑套625铰接,第一滚筒68固接于第三转轴611,第四滑套626与第一滑杆67滑动连接,第二转轴610一端与第二滑套624铰接,第二滚筒69固接于第二转轴610,第三滑套625与第四滑套626通过第二弹性件628相互连接。

第一弹性件627和第二弹性件628均为弹簧。

第一拉线54和第二拉线55均为钢丝绳。

工作原理:当使用本装置进行染色时,启动升降机构3,控制升降机构3输出端下降,从而带动左右移动机构5和染色机构6下将,工作人员在将纺织布放置在染色机构6输出端上,纺织布一端与第六滚筒14连接,纺织布另一端与第五滚筒8连接,控制左右移动机构5,左右移动机构5输出端带动染色机构6移动,再启动染色机构6,控制染色机构6输出端进行工作,启动第三电机12,控制第三电机12输出端逆时针缓慢转动,第三电机12输出端带动第八转轴13转动,第八转轴13带动第六滚筒14逆时针缓慢转动,在升降机构3、左右移动机构5和染色机构6的相互配合下,使其能够快速,均匀的对纺织布进行染色,纺织布染完色后,在第六滚筒14带动下通过烘干箱16,烘干箱16对纺织布进行烘干,烘干完成后,染色布围绕在第六滚筒14上。

因为升降机构3包括有第一滑轨31、第一滑块32、第一连接杆33、第一电机34、第一轴承座35、螺母36、丝杆37和第二轴承座38;第二轴承座38、第一滑轨31、第一轴承座35、第一连接杆33沿侧板2长度方向依次固接于侧板2侧部,第一电机34固接于第一连接杆33端部,螺母36通过第一滑块32与第一滑轨31滑动连接,丝杆37一端与第一电机34输出端固接;丝杆37另一端穿过第一轴承座35、螺母36与第二轴承座38枢接;螺母36与丝杆37螺接,需要使用本装置进行染色时,启动第一电机34,控制第一电机34输出端转动,第一电机34输出端带动丝杆37转动,丝杆37带动螺母36下降,螺母36下降到便于染色机构6进行染色的位置后,关闭第一电机34,当完成染色后,再启动第一电机34,控制第一电机34输出端转动,第一电机34输出端带动丝杆37转动,丝杆37带动螺母36上升,回到初始位置,如此反复,使得纺织布不用人工手动就能进行染色,从而达到了洁净染色的效果。

因为左右移动机构5包括有第二滑块51、第二滑轨52、第一电动绕线轮53、第一拉线54、第二拉线55和第二电动绕线轮56;第一电动绕线轮53、第二滑轨52、第二电动绕线轮56沿支撑板4长度方向依次固接于支撑板4底部,第二滑块51与第二滑轨52滑动连接;第一拉线54一端与第一电动绕线轮53连接,第一拉线54另一端与第二滑块51靠近第一电动绕线轮53的一侧部固接;第二拉线55一端与第二电动绕线轮56连接,第二拉线55另一端与第二滑块51靠近第二电动绕线轮56的一侧部固接,当染色机构6输出端进行工作后,再控制第一电动绕线轮53、第二电动绕线轮56顺时针转动,第一电动绕线轮53收线,第二电动绕线轮56放线,从而带动第二滑块51向左滑动,当第二滑块51滑动到最左端后,第一电动绕线轮53、第二电动绕线轮56逆时针转动,第一电动绕线轮53放线,第二电动绕线轮56收线,从而带动第二滑块51向右滑动,如此反复,使染色机构6输出端对纺织布充分均匀的染色。

因为染色机构6包括有第一皮带轮61、第二电机62、第一转轴63、第一支杆64、第二支杆65、第二连接杆66、第一滑杆67、第一滚筒68、第二滚筒69、第二转轴610、第三转轴611、第三滚筒612、第四转轴613、第四滚筒614、第五转轴615、第二滑杆616、第六转轴617、第三轴承座618、第二皮带轮619、第三连接杆620、第三支杆621和平皮带622;第一支杆64沿竖直方向固接于第二滑块51的底部,第二电机62固接于第一支杆64;第一转轴63与第二电机62输出端固接,第一皮带轮61与第一转轴63固接;第三轴承座618固接于第一支杆64;第六转轴617一端与第三轴承座618枢接,第二皮带轮619于第六转轴617固接;第一皮带轮61通过平皮带622与第二皮带轮619传动连接,第二支杆65固接于平皮带622一侧部,第三支杆621固接于平皮带622另一侧部,第二连接杆66固接于第二支杆65端部,第一滑杆67沿水平方向固接于第二连接杆66底部,第三转轴611一端与第二滑杆616铰接,第一滚筒68固接于第三转轴611,第二转轴610一端与第二滑杆616铰接,第二滚筒69固接于第二转轴610,第三连接杆620固接于第三支杆621端部,第二滑杆616沿水平方向固接于第三连接杆620底部,第四转轴613一端与第二滑杆616铰接,第三滚筒612固接于第四转轴613,第五转轴615一端与第二滑杆616铰接,第四滚筒614固接于第五转轴615,当升降机构3带动染色机构6下降到利于染色的位置后,启动第二电机62,控制第二电机62输出端顺时针转动,第二电机62输出端带动第一转轴63顺时针转动,第一转轴63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一皮带轮61顺时针转动,第一皮带轮61通过平皮带622带动第二皮带轮619顺时针转动,平皮带622带动第二支杆65上升,第二支杆65带动第二连接杆66上升,第二连接杆66带动第一滑杆67上升,第一滑杆67带动第一滚筒68和第二滚筒69上升,与此同时,平皮带622带动第三支杆621下降,第三支杆621带动第三连接杆620下降,第三连接杆620带动第二滑杆616下降,第二滑杆616带动第三滚筒612和第四滚筒614下降,从而对纺织布上下两面同时进行染色,染色完成后,再启动第二电机62,控制第二电机62输出端逆时针转动,第二电机62输出端带动第一转轴63转动,第一转轴63带动第一皮带轮61逆时针转动,第一皮带轮61通过平皮带622带动第二皮带轮619逆时针转动,平皮带622带动第二支杆65下降,第二支杆65带动第二连接杆66下降,第二连接杆66带动第一滑杆67下降,第一滑杆67带动第一滚筒68和第二滚筒69下降,与此同时,平皮带622带动第三支杆621上升,第三支杆621带动第三连接杆620上升,第三连接杆620带动第二滑杆616上升,第二滑杆616带动第三滚筒612和第四滚筒614上升,都回到初始位置,如此使得染色机构6能够充分均匀的对纺织布进行染色。

因为染色机构6还包括有第一弹性件627、第二弹性件628、第一滑套623、第二滑套624、第三滑套625和第四滑套626;第一滑套623与第二滑杆616滑动连接,第五转轴615一端与第一滑套623铰接,第五转轴615另一端与第四滚筒614固接,第二滑套624与第二滑杆616滑动连接,第四转轴613一端与第二滑套624铰接,第四转轴613另一端与第三滚筒612固接,第一滑套623与第二滑套624通过第一弹性件627相互连接,第三滑套625与第一滑杆67滑动连接,第三转轴611一端与第三滑套625铰接,第三转轴611另一端与第一滚筒68固接,第四滑套626与第一滑杆67滑动连接,第二转轴610一端与第二滑套624铰接,第二转轴610另一端与第二滚筒69固接,第三滑套625与第四滑套626通过第二弹性件628相互连接,第一滑套623、第二滑套624、第三滑套625、第四滑套626、第一弹性件627、第二弹性件628相互配合下,有利于调整第一滚筒68、第二滚筒69、第三滚筒612、第四滚筒614的位置,防止纺织布在染色过程中卡住。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式是通过人工启动和关闭开关来控制,动力元件的接线图与电源的提供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接线布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