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夫盘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3428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哈夫盘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哈夫盘机构。



背景技术:

哈夫盘机构,主要是在袜机针织过程中将废纱以及余线剪切,然后抽排出去的机构,在整个袜机配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保证针筒不易堵纱、不致打针、降低维修频率、提高生产效率的保障。

哈夫盘机构包括哈夫盘基座及安装于其上的哈夫盘、圆形剪刀盘、剪线机构以及吸风嘴等结构。现有的哈夫盘基座存在结构复杂、哈夫针运动轨迹无法进行控制,从而导致编织袜子时扎口(扎口指的是袜子开口的一端翻边扎线)质量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哈夫盘机构,通过简单的结构设计,可以实现哈夫针的运动轨迹的变化,提升编织袜子时扎口的质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哈夫盘机构,包括:哈夫盘基座,设有环状轨道,该轨道用于对哈夫针的运动轨迹进行限制;第一变道挡块,可伸缩地设于所述轨道内,以改变哈夫针的运动轨迹,该第一变道挡块具有将哈夫针的针脚由沿着轨道的内边缘运动改变为沿着轨道的外边缘运动的变道方向;第二变道挡块,可伸缩地设于所述轨道内,以改变哈夫针的运动轨迹,该第二变道挡块具有将哈夫针的针脚由沿着轨道的外边缘运动改变为沿着轨道的内边缘运动的变道方向;第一控制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变道挡块,以控制所述第一变道挡块伸缩;以及第二控制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变道挡块,以控制所述第二变道挡块伸缩。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哈夫盘机构还包括:第三变道挡块,可伸缩地设于所述轨道内,以改变哈夫针的运动轨迹,该第一变道挡块具有将哈夫针的针脚由沿着轨道的外边缘运动改变为沿着轨道外边缘与内边缘之间的位置运动的变道方向;以及第三控制组件,连接所述第三变道挡块,以控制所述第三变道挡块伸缩。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哈夫盘基座上设有挡块容纳块,所述第一变道挡块、所述第二变道挡块和所述第三变道挡块均可活动地设于所述挡块容纳块内。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挡块容纳块的侧壁设有数条凸筋。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组件、所述第二控制组件和所述第三控制组件均包括:压板,与所述第一变道挡块、所述第二变道挡块或所述第三变道挡块连接;弹簧,抵持于所述压板与所述挡块容纳块之间,以使所述第一变道挡块、所述第二变道挡块或所述第三变道挡块复位缩回;第一气缸,设于所述压板一侧,以推动压板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变道挡块、所述第二变道挡块或所述第三变道挡块半档伸出;以及第二气缸,设于所述压板一侧,以推动压板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变道挡块、所述第二变道挡块或所述第三变道挡块全档伸出。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组件、所述第二控制组件和所述第三控制组件均还包括连接压板的弹簧导向柱,所述弹簧一端连接所述弹簧导向柱;所述挡块容纳块设有弹簧容纳槽,所述弹簧另一端伸入所述弹簧容纳槽内。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轨道为形成于所述哈夫盘基座底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内侧形成内凸环,所述凹槽的外侧形成外凸环,所述第一变道挡块一端伸入所述内凸环,另一端伸向所述外凸环;所述第二变道挡块一端伸入所述外凸环,另一端伸向所述内凸环;所述第三变道挡块一端伸入所述外凸环,另一端伸向所述内凸环,所述第三变道挡块靠近内凸环的一端到所述内凸环的距离比所述第二变道挡块靠近内凸环的一端到所述内凸环的距离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哈夫盘机构通过设置可伸缩的第一变道挡块和第二变道挡块,使得哈夫针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其运动轨迹,从而可以改善编织袜子时扎口的质量。该哈夫盘机构改变哈夫针运动轨迹的结构简单,容易操作。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哈夫盘机构还设有第三变道挡块,进一步增加了哈夫针运动轨迹的变化,从而可以编织更加复杂的扎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哈夫盘机构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第一变道挡块、第二变道挡块和第三变道挡块均全档伸出;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哈夫盘结构的仰视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哈夫盘机构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第一变道挡块、第二变道挡块和第三变道挡块均半档伸出;

图4是图3所示实施例的哈夫盘结构的仰视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哈夫盘机构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第一变道挡块、第二变道挡块和第三变道挡块均缩回;

图6是图5所示实施例的哈夫盘结构的仰视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哈夫盘机构的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8是显示哈夫针在本实用新型哈夫盘机构上的不同运动轨迹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哈夫盘机构的部分结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哈夫盘机构的第一控制组件(或第二控制组件或第三控制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请参考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哈夫盘机构,包括:哈夫盘基座1、第一变道挡块21、第二变道挡块22、第一控制组件31以及第二控制组件32。

所述哈夫盘基座1设有环状轨道11,该轨道11用于对哈夫针的运动轨迹进行限制。所述第一变道挡块21可伸缩地设于所述轨道11内,以改变哈夫针的运动轨迹,该第一变道挡块21具有将哈夫针的针脚由沿着轨道11的内边缘运动改变为沿着轨道11的外边缘运动的变道方向。所述第二变道挡块22可伸缩地设于所述轨道11内,以改变哈夫针的运动轨迹,该第一变道挡块21具有将哈夫针的针脚由沿着轨道11的外边缘运动改变为沿着轨道11的内边缘运动的变道方向。所述第一控制组件31连接所述第一变道挡块21,以控制所述第一变道挡块21伸缩。所述第二控制组件32连接所述第二变道挡块22,以控制所述第二变道挡块22伸缩。

在哈夫盘机构正常工作时,哈夫针的针脚在轨道11内移动,此时第一变道挡块21和第二变道挡块22均缩进轨道11内,如图5、6所示。在编织袜子的过程中,哈夫针的针脚沿着轨道11的内边缘移动,当需要扎口时,第一变道挡块21伸出,使得哈夫针的针脚无法沿着原有运动轨迹移动,而只能沿着第一变道挡块21的变道方向移动至轨道11的外边缘,也就是改变了哈夫针的运动轨迹。当扎口完成后,第一变道挡块21缩回,第二变道挡块22伸出,则哈夫针的针脚沿着第二变道挡块22的变道方向移动至轨道11的内边缘,也就是哈夫针的运动轨迹回复至正常编织袜子的状态。本实用新型哈夫盘机构通过设置可伸缩的第一变道挡块21和第二变道挡块22,使得哈夫针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其运动轨迹,从而可以改善编织袜子时扎口的质量。该哈夫盘机构改变哈夫针运动轨迹的结构简单,容易操作。

对于复杂的扎口,哈夫针需要变道的位置有特定的要求。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哈夫盘机构还包括第三变道挡块23以及第三控制组件33。所述第三变道挡块23可伸缩地设于所述轨道11内,以改变哈夫针的运动轨迹,该第三变道挡块23具有将哈夫针的针脚由沿着轨道11的外边缘运动改变为沿着轨道11外边缘与内边缘之间的位置运动。所述第三控制组件33连接所述第三变道挡块23,以控制所述第三变道挡块23伸缩。在正常情况下,第三变道挡块23缩进轨道11内(如图5、6所示),哈夫针的针脚沿着轨道11的内边缘或外边缘移动。当需要编织复杂扎口时,如果哈夫针针脚沿着轨道11的内边缘移动,先通过第一变道挡块21伸出使得哈夫针的针脚沿着轨道11的外边缘移动,然后第一变道挡块21缩回,第三变道挡块23伸出,则哈夫针的针脚沿着第三变道挡块23的变道方向移动至轨道11的外边缘与内边缘之间的位置。此时,如果第三变道挡块23缩回,第一变道挡块21伸出,则可将哈夫针的针脚变道为沿着轨道11的外边缘移动;如果第三变道挡块23缩回,第二变道挡块22伸出,则可将哈夫针的针脚变道为沿着轨道11的内边缘移动。由此可见,通过分别控制第一变道挡块21、第二变道挡块22和第三变道挡块23伸出或缩回,可以改变哈夫针的运动轨迹,从而编织出复杂的扎口。

应当理解的是,哈夫针的针脚沿着轨道11的内边缘或外边缘移动,并非指的是针脚时刻贴靠内边缘或外边缘。请参考图8所示,图中虚线A表示的是哈夫针的针脚沿着轨道11的内边缘移动的运动轨迹,图中虚线B表示的是哈夫针的针脚沿着轨道11的外边缘移动的运动轨迹。图中虚线C表示的是哈夫针的针脚沿着轨道11的外边缘和内边缘之间的位置移动的运动轨迹。哈夫针的移动方西始终为图8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

请参考图1、2所示,所述哈夫盘基座1上设有挡块容纳块4,所述第一变道挡块21、所述第二变道挡块22和所述第三变道挡块23均可活动地设于所述挡块容纳块4内。

所述挡块容纳块4的侧壁设有数条凸筋41。编织过程中,编织线贴靠在挡块容纳块4侧壁,设置凸筋41可以避免编织线贴紧容纳块侧壁而难以移动进而影响编织的情况,使得编织过程可以顺利进行。

请参考图1、图3、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第一控制组件31、所述第二控制组件32和所述第三控制组件33均包括:压板311、弹簧312、第一气缸313以及第二气缸314。

于所述第一控制组件31而言,压板311与所述第一变道挡块21连接。弹簧312抵持于压板311与所述挡块容纳块4之间,以使所述第一变道挡块21复位缩回。第一气缸313设于压板311一侧,以推动压板311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变道挡块21半档伸出。第二气缸314设于压板311一侧,以推动压板311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变道挡块21全档伸出。

于所述第二控制组件32而言,压板311与所述第二变道挡块22连接。弹簧312抵持于压板311与所述挡块容纳快之间,以使所述第二变道挡块22复位缩回。第一气缸313设于压板311一侧,以推动压板311进而使得所述第二变道挡块22半档伸出。第二气缸314设于压板311一侧,以推动压板311进而使得所述第二变道挡块22全档伸出。

于所述第三控制组件33而言,压板311与所述第三变道挡块23连接。弹簧312抵持于压板311与所述挡块容纳块4之间,以使所述第三变道挡块23复位缩回。第一气缸313设于压板311一侧,以推动压板311进而使得所述第三变道挡块23半档伸出。第二气缸314设于压板311一侧,以推动压板311进而使得所述第三变道挡块23全档伸出。

设置第一气缸313和第二气缸314是为了与哈夫针的针脚对应,哈夫针具有高脚和低脚两种类型的针脚。第一变道挡块21(或第二变道挡块22或第三变道挡块23)半档伸出时,可以拦住具有高脚的哈夫针并改变其运动轨迹,而无法拦住具有低脚的哈夫针,具有低脚的哈夫针则沿着原来的轨迹继续运动。第一变道挡块21(或第二变道挡块22或第三变道挡块23)全档伸出时,可以同时拦住具有高脚和低脚的哈夫针,从而改变所有哈夫针的运动轨迹。

请参考图1、2所示,为第一变道挡块21、第二变道挡块22和第三变道挡块23均全档伸出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3、4所示,为第一变道挡块21、第二变道挡块22和第三变道挡块23均半档伸出的结构示意图。虽然图中同时示意了第一变道挡块21、第二变道挡块22和第三变道挡块23同时全档伸出或同时半档伸出,但并不意味着在编织过程中第一变道挡块21、第二变道挡块22和第三变道挡块23需要同时全档伸出或同时半档伸出。实际工作过程中,根据编织的需要,第一变道挡块21、第二变道挡块22和第三变道挡块23其中的一个全档伸出或半档伸出,由此改变哈夫针的运动轨迹。当不需要改变哈夫针运动轨迹时,则第一变道挡块21、第二变道挡块22和第三变道挡块23均缩回挡块容纳块4内,如图5、6所示。

请参考图10所示,所述第一控制组件31、所述第二控制组件32和所述第三控制组件33均还包括连接压板311的弹簧导向柱322,所述弹簧312一端连接所述弹簧导向柱322;所述挡块容纳块4设有弹簧容纳槽412,所述弹簧312另一端伸入所述弹簧容纳槽412内。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产品结构更加紧凑,并且容易安装,并且弹簧312的伸缩方向不易改变,可以更好地控制压板311移动。

请参考图2和图7所示,所述轨道11为形成于所述哈夫盘基座1底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内侧形成内凸环12,所述凹槽的外侧形成外凸环13,所述第一变道挡块21一端伸入所述内凸环12,另一端伸向所述外凸环13。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得第一变道挡块21变道更加顺畅,避免变道拐角处卡住哈夫针,减少哈夫针断脚的情况。所述第二变道挡块22一端伸入所述外凸环13,另一端伸向所述内凸环12。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得第二变道挡块22变道更加顺畅,避免变道拐角处卡住哈夫针,减少哈夫针断脚的情况。所述第三变道挡块23一端伸入所述外凸环13,另一端伸向所述内凸环12,所述第三变道挡块23靠近内凸环12的一端到所述内凸环12的距离比所述第二变道挡块22靠近内凸环12的一端到所述内凸环12的距离大,从而确保第三变道挡块23的变道方向是将哈夫针的针脚改变为沿着轨道11外边缘与内边缘之间的位置运动,而不是沿着内边缘运动。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得第三变道挡块23变道更加顺畅,避免变道拐角处卡住哈夫针,减少哈夫针断脚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虽然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