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纫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4768发布日期:2018-09-07 21:42阅读:19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纫辅助工具,尤其是涉及一种缝纫模板。



背景技术:

服装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有物料的检验、排料、剪裁、缝制、锁眼钉扣、整烫、成衣检验以及包装入库等,其中,缝制根据款式、工艺风格等可分为机器缝制和手工缝制两种。

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2514659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花边缝纫模板,包括有缝纫底板,缝纫底板上开设有多条相互平行的缝纫通槽,且缝纫通槽的两边均粘贴设置有缝纫垫片,缝纫底板的下表面涂有粘胶层。操作人员在进行缝纫作业时,只需将待缝纫的布料平贴于花边缝纫模板的下表面,并在缝纫通槽内进行花边缝纫作业,不仅减低了操作难度,且缝纫的花边不会发生歪斜现象。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布料需要通过与粘胶层的粘接配合固定,且在贴合的过程中,布料容易发生褶皱,难以保持布料的平整,而不平整的布料会对后续的缝纫作业产生不利影响,影响缝纫的质量,现有技术存在可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纫模板,包括有两转动连接的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并通过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的夹持固定布料,从而达到保持布料平整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缝纫模板,包括有缝纫板组,所述缝纫板组包括有第一模板以及第二模板,所述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上均开设有缝纫通槽,且开设于第一模板上的缝纫通槽与开设于第二模板上的缝纫通槽一一对应开设,所述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之间设置有用于锁定两者的锁定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可将布料夹设于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之间,并通过锁定组件完成对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固定,从而完成对布料的夹持锁定,然后将缝纫机的机头与缝纫通槽相对接,机头可沿缝纫通槽完成对布料的缝纫作业,有利于减少在缝纫过程中布料发生的偏移;同时,布料在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夹持作用下保持平整,进而达到提高缝纫作业质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的内表面上均设置有粘接层,且两所述粘接层之间连接有弯折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通过设置于两者中间的折弯板实现转动连接,且采用粘接固定的方式连接三者,连接固定方式简单,便于实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之间设置有用于保护两者相连接处的包边层,且所述包边层的两端分别于相对应的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外表面粘接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包边层在保护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同时起到保护折弯板的目的,从而达到提高缝纫模具使用的稳定性的目的;且粘接固定的方式简单,便于实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锁定组件包括有设置于第一模板的内表面上的尼龙勾带以及设置于第二模板的内表面上的尼龙绒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通过尼龙勾带和尼龙绒带的粘接配合固定,从而达到进一步锁定缝纫模具的目的,以降低在闭合缝纫模具的过程中,布料发生偏移或者发生褶皱的现象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模板的侧边缘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转动轴,所述第二模板的侧边缘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开设有转动槽,且所述转轴与转动槽转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通过安装块与安装槽的转动配合实现开闭合的目的,即实现对布料的夹持作业;同时,因缝纫模具在缝纫作业中需要频繁的开闭合,则安装块与安装槽配合使用的转动连接方式,有利于提高缝纫模具的结构强度以及使用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侧边缘均一体成型有连接板,且所述安装块与安装槽均开设于连接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槽和安装板均设置于连接板上,且连接板的材质的强度要大于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材质强度,起到包边保护的作用;同时,因缝纫模具需要频繁的开闭合,则安装槽和安装块设置于强度较高的连接板上,有利于提高安装块和安装槽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模板远离安装槽的一侧设置有钩扣,所述第二模板远离安装块的一侧设置有挂扣,且所示挂扣与钩扣挂接固定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夹持布料后,操作人员可将挂扣与钩扣扣合锁定,从而完成对布料的锁定,进而达到降低布料发生偏移或者发生褶皱现象的可能性,以提高缝纫模具使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缝纫通槽的侧边均粘接设置有摩擦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摩擦片起到进一步固定布料的作用,当操作人员将布料放置于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之间时,摩擦片即起到限制布料偏移的作用,降低在锁定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的过程中,布料发生偏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缝纫通槽的两端均设置为圆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既起到定位的作用,便于缝纫机的机头与缝纫通槽相对接,同时,起到保护缝纫机的机头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的拐角均设置为圆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拐角设置为圆角,起到保护操作人员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使用者可将布料夹设于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之间,并通过摩擦片初步固定布料,再通过锁定装置进一步锁定布料,从而达到稳固布料,并保持布料平整的目的,进而达到提高缝纫机缝纫作业质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主要用于展示实施例一中的包边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二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主要是用于展示实施例二中的转动槽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缝纫板组;11、第一模板;111、安装槽;112、安装块;113、转动轴;114、转动槽;12、第二模板;13、缝纫通槽;2、粘接层;3、弯折板;4、包边层;51、尼龙勾带;52、尼龙绒带;53、钩扣;54、挂扣;6、摩擦片;7、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缝纫模板,包括有缝纫板组1,缝纫板组1包括有转动连接的第一模板11以及第二模板12。第一模板11和第二模板12上均开设有弧形的缝纫通槽13,缝纫通槽13贯穿第一模板11和第二模板12,且开设于第一模板11上的缝纫通槽13与开设于第二模板12上的缝纫通槽13一一对应开设。使用者将布料夹设于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之间后,将缝纫机的机头与缝纫通槽13相对接并沿缝纫通槽13滑动,从而完成对布料的缝纫作业。

为了实现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的转动连接,如图1所示,上述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靠近边缘的内表面上均涂抹有粘接层2,且两粘接层2之间粘接固定有弯折板3,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通过弯折板3实现翻转夹持布料的目的。为了达到保护弯折板3的目的,结合图2所示,上述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的连接处设置有包边层4,且包边层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模板11和第二模板12靠近连接处的外表面粘接固定。

如图1所示,上述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之间设置有用于锁定两者的锁定组件,锁定组件包括有设置于第一模板11的内表面上的尼龙勾带51以及设置于第二模板12的内表面上的尼龙绒带52,且尼龙勾带51粘接于远离连接处的第一模板11的侧边缘处,尼龙绒带52粘接于远离连接处的第二模板12的侧边缘处,使用者完成对布料的夹持后,通过尼龙勾带51与尼龙绒带52的粘接进一步锁定布料。

为了降低使用者在闭合缝纫模具时,如图1所示,布料发生偏移的现象,上述缝纫通槽13的上侧边均粘接设置有摩擦片6,且摩擦片6为弧型,通过两摩擦片6达到限制布料偏移的目的。

如图1所示,上述缝纫通槽13的两端均设置为圆角,以便于缝纫机的机头与缝纫通槽13相对接,并起到保护缝纫机的机头的作用,减少缝纫通槽13的侧壁与缝纫机的机头发生的刮碰。为了达到保护操作人员的目的,上述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的拐角均设置为圆角。

下面结合具体动作对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当需要对布料进行缝纫作业时,先将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展开,再将布料夹设于两者之间并闭合,且闭合后尼龙勾带51与尼龙绒带52相粘接固定,从而完成对布料的夹设固定,最后将缝纫机的机头与缝纫通槽13的端部相对接,并由一端滑动至另一端,从而完成对布料的缝纫作业;

当需要对完成缝纫后的布料进行卸料作业时,将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分开,然后将布料取出即可,从而完成卸料作业,并等待进行下一次缝纫作业。

实施例二:

一种缝纫模板,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上述第一模板11和第二模板12靠近连接处的侧边缘上均一体成型有连接板7,且锁定组件包括有开设于第一模板11的连接板7侧边缘上的安装槽111以及设置于第二模板12的连接板7侧边缘上的安装块112,结合图4所示,安装槽111的相对两侧壁之间穿设连接有转动轴113,安装块112上开设有转动槽114,转动轴113与转动槽114转动配合,从而实现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的转动连接。

为了提高缝纫板组1锁定的牢固性,如图3所示,上述第一模板11远离安装槽111的一侧设置有钩扣53,第二模板12远离安装块112的一侧设置有挂扣54,且挂扣54与钩扣53挂接固定配合,操作人员可通过挂扣54与钩扣53的挂接配合方式完成对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的锁定。

下面结合具体动作对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当需要对布料进行缝纫作业时,先将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展开,再将布料夹设于两者之间并闭合,且闭合后扣合钩扣53和挂扣54,从而完成对布料的夹设固定,最后将缝纫机的机头与缝纫通槽13的端部相对接,并由一端滑动至另一端,从而完成对布料的缝纫作业;

当需要对完成缝纫后的布料进行卸料作业时,将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分开,然后将布料取出即可,从而完成卸料作业,并等待进行下一次缝纫作业。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