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跳床或者蹦床的多功能性网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9507发布日期:2018-12-21 19:51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跳床或者蹦床的多功能性网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蹦床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跳床或者蹦床的多功能性网布。



背景技术:

蹦床(Trampoline)是一项运动员利用从蹦床反弹中表现杂技技巧的竞技运动,它属于体操运动的一种,蹦床有“空中芭蕾”之称。在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蹦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蹦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北美的科曼契印第安人,而在中国马戏团的杂技演员使用类似的蹦床至少也有200年的历史。

现代弹性蹦床的开创者是法国杂技演员特朗波兰(Du Trampolin),他用麻绳编制成保护网,以加强“空中秋千飞人”的安全,并利用网的弹性将演员抛入空中,完成各种动作。20世纪30年代,美国跳水冠军尼森(George Nissen)制作出类似于当今的那种蹦床,用来帮助自己的跳水与翻转训练,后来创办了“尼森蹦床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利用蹦床训练飞行员和领航员的定位技能,取得良好效果,以后逐渐成为一项运动,在美国的中学、大学广泛开展。1947年美国在得克萨斯州举行首届全国蹦床表演赛,1948年起被列入正式比赛,后传入欧洲。1958年英国开始举行全英蹦床锦标赛,1964年在英国举行首届世界蹦床锦标赛,1969年在法国巴黎举行首届欧洲蹦床锦标赛。1999年,国际蹦床联合会成为国际体操联合的一个协会,并在2000年第27届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设男、女个人两个项目,每个项目12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中国的蹦床运动起步较晚,于1997年才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正式竞赛项目,在2002年成立蹦床国家队。由于有良好的体操竞技基础,蹦床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2003年第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中国队就取得女子团体亚军。

蹦床的主要关键部件是网布,因此研发多功能的网布成为当今发展的潮流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跳床或者蹦床的多功能性网布。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用于跳床或者蹦床的多功能性网布,其包含上抗紫外层,上弹性层,中间芯层,下弹性层,下抗紫外层;在上抗紫外层和中间芯层之间设置上弹性层,中间芯层和下抗紫外层之间设置下弹性层;

上抗紫外层包含上纱线和上加强纱线,上抗紫外层的上纱线以1字形进行经编连接,上加强纱线与上纱线的位置关系为垂直关系,且上加强纱线设置在上抗紫外层的中间位置上;

上纱线为皮芯结构的纱线,皮层为抗紫外聚丙烯纤维,芯层为三叶异形抗紫外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后度比为1:1。三叶异形抗紫外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一根氨纶纤维,且氨纶纤维处于凹槽的中心位置。本申请通过三叶形涤纶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氨纶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利用氨纶受力时弹性形变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手感;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弹性。

上加强纱线为皮芯结构的纱线,皮层为聚丙烯纤维,芯层为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后度比为1:1。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一根芳纶纤维,且芳纶纤维处于凹槽的中心位置。本申请通过三叶形涤纶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芳纶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利用芳纶纤维本身的搞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上加强纱线对上纱线起到固定和粘结作用,进一步加强网布的强度。

上抗紫外层,上弹性层,中间芯层,下弹性层,下抗紫外层的厚度比为1:1:1:1:1。

上弹性层包含上弹性纱线,上弹性纱线以倒1字形进行经编连接。

上弹性纱线为皮芯结构的纱线,皮层为聚丙烯纤维,芯层为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后度比为1:1。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一根PTT纤维,且PTT纤维处于凹槽的中心位置。本申请通过三叶形涤纶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PTT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利用PTT纤维本身的弹性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手感;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弹性。

中间芯层包含中纱线和中加强纱线,中纱线以V1字形进行经编连接,中加强纱线与中纱线的位置关系为垂直关系,且中加强纱线设置在中间芯层的中间位置上。

中纱线为皮芯结构的纱线,皮层为抗紫外聚丙烯纤维,芯层为三叶异形抗紫外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后度比为1:1。三叶异形抗紫外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一根氨纶纤维,且氨纶纤维处于凹槽的中心位置。本申请通过三叶形涤纶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氨纶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利用氨纶受力时弹性形变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手感;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弹性。

中加强纱线为皮芯结构的纱线,皮层为聚丙烯纤维,芯层为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后度比为1:1。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一根芳纶纤维,且芳纶纤维处于凹槽的中心位置。本申请通过三叶形涤纶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芳纶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利用芳纶纤维本身的搞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下弹性层包含下弹性纱线,下弹性纱线以倒1字形进行经编连接。

下弹性纱线为皮芯结构的纱线,皮层为聚丙烯纤维,芯层为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后度比为1:1。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一根PTT纤维,且PTT纤维处于凹槽的中心位置。本申请通过三叶形涤纶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PTT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利用PTT纤维本身的弹性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手感;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弹性。

下抗紫外层包含下纱线和下加强纱线,下抗紫外层的下纱线以1字形进行经编连接,下加强纱线与上纱线的位置关系为垂直关系,且下加强纱线设置在下抗紫外层的中间位置上。

下纱线均为皮芯结构的纱线,皮层为抗紫外聚丙烯纤维,芯层为三叶异形抗紫外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后度比为1:1。三叶异形抗紫外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一根氨纶纤维,且氨纶纤维处于凹槽的中心位置。本申请通过三叶形涤纶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氨纶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利用氨纶受力时弹性形变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手感;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弹性。

下加强纱线均为皮芯结构的纱线,皮层为聚丙烯纤维,芯层为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后度比为1:1。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一根芳纶纤维,且芳纶纤维处于凹槽的中心位置。本申请通过三叶形涤纶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芳纶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利用芳纶纤维本身的搞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在上抗紫外层和中间芯层之间设置上弹性层,中间芯层和下抗紫外层之间设置下弹性层,且层与层通过经编工艺进行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

下加强纱线均为皮芯结构的纱线,皮层为聚丙烯纤维,芯层为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后度比为1:1。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一根芳纶纤维,且芳纶纤维处于凹槽的中心位置。本申请通过三叶形涤纶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芳纶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利用芳纶纤维本身的搞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本申请在上紫外层,中间芯层以及下紫外层中设置加强纱,比其普通的方式,其可以明显提高网布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三叶异形抗紫外聚丙烯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上抗紫外层,2上弹性层,3中间芯层,4下弹性层,5下抗紫外层,11上纱线,12上加强纱线,21上弹性纱线,31中纱线,32中加强纱线,41下弹性纱线,51下纱线,52下加强纱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提供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跳床或者蹦床的多功能性网布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见附图1,2,一种用于跳床或者蹦床的多功能性网布,其包含上抗紫外层1,上弹性层2,中间芯层3,下弹性层4,下抗紫外层5;在上抗紫外层和中间芯层之间设置上弹性层,中间芯层和下抗紫外层之间设置下弹性层;

上抗紫外层包含上纱线11和上加强纱线12,上抗紫外层的上纱线以1字形进行经编连接,上加强纱线与上纱线的位置关系为垂直关系,且上加强纱线设置在上抗紫外层的中间位置上;

上纱线为皮芯结构的纱线,皮层为抗紫外聚丙烯纤维,芯层为三叶异形抗紫外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后度比为1:1。三叶异形抗紫外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一根氨纶纤维,且氨纶纤维处于凹槽的中心位置。本申请通过三叶形涤纶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氨纶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利用氨纶受力时弹性形变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手感;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弹性。

上加强纱线为皮芯结构的纱线,皮层为聚丙烯纤维,芯层为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后度比为1:1。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一根芳纶纤维,且芳纶纤维处于凹槽的中心位置。本申请通过三叶形涤纶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芳纶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利用芳纶纤维本身的搞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上抗紫外层,上弹性层,中间芯层,下弹性层,下抗紫外层的厚度比为1:1:1:1:1。

上弹性层包含上弹性纱线21,上弹性纱线以倒1字形进行经编连接。

上弹性纱线为皮芯结构的纱线,皮层为聚丙烯纤维,芯层为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后度比为1:1。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一根PTT纤维,且PTT纤维处于凹槽的中心位置。本申请通过三叶形涤纶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PTT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利用PTT纤维本身的弹性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手感;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弹性。

中间芯层包含中纱线31和中加强纱线32,中纱线以V1字形进行经编连接,中加强纱线与中纱线的位置关系为垂直关系,且中加强纱线设置在中间芯层的中间位置上。

中纱线为皮芯结构的纱线,皮层为抗紫外聚丙烯纤维,芯层为三叶异形抗紫外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后度比为1:1。三叶异形抗紫外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一根氨纶纤维,且氨纶纤维处于凹槽的中心位置。本申请通过三叶形涤纶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氨纶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利用氨纶受力时弹性形变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手感;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弹性。

中加强纱线为皮芯结构的纱线,皮层为聚丙烯纤维,芯层为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后度比为1:1。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一根芳纶纤维,且芳纶纤维处于凹槽的中心位置。本申请通过三叶形涤纶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芳纶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利用芳纶纤维本身的搞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下弹性层包含下弹性纱线41,下弹性纱线以倒1字形进行经编连接。

下弹性纱线为皮芯结构的纱线,皮层为聚丙烯纤维,芯层为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后度比为1:1。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一根PTT纤维,且PTT纤维处于凹槽的中心位置。本申请通过三叶形涤纶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PTT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利用PTT纤维本身的弹性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手感;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弹性。

下抗紫外层包含下纱线51和下加强纱线52,下抗紫外层的下纱线以1字形进行经编连接,下加强纱线与上纱线的位置关系为垂直关系,且下加强纱线设置在下抗紫外层的中间位置上。

下纱线均为皮芯结构的纱线,皮层为抗紫外聚丙烯纤维,芯层为三叶异形抗紫外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后度比为1:1。三叶异形抗紫外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一根氨纶纤维,且氨纶纤维处于凹槽的中心位置。本申请通过三叶形涤纶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氨纶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利用氨纶受力时弹性形变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手感;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弹性。

下加强纱线均为皮芯结构的纱线,皮层为聚丙烯纤维,芯层为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皮层和芯层的后度比为1:1。三叶异形弹性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一根芳纶纤维,且芳纶纤维处于凹槽的中心位置。本申请通过三叶形涤纶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芳纶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利用芳纶纤维本身的搞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在上抗紫外层和中间芯层之间设置上弹性层,中间芯层和下抗紫外层之间设置下弹性层,且层与层通过经编工艺进行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