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锥、圆筒立体织机的引纬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25214发布日期:2020-01-18 03:19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圆锥、圆筒立体织机的引纬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纺织设备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圆锥、圆筒立体织机的引纬机构。



背景技术:

引纬机构是纺织工业上织机的关键部件,引纬机构的结构形式、运动精度以及平稳性直接影响了织机的速度、效率以及织物的质量。圆锥、圆筒立体织机在引纬时需要纬纱绕芯模环绕一周,因此引纬机构就需要让纬纱绕芯模做圆周运动。

但是,现有的圆锥、圆筒立体织机多采用人工手动引纬的方法,其引纬速度慢、效率低且极大的浪费了人力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圆锥、圆筒立体织机的引纬机构,以突破行业的偏见实现全自动引纬,很好的降低了人力的消耗,提高了设备的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圆锥、圆筒立体织机的引纬机构,包括引纬底座,设置在引纬底座上的驱动机构、主动带轮机构、从动带轮机构、皮带张紧机构、位置调节机构和滑道机构,以及设置在滑道机构中的纬梭固定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引纬底座呈环形,且引纬底座的内壁设置有向内凸起且指向引纬底座圆心的承载单元;所述承载单元的数量为16个,且16个承载单元将引纬底座的内壁均分,其中任意一个承载单元为主承载单元,其余15个承载单元为辅承载单元;所述主承载单元上设置有驱动机构、主动带轮机构、位置调节机构和滑道机构,所述每个辅承载单元上均设置有一个从动带轮机构、皮带张紧机构、位置调节机构和滑道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机构由伺服电机,设置在伺服电机输出端且与伺服电机相连接的伺服减速器,设置在伺服减速器输出端且与伺服减速器相连接的联轴器,以及用于支撑伺服电机并将伺服电机固定在主承载单元上的电机固定座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带轮机构由主基座a,固定在主基座a上的轴承固定板a,通过轴承固定在主基座a上的主动轴a,通过轴承固定在主基座a上且贯穿轴承固定板a的动轮轴a,由上而下依次套于主动轴a上的后上带轮a和后下带轮a,套于动轮轴a上且位于轴承固定板a上方的前带轮a,环绕设置在前带轮a和后下带轮a之间的前后带轮皮带a,以及套于动轮轴上且位于主基座a和轴承固定板a之间的包胶圈a组成;所述主动轴a与联轴器相连接。

再进一步的,所述从动带轮机构由主基座b,固定在主基座b上的轴承固定板b,通过轴承固定在主基座b上的主动轴b,通过轴承固定在主基座b上且贯穿轴承固定板b的动轮轴b,由上而下依次套于主动轴b上的后上带轮b、后中带轮和后下带轮b,套于动轮轴b上且位于轴承固定板b上方的前带轮b,环绕设置在前带轮b和后下带轮b之间的前后带轮皮带b,以及套于动轮轴上且位于主基座b和轴承固定板b之间的包胶圈b组成;所述相邻两个从动带轮机构通过环绕设置在相邻两个后上带轮b之间或相邻两个后中带轮之间的左右带轮皮带相连接;所述与主动带轮机构相邻的任意一个从动带轮机构通过环绕设置在后中带轮和后上带轮a之间的左右带轮皮带与主动带轮机构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皮带张紧机构由张紧座,竖直设置在张紧座上的张紧轮轴,以及设置在张紧轮轴顶端的张紧轮组成;所述张紧轮贴合在左右带轮皮带外侧。

作为优选,所述位置调节机构设置在引纬底座上侧面的外缘位置,且主动带轮机构、每个从动带轮机构和每个皮带张紧机构的相邻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位置调节机构;所述位置调节机构由调整座,设置在调整座上方的上调整块,以及设置在调整座和上调整块之间且被调整座和上调整块夹紧的调整螺栓组成;所述调整螺栓的端部固定在主动带轮机构或从动带轮机构或皮带张紧机构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滑道机构由滑道底座,对称设置在滑道底座上侧面前后两端的后下限位块和前下限位块,设置在后下限位块上侧的后上限位块,设置在前下限位块上侧且与后上限位块对称的前上限位块,设置在后上限位块上侧的后上盖板,以及设置在前上限位块上侧且与后上盖板对称的前上盖板组成;所述后下限位块和后上限位块的组合与前下限位块和前上限位块的相对面上对称设置有一个呈“c”字型的卡槽,后下限位块和前下限位块的上侧面上还设置有滚珠滑道,后上限位块和前上限位块的下侧面上也设置有分别与后下限位块和前下限位块的上侧面设置的滚珠滑道相匹配的有滚珠滑道,在滚珠滑道中还填充有滚珠;所述滚珠呈球型或圆柱形。

另外,所述纬梭固定机构由引纬梭固定板,设置在引纬梭固定板上方的纬纱管,横向贯穿该纬纱管的纱管轴,对称设置在纱管轴两端的左纱筒座和右纱筒座,设置在左纱筒座左侧且固定在纱管轴端部的摩擦片,设置在引纬梭固定板上侧面且位于右纱筒座左侧的导纱调节座,设置在导纱调节座上的导纱杆固定座,下端固定在导纱杆固定座的纬纱导纱杆,设置在纬纱导纱杆上端端部的导纱钩,设置在导纱钩和纬纱导纱杆之间的纬纱张紧固定板,以及设置在纬纱张紧固定板下侧的纬纱张紧摆臂组成;所述纬纱导纱杆为多端弯折的杆体,且由下至上逐步向纬纱管的中心位置处弯折。

作为优选,所述引纬梭固定板设置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滑道机构上,且可沿所有滑道机构做圆周运动;所述引纬梭固定板的外侧面贴合在包胶圈a或包胶圈b的外侧壁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结构简单,通过部件之间的配合很好的突破了行业的偏见,实现了全自动引纬的效果,很好的降低了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消耗,提高了设备的生产效率,同时还能很好的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失误,极大的提高产品的品质,更好的促进了企业与行业的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滑道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滑道机构的主示图。

图6是图5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主动带轮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从动带轮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c处旋转90°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纬梭固定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引纬底座;2、驱动机构;21、伺服电机;22、伺服减速机;23、联轴器;24、电机固定座;3、主动带轮机构;31、主基座a;32、主动轴a;33、后上带轮a;34、后下带轮a;35、轴承固定板a;36、前带轮a;37、前后带轮皮带a;38、动轮轴a;39、包胶圈a;4、从动带轮机构;41、主基座a;42、主动轴b;43、后上带轮b;44、后中带轮;45、后下带轮b;46、轴承固定板b;47、前带轮b;48、前后带轮皮带b;49、左右带轮皮带;50、动轮轴b;51、包胶圈b;6、皮带张紧机构;61、张紧座;62、张紧轮轴;63、张紧轮;7、位置调节机构;71、上调整块;72、调整座;73、调整螺栓;8、滑道机构;81、滑道底座;82、后上盖板;83、后上限位块;84、后下限位块;85、前上盖板;86、前上限位块;87、前下限位块;88、滚珠滑道;89、滚珠;9、纬梭固定机构;91、引纬梭固定板;92、左纱筒座;93、纱管轴;94、纬纱管;95、右纱筒座;96、摩擦片;97、导纱调节座;98、导纱杆固定座;99、纬纱导纱杆;100、导纱钩;101、纬纱张紧固定板;102、纬纱张紧摆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一种圆锥、圆筒立体织机的引纬机构,包括引纬底座1,设置在引纬底座1上的驱动机构2、主动带轮机构3、从动带轮机构4、皮带张紧机构6、位置调节机构7和滑道机构8,以及设置在滑道机构8中的纬梭固定机构9。

所述引纬底座1呈环形,且引纬底座1的内壁设置有向内凸起且指向引纬底座1圆心的承载单元;所述承载单元的数量为16个,且16个承载单元将引纬底座1的内壁均分,其中任意一个承载单元为主承载单元,其余15个承载单元为辅承载单元;所述主承载单元上设置有驱动机构2、主动带轮机构3、位置调节机构7和滑道机构8,所述每个辅承载单元上均设置有一个从动带轮机构4、皮带张紧机构6、位置调节机构7和滑道机构8。

如图9所示,所述驱动机构2由伺服电机21,设置在伺服电机21输出端且与伺服电机21相连接的伺服减速器22,设置在伺服减速器22输出端且与伺服减速器22相连接的联轴器23,以及用于支撑伺服电机21并将伺服电机21固定在主承载单元上的电机固定座24组成。

该伺服电机为整个产品的动力装置,用于驱动其余部件运行。伺服电机、伺服减速器以及联轴器均为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其安装与使用均为本领域的现有技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的描述并结合本领域的技术常识,无需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便可以完成上述部件的设置与使用,在此便不进行赘述。

如图7所示,所述主动带轮机构3由主基座a31,固定在主基座a31上的轴承固定板a35,通过轴承固定在主基座a31上的主动轴a32,通过轴承固定在主基座a31上且贯穿轴承固定板a35的动轮轴a38,由上而下依次套于主动轴a32上的后上带轮a33和后下带轮a34,套于动轮轴a38上且位于轴承固定板a35上方的前带轮a36,环绕设置在前带轮a36和后下带轮a34之间的前后带轮皮带a37,以及套于动轮轴38上且位于主基座a31和轴承固定板a35之间的包胶圈a39组成;所述主动轴a32与联轴器23相连接。

主动轴a在伺服电机的驱动下进行旋转,在旋转的同时还将通过前后带轮皮带a带动前带轮a和动轮轴a转动,并最终达到带动包胶圈a转动的目的。

如图8所示,所述从动带轮机构4由主基座b41,固定在主基座b41上的轴承固定板b46,通过轴承固定在主基座b41上的主动轴b42,通过轴承固定在主基座b41上且贯穿轴承固定板b46的动轮轴b50,由上而下依次套于主动轴b42上的后上带轮b43、后中带轮44和后下带轮b45,套于动轮轴b50上且位于轴承固定板b46上方的前带轮b47,环绕设置在前带轮b47和后下带轮b45之间的前后带轮皮带b48,以及套于动轮轴50上且位于主基座b41和轴承固定板b46之间的包胶圈b51组成;所述相邻两个从动带轮机构4通过环绕设置在相邻两个后上带轮b43之间或相邻两个后中带轮44之间的左右带轮皮带49相连接;所述与主动带轮机构3相邻的任意一个从动带轮机构4通过环绕设置在后中带轮44和后上带轮a33之间的左右带轮皮带49与主动带轮机构3相连接。

从动带轮机构的运行原理与主动带轮机构的运行原理相同,唯一的不同点仅在于为了与下一级的从动带轮机构相连接,在其主动轴b上套设有后上带轮b、后中带轮和后下带轮b三个带轮;其中,后上带轮b和后中带轮的作用是通过左右带轮皮带和与其相邻的从动带轮机构或主动带轮机构相连接,而后下带轮b的作用则是通过前后带轮皮带b驱动包胶圈b转动。

如图6所示,所述皮带张紧机构6由张紧座61,竖直设置在张紧座61上的张紧轮轴62,以及设置在张紧轮轴62顶端的张紧轮63组成;所述张紧轮63贴合在左右带轮皮带49外侧。

该皮带张紧机构的作用是使得左右带轮皮带能够与后上带轮a、后上带轮b和后中带轮紧密接触,进而使其具备更大的摩擦力,以更好的驱动其转动。

述位置调节机构7设置在引纬底座1上侧面的外缘位置,且主动带轮机构3、每个从动带轮机构4和每个皮带张紧机构6的相邻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位置调节机构7;所述位置调节机构7由调整座72,设置在调整座72上方的上调整块71,以及设置在调整座72和上调整块71之间且被调整座72和上调整块71夹紧的调整螺栓73组成;所述调整螺栓73的端部固定在主动带轮机构3或从动带轮机构4或皮带张紧机构6上。

位置调节机构能够辅助完成主动带轮机构、从动带轮机构以及皮带张紧机构位置的调整,从而使得其能够处于最合理的工作位置,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适应能力与使用效果。

如图4、5、6所示,所述滑道机构8由滑道底座81,对称设置在滑道底座81上侧面前后两端的后下限位块84和前下限位块87,设置在后下限位块84上侧的后上限位块83,设置在前下限位块87上侧且与后上限位块83对称的前上限位块86,设置在后上限位块83上侧的后上盖板82,以及设置在前上限位块86上侧且与后上盖板82对称的前上盖板85组成;所述后下限位块84和后上限位块83的组合与前下限位块87和前上限位块86的相对面上对称设置有一个呈“c”字型的卡槽,后下限位块84和前下限位块87的上侧面上还设置有滚珠滑道88,后上限位块83和前上限位块86的下侧面上也设置有分别与后下限位块84和前下限位块87的上侧面设置的滚珠滑道88相匹配的有滚珠滑道88,在滚珠滑道88中还填充有滚珠89;所述滚珠89呈球型或圆柱形。

滑道机构的作用是为纬梭固定机构提供一个能够以引纬底座的圆心为圆心而旋转运动的限位承载结构,通过滚珠的设置能够进一步降低纬梭固定机构与滑道机构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纬梭固定机构能够更加顺畅的进行运动。

如图10所示,所述纬梭固定机构9由引纬梭固定板91,设置在引纬梭固定板91上方的纬纱管94,横向贯穿该纬纱管94的纱管轴93,对称设置在纱管轴93两端的左纱筒座92和右纱筒座95,设置在左纱筒座92左侧且固定在纱管轴93端部的摩擦片96,设置在引纬梭固定板91上侧面且位于右纱筒座95左侧的导纱调节座97,设置在导纱调节座97上的导纱杆固定座98,下端固定在导纱杆固定座98的纬纱导纱杆99,设置在纬纱导纱杆99上端端部的导纱钩100,设置在导纱钩100和纬纱导纱杆99之间的纬纱张紧固定板101,以及设置在纬纱张紧固定板101下侧的纬纱张紧摆臂102组成;所述纬纱导纱杆99为多端弯折的杆体,且由下至上逐步向纬纱管94的中心位置处弯折。

所述引纬梭固定板91设置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滑道机构8上,且可沿所有滑道机构8做圆周运动;所述引纬梭固定板91的外侧面贴合在包胶圈a39或包胶圈b51的外侧壁上。

纬纱管、纬纱导纱杆等结构均为本领域的现有技术,但是在本领域的现有技术中,其主要使用是通过人工操作的,而本申请则是通过部件之间的配合使得产品达到自动运行的效果,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效果,降低了产品使用的人力资源消耗,更加贴合现代生产的进步方向,进一步提高了行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的程度。

纬梭固定机构的外侧壁与包胶圈a或包胶圈b贴合,在包胶圈a或包胶圈b转动时,包胶圈a或包胶圈b与纬梭固定机构之间的静摩擦力则会推动纬梭固定机构在滑道机构中运动。

如上所述,便可很好的实现本发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