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的蒸化机组及染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26040发布日期:2021-01-05 17:54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的蒸化机组及染色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布料染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的蒸化机组及染色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分散性染料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会升华为气体,而传统的热溶升华染色加工过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染料分子升华后并未吸附于布料纤维之中,而是挥发到大气之中,所以传统的染色设备以及染色方法,存在染料利用率不高,得色量较浅、色牢度差及污染设备等问题,活性染料在浸轧染液或印花后需要在高温、高湿度条件下蒸化处理,而传统的蒸化过程相对于布料而言是开放式的,高温状态下,布料携带的水分会被气化挥发,布面的湿度降低,不利于染料和布料的结合。

为解决上上述的问题,市面上也研发了许多布料染色蒸化设备,但现有的蒸化设备没有很好解决加热大轮和输送带之间的蒸汽和染液的逸散问题,现有的设备主要通过在加热大轮两端设置档条或挡圈通过档条或挡圈与输送带的端部抵靠设置来解决蒸汽和染液的逸散问题,但是实际生产过程中输送带会左右偏移,因此仍然存在蒸汽及染液的逸散问题。

另外,现有的部分设备中还会在所述输送带的耐高温面层内混合有磁粉,通过所述磁粉贴合于所述加热轮的外表面,从而起到防止蒸汽逸散的作用,但是存在两个问题,其一:磁粉的添加量不能够太大,太大了会影响输送带的使用寿命,其二,通常的磁粉耐高温性能不佳,超过100℃就很快退磁,失去作用,高温条件下的水蒸气和染液仍会从输送带的两边逸出,而逸出的水蒸气还会带动染料无序泳移,不单浪费染料,还会造成布面染色不均,影响产品质量。

因此,为解决现有的蒸化设备存在蒸汽及染液逸散的情况,从而导致染料利用率不高,使布料的得色量较浅、色牢度差的技术问题,寻找一种密封性更佳的一种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的蒸化机组及染色机成为本领域人员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的蒸化机组及染色机,用于解决现有的蒸化设备存在蒸汽及染液逸散的情况,从而导致染料利用率不高,使布料的得色量较浅、色牢度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的蒸化机组,包括布料正面蒸化装置;

所述布料正面蒸化装置包括第一机架、第一驱动组件、第一加热大轮、第一耐高温输送带、第一入口压轮及第一支撑轮组,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机架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加热大轮转动,所述第一入口压轮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支撑轮组包括多个第一支撑轮及第一入口支撑轮和第一出口支撑轮,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套置于所述第一支撑轮组上,且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包覆在所述第一加热大轮外,所述第一加热大轮与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用于共同夹持布料,所述第一加热大轮用于与布料的正面贴合,以用于对布料进行蒸化染色操作;

所述第一加热大轮的外圆面的两端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

所述弹性密封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外圆面的两端的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所述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套设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外圆面的两端,所述第一加热大轮外圆面的两端的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的宽度,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压设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的外圆面的工作区域,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的工作区域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的外圆面上的两个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压合设置。

可选地,所述弹性密封装置还包括压片和螺钉,所述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分为密封区和连接区,所述连接区设置于所述密封区的外侧,所述连接区的截面厚度小于所述密封区的截面厚度,所述压片及所述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外圆面的两端,所述连接区位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外圆面与所述压片之间,所述压片通过螺钉与所述连接区和所述第一加热大轮的外圆面连接,且所述压片将所述连接区压制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的外圆面。

可选地,所述弹性密封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外圆面的两端的凹槽,所述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的厚度大于所述凹槽的深度,所述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的宽度等于或小于所述凹槽的宽度,所述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固定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可选地,还包括布料反面蒸化装置;

所述布料正面蒸化装置和所述布料反面蒸化装置沿布料的传送方向依次设置;

所述布料反面蒸化装置包括第二机架、第二驱动组件、第二加热大轮、第二耐高温输送带、第二入口压轮及第二支撑轮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机架上,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加热大轮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加热大轮转动,所述第二入口压轮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支撑轮组包括多个第二支撑轮及第二入口支撑轮和第二出口支撑轮,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套置于所述第二支撑轮组上,且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包覆在所述第二加热大轮外,所述第二加热大轮与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用于共同夹持布料,所述第二加热大轮用于与布料的反面贴合,以用于对布料进行蒸化染色操作;

所述第一出口支撑轮位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和所述第二加热大轮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出口支撑轮位于所述第二入口支撑轮和所述第二入口压轮或所述第二加热大轮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出口支撑轮位于所述第二加热大轮的侧旁并位于所述第二入口支撑轮的上方;

所述第二加热大轮外圆面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弹性密封装置。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吹风装置和/或第二吹风装置;

所述第一吹风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与所述第二入口支撑轮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吹风装置朝向所述第一出口支撑轮;

所述第二吹风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加热大轮与所述第一出口支撑轮或第一支撑轮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吹风装置朝向所述第二入口压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轮组还包括第一导向支撑轮,所述第一导向支撑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支撑轮与第二加热大轮之间,并靠近所述第二加热大轮和所述第二入口压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染色机,包括布料发送装置、成品收集装置以及上述的蒸化机组,所述布料发送装置、所述布料正面蒸化装置和/或所述布料反面蒸化装置和所述成品收集装置沿布料的传送方向依次设置。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于布料发送装置和布料正面蒸化装置之间的单面或双面印轧涂覆装置;

所述双面印轧涂覆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一印轧组件、第二印轧组件、接料槽、第一压力装置、第二压力装置、第三压力装置以及第四压力装置;

所述第一印轧组件和所述第二印轧组件均设置于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第一印轧组件至少包括第一带液辊、第一限液压辊、第一轧辊,所述第二印轧组件至少包括第二带液辊、第二限液压辊、第二轧辊,所述第一带液辊、第二带液辊分别转动地设置于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第一带液辊的外圆面的工作区和第二带液辊外圆面的工作区均设置有凹陷部,所述第一带液辊和第二带液辊带液辊均为钢制或陶瓷表面的带液辊;所述第一限液压辊、所述第二限液压辊、所述第一轧辊、所述第二轧辊均为具有弹性的包胶辊筒;所述接料槽设置于第一支撑架的内侧,并位于所述第一印轧组件和所述第二印轧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一限液压辊和所述第二限液压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并且所述第一压力装置与所述第一限液压辊连接,所述第二压力装置与所述第二限液压辊连接,所述第一压力装置可驱动所述第一限液压辊与所述第一带液辊相互压轧,所述第二压力装置可驱动所述第二限液压辊与所述第二带液辊相互压轧,在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限液压辊与所述第一带液辊之间形成一个原料溶液的储液区,所述第二限液压辊与所述第二带液辊之间形成一个原料溶液的储液区,所述第一限液压辊与所述第一带液辊的运转方向相反,所述第二限液压辊与所述第二带液辊的运转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轧辊和第二轧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第一轧辊与所述第三压力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轧辊与所述第三压力装置连接,所述第三压力装置可驱动所述第一轧辊与所述第一带液辊相互压轧,所述第四压力装置可驱动所述第二轧辊与所述第二带液辊相互压轧,所述第一带液辊和所述第二带液辊的运转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带液辊和所述第二带液辊的工作面分别与布料的正面和反面接触。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于布料发送装置和布料正面蒸化装置之间的单面或双面圆网印花装置;

所述双面圆网印花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架、圆网印花版头装置、给液装置、压轧装置、动力装置;

所述圆网印花版头装置分为第一圆网印花版头模组和第二圆网印花版头模组;

所述第一圆网印花版头装置、所述第二圆网印花版头装置、所述压轧装置按工艺流程顺序前后设置,所述第一圆网印花版头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底辊、第一圆网印花版辊模组;所述第二圆网印花版头装置至少包括第二底辊、第二圆网印花版辊模组;

所述第一圆网印花版辊模组至少包括第一托架装置,第一圆网版辊,第一刮刀及其调节装置、第一圆网印花版辊间隙调节装置和第一压力调节装置;

所述第二圆网印花版辊模组至少包括第二托架装置,第二圆网版辊,第二刮刀及其调节装置、第二圆网印花版辊间隙调节装置和第二压力调节装置;

所述第一托架装置和所述第二托架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所述第一圆网版辊与所述第一托架装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圆网版辊与所述第二托架装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底辊和所述第一圆网版辊之间间隙及压力可调地压轧,所述第二底辊和所述第二圆网版辊之间间隙及压力可调地压轧,并且,所述第一底辊与所述第二底辊的运转方向相反;

所述压轧装置至少包括托辊、压辊及第三压力调节装置,所述托辊和所述压辊之间间隙及压力可调地压轧。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于布料发送装置和蒸化机组之间的轧涂装置、加热烘干装置;

所述轧涂装置位于所述加热烘干装置的前方,所述轧涂装置为均匀轧车、三辊或多滚辊轧车、低带液量轧车、双面圆网印花装置、双面印轧涂覆装置等轧涂装置中的其中一种;

所述加热烘干装置在布料的传送方向上位于所述轧涂装置与所述蒸化机组之间,所述加热烘干装置为多个加热烘筒或加热烘箱或加热拉幅定型机中的其中一种,所述拉幅定型机为层叠式拉幅定型烘干装置、立式拉幅定型机、卧式拉幅定型机中的其中一种。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的蒸化机组,其中蒸化机组具体包括布料正面蒸化装置;所述布料正面蒸化装置包括第一机架、第一驱动组件、第一加热大轮、第一耐高温输送带、第一入口压轮及第一支撑轮组,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机架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加热大轮转动,所述第一入口压轮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支撑轮组包括多个第一支撑轮及第一入口支撑轮和第一出口支撑轮,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分别套置于各所述第一支撑轮上,且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包覆在所述第一加热大轮外,所述第一加热大轮与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用于共同夹持布料,所述第一加热大轮用于与布料的正面贴合,以用于对布料进行正面蒸化染色操作;所述第一出口支撑轮位于所述第二入口支撑轮和所述第二入口压轮或所述第二加热大轮之间;所述第一加热大轮的外圆面的两端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所述弹性密封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外圆面的两端的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所述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套设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外圆面的两端,所述第一加热大轮外圆面的两端的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的宽度,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压设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的外圆面的工作区域,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的工作区域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的外圆面上的两个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压合设置。通过上述设计,弹性密封装置密封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和第一加热大轮之间两端的间隙,从而有效地阻止蒸汽和染液的逸散的情况发生,有效地提高了染料的利用率,使得布料的得色量较深、色牢度较好,保证了产品的生产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的蒸化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的蒸化机组中的第一加热大轮与第一耐高温输送带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的蒸化机组中的弹性密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的蒸化机组中第一加热大轮与第一耐高温输送带相配合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的蒸化机组中第一吹风装置和第二吹水装置的位置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染色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染色机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染色机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的蒸化机组中弹性密封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一耐高温输送带未压合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第一耐高温输送带压合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布料正面蒸化装置1;第一机架101;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第一加热大轮103;第一入口支撑轮104;第一入口压轮105;第一支撑轮106;第一吹风装置107;第一出口支撑轮108;第一导向支撑轮109;布料反面蒸化装置2;第二机架201;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第二加热大轮203;第二入口支撑轮204;第二入口压轮205;第二支撑轮206;第二吹风装置207;第二出口支撑轮208;布料3;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链接区401;密封区402;凹槽5;布料发送装置6;成品收集装置7;双面印轧涂覆装置8;冷却装置9;轧涂装置10;加热烘干装置11;弹性密封件12;螺钉13;压片1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的蒸化机组及染色机,用于解决现有的蒸化设备存在蒸汽及染液逸散的情况,从而导致染料利用率不高,使布料的得色量较浅、色牢度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5和图9至图1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的蒸化机组,包括:

沿布料的传送方向依次设置的布料正面蒸化装置1;

所述布料正面蒸化装置1包括第一机架101、第一驱动组件、第一加热大轮103、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第一入口压轮105及第一支撑轮组,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机架101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转动,所述第一入口压轮105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支撑轮组包括多个第一支撑轮106及第一入口支撑轮104和第一出口支撑轮108,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套置于所述第一支撑轮组上,且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包覆在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轮组通过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进行带动,即所述第一支撑轮组通过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转动而进行转动,即两者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与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用于共同夹持布料,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用于与布料的正面贴合,以用于对布料进行蒸化染色操作;

所述第一加热大轮的外圆面的两端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12;

所述弹性密封装置12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外圆面的两端的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所述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套设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外圆面的两端,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外圆面的两端的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的宽度,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压设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的外圆面的工作区域,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的工作区域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的外圆面上的两个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压合设置。

第一加热大轮103的外圆面的工作区域主要是指外圆面能够产生热量的位置,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的工作区域主要是指其与布料直接接触到的位置。

通过上述设计,弹性密封装置12密封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和第一加热大轮103之间两端的间隙从而有效地阻止蒸汽和染液的逸散的情况发生,有效地提高了染料的利用率,使得布料的得色量较深、色牢度较好,保证了产品的生产质量。

请参阅图9至图11,另外,所述弹性密封装置12还包括压片14和螺钉13,所述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分为密封区402和连接区401,从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的截面来看,所述连接区401设置于所述密封区402的外侧,所述连接区401的截面厚度小于所述密封区402的截面厚度,所述压片14及所述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外圆面的两端,所述连接区401位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外圆面与所述压片14之间,所述压片14通过螺钉13与所述连接区401和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的外圆面连接,且所述压片14将所述连接区401压制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的外圆面。

请参阅图3,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密封装置12还可以具有另外一种结构,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外圆面的两端的凹槽5以及与所述凹槽5配合设置的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所述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的厚度大于所述凹槽5的深度,所述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的宽度等于或小于所述凹槽5的宽度,所述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固定设置于所述凹槽5内。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弹性件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为耐高温的弹性件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并且弹性件4可以为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的厚度大于所述凹槽5的深度,进一步优选凹槽5宽度为30mm,深度为5mm,所述耐高温的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的厚度为10mm,宽度为30mm。为确保实际生产过程中输送带偏移时仍然能够起到密封作用,优选同一个加热大轮两端的两个耐高温的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之间的宽度比耐高温输送带宽度小10mm-50mm。

进一步地,还包括布料反面蒸化装置2;

所述布料正面蒸化装置1和所述布料反面蒸化装置2沿布料的传送方向依次设置;

所述布料反面蒸化装置2包括第二机架201、第二驱动组件、第二加热大轮203、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第二入口压轮205及第二支撑轮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机架201上,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转动,所述第二入口压轮205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支撑轮组包括多个第二支撑轮206及第二入口支撑轮204和第二出口支撑轮208,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套置于所述第二支撑轮组上,且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包覆在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支撑轮组通过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进行带动,即所述第二支撑轮组通过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转动而进行转动,即两者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与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用于共同夹持布料,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用于与布料的反面贴合,以用于对布料进行蒸化染色操作;

所述第一出口支撑轮108位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和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出口支撑轮108位于所述第二入口支撑轮204和所述第二入口压轮205或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出口支撑轮108位于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的侧旁并位于所述第二入口支撑轮204的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传统的正面蒸化装置与反面蒸化装置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两个蒸化装置之间需要人工辅助操作,而由于设备内部为高温,通常为130℃-220℃,牵引布料时人员不易操作,并且实际生产过程中当正面蒸化装置与反面蒸化装置之间的张力过小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正面蒸化装置与反面蒸化装置之间的布料掉落地上的现象,当张力过大的时候容易造成把布料拉窄变形,甚至出现拉断布料接头的现象,不利于连续生产。

因此,所述第一出口支撑轮108和第二入口支撑轮204之间错位设置,即所述第一出口支撑轮108位于所述第二入口支撑轮204和所述第二入口压轮205(或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之间。

第二加热大轮203外圆面的两端均设置有上述的弹性密封装置12;

弹性密封装置12内的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套设于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外圆面的两端,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外圆面的两端的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的宽度,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压设于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的外圆面的工作区域,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的工作区域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2的外圆面上的两个弹性垫圈或弹性密封条4压合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垫圈为中空结构的硅胶密封圈,所述弹性垫圈的截面为圆形或方形的形状。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当含有染液的布料顺序进入所述正面蒸化装置及反面蒸化装置时,由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及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对含有染液的布料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布料位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和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之间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和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之间,布料所携带的染液中的水分被加热后变成水蒸汽,这些水蒸汽分别存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及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和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之间,也就是说,布料的周围是高温的水蒸气,此高温的水蒸气能够润湿和溶胀布料的纤维,并提高纤维分子的动能,加速纤维分子的运动,使得纤维的分子结构扩张,分子间隙增大,有利于染料分子进入纤维分子间隙之中。因此,通过设置弹性密封装置12,可以防止水蒸气逸散,并且,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及所述第二大轮203对布料进行加热时,染液中的分散染料在高温下,实现从固态转变为升华状态的效果,升华后的染料分子被包覆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及所述第一高温输送带102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和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之间,即染液中水蒸气和染料分子均被锁紧在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及所述第一高温输送带102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和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之间,因此,通过设置弹性密封装置12,可以防止升华后的染料分子逸散,而不会挥发到大气之中,在整个加热过程中染料分子都与布料纤维分子紧密接触,整个加热过程染料分子都充分混合于高温水蒸汽之中,在高温水分子的媒介作用下,染料分子更加容易进入纤维分子间隙之中,使得布料纤维更好地吸附和接纳染料分子,对染料利用率的较高,并且得色量较深,色牢度较高,布料表面浮色较少,减轻了后续的水洗负荷,污水排放量较少。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述布料正面蒸化装置1及所述布料反面蒸化装置2均能够对布料进行整体染色,区别在于,在所述布料正面蒸化装置1中,由于布料的正面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接触,布料的正面的动能更大,吸附的染料更多,即布料的正面得色量较深,同理,在所述布料反面蒸化装置2中,布料的反面得色量较深,通过设置所述布料正面蒸化装置1及所述布料反面蒸化装置2能够解决布料的正面和反面出现色差的问题,从而使得布料的正面和反面的染色效果更加一致,色差较小,品质更佳。

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所述布料正面蒸化装置1先接触染料,染料与布料的正面结合后相对难以在后续的过程中迁移到布料的反面,因此优选所述第一加热导轮102的直径(或其有效工作区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加热导轮202的直径(或其有效工作区长度),比如,所述所述第一加热导轮102的直径为1200mm,而所述第二加热导轮202的直径为1500mm。或者,设置所述第一加热导轮102的表面工作温度略低于所述第二加热导轮202的表面工作温度,比如,设置所述所述第一加热导轮102的表面工作温度为180℃,而所述第二加热导轮202的表面工作温度为185℃

当然,运行过程中染料分子仍存在被所谓范德华力和氢键的作用下与纤维分子结合而进入纤维分子结构内部的情况。布料的整个加热过程,染料分子都充分混合于高温水蒸汽之中,在水分子的媒介作用下,经过压轮的反复压轧,使得染料分子更加容易进入纤维分子间隙之中,进而使得布料纤维尽可能多地吸附、接纳染料分子,因此用本实用新型方法染色染料利用率高,并且得色量较深。采用本实用新型以物理的方式增加染料的利用率,可减少或不用传统染色的染料助剂,利于环保。由于本实用新型染料分子吸附较为完全,因此经染色后的布料基本不需要再经过水洗过程,对要求特别高的成品如果仍需要水洗,其水洗过程的用水量也大幅减少,非常利于环保。加热过程结束后经自然冷却或风冷或冷却轮冷却,则染料分子就与纤维分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染料微粒就固着于布料的纤维里面,送至落布架或经收卷装置收卷为成品,相对于传统的布料染色设备,上面的双面蒸化装置的染料利用率高,色牢度更好。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吹风装置107和/或第二吹风装置207;

所述第一吹风装置107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与所述第二入口支撑轮204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吹风装置107朝向所述第一出口支撑轮108;

所述第二吹风装置207设置于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与所述第一出口支撑轮108或第一支撑轮106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吹风装置207朝向所述第二入口压轮205。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的设计,当布料从所述布料正面蒸化装置1向反面蒸化装置过渡的时候,布料可能会粘附在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或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的表面,不会进入所述布料反面蒸化装置2,此时,通过所述第一吹风装置107和/或第二吹风装置207对粘附在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或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表面的布料吹风操作,则布料就会脱离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或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而进入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或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之间,从而自动进入所述布料反面蒸化装置2,避免了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人工牵料操作。

所述吹风装置为与空压机或鼓风机连接的喷枪或风管,优选所述风管沿所述加热大轮的辊面宽度方向上设置,并在所述风管的径向上设置有若干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的外圆面和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的外圆面均为经过腐蚀或电雕或激光雕刻或模具压制工艺或经过喷砂处理后形成的具有均布的凹点状或凹线状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为了避免溶液粘附加热大轮,会在加热大轮的表面进行电镀、抛光或喷涂铁氟龙处理,使加热大轮的表面尽量光滑,但是,光滑的表面会加剧蒸汽或染液沿光滑的表面泳移,造成质量问题。而试验表明均布的凹点(或均匀粗糙的表面)能够有效地阻挡蒸汽(或染料溶液)的泳移现象。

同时,一般意义上的加热大轮的表面是光滑的,布料经过加热大轮的高温加热之后,使得布料的表面产生光亮的烫平效果,失去了布料本来的风格。

为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加热大轮103的外圆面和第二加热大轮203的外圆面为经过腐蚀或电雕或激光雕刻或模具压制工艺或经过喷砂处理后形成的具有均布的凹点状的表面,由于凹点与凹点之间有线条隔断,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染液的泳移现象;同时,由于所述凹点的凹下部位不会接触到布料,只有突出的部位才与布料接触,所以,均布的凹点(或凹线)能够有效地避免加工后的光面效果,可以很好地保持布料原来的风格。

优选该凹点的目数为30-300目,进一步优选为100目。

进一步地,所述布料正面蒸化装置1和所述布料反面蒸化装置2在水平方向上前后设置,所述第一支撑轮组还包括第一导向支撑轮109,所述第一导向支撑轮109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支撑轮108与第二加热大轮203之间,并靠近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和所述第二入口压轮205。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设计,当布料从所述布料正面蒸化装置1向布料反面蒸化装置2过渡的时候,布料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自动脱离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或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在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及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的夹持下进入所述布料反面蒸化装置2,避免了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人工牵料操作。

进一步地,为了提供适宜的张紧力,以防止所述第一高温输送带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上偏离的问题,以及防止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从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上偏离的问题,例如,所述布料正面蒸化装置1及布料反面蒸化装置2分别设置有纠偏装置,所述纠偏装置邻近所述布料正面蒸化装置1及布料反面蒸化装置2设置,所述纠偏装置包括纠偏感应器、纠偏动力装置及多个纠偏轮,各所述纠偏轮分别用于套置耐高温输送带,所述纠偏轮可转动地固定在机架上,并且所述纠偏轮的其中一端可以另一端为中心进行摆动,纠偏感应器检测输送带的边缘情况,通过检测信号控制所述纠偏轮的摆动,进而使得所述输送带被动导向,实现纠偏的目的;

又如,所述蒸化机组为两组或多组蒸化机组,连续地对布料的正反面进行加热,使布料的正反两面的染色效果更加一致。两组或多组蒸化机组均设有加热大轮、包覆于所述加热大轮外的耐高温输送带及其支撑轮、纠偏装置,这样,能够提供适宜的张紧力,以防止所述第一高温输送带从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上偏离的问题,以及防止所述第二高温输送带从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上偏离的问题。

进一步地,为了能够提高所述耐高温输送带的耐高温性能以及使其不易吸附染料分子,例如,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及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均包括输送带本体及粘接在所述输送带表面上的耐高温层,所述耐高温层的材质为铁氟龙(polytetrafluoroethylene),所述输送带本体采用羊毛混纺纤维、凯芙拉纤维或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编织形成;又如,所述耐高温输送带为环形硅胶输送带;又如,所述环形输送带的基带为羊毛混纺或杜邦kevlar纤维或间位芳香族聚酞胺纤维(nomex)等既能够耐高温又不容易吸附染料分子的材质,这样,能够提高所述耐高温输送带的耐高温性能以及使其不易吸附染料分子。例如,所述耐高温输送带不仅要能够耐高温,还要选择输送带的材质不易吸收染料分子,首选耐高温输送带工作面的材质为硅胶或铁氟龙或羊毛混纺或杜邦kevlar纤维或间位芳香族聚酞胺纤维(nomex)或不锈钢等既能够耐高温又不容易吸附染料分子的材质。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进一步提高染料利用率、得色量以及色牢度,所述双面蒸化机组还包括压持装置,所述压持装置包括布料正面压持组件及布料反面压持组件,所述布料正面压持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压轮,各所述第一压轮用于把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压向第一加热大轮103,所述布料反面压持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压轮,各所述第二压轮用于把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压向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又如,所述加热大轮和包覆于加热大轮外的耐高温输送带的外圆周设有若干组压轮,对耐高温输送带及加热大轮之间的布料施加压力,利于纤维分子间隙对染料分子的吸附,这样,当染料分子随着布料运行时,温度由低到高,染料分子动能由小到大,染料分子随着布料在行进过程中依次经过各所述第一压轮及各所述第二压轮的压轧,布料在高温的水蒸气的润湿、溶胀的同时被各所述第一压轮及各所述第二压轮反复压轧,对于高温溶胀状态下纤维的微结构而言,相当于经过了若干次的呼吸运动,在所述压轮的压轧过程中,纤维分子间隙缩小,在没有被压轧的时候纤维分子间隙变大,使分子间隙内形成负压,染料分子被轧入或吸入布料纤维的分子间隙之中,初期由于温度较低,只是较小的染料分子能够被轧入纤维的分子间隙之中,随着不断运行,纤维及水和染料分子的温度不断升高,纤维分子间隙变大,染料分子动能变大,较大的染料分子也能进入纤维的分子间隙之中,后期,由于温度最高,纤维分子间隙变得最大,而染料分子达到了升华状态,此时染料分子几乎全部升华为气态的单分子,所以染料分子在压轮对纤维微结构的负压作用下能够尽可能多地被吸附进入纤维的分子间隙之中。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一种设弹性密封装置12置有弹性密封装置12的蒸化机组,其工作过程如下:

控制布料发送装置6将布料送出;

将布料送至染料浸轧装置的染液中进行染色操作,并对布料进行压轧;

将布料送至布料正面蒸化装置1中,并使布料夹持在所述第一加热大轮103与所述第一耐高温输送带102之间,在预设升华温度下,对布料的正面进行正面蒸化染色操作,其中,所述预设升华温度为180℃;

将布料送至布料反面蒸化装置2中,并使布料夹持在所述第二加热大轮203与所述第二耐高温输送带202之间,在所述预设升华温度下,对布料的反面进行反面蒸化染色操作;其中,所述预设升华温度为190℃;

对布料进行冷却操作;

将布料送至成品收集装置7中进行成品收集操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染料3%、n-环己基吡咯烷酮0.1%、果胶酶0.1%、元明粉0.3%、卵磷脂0.1%、木质素磺酸钠0.3%、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0.2%、马来酸酐0.2%、二乙烯乙二醇0.5%、jfc-e0.1%、醋酸0.5%、消泡剂0.05%,其余为水;

或者,所述染液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3%的分散染料、0.3%的聚乙二醇1500、0.3%的木质素磺酸钠、0.3%的聚丙烯酸酰胺、0.3%的醋酸,其余为水。

染液内的平均粒径为500nm,布料被压轧操作时,控制布料的染液轧余率控制为35%。

首先,上述的双面蒸化机组能够使得布料纤维更好地吸附染料分子,对染料的利用率较高,并且得色量较深,色牢度较高。此外,还能够解决布料的正面和反面出现色差的问题,从而使得布料的正面和反面的染色效果更加一致,色差较小,品质更佳,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弹性密封装置12,使得水蒸气及染液无法逸散,确保了产品的质量。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至图1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染色机,包括布料发送装置6、成品收集装置7以及双面蒸化机组,所述布料发送装置6、所述布料正面蒸化装置1、所述布料反面蒸化装置2和所述成品收集装置7沿布料的传送方向依次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布料反面蒸化装置2和成品收集装置7之间的冷却装置9,所述冷却装置9为冷却轮组冷却装置9或单面风冷冷却装置9或双面风冷冷却装置9。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布料发送装置6和布料正面蒸化装置1之间的双面印轧涂覆装置8或单面印轧涂覆装置;

所述双面印轧涂覆装置8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一印轧组件、第二印轧组件、接料槽、第一压力装置、第二压力装置、第三压力装置以及第四压力装置;

所述第一印轧组件和所述第二印轧组件均设置于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第一印轧组件至少包括第一带液辊、第一限液压辊、第一轧辊,所述第二印轧组件至少包括第二带液辊、第二限液压辊、第二轧辊,所述第一带液辊、第二带液辊分别转动地设置于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第一带液辊的外圆面的工作区和第二带液辊外圆面的工作区均设置有凹陷部,所述第一带液辊和第二带液辊带液辊均为钢制或陶瓷表面的带液辊;所述第一限液压辊、所述第二限液压辊、所述第一轧辊、所述第二轧辊均为具有弹性的包胶辊筒;所述接料槽设置于第一支撑架的内侧,并位于所述第一印轧组件和所述第二印轧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一限液压辊和所述第二限液压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并且所述第一压力装置与所述第一限液压辊连接,所述第二压力装置与所述第二限液压辊连接,所述第一压力装置可驱动所述第一限液压辊与所述第一带液辊相互压轧,所述第二压力装置可驱动所述第二限液压辊与所述第二带液辊相互压轧,在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限液压辊与所述第一带液辊之间形成一个原料溶液的储液区,所述第二限液压辊与所述第二带液辊之间形成一个原料溶液的储液区,所述第一限液压辊与所述第一带液辊的运转方向相反,所述第二限液压辊与所述第二带液辊的运转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轧辊和第二轧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第一轧辊与所述第三压力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轧辊与所述第三压力装置连接,所述第三压力装置可驱动所述第一轧辊与所述第一带液辊相互压轧,所述第四压力装置可驱动所述第二轧辊与所述第二带液辊相互压轧,所述第一带液辊和所述第二带液辊的运转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带液辊和所述第二带液辊的工作面分别与布料的正面和反面接触。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布料发送装置6和布料正面蒸化装置1之间的双面圆网印花装置或单面圆网印花装置;

所述双面圆网印花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架、圆网印花版头装置、给液装置、压轧装置、动力装置;

所述圆网印花版头装置分为第一圆网印花版头模组和第二圆网印花版头模组;

所述第一圆网印花版头装置、所述第二圆网印花版头装置、所述压轧装置按工艺流程顺序前后设置,所述第一圆网印花版头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底辊、第一圆网印花版辊模组;所述第二圆网印花版头装置至少包括第二底辊、第二圆网印花版辊模组;

所述第一圆网印花版辊模组至少包括第一托架装置,第一圆网版辊,第一刮刀及其调节装置、第一圆网印花版辊间隙调节装置和第一压力调节装置;

所述第二圆网印花版辊模组至少包括第二托架装置,第二圆网版辊,第二刮刀及其调节装置、第二圆网印花版辊间隙调节装置和第二压力调节装置;

所述第一托架装置和所述第二托架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所述第一圆网版辊与所述第一托架装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圆网版辊与所述第二托架装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底辊和所述第一圆网版辊之间间隙及压力可调地压轧,所述第二底辊和所述第二圆网版辊之间间隙及压力可调地压轧,并且,所述第一底辊与所述第二底辊的运转方向相反;

所述压轧装置至少包括托辊、压辊及第三压力调节装置,所述托辊和所述压辊之间间隙及压力可调地压轧。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布料发送装置6和蒸化机组之间的轧涂装置10、加热烘干装置11;

所述轧涂装置10位于所述加热烘干装置11的前方,所述轧涂装置10为纤维轧辊轧车、均匀轧车、三辊或多滚辊轧车、低带液量轧车、双面圆网印花装置、双面印轧涂覆装置8等轧涂装置10中的其中一种;

其中一个实例,所述纤维轧辊轧车的所述纤维轧辊的工作面设置有纤维层,所述纤维层为石墨烯或尼龙或涤纶或芳纶等的其中一种或多种,由于纤维层内有微小的空隙,类似海绵的结构,在受压时这些空隙消失,同时布料携带的大部分水分被挤出布料纤维间隙,当布料离开受压点后,所述纤维层的空隙由小变大,这个过程中所述纤维棍的空隙会形成负压,吸附布料表面残留的部分溶液,从而达到降低带液量的目的。

所述加热烘干装置11在布料的传送方向上位于所述轧涂装置10与所述蒸化机组之间,所述加热烘干装置11为多个加热烘筒或加热烘箱或加热拉幅定型机中的其中一种,所述拉幅定型机为层叠式拉幅定型烘干装置、立式拉幅定型机、卧式拉幅定型机中的其中一种。

另外,所述布料发送装置6的工艺流程的后方还依次设置有前处理装置和另一个加热烘干装置,所述前处理装置包括除油装置、退浆装置、碱减量装置、水洗装置等装置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需要说明的是,当加入烘干装置为加热烘筒时,加热烘筒装置设置有多个加热烘筒,各所述加热烘筒用于分别与布料贴合,以用于对布料进行加热烘干操作,进一步,还可以在所述加热烘筒的外围设置压轮,对加热过程中的布料间歇性地施加压力;又如,在工艺流程中所述染料浸轧装置、蒸化机组之间设有一组或多组加热烘筒,对浸轧染料后布料中的含水量进行定量烘干,使进入蒸化机组的布料含水量低于40%,优选为20%,利于后续生产;又如,为了降低布料在轧涂过程中的收缩率,同时为保证染料均匀地轧涂在布料上面,所述轧涂装置10采用一涂多轧式轧车;又如,为防止染料在蒸化机组中过度泳移,使贴近加热大轮的布面颜色过深,并防止布料在烘干过程中产生泳移造成色斑,在所述轧车与所述蒸化机组之间设置有拉幅定型机,在降低带液量的同时保持布料的幅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设置有弹性密封装置的蒸化机组及染色机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