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物的编成方法

文档序号:8376538阅读:1481来源:国知局
编织物的编成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对编织物中的成为伏针处理的对象的基底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线圈进行伏针处理的编织物的编成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由横编机编成编织物的情况下,进行伏针处理,以使该编织物的最终线圈横行的线圈(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线圈)不会脱散。伏针处理是指如下的处理:从编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反复进行使被卡定在针床上的编织物部的线圈中的邻接的线圈彼此重合,接着这些重合的双重的线圈(重叠线圈)形成新的线圈的编成。
[0003]通过一般的伏针处理形成的伏针处理部难以伸展,存在在该伏针处理部产生断线等的可能性。因此,希望开发能够编成容易伸展且难以断线的伏针处理部的编织物的编成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在对毛衣(编织物)的筒状的直筒领部(基底部)进行伏针处理时,通过接着基底部的最终线圈横行的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编成二级量的线圈,对其上级的线圈进行伏针,形成容易伸展且难以断开的伏针处理部。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41191公报
[0007]根据编织物的种类,存在通过专利文献I的编织物的编成方法得到的伏针处理部过度伸展的可能性。例如,在像一字领的毛衣、前长后短大的毛衣等那样领部的周长较长的编织物中,在穿用时,若领部过度伸展,则会有损编织物的设计性。因此,希望开发能够编成具有适度的伸缩性的伏针处理部的编织物的编成方法。
[0008]另外,近年,开发了与以往相比为窄间距的横编机、比以往细的编织线,在使用这样的细的编织线编成由小的线圈构成的编织物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充分确保伏针处理部的强度的可能性。由此,还希望开发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伏针处理部的强度的编织物的编成方法。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作出的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编成具备适度的伸缩性且具备足够的强度的伏针处理部的编织物的编成方法。
[0010]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成方法是使用在前后具备相向的一侧针床和另一侧针床且可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编机,对编织物具备的筒状的基底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进行伏针处理的编织物的编成方法。在该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成方法中,通过至少进行I次使用了一侧针床和另一侧针床的袋状编织,编成由正面线圈构成的袋状线圈列,反复进行将该袋状线圈列的一部分线圈重合在基底部的线圈上的动作,在该反复时,由第n+1次的袋状编织编成的新的袋状线圈列与由第η次的袋状编织编成的已有的袋状线圈列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成,由此将已有的袋状线圈列接合在基底部(η是I以上的自然数)。
[0011]这里,在编成袋状线圈列时,成为如下的状态:使袋状线圈列中的由处于与卡定了基底部的一侧相反一侧的针床编成的线圈列的在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与由卡定了基底部的一侧的针床编成的线圈列的在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相比,向使袋状线圈列为了重叠在基底部而移动的方向的相反方向错开。
[0012]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成方法中,优选在从基底部中的被卡定在一侧针床上的一侧基底部的伏针处理向基底部中的被卡定在另一侧针床上的另一侧基底部的伏针处理转移时,编成仅由绞绕线圈构成的袋状线圈列,通过绕入而交换这些绞绕线圈的左右位置,此后,进行另一侧基底部的伏针处理。另外,线圈列的绕入是公知的技术(例如,参见日本特开平5-9851号公报等)。
[0013]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成方法中,优选使袋状线圈列中的被卡定在一侧针床上的线圈的数量和被卡定在另一侧针床上的线圈的数量一致,编成袋状线圈列。
[0014]发明效果
[0015]根据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成方法,能够在编织物具备的筒状的基底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编成袋状的伏针处理部。该伏针处理部通过成为袋状而强度优异,难以断裂。
[0016]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成方法,形成伏针处理部的线圈的方向与基底部的线圈的方向正交的伏针处理部。通过该线圈的朝向的差异,在沿编织宽度方向拉伸基底部时,伏针处理部适度地抑制基底部的伸展。由此,通过袋状的伏针处理部,能够使基底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近旁具有适度的伸缩性。
[0017]再有,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成方法中,使一侧针床中的袋状编织的中心位置和另一侧针床中的袋状编织的中心位置错开。通过该中心位置的差异,如通过后述的实施方式说明的那样,在使袋状线圈列的线圈为与基底部的线圈重合而移动时,能够缩短该线圈的在编织宽度方向的移动距离。若线圈的在编织宽度方向的移动距离短,则能够降低与移动相伴的断线的可能性。
[0018]根据在从一侧基底部的伏针处理向另一侧基底部的伏针处理转移时,编成由绞绕线圈构成的袋状线圈列的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成方法,能够漂亮地完成一侧基底部和另一侧基底部的边界近旁的伏针处理部。这是因为,由于在将袋状线圈列的绞绕线圈的左右位置全部交换后,进行另一侧基底部的伏针处理,所以,不存在袋状线圈列的连接线缠绕到其它的部分。另外,由绞绕线圈构成袋状线圈列是为了在进行绕入时,消除绞绕线圈被绞绕的状态,绞绕线圈成为未被绞绕的线圈。
[0019]根据使袋状线圈列的前后的线圈的数量一致的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成方法,如通过后述的实施方式说明的那样,在进行伏针处理时,难以产生断线。
【附图说明】
[0020]图1 (A)是通过实施方式编成的一字领毛衣的示意图,⑶是毛衣的一字领部的形成在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伏针处理部的局部剖视图。
[0021]图2是编成为一字领部的伏针处理部的编成工序图。
[0022]图3是从构成一字领部的一侧基底部的伏针处理向一字领部的另一侧基底部的伏针处理转移时的编成工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00:毛衣(编织物);9:一字领部(基底部);91:一侧基底部(基底部);99:另一侧基底部(基底部);1:袋状线圈列;1χ:通过一侧针床编成的线圈列;ly:通过另一侧针床编成的线圈列;10:已有的袋状线圈列;11:新的袋状线圈列;4:袋状线圈列;4a?4f:绞绕线圈;6:伏针处理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使用了 4针床横编机的编成例,所述4针床横编机具备:在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相互相向的下部前针床(下面,称为FD)和下部后针床(下面,称为BD);以及被设置在这些FD和BD的上方,且以与下部的针床相同的间距,被并列设置了多个编织针的上部前针床(下面,称为FU)和上部后针床(下面,称为BU)。该横编机可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而且,横编机所具备的BD、BU可向左右位移。另夕卜,在目前市场销售的横编机中,成为虽然可在FD和BD之间、FD和BU之间以及BD和FU之间进彳丁移圈,但不可在FU和BU之间进彳丁移圈的构成。
[0026]<实施方式1>
[0027]在实施方式I中,如图1(A)所示,编成具备筒状的一字领部(基底部9)的毛衣(编织物)100。基底部9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如图1 (B)所示,由被编成为袋状的伏针处理部6进行伏针处理。构成伏针处理部6的线圈的朝向(参见向右的空心箭头)与构成基底部9的线圈的朝向(参见向上的空心箭头)正交。下面,根据图2、3,说明该伏针处理部6的编成次序。
[0028]图2、3是伏针处理部6的编成工序图。图中的左栏的“字母+数字”表示编成工序的号码,右栏表示针床中的编成状态,在各结构中实际进行的操作用粗线表示。在右栏中,为了说明的方便,仅表示针床的一部分,省略BD、BU的位移动作。这些图的大写字母表示编织针的在编织宽度方向的位置。另外,右栏的〇标记表示被卡定在编织针上的旧线圈,◎标记表示重叠线圈,Ω标记表示编结线圈,水滴标记表示绞绕线圈。
[0029]在图2的SO中,表示基底部9的一侧基底部91被卡定在BD的编织针G?L上,基底部9的另一侧基底部99被卡定在FD的编织针G?L上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首先,对一侧基底部91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进行伏针处理,接着,对另一侧基底部99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进行伏针处理。另外,基底部9的编结组织未被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做成平针组织、双反面组织、罗纹组织等。尤其是在将基底部9做成双反面组织的情况下,基底部9和伏针处理部6的边界并不明显。由于双反面组织是具有厚度的组织,所以,难以在袋状的具有厚度的伏针处理部6和双反面组织之间形成阶梯。
[0030]在SI中,在BD (—侧针床)的编织针D、E、F和FU (另一侧针床)的编织针B、C、D上形成成为伏针处理部6的始端部的袋状线圈列I。该始端部的形成方法未被特别限定。例如,形成由分离横列线构成的钩挂线圈(掛U目),与这些钩挂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成线圈,据此,能够形成始端部。另外,也能够利用一侧基底部91的线圈形成始端部。
[0031]这里,成为如下的状态:在通过SI编成的袋状线圈列I中的由处于与卡定了一侧基底部91的一侧的相反侧的FU编成的线圈列Iy的在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与由卡定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