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弹性编织物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879538阅读:来源:国知局
0019]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方式的多向弹性编织物的立体图;以及
[0020]图8为图7的多向弹性编织物的距离互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多向弹性编织物的立体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方式的多向弹性编织物100包含第一玮纱单元200、第二玮纱单元300、第三玮纱单元400、第四玮纱单元500以及经纱层600,其中第一玮纱单元200与第二玮纱单元300以及第三玮纱单元400与第四玮纱单元500皆以距离D互相间隔,且第一玮纱单元200以及第二玮纱单元300位于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前侧平面,而第三玮纱单元400以及第四玮纱单元500则位于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后侧平面,且前侧平面和后侧平面之间设有经纱层 600。
[0022]图2为图1的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正面构造图。搭配参照图2,第一玮纱单元200包含多个第一玮纱210,而第二玮纱单元300则包含多个第二玮纱310,由这些第一玮纱210以及第二玮纱310所分别构成的第一玮纱单元200与第二玮纱单元300,两者在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前侧平面为交错分布的编织结构,以图2为例,多个第一玮纱210和多个第二玮纱310实际上是分别由一条纱线在前侧平面以上下折返的连续S型堆叠而成,且第一玮纱210和第二玮纱310皆为每四条形成一个子单元,而两种玮纱的子单元之间则以距离D互相间隔,需留意的是,不仅各条第一玮纱210和第二玮纱310是各自由纱线构成,观察图2的上缘,第一玮纱单元200和第二玮纱单元300所各自包含的子单元,实际上也是完全由同一条纱线串联而成,这些纱线所构成的子单元彼此横跨,使第一玮纱单元200和第二玮纱单元300如图2所示般交错并排;此外,在第一玮纱单元200和第二玮纱单元300后方设置有经纱层600,其由多个弹性经纱610组成,各条弹性经纱610直接和各条第一玮纱210以及第二玮纱310十字交叉而无互相编织,这些弹性经纱610实质上为弹力纤维材质,且每一条弹性经纱610均搭配缠绕线体611,各条缠绕线体611沿着攀附的弹性经纱610缠系,并且以弹性经纱610为中心圈束第一玮纱单元200、第二玮纱单元300、第三玮纱单元400以及第四玮纱单元500,使各条弹性经纱610被固定在这些玮纱之间。
[0023]图3为图1的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背面构造图。继续参照图3,第三玮纱单元400以及第四玮纱单元500位于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后侧平面,且两者分别与第一玮纱单元200以及第二玮纱单元300前后相对,与前侧平面不同的是,第三玮纱单元400和第四玮纱单元500虽同样以距离D间隔,但两者为同一纱线折返所构成的连续S型,且纱线横跨处位于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下缘,然而此处所公开的编织结构仅为实施方式的一例,实际上第三玮纱单元400和第四玮纱单元500仍可以采用与前述第一玮纱单元200及第二玮纱单元300相同的交错分布结构,且横跨处也非必需限制在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下缘,也即前侧平面与后侧平面可以完全对称。
[0024]图4为图1的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第一玮纱210构造图。请参照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条玮纱是由两种纱材所构成,以图4为例,第一玮纱210实质上是由主纱211以及两个包覆纱212、213所构成,主纱211的材质可以是弹力纤维等具有伸缩性的材料,而包覆纱212、213螺旋缠绕并紧密地包覆住主纱211,在不影响多向弹性编织物100整体特性的情况下,这些包覆在主纱211外围的纱材的材质和数量可以任意为之,例如棉线等常见材料,此外,第二玮纱310、第三玮纱410以及第四玮纱510的结构也如同第一玮纱210,在此不多详述。
[0025]图5为图1的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侧面视图。再参照图5,在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前后两侧,第一玮纱210及第三玮纱410以间隙G相隔,而多个弹性经纱610所构成的经纱层600则经向地设置在间隙G内,其中缠绕线体611沿着弹性经纱600缠系,并且以弹性经纱600为中心圈束第一玮纱单元200、第二玮纱单元300、第三玮纱单元400以及第四玮纱单元500,同时将弹性经纱600系绑在这些玮纱单元上,详细说明,缠绕线体在每一次的圈束皆为同时圈束第一玮纱210与第三玮纱410或是同时圈束第二玮纱310与第四玮纱510,因此多向弹性编织物100内所包含的所有弹性经纱610可直接被经向地抽出,且不会影响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结构稳定性。
[0026]图6A为图1的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弹性经纱610的放大部位6正面示意图。图6B为图1的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弹性经纱610的放大部位6背面示意图。请一并参照图6A与图6B,如同图5所述,缠绕线体611在圈束玮纱单元时一次缠绕多向弹性编织物100前后两侧的两条玮纱,在图6A中,缠绕线体611以一上、一下的规则重复穿梭在第一玮纱单元200的各条第一玮纱210之间,而在距离D处,缠绕线体611则重复上述规则而不缠绕任何玮纱,搭配背面的图6B说明,缠绕线体611在前侧圈束一组玮纱后,绕至下一组玮纱的后侧缠绕成活结,此时活结产生孔洞以提供下一次圈束时穿入,如此构成多个活结彼此交扣,由于在距离D处的缠绕线体611并无与任何玮纱单元编织,因此将不受任何玮纱牵引,借此维持住距离D,且可以通过调整活结的数量来自行控制距离D的大小。
[0027]通过前述实施方式,由于在多向弹性编织物100中,缠绕线体611借着一次缠绕两条玮纱而将弹性经纱610系绑在间隙G内,所以可知在另一未描述的实施方式中,位于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前侧或是后侧其中之一的玮纱单元可以被完全抽离,例如抽离第三玮纱单元400以及第四玮纱单元500,仅留下第一玮纱单元200、第二玮纱单元300以及经纱层600,在此一个实施方式下,由于各条缠绕线体611所攀附的弹性经纱610并未被抽离,因此第一玮纱单元200与第二玮纱单元之间的距离D仍然能够维持,此种实施方式特别适用于需维持透气性、伸缩性,但不需与皮肤直接接触的部位,不仅节省材料成本,还可进一步地增进透气效果。
[00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方式的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立体图。图8为图7的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距离互补示意图。请再参照图7及图8,根据前述实施方式,多向弹性编织物100可另外延伸出又一个实施方式,由图7中可观察得知,由于各个玮纱单元之间利用缠绕线体611来维持距离D,实际上不同单元的玮纱各自为独立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即为第三玮纱单元400以及第四玮纱单元500整体侧向平移,此变动可通过缠绕线体611在编织缠绕时更改各条玮纱之间的捆束关系而达成,所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参考前述第一实施方式后可以实现,在此不多详述细节。在此一个实施方式下,距离D受到第三玮纱单元400或第四玮纱单元500局部占据,此时可通过调整前后两层玮纱单元的错排幅度来控制距离D的宽窄,借此轻易地调整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透视程度或是透气性。再参照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玮纱单元400以及第四玮纱单元500完全占据距离D的方式如图中所示,参考前述两个实施方式可知,各个玮纱单元之间既为独立,因而多向弹性编织物100可通过调整这些玮纱单元的材质或是色彩而改变编织物自身的机械性能与外观,也即利用距离D的局部互补或完全互补,多向弹性编织物100可产生多样的实用性以及视觉变化,更甚者,各个玮纱单元之间的距离D在多向弹性编织物100中可以不同,借此而产生多向弹性编织物100的疏密变化。
[0029]由以上公开的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的优点,第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弹性材料搭配特殊的编织结构来增加纺织产品的透气性,克服公知纺织产品无法兼顾伸缩以及透气需求的缺点,第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材料易于取得,在控制成本的前提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