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板房区的单层板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3679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板房区的单层板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层板房,具体是指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板房区的单层板房。
背景技术
板房因便于拆装、运输,搭建周期短,可循环使用,而广泛作为工程施工的临时用房和救灾临时安置房。在用地紧缺或板房需求量大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高建筑密度的板房区。这里的高建筑密度板房区是指区内的建筑密度比6850180-93(修订本)5.0.6. I的规定高15%以上,或人均用地比GB50180-93(修订本)3. 0.3中对组团的规定高15%以上的板房区(GB50180-93(修订本)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修订本)》)。建筑密度是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在用地紧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设置板房,扩大人口容量,有两种规划方法,第一种是增加板房层数,修建多层板房,第二种是减小或取消板房间距。在容积率相同的情况下,第一种规划方法能比第二种方法获得更宽敞的室外环境,但由于板房的墙体和楼板的隔音性差,多层板房比单层板房增加了楼层上下的邻里干扰,因此第一种规划方法在获得较宽松的室外环境的同时并不能改善与人关系最密切的室内居住环境。而第二种规划方法同样会产生同层邻里间的视觉和听觉的相互干扰。可见,高建筑密度板房区的上述两种规划方法都存在种种影响住户私密性的问题,尽管如此,现实中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需求,这两种规划方法被广泛运用。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首次面临在有限的规划用地情况下,在最短时间内为1300余万人提供临时住所的难题,为最有效的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四川灾区出现了大量的高建筑密度板房安置区。由于频繁的余震的困扰,若采用第一种规划方法修建多层板房,则需要增强板房结构的加固措施,进而增加修建成本;另外灾后受灾群众会对建筑缺乏安全感,入住多层板房建筑不利于受灾群众的灾后心理康复。因此出于经济、社会的角度考虑,地震灾后安置区放弃了第一种规划方法而采用第二种规划方法。行列式布局的规划模式是实现小建筑间距、高建筑密度的安置区的最佳模式,四川震后高建筑密度临时安置区的板房布局就是采用行列式空间布局,依据现有的板房建筑形式而呈现以下两种行列式空间布局模式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和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图10是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特点如下一般7 10间双面米光的标准间构成一栋板房,两栋背面相对的板房形成一个小单元,小单元内部两栋板房背面间距为I. 5m I. Sm,一般4个这样的小单元构成一组团,组团内每栋板房的入口面间距为3m 3. 5m,组团间的通道宽6 7m。此类板房为单坡顶或双坡顶,两栋板房背面留出I. 5m I. Sm的距离是为了标准间能双面开窗,便于室内对流通风,同时提供较好的室内采光和日照环境。但由于相对相邻的板房的背面窗户的间距太小,且窗户两两相对,邻里间的声音和视线严重干扰了住户生活的私密性。因此大多数住户都将背面窗户紧闭并挂上窗帘,窗户并没发挥它本应起到的作用,板房背面的I. 5m I. Sm的间距未能实现改善室内通风和采光的设计初衷,事实上成为了无效使用空间,造成了建设用地的浪费。而且狭窄间距往往成为安置区藏污纳垢的卫生死角,影响了安置区的公共卫生。图11是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示意图,该模式的特点如下一般7 10间单面采光的标准间构成一组,两组朝向相反的单面采光的标准间组成一栋板房,一般4栋这样的板房组成一个组团,组团内每栋板房入口面间隔3m 3. 5m,组团间的通道宽6 7m。此类板房一般为双坡顶,每个标准间为单坡顶,单面采光使标准间室内光线阴暗,通风不畅。影响室内卫生和人体健康。为了解以四川灾后临时安置区为代表的高建筑密度板房区的热环境和自然通风 情况,本人于2010年7月29日14:00 17:00对都江堰幸福家园临时安置区的区域风环境、区域温度和板房室内气温进行现场实测。幸福家园是都江堰最大灾后临时安置区之一,占地10公顷,有2751间板房,能同时容纳7000人左右,它采用双面采光的行列式布局模式,建筑密度高达到46. 4%,人均占地14. 3m2/人,是典型的高建筑密度板房区。测试数据显示当安置区域外的距地面I. 5m高度的风速为O. 84m/s时,安置区域内的室外同高度的平均风速为O. 33m/s,仅为安置区域外风速的39. 8%,以此同时,安置区域内距地面I. 5m高度的平均气温为36. 7V,比安置区域外的同高度的气温高2. 1°C,而完全门窗密闭的板房室内平均气温为38. 6°C。可见,以幸福家园为代表的,采用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高建筑密度安置区的区域内自然通风比区域外的差,夏天区域内和板房内的热不易排散,进而促成区域内局部热岛效应,恶化板房室内的热环境。可以推测冬天板房区域内的风速也会低于区域外的风速,本人于2009年I月11日9:15 10:00在四川江油市京太板房社区对门窗全部关闭的板房的室内、外温度进行现场实测,结果显示当室外平均气温为1.9°C时,室内平均气温为5°C,可见,冬天门窗全部关闭时,板房建筑本身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辅以适当的取暖设备,完全能抵御室外的严寒和风袭。因此,夏天是板房安置区居住环境最恶劣的时候,改善板房安置区居住环境的重点在于改善夏季板房安置区的居住热环境,而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就是提闻板房区域和室内风速。以四川灾后高建筑密度板房安置区为代表的两种行列式布局模式是采用高建筑密度板房安置区的第二种规划方法并沿用现有的单层单坡顶(图12所示)或单层双坡顶(图13所示)板房形式的必然结果,不仅带来板房单体的采光、通风、私密性等问题,还严重影响了安置区区域的室外自然通风。当高建筑密度板房区规划出于现实条件考虑采用减小或取消板房间距的规划方法时,所出现的上述的通风、采光、环境卫生等问题的结症在于现有的单层板房建筑形式不适用于所采用的规划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采用高建筑密度板房区的第二种规划方法时,板房现有技术造成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带侧高窗的单层板房建筑,在保证高容积率的前提下,改善高建筑密度的行列式布局安置区的区域通风和板房的建筑通风,改善居住环境。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适于高建筑密度板房区的单层板房,主要由框架、墙体、屋顶、门、侧窗、侧高窗构成。墙体包括入口面外墙、顶部外墙、背面隔墙、侧面隔墙、侧面山墙,屋顶包括大坡屋顶、小坡屋顶。所述单层板房由两组入口朝向相反的房间组成,两组房间有共同的背面隔墙,每个房间的小坡屋顶高于大坡屋顶,在联系大、小坡屋顶的顶部外墙上开设侧高窗,每个房间的入口面外墙上开设入户门和侧窗。侧高窗窗台高出大坡屋顶的距离不小于O. 3m,以便为大坡屋顶的防水、排水预留空间;大屋顶与顶部外墙的交接处作整体防水,防水层在顶部外墙处上翻高度大于等于0.3m。顶部外墙与背面隔墙平行,其间距为板房进深的O. 3 O. 4倍,且大于lm。 所述板房的每个房间的大、小坡屋顶均为单坡顶,均是由板房背面一侧向入口一侧倾斜,以确保屋顶排雨水顺畅,减轻屋顶防水负担。所述板房是对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的板房建筑的改进,在限定了建设用地面积和板房间距的情况下,采用所述板房的行列式布局的板房区的建筑面积等于采用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图11所示)的单层板房区,两者容积率相等,但由于所述板房增设了侧高窗,会比现有单面采光布局所采用的板房更利于室内采光和室内空气自然对流,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和环境卫生状况。所述板房与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图10所示)的板房相比,所述板房取消了双面采光板房背面的无效使用空间;避免因板房背面窗户紧邻、相对而造成的邻里间视线和声音干扰;消除区域卫生死角,增加了建设用地的有效使用面积,相当于节约了建设用地。倘若限定了建设用地面积和板房入口面间距,采用所述板房行列式布局的板房区的建筑面积大于采用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的单层板房区,即在限定了的建设用地和板房入口面间距的情况下,采用所述板房行列式布局的高建筑密度单层板房区能更有效利用土地,其容积率大于采用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的高建筑密度单层板房区,能更好的实现在有限土地上安置更多人口的目标。另外,倘若在同样的建设用地上修建等建筑面积的板房(即在限定的建设用地上安置等量的人口),采用所述板房行列式布局的高建筑密度单层板房区与采用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的高建筑密度单层板房区相比,会拥有更多的室外有效空间(两板房背面空间为无效使用空间)和更宽敞入户通道,有利于区域的自然通风。当高建筑密度板房安置区采用第二种规划方法时,本发明与现有板房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I)改善现有高建筑密度的行列式布局安置区的区域通风和提高现有板房的室内换气次数,改善室内空气品质。(2)解决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中板房背面侧窗相对相邻造成的邻里间视觉、听觉相互干扰问题。(3)消除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中板房背面的卫生死角。(4)解决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中板房单面采光造成的室内自然采光不佳的问题。(5)保持甚至提高现有的高建筑密度行列式布局安置区的高容积率,能更好的实现在有限土地上安置更多人口的目标。


图I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框架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实施例的单间板房示意图;图3是图I实施例的两间板房组合示意图4是图I实施例的8间板房组合示意图;图5是图I实施例的平面图示意图;图6是图I实施例的A-A剖面图;图7是图I实施例的大坡屋顶与顶部外墙接缝处防水方式示意图;图8是图I实施例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示意图;图9是图I实施例的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示意图;图10是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示意图;图11是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示意图;图12是现有单层单坡顶板房示意图;图13是现有单层双坡顶板房示意图;图14是顶部外墙与背面隔墙间距对板房室内换气次数的影响曲线图。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框架;2_门;3-侧窗;4_侧高窗;5_入口面外墙;6_顶部外墙;7_背面隔墙;8_侧面隔墙;9_侧面山墙;10-大坡屋顶;11-小坡屋顶;12-大坡屋顶附加钢板;13_有机防水填料。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实施例本发明涉及的适于高建筑密度板房区的单层板房,主要由框架I、墙体、屋顶、门
2、侧窗3、侧高窗4构成,墙体包括入口面外墙5、顶部外墙6、背面隔墙7、侧面隔墙8、侧面山墙9,屋顶包括大坡屋顶10、小坡屋顶11。所述单层板房由两组入口朝向相反的房间组成,两组房间有共同的背面隔墙,每个房间的小坡屋顶高于大坡屋顶,在联系大、小坡屋顶的顶部外墙上开设侧高窗,每个房间的入口面外墙上开设入户门和侧窗。侧高窗窗台高出大坡屋顶的距离不小于O. 3m,以便为屋顶的防水、排水预留空间;侧窗窗台距室内地坪高度为O. 8m I. 2m,如图1、2、3、4、5、6所示。所述板房的每个房间的大、小坡屋顶均由板房背面一侧向入口一侧倾斜,以快速疏排雨水。顶部外墙与大坡屋顶的交接处作整体防水,图7所示是该交接处的防水处理,即在大坡屋顶上附加钢板,附加钢板的表面作防锈处理,其上翻高度不小于O. 3m,附加钢板沿顶部外墙长度方向排布,错缝相接,附加钢板与大坡屋顶和顶部外墙的接缝及附加钢板间的接缝均用有机防水填料密封。所述单层板房的顶部外墙与背面隔墙平行,其间距为板房进深的O. 3 O. 4倍,且大于lm。间距大于lm,是为了方便使用和施工;而间距为板房进深的O. 3 O. 4倍,是根据对比研究数据确定的,能优化室内通风气流组织,确保板房室内较佳的通风效果。对比研究的条件如下六个所述板房的房间开间和进深均一样,分别为3. Sm和5. 4m ;大、小坡屋顶坡 度和入口面外墙上开设的门窗洞口面积、位置均一致;顶部外墙开设的侧高窗窗台高度、窗洞口面积均一致,但顶部外墙与背面隔墙的间距分别为lm、l. 5m、2m、2. 5m、3m、3. 5m,即为进深的O. 19,0. 28,0. 37,0. 46,0. 56,0. 65倍。当距地IOm高处风速(即气象站风速测量点风速)为3m/s,风向垂直于入口面外墙,且入口面外墙迎风,门窗全部打开时,板房室内换气次数如图14所示,图中横坐标为板房房间的室内空气换气次数,纵坐标为板房顶部外墙与背面隔墙的间距与板房进深的比值。图14显示,当顶部外墙与背面隔墙的间距为板房进深的O. 35倍左右时,板房换气次数最大,室内自然通风效果最佳;当顶部外墙与背面隔墙的间距与进深的比值小于O. 3时,板房换气次数几乎呈线性规律迅速下降;当顶部外墙与背面隔墙的间距与进深的比值大于O. 4时,板房换气次数也开始迅速下降,且当比值大于
O.45时,板房换气次数下降速度稍变缓。可见,所述板房的顶部外墙与背面隔墙的间距与进深比值在O. 3 O. 4时,室内自然通风效果较佳,本发明对顶部外墙与背面隔墙的间距的限定就是为了确保较佳的室内自然通风效果,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降低夏季室内温度在限定了建设用地面积和板房入口面间距的情况下,采用所述板房的行列式布局的板房区容积率等于采用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图11所示)的单层板房区容积率,而大于采用现有双面行列式采光布局(图10所示)的单层板房区容积率。另外,在限定了建设用地面积和板房总建筑面积的情况下(即在限定的建设用地上安置等量的人口),采用所述板房的行列式布局的板房区与采用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的单层板房区相比,会拥有更多的室外有效空间(两板房背面空间为无效使用空间)和更宽敞入户通道,有利于区域的自然通风。图8是采用所述板房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该布局模式是在现有双面采光布局的板房间距的基础上的改进,具体改进如下所述板房的行列式布局取消了现有双面采光布局中板房背面的间距,节约了建设用地,进而将节约的建设用地用于扩大组团内板房的入口面间距。所述板房的该种布局模式与图10所示的现有板房双面采光布局模式相比,相当于增加了区域风道的宽度,有利于区域通风的改善。研究显示当距地IOm高处风速(即气象站风速测量点风速)为I. 2m/s,风向与板房走向的夹角分别为0°、30°、45°、60°和90°时,建筑面积相同的所述板房与现有双面采光板房,入口面外墙门窗洞口面积相同,所述板房顶部外墙侧高窗与现有双面采光板房背面外墙的侧窗面积也相同,且门窗全部打开,室内至低空间高度相同时,图8所示的所述板房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图10所示的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距室外地坪2. Sm高以下的室外平均风速(以下简称室外平均风速)和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如表1、2所示。表I显示五种风向下,采用所述板房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均比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大,当风向垂直于板房走向时,所述板房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差异最大,比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大37. 3% ;当风向平行于板房走向时,所述板房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差异最小,比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大19. 6%。表2显示除风向平行于板房走向时,采用所述板房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比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小15. 2%外,其余四种风向下,所述板房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均比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大,当风向与板房走向垂直时,所述板房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现有双面米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差异最大,比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大81.6%。可见,图8所示的所述板房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图10所示的现有板房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相比,拓宽了入户通道,改善了区域通风。虽然当风向平行于板房走向时,其室内空气换气次数比图10所示的现有布局低,但本研究是基于现有双面采光板房的门窗全部开启的假设,而高建筑密度安置区住户在使用现有双面采光板房时往往出于对私密性的要求而将板房背面的窗户关闭,因而在实际使用中现有双面采光板房的室内空气换气次数不可能达到本研究的理想状态,而所述板房设置的侧高窗,弱化了邻里间的视线和声音干扰,因此高窗开启的几率比现有双面采光板房的背面窗户高,实际使用中当风向平行于板房走向时,所述板房的室内空气换气次数应该很接近于现有双面采光板房。 虽然图8所示的所述板房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图11所示的现有单面采光布局模式相比占用较多的建设用地,但图8所示的布局模式中更宽敞的板房入口的室外空间,能为住户提供更适宜的室外活动场所,研究显示当距地IOm高处风速(即气象站风速测量点风速)为I. 2m/s,风向与板房走向的夹角分别为0°、30°、45°、60°和90°时,建筑面积相同的所述板房与现有单面采光板房,入口面外墙门窗洞口面积相同,且门窗全部打开,屋顶坡度和室内至低空间高度相同时,图8所示的所述板房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图11所示的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距室外地坪2. Sm高以下的室外平均风速(以下简称室外平均风速)和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如表1、2所示。表I显示五种风向下,所述板房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均大于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当风向与板房走向垂直时,所述板房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现有单面米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差异最大,比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大37. 3%,当风向与板房走向夹角为45°时,所述板房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现有单面米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差异最小,比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大3. 0%。表2显示五种风向下,采用所述板房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均比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大,当风向与板房走向夹角为45°时,所述板房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差异最大,比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大492. 0% ;当风向平行于板房走向时,所述板房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差异最小,比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大58. 9%。可见,图8所示的所述板房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图11所示的现有板房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相比,能大大提高室内空气换气次数,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区域通风环境,同时为住户提供更宽敞的室外场地。图9是采用所述板房的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该布局模式与现有双面面采光布局模式采用同样的板房入口面间距,与图8所示的所述板房的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相比更节约建设用地。研究显示当距地IOm高处风速(即气象站风速测量点风速)为I. 2m/s,风向与板房走向的夹角分别为0°、30°、45°、60°和90°时,建筑面积相同的所述板房与现有双面采光板房,入口面外墙门窗洞口面积相同,所述板房顶部外墙侧高窗与现有双面采光板房背面外墙的侧窗面积也相同,且门窗全部打开,室内至低空间高度相同时,图9所示的所述板房的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图10所示的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距室外地坪2. Sm高以下的室外平均风速(以下简称室外平均风速)和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如表1、2所不。表I显不五种风向下,米用所述板房的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均比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大,当风向垂直于板房走向时,所述板房的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现有双面米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差异最大,比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大35.8% ;当风向平行于板房走向时,所述板房的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差异最小,比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大13. 7%。表2显示除风向平行于板房走向时,采用所述板房的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比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小1 8. 2%外,其余四种风向下,所述板房的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均比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大,当风向与板房走向垂直时,所述板房的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现有双面米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差异最大,比现有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大83. 7%。可见,图9所示的所述板房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图10所示的现有板房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相比,既节约了建设用地,又改善了区域通风(区域通风改善效果略差于图8所示的所述板房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大多情况下,图9所不的所述板房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内空气换气次数显著大于图10所示的现有板房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而正前面分析的,在实际使用中现有双面采光板房的室内空气换气次数不可能达到本研究的理想状态,实际使用中当风向平行于板房走向时,所述板房的室内空气换气次数应该很接近于现有双面采光板房。图9所示的所述板房的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现有单面采光布局模式采用同样的板房间距,两种模式的规划容积率和人口容纳能力一致,它们的差异在于所采用的板房建筑形式不同。由于图9所示的行列式布局模式采用的所述板房在入口面外墙和顶部外墙均开设窗洞,与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相比,更有利于室内空气的自然对流,改善室内通风。研究显示当距地IOm高处风速(即气象站风速测量点风速)为I. 2m/s,风向与板房走向的夹角分别为0°、30°、45°、60°和90°时,建筑面积相同的所述板房与现有单面采光板房,入口面外墙门窗洞口面积相同,且门窗全部打开,屋顶坡度和室内至低空间高度相同时,图9所示的所述板房的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图11所示的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距室外地坪2. Sm高以下的室外平均风速(以下简称室外平均风速)和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如表1、2所示。表I显示除风向平行于板房走向时,采用所述板房的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比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小I. 7%外,其余四种风向下,所述板房的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均比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大,当风向与板房走向垂直时,所述板房的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差异最大,比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室外平均风速大35. 8%。表2显示五种风向下,采用所述板房的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均比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大,当风向与板房走向夹角为45°时,所述板房的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差异最大,比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大492. 5% ;当风向平行于板房走向时,所述板房的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差异最小,比现有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的板房平均换气次数大53. 2%。可见,图9所示的所述板房另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与图11所示的现有板房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相比,在大多数情况下能改善现有单面采光模式的区域通风,且能大大提高室内空气换气次数(改善效果大多数情况下优于图8所示的所述板房一种行列式布局模式),改善室内空气品质,足以弥补图9所示模式在区域通风上的稍弱表现。表I室外地坪2. 8m高以下的室外平均风速单位m/s
权利要求
1.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板房区的单层板房,主要由框架(I)、墙体、屋顶、门(2)、侧窗(3)、高侧窗(4)构成,墙体包括入口面外墙(5)、顶部外墙¢)、背面隔墙(7)、侧面隔墙(8)、侧面山墙(9),屋顶包括大坡屋顶(10)、小坡屋顶(11),其特征在于,该单层板房由两组入口朝向相反的房间组成,两组房间有共同的背面隔墙(7),每个房间的小坡屋顶(11)高于大坡屋顶(10),在联系大、小坡屋顶的顶部外墙(6)上开设侧高窗(4),每个房间的入口面外墙(5)上开设入户门(2)和侧窗(3)。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适于高建筑密度板房区的单层板房,其特征在于,顶部外墙(6)上开设的侧高窗(4)的窗台高出大坡屋顶(10)的距离不小于O. 3m,顶部外墙(6)与背面隔墙(7)平行,其间距为板房进深的O. 3 O. 4倍, 且大于lm。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适于高建筑密度板房区的单层板房,其特征在于,每个房间的大、小坡屋顶均单向找坡,坡屋顶由房间背面一侧向入口一侧倾斜。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板房区的单层板房。该板房主要由框架、入口面外墙、顶部外墙、背面隔墙、侧面隔墙、侧面山墙、大坡屋顶、小坡屋顶、门、侧窗、侧高窗构成,每间房间的顶部外墙上开设侧高窗,入口面外墙上开设入户门和侧窗。当运用缩小或取消板房间距的方法规划高建筑密度单层板房安置区时,由于该板房取消了现有双面采光单层板房的背面间距,更集约利用土地,实现比现有双面采光布局更高的容积率,解决现有板房的背面开窗面紧邻造成的邻里干扰问题,消除安置区卫生死角,改善区域和室内通风环境;该板房的窗洞设计,更有利于室内通风、采光,在保持现有单面采光布局容积率的同时,改善现有单面采光板房的居住环境。
文档编号E04H1/02GK102619349SQ20121011142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7日
发明者黄鹭红, 龙恩深 申请人:西南民族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