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车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510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轿车车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车罩,尤其是ー种轿车车罩。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尤其是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传统的车库的数量却有限,大量的车被迫停放在室外环境下,造成车辆被暴晒、风吹、雨淋、划伤、被盗等。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车衣、车篷伞、防爆膜、布质车库等产品,但远远解决不了车辆应有的保护需求。申请人:申请的中国专利ZL200520083510. 6公开了ー种升降伸缩式轿车车库。它包括库体,所述库体上套装至少ー个能在水平方向相对运动的伸缩库体,在所述库体中还 安装遥控升降装置,该遥控升降装置与所述库体连接。但是该车库结构复杂,造价高,体积大,不美观等缺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轿车车罩,该车罩外形美观,构造简单,造价低,体积小,易于推广使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ー种轿车车罩,包括与轿车外形相匹配的罩体,所述罩体的尾部设有与地面铰接的铰接装置,罩体由前后两部分铰接组成,前后两部分与后轮相对应处铰接,前后两部分铰接处通过第一顶升机构连接。ー种轿车车罩,包括与轿车外形相匹配的罩体,所述罩体的尾部设有与地面铰接的铰接装置,罩体侧边上与前轮对应处设有第二顶升机构,第二顶升机构下端与地面固定连接。ー种轿车车罩,包括与轿车外形相匹配的罩体,所述罩体的尾部设有与地面铰接的铰接装置,罩体由前后两部分铰接组成,前后两部分与后轮相对应处铰接,前后两部分铰接处通过第一顶升机构连接;罩体侧边上与前轮对应处设有第二顶升机构,第二顶升机构下端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罩体为外部为金属框架结构,所述金属框架结构上敷设有ー层铝合金板或玻璃钢板,铝合金板或玻璃钢板内部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括由内到外依次粘合的人造毛绒布和橡塑板。所述第一顶升机构为ー油缸或气缸,所述油缸或气缸的缸体和导杆分别固定于罩体前后两部分上,所述油缸或气缸与控制电路相连,控制电路与遥控器相配合。所述第二顶升机构为ー气弹簧,气弹簧一端与罩体侧边相连,另一端固定于地面上。所述罩体底部设有自动滑动装置。所述自动滑动装置包括一设置于地面上的光滑钢板,其上附设有润滑油层或铅粉层,且光滑钢板两侧设有与轿车车轮相配合的喇叭ロ形导向槽。[0014]本实用新型的外形与现有的轿车外形近似,美观大方,同时节约了空间。罩体的框架采用铝合金为主要原料,外部采用电泳着漆流程エ艺。由于采用金属框架结构,全罩体共有四个支撑点,实现了气动升降时旋转结构件应有的严谨,抗风性较好。罩体内部设置保温层,能够避免应用时罩体内轿车的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而且保温层采用以橡塑板为主原料,外与铝合金板、内与人造毛绒布三合一的粘合エ艺,从而实现罩体内的柔软光滑,同时能起到避免碰撞产生伤痕效果。本实用新型以铝合金板或玻璃钢板为材料的美观保温构造本罩采用了以O. I左右的铝合金板或O. 3左右的玻璃钢板为外部抗撞击材料配置保温橡塑板为内保温材料(人造毛装饰材料)加之相匹配的泡沫胶,从而实现了外部美观、中部保温、内部豪华温馨的效
果O本车罩ー改近二十年来对这一行业有识之士的设计方案(大多为方形、房形、椭圆形)本车罩考虑到其产品的美观性是决定能否涉入市场的关键,所以设计出了随车形(即与 车辆的外形相匹配),这样即节约了空间又有了美观,实现了车中车的环境美观效果。本实用新型在轿车的出入、升降开启方面采用了两种方式1.在无电的地方,以气弹簧为动力,将罩体前半部分顶起,实现轿车的出入。2.在有电的地方,采用遥控方式开启,即以气缸产生的气压为动力,配合遥控电路系统完成其开启。采用遥控方式,停泊时为自锁状态,具有放大功能。本车罩体在后端安装ー根气缸作为开启传动系统,避免了传统的左右两根气缸多占空间带来不方便的弊端。本实用新型以气缸为动カ遥控开启,气弹簧为辅助的开启系统,以气缸配合空气压缩机,遥控板电路以实现其产品的方便性。气弹簧则作为ー个在无电或停电的情况下,辅助开启系统,以保证其车罩在任何情况下的使用。气弹簧也可以在无电区域単独使用。本实用新型设置自动滑动装置是为了防止司机在大意情况下,对车罩产生碰撞,依照车辆在冰地上的失控原理而设计。在罩体底部位置安装自动滑动装置,车辆两侧与自动滑动装置相配合,只要罩体接近喇叭ロ进车点、轿车的前轮胎就在其上自动左右调整,使之在绝对碰不到罩体的情况下完成停车动作。本实用新型采用可拆卸金属框架结构,保温板块,美观合理,板块对接点咬合结构牢固,实现安装运输方便。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其中I.罩体,2.气缸,3.气弹簧,4轿车,5.光滑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ー步说明。实施例I :如图I所示,ー种轿车车罩,包括与轿车4外形相匹配的罩体1,所述罩体I的尾部设有与地面铰接的铰接装置,罩体I由前后两部分铰接组成,前后两部分与后轮相对应处铰接,前后两部分铰接处通过第一顶升机构连接。罩体I为外部为金属框架结构,所述金属框架结构上敷设有ー层铝合金板或玻璃钢板,铝合金板或玻璃钢板内部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括由内到外依次粘合的人造毛绒布和橡塑板。第一顶升机构为ー油缸或气缸2,所述油缸或气缸2的缸体和导杆分别固定于罩体I前后两部分上,所述油缸或气缸2与控制电路相连,控制电路与遥控器相配合。罩体I的两侧边的下部设有自动滑动装置。自动滑动装置包括一设置于地面上的光滑钢板5,其上附设有润滑油层或铅粉层,且光滑钢板5两侧设有与轿车车轮相配合的喇叭ロ形导向槽。实施例2 :如图2所示,ー种轿车车罩,包括与轿车4外形相匹配的罩体1,所述罩体I的尾部设有与地面铰接的铰接装置,罩体I侧边上与前轮对应处设有第二顶升机构,第ニ顶升机构下端与地面固定连接。罩体I为外部为金属框架结构,所述金属框架结构上敷设有ー层铝合金板或玻璃 钢板,铝合金板或玻璃钢板内部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括由内到外依次粘合的人造毛绒布和橡塑板。第二顶升机构为ー气弹簧3,气弹簧3 —端与罩体I侧边相连,另一端固定于地面上。罩体I的两侧边的下部设有自动滑动装置。自动滑动装置包括一设置于地面上的光滑钢板5,其上附设有润滑油层或铅粉层,且光滑钢板5两侧设有与轿车车轮相配合的喇叭ロ形导向槽。实施例3 :如图3所不,一种轿车车罩,包括与轿车4外形相匹配的罩体I,所述罩体I的尾部设有与地面铰接的铰接装置,罩体I由前后两部分铰接组成,前后两部分与后轮相对应处铰接,前后两部分铰接处通过第一顶升机构连接;罩体I侧边上与前轮对应处设有第二顶升机构,第二顶升机构下端与地面固定连接。罩体I为外部为金属框架结构,所述金属框架结构上敷设有ー层铝合金板或玻璃钢板,铝合金板或玻璃钢板内部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括由内到外依次粘合的人造毛绒布和橡塑板。第一顶升机构为ー油缸或气缸2,所述油缸或气缸2的缸体和导杆分别固定于罩体I前后两部分上,所述油缸或气缸2与控制电路相连,控制电路与遥控器相配合。第二顶升机构为ー气弹簧3,气弹簧3 —端与罩体I侧边相连,另一端固定于地面上。罩体底部设有自动滑动装置。所述自动滑动装置包括一设置于地面上的光滑钢板5,其上附设有润滑油层或铅粉层,且光滑钢板5两侧设有与轿车车轮相配合的喇叭ロ形导向槽。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权利要求1.ー种轿车车罩,其特征是,包括与轿车外形相匹配的罩体,所述罩体的尾部设有与地面铰接的铰接装置,罩体由前后两部分铰接组成,前后两部分与后轮相对应处铰接,前后两部分铰接处通过第一顶升机构连接。
2.ー种轿车车罩,其特征是,包括与轿车外形相匹配的罩体,所述罩体的尾部设有与地面铰接的铰接装置,罩体侧边上与前轮对应处设有第二顶升机构,第二顶升机构下端与地面固定连接。
3.ー种轿车车罩,其特征是,包括与轿车外形相匹配的罩体,所述罩体的尾部设有与地面铰接的铰接装置,罩体由前后两部分铰接组成,前后两部分与后轮相对应处铰接,前后两部分铰接处通过第一顶升机构连接;罩体侧边上与前轮对应处设有第二顶升机构,第二顶升机构下端与地面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轿车车罩,其特征是,所述罩体为外部为金属框架结构,所述金属框架结构上敷设有ー层铝合金板或玻璃钢板,铝合金板或玻璃钢板内部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括由内到外依次粘合的人造毛绒布和橡塑板。
5.如权利要求I或3所述的轿车车罩,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顶升机构为ー油缸或气缸,所述油缸或气缸的缸体和导杆分别固定于罩体前后两部分上,所述油缸或气缸与控制电路相连,控制电路与遥控器相配合。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轿车车罩,其特征是,所述第二顶升机构为ー气弹簧,气弹簧一端与罩体侧边相连,另一端固定于地面上。
7.如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轿车车罩,其特征是,所述罩体底部设有自动滑动装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轿车车罩,其特征是,所述自动滑动装置包括一设置于地面上的光滑钢板,其上附设有润滑油层或铅粉层,且光滑钢板两侧设有与轿车车轮相配合的喇叭ロ形导向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轿车车罩,包括与轿车外形相匹配的罩体,所述罩体的尾部设有与地面铰接的铰接装置,罩体由前后两部分铰接组成,前后两部分与后轮相对应处铰接,前后两部分铰接处通过第一顶升机构连接;罩体侧边上与前轮对应处设有第二顶升机构,第二顶升机构下端与地面固定连接。该车罩外形美观,构造简单,造价低,体积小,易于推广使用。
文档编号E04H6/04GK202611294SQ20122027315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1日
发明者高更生 申请人:高更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