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铸梁下层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2593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预铸梁下层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具有成对设置的端部。
背景技术
一般梁柱成型的工序,分别为架设主筋、绕设箍筋、于钢筋笼四周搭设模板,待混拟土灌入成型后再将模板拆除。梁柱接头处的施工品质对整体结构强度及施工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图I为传统预铸梁下层筋结构的侧视图。如图I所示,预铸梁下层筋结构10包含第一梁体12及第二梁体14,第一梁体12的第一下层筋16自柱体20 —侧延伸至靠近第二 梁体14后向上弯折,而第二梁体14的第二下层筋18自柱体20 —侧延伸至靠近第一梁体12后向上弯折,形成第一下层筋16与第二下层筋18彼此交错设置且具有弯折的结构。然而,采用上述的结构设置将会影响箍筋绑扎的效率,此外,在第一下层筋16与第二下层筋18两侧弯曲的位置,在施作时会进一步限制空间大小,造成不便。另外,传统预铸梁下层筋结构亦有采用续接器的作法,虽可改善施作空间不足的问题,却会衍生其他问题,例如材料成本可能增加,而套接锁固钢筋的时间亦会增加所需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可节省组装时间。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具有较高的误差容许度。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包含第一预铸横梁,其第一下层筋具有相连的第一钢筋本体及第一端部;第二预铸横梁与第一预铸横梁采端部相对应设置,具有复数第二下层筋与第一下层筋共线并成对设置,第二下层筋具有相连的第二钢筋本体及第二端部,其中各端部的直径大于钢筋本体的直径,且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的端面相对设置。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包含一第一预铸横梁,具有复数第一下层筋,该些第一下层筋具有一第一钢筋本体及一第一端部与该第一钢筋本体相连,且该第一端部的直径大于该第一钢筋本体直径;以及一第二预铸横梁,与该第一预铸横梁采端部相对应设置,具有复数第二下层筋与该些第一下层筋至少部分共线并成对设置,该些第二下层筋具有一第二钢筋本体及一第二端部与该第二钢筋本体相连,其中该第二端部的直径大于该第二钢筋本体直径,且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还包含一第一预铸纵梁以及一第二预铸纵梁与该第一预铸纵梁采端部相对应设置,其中该第一预铸纵梁的至少一第三下层筋具有一第三端部,该第二预铸纵梁的至少一第四下层筋具有一第四端部,该第三端部与该第四端部的端面相对设置,该第三下层筋与该第四下层筋至少部分共线并成对设置。本实用新型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中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彼此平行且相对,该第三端部与该第四端部的端面彼此平行且相对,并分别垂直于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本实用新型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中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彼此平行且沿横梁延伸方向交错排列设置;该第三端部 与该第四端部的端面彼此平行且沿纵梁延伸方向交错排列设置。本实用新型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中该些第一下层筋之间或该些第二下层筋之间沿纵梁延伸方向具有复数间隔,该些间隔至少之一具有较大间距,以容纳该些第三下层筋的该第三端部或该些第四下层筋的该第四端部;该些第三下层筋之间或该些第四下层筋之间沿横梁延伸方向具有复数间隔,该些间隔至少之一具有较大间距,以容纳该些第一下层筋的该第一端部或该些第二下层筋的该第二端部。本实用新型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还包含一柱体,该柱体的角落设有一柱筋群,其中成对设置的该第一下层筋与该第二下层筋以及成对设置的该第三下层筋与该第四下层筋分别设置于不同角落的该些柱筋群之间。本实用新型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中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间具有一间隙。本实用新型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中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间彼此接
口 o本实用新型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中该第一钢筋本体与该第一端部间及第二钢筋本体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间以螺接或焊接方式相连。本实用新型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中该端面为圆形或方形。本实用新型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中该第一端部或该第二端部的截面积约大于该第一钢筋本体或该第二钢筋本体的截面积4倍。

图I为传统预铸梁下层筋结构的侧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预铸梁下层筋结构的侧视图;图3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预铸梁下层筋结构组装过程的示意图;图6A与6B为预铸梁下层筋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7A与7B为预铸梁下层筋结构采交错方式设置的实施例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预铸梁下层筋结构 114第一钢筋本体110第一预铸横梁116第一端部112第一下层筋118端面120第二预铸横梁 140第二预铸纵梁122第二下层筋142第四下层筋124第二钢筋本体 144第四钢筋本体126第二端部146第四端部[0033]128端面148端面130第一预铸纵梁200柱体132第三下层筋202柱筋134第三钢筋本体300箍筋136第三端部a横梁延伸方向138端面b纵梁延伸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为本实用新型预铸梁下层筋结构100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预铸梁下层筋结构100包含第一预铸横梁110,具有第一下层筋112,以及第二预铸横梁120,具有第二下层筋122。第一下层筋112包含第一钢筋本体114及第一端部116,第二下层筋122包含第二钢筋本体124及第二端部126。第一下层筋112与第二下层筋122共线且第一端部116的端面118与第二端部126的端面128相对设置。请同时参考图3的上视图,第一预铸横梁110具有复数第一下层筋112,与第二预铸横梁120的第二下层筋122共线并成对设置。第一下层筋112的第一钢筋本体114与第一端部116相连,其连接方式可为焊接或螺接。同样地,第二下层筋122的第二端部124与第二钢筋本体126亦可采上述方式连接。此外,第一端部116的直径大于第一钢筋本体114直径且第二端部126的直径大于第二钢筋本体126直径;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16的截面积约大于第一钢筋本体114的截面积4倍,第二端部126的截面积与第二钢筋本体124的截面积的关系亦同。图3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预铸梁下层筋结构100组装过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首先在柱体200上分别放置第一预铸横梁110与第二预铸横梁120,使第一下层筋112与第二下层筋122共线并成对设置,第一端部116的端面118与第二端部126的端面128相对设置,且第一下层筋112与第二下层筋122是设置在两侧柱筋202的范围内。如图4A所示,置妥第一预铸横梁110与第二预铸横梁120后,接着放置第一预铸纵梁130以及第二预铸纵梁140,形成一组成对设置的第一下层筋112与第二下层筋122接近第一预铸纵梁130,而其他两组成对设置的第一下层筋112与第二下层筋122接近第二预铸纵梁140。如图4A所示,第一下层筋112之间或第二下层筋122之间沿纵梁延伸方向b具有复数间隔,至少一间隔具有较大间距,以容纳第三下层筋132的第三端部136或第四下层筋142的第四端部146。同样地,一组成对设置的第三下层筋132与第四下层筋142接近第一预铸横梁110,而其他两组成对设置的第三下层筋132与第四下层筋142接近第二预铸横梁120。第三下层筋132之间或第四下层筋142之间沿横梁延伸方向a具有复数间隔,至少一间隔具有较大间距,以容纳第一下层筋112的该第一端部116或第二下层筋122的该第二端部126。第一下层筋112、第二下层筋122、第三下层筋132及第四下层筋142的位置关系可进一步参考图4B。预铸纵梁与预铸横梁具有相同的结构,其中第一预铸纵梁130的第三下层筋132具有第三钢筋本体134与第三端部136,第二预铸纵梁140的第四下层筋142具有第四钢筋本体144与第四端部146,第三下层筋132与第四下层筋142共线并成对设置,并垂直地设于第一下层筋112与第二下层筋122之上。第一预铸纵梁130与第二预铸纵梁140采端部相对应设置且第三端部136的端面138与第四端部146的端面148相对,形成第一端部116的端面118与第二端部126的端面128彼此平行且相对,而第三端部136的端面138与第四端部146的端面148彼此平行且相对,并分别垂直于第一端部116的端面118与第二端部126的端面128。同样地,第一预铸纵梁130与第二预铸纵梁140亦设置在两侧柱筋202的范围内,且与第一下层筋112及第二下层筋122的方向垂直。待第一预铸纵梁130与第二预铸纵梁140的位置调整完毕,在柱筋202四周缠绕箍筋300,如图5的上视图所示。此外,为使灌浆时能将混凝土填入,第一端部116与第二端部126间以及第三端部136与第四端部146间较佳保持一定间隙,该间隙较佳为I公分至2. 5公分之间。在此实施例中,端面采圆形设计,但亦可为其他形状,如方形。以此结构在施作时可避免如传统弯曲的下层筋占据空间的问题,同时可以节省使用续接器需达到较准确定位所耗去的时间,因此,除了可以提高施工时的空间使用,亦可节省组装时间,同时具有较高的误差容许度,增进施工效率。图6A与6B为预铸梁下层筋结构100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6A所示,预铸梁下层筋结构100的第一端部116与第二端部126间彼此焊接,第三端部136与第四端部146间亦彼此焊接。第一钢筋本体114与第二钢筋本体124之间,以及第三钢筋134本体与第四 钢筋本体144之间采共线并成对设置,并设置在两侧柱筋202之间。此外,第一下层筋112与第二下层筋122之间,以及第三下层筋132与第四下层筋142之间的位置可进一步调整,第一下层筋112、第二下层筋122、第三下层筋132及第四下层筋142的位置关系可进一步参考图6B。。如图6A所示,使第一端部116与第二端部126彼此平行且相对,而第三端部136与第四端部146彼此平行但沿纵梁延伸方向b交错排列。由于横梁或纵梁的结构是以预铸构成,故调整下层筋的位置并不影响组装的效率。如图6A及6B所示,可将第三下层筋132的第三端部136与第四下层筋142的第四端部146间的位置错开,但不限于此,预铸梁下层筋结构100亦可采如图7A所示的方式设置。图7A与7B为预铸梁下层筋结构100采交错方式设置的实施例示意图。为因应不同的施工需求,预铸纵梁与预铸横梁的下层筋可以不同的方式设置,在图7A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16的端面118与第二端部126的端面128彼此平行且沿横梁延伸方向a交错排列,而第三端部136的端面138与第四端部146的端面148亦彼此平行且沿纵梁延伸方向b交错排列,呈交错设置的配置方式。第一下层筋112、第二下层筋122、第三下层筋132及第四下层筋142的位置关系可进一步参考图7B。除了利用端面之间的面积强化梁柱接头的强度,由此交错设置的设计,可进一步平均第一下层筋112与第二下层筋122之间以及第三下层筋132与第四下层筋142之间的接合强度。如前述的其他实施例,第一钢筋本体114与第二钢筋本体124之间,以及第三钢筋本体134与第四钢筋本体144之间较佳采共线并成对设置,并设置在两侧柱筋202之间,但实际施作时因为无续接器结合的问题,故第一钢筋本体114与第二钢筋本体124之间,或是第三钢筋本体134与第四钢筋本体144之间可不必精确对准,因此组装时具有较高的误差容许度,可进一步提升组装效率。通过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实用新型所欲申请的专利范围的范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预铸横梁,具有复数第一下层筋,该些第一下层筋具有一第一钢筋本体及一第一端部与该第一钢筋本体相连,且该第一端部的直径大于该第一钢筋本体直径;以及 一第二预铸横梁,与该第一预铸横梁采端部相对应设置,具有复数第二下层筋与该些第一下层筋至少部分共线并成对设置,该些第二下层筋具有一第二钢筋本体及一第二端部与该第二钢筋本体相连,其中该第二端部的直径大于该第二钢筋本体直径,且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相对设置。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一预铸纵梁以及一第二预铸纵梁与该第一预铸纵梁采端部相对应设置,其中该第一预铸纵梁的至少一第三下层筋具有一第三端部,该第二预铸纵梁的至少一第四下层筋具有一第四端部,该第三端部与该第四端部的端面相对设置,该第三下层筋与该第四下层筋至少部分共线并成对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彼此平行且相对,该第三端部与该第四端部的端面彼此平行且相对,并分别垂直于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彼此平行且沿横梁延伸方向交错排列设置;该第三端部与该第四端部的端面彼此平行且沿纵梁延伸方向交错排列设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下层筋之间或该些第二下层筋之间沿纵梁延伸方向具有复数间隔,该些间隔至少之一具有较大间距,以容纳该些第三下层筋的该第三端部或该些第四下层筋的该第四端部;该些第三下层筋之间或该些第四下层筋之间沿横梁延伸方向具有复数间隔,该些间隔至少之一具有较大间距,以容纳该些第一下层筋的该第一端部或该些第二下层筋的该第二端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柱体,该柱体的角落设有一柱筋群,其中成对设置的该第一下层筋与该第二下层筋以及成对设置的该第三下层筋与该第四下层筋分别设置于不同角落的该些柱筋群之间。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间具有一间隙。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间彼此接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钢筋本体与该第一端部间及第二钢筋本体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间以螺接或焊接方式相连。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端面为圆形或方形。
11.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部或该第二端部的截面积约大于该第一钢筋本体或该第二钢筋本体的截面积4倍。
专利摘要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包含第一预铸横梁,其第一下层筋具有相连的第一钢筋本体及第一端部;第二预铸横梁与第一预铸横梁采端部相对应设置,具有复数第二下层筋与第一下层筋至少部分共线并成对设置,第二下层筋具有相连的第二钢筋本体及第二端部,其中各端部的直径大于钢筋本体的直径,且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的端面相对设置。
文档编号E04B1/58GK202787659SQ20122030358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0日
发明者李宏仁, 颜圣益 申请人: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