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墙墙连接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5995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墙墙连接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墙墙连接节点结构,主要解决了现有装配式建筑的连接节点承载力差的问题。墙墙连接节点结构包括截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混凝土构件,内置于混凝土构件内的螺旋箍筋,四根呈圆周均布于螺旋箍筋内并紧靠螺旋箍筋的竖向纵筋,沿竖向纵筋轴向设有数根锚固,所有锚固紧靠与其相对应的竖向纵筋;相对的两根竖向纵筋对应的锚固分别为第一锚固和第二锚固,第一锚固靠近墙内侧,其一端伸入至螺旋箍筋内、另一端延伸至墙内,第二锚固靠近墙外侧,其一端伸入至螺旋箍筋内、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墙外弯折。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而且成本低廉、实现方便,可以运用在农村标准住宅及中、高层等类似其它装配式建筑。
【专利说明】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墙墙连接节点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新型墙墙横向连接节点的装配式板材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0002]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装配式建筑中的板材建筑由预制的大型内外墙板、楼板和屋面板等板材装配而成,又称大板建筑。它是工业化体系建筑中全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类型。板材建筑可以减轻结构重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建筑的使用面积和防震能力。板材建筑的内墙板多为钢筋混凝土的实心板或空心板;外墙板多为带有保温层的钢筋混凝土复合板,也可用轻骨料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或大孔混凝土等制成带有外饰面的墙板。板材之间的连接方法主要有焊接、螺栓连接和后浇混凝土整体连接。
[0003]在农村危房改造的项目中,装配式建筑在时间的运用、美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墙墙横向连接节点的连接方式:焊接、螺栓连接和后浇混凝土整体连接等三种方式的连接节点承载力无法达标,因此,装配式建筑中墙墙横向连接就成为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未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承载力良好,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墙墙的横向连接节点结构。
[0005]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三种技术方案:
[0006]其一
[0007]该种方案主要适用于“L”字形连接墙,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墙墙连接节点结构,包括截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混凝土构件,内置于混凝土构件内的螺旋箍筋,四根呈圆周均布于螺旋箍筋内并紧靠螺旋箍筋的竖向纵筋,沿竖向纵筋轴向设有数根锚固,且所有锚固紧靠与其相对应的竖向纵筋;
[0008]其中,相对的两根竖向纵筋对应的锚固分别为第一锚固和第二锚固,第一锚固靠近墙内侧,其一端伸入至螺旋箍筋内、另一端延伸至墙内,第二锚固靠近墙外侧,其一端伸入至螺旋箍筋内、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墙外弯折。
[0009]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构件的砂浆配合比为水泥:矿粉:砂:水:高效减水剂:膨胀剂=1:0.38:6.15:0.92:1.6%:0.4%。
[0010]再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构件的表观密度为2200Kg/m3。
[0011]其二
[0012]该种方案主要适用于“T”字型连接墙,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墙墙连接节点结构,包括截面呈“T”字型且其竖边呈梯形的混凝土构件,内置于混凝土构件横边与竖边连接处的螺旋箍筋,四根呈圆周均布于螺旋箍筋内并紧靠螺旋箍筋的竖向纵筋;[0013]在混凝土构件竖边方向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数根沿竖向纵筋轴向均布的第三锚固,该第三锚固的一端伸入螺旋箍筋并延伸至其外部、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一侧弯折,左侧的第三锚固向左侧弯折,右侧的第三锚固向右侧弯折;
[0014]在混凝土构件横边方向的前后两侧均设有数根沿竖向纵筋轴向均布的第四锚固和第五锚固,其中,第四锚固的一端伸入螺旋箍筋并延伸至混凝土构件横边的左端、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一侧弯折,前侧的第四锚固向前侧弯折,后侧的第四锚固向后侧弯折;第五锚固的一端伸入螺旋箍筋并延伸至混凝土构件横边的右端、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一侧弯折,前侧的第五锚固向前侧弯折,后侧的第五锚固向后侧弯折。
[0015]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构件的砂浆配合比为水泥:矿粉:砂:水:高效减水剂:膨胀剂=1:0.38:6.15:0.92:1.6%:0.4%。
[0016]再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构件的表观密度为2200Kg/m3。
[0017]其三
[0018]该种方案主要适用于“十”字型连接墙,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墙墙连接节点结构,包括截面呈“十”字型的混凝土构件,内置于混凝土构件中部的螺旋箍筋,四根呈圆周均布于螺旋箍筋内并紧靠螺旋箍筋的竖向纵筋,混凝土构件横边的前后两侧均设有数根沿竖向纵筋轴向分布的第六锚固和第七锚固;
[0019]其中,第六锚固的一端伸入螺旋箍筋并延伸至混凝土构件横边的右端、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一侧弯折,前侧的第六锚固向前侧弯折,后侧的第六锚固向后侧弯折;第七锚固的一端伸入螺旋箍筋并延伸至混凝土构件横边的左端、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一侧弯折,前侧的第七锚固向前侧弯折,后侧的第七锚固向后侧弯折;
[0020]混凝土构件竖边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数根沿竖向纵筋轴向分布的第八锚固和第九锚固,其中,第八锚固的一端伸入螺旋箍筋并延伸至混凝土构件竖边的前端、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一侧弯折,左侧的第八锚固向左侧弯折,右侧的第八锚固向右侧弯折;第九锚固的一端伸入螺旋箍筋并延伸至混凝土构件竖边的后端、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一侧弯折,左侧的第九锚固向左侧弯折,右侧的第九锚固向右侧弯折。
[0021]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构件的砂浆配合比为水泥:矿粉:砂:水:高效减水剂:膨胀剂=1:0.38:6.15:0.92:1.6%:0.4%。
[0022]再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构件的表观密度为2200Kg/m3。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4](I)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而且成本低廉、实现方便,可以运用在农村标准住宅及中、高层等类似其它装配式建筑。
[0025](2)本实用新型采用螺旋箍筋和竖向纵筋配合使用,优选的,螺旋箍筋和竖向纵筋均位于墙墙的连接节点位置,同时,通过特殊的锚固进行加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装配式建筑墙墙连接节点的承载力。
[0026](3)本实用新型中连接节点的混凝土构件的砂浆配合比为水泥:矿粉:砂:水:高效减水剂:膨胀剂=1:0.38:6.15:0.92:1.6%:0.4%,表观密度为2200Kg/m3’,抗压强度、收缩、凝结时间等,均能满足施工要求。
[0027](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而且其材质均为普通材质,价格低廉,具备非常高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为其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截面示意图。
[00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截面示意图。
[00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截面示意图。
[003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34]其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1_螺旋箍筋,2-竖向纵筋,3-第一锚固,4-第二锚固,5-第三锚固,6-第四锚固,7-第五锚固,8-第六锚固,9-第七锚固,10-第八锚固,11-第九锚固。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0036]实施例1
[0037]如图1、2所示,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墙墙连接节点结构,包括截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混凝土构件,主要应用于“L”字形连接墙,混凝土结构位于两面墙的连接处,其中一个对角线与两面前的连接线重合,在该混凝土构件内的螺旋箍筋1,四根呈圆周均布于螺旋箍筋I内并紧靠螺旋箍筋I的竖向纵筋2,沿竖向纵筋2轴向设有数根锚固,且所有锚固紧靠与其相对应的竖向纵筋2。竖向纵筋采用HRB400,螺旋箍筋采用HPB300。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将“L”字形连接墙的两面墙分别命名为:A和B,A、B相互垂直,其中,两根竖向纵筋位于A墙内,另外两个位于B墙内。
[0038]本实施例中螺旋箍筋的选择:螺旋箍筋的作用提高了裂缝面上的磨擦咬台力,使应力下降减缓,改善了混凝土的后期变形能力。因此,承受地震作用的构件如梁、柱和节点区,采用间距较小的螺旋箍筋约束混凝土可以有效地提高构件的延性。
[0039]为了便于描述,我们将所涉及的锚固分为两种:第一锚固3和第二锚固4,相对的两根竖向纵筋的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锚固3和第二锚固4,第一锚固3靠近墙内侧,其一端伸入至螺旋箍筋I内、另一端延伸至墙内,第二锚固4靠近墙外侧,其一端伸入至螺旋箍筋I内、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墙外弯折。
[0040]为了获得更好的、满足技术需求的混凝土构件,本实施例中混凝土构件的砂浆配合比为水泥:矿粉:砂:水:高效减水剂:膨胀剂=1:0.38:6.15:0.92:1.6%:0.4%。
[0041]其中,水泥:Ρ.042.5R,蛾胜水泥厂生产,28d强度实测值5L 2MPa。
[0042]矿粉:S75级矿粉,四川宏源生产,28d活性大于75%。 [0043]砂:30%岷江河砂+70%机制砂;河砂产地乐山岷江,细度模数Mx=0.6^1.30,含泥量为0.5% ;机制砂即人工砂,细度模数2.3-2.8,石粉含量小于5%,砂的最大粒径小于
4.75mm。
[0044]水:自来水。[0045]高效减水剂:巴斯夫聚羧酸外加剂,掺量1.6%,减水率为21%。
[0046]膨胀剂由新都区远大混凝土外加剂厂生产。
[0047]制作而成的混凝土构件的表观密度为2200Kg/m3,标准养护后的抗压强度值:7d为31.lMPa,28d为42.5MPa。根据上述配合比,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生产性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混凝土构件的抗压强度平均值,7d为32.3MPa,28d为43.2MPa,砂浆的施工稠度为70~90mm,保水率大于88%,其他如收缩、凝结时间等,均能满足技术要求。
[0048]以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节点承载力的验算过程:
[0049]①按照乐山市农村标准住宅的工程实际情况来计算,则有% =14.3N/mm2 ;/; =360 N/mm2 -Jyp =270 N/mm2 ;
[0050]②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中给出了螺旋式箍筋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计算公式:
【权利要求】
1.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墙墙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截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混凝土构件,内置于混凝土构件内的螺旋箍筋(1),四根呈圆周均布于螺旋箍筋(I)内并紧靠螺旋箍筋(I)的竖向纵筋(2),沿竖向纵筋(2)轴向设有数根锚固,且所有锚固紧靠与其相对应的竖向纵筋(2); 其中,相对的两根竖向纵筋(2)对应的锚固分别为第一锚固(3)和第二锚固(4),第一锚固(3)靠近墙内侧,其一端伸入至螺旋箍筋(I)内、另一端延伸至墙内,第二锚固(4)靠近墙外侧,其一端伸入至螺旋箍筋(I)内、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墙外弯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墙墙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构件的表观密度为2200Kg/m3。
3.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墙墙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截面呈“T”字型且其竖边呈梯形的混凝土构件,内置于混凝土构件横边与竖边连接处的螺旋箍筋(1),四根呈圆周均布于螺旋箍筋(I)内并紧靠螺旋箍筋(I)的竖向纵筋(2 ); 在混凝土构件竖边方向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数根沿竖向纵筋(2)轴向均布的第三锚固(5),该第三锚固(5)的一端伸入螺旋箍筋(I)并延伸至其外部、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一侧弯折,左侧的第三锚固(5)向左侧弯折,右侧的第三锚固(5)向右侧弯折; 在混凝土构件横边方向的前后两侧均设有数根沿竖向纵筋(2)轴向均布的第四锚固(6)和第五锚固(7),其中,第四锚固(6)的一端伸入螺旋箍筋(I)并延伸至混凝土构件横边的左端、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一侧弯折,前侧的第四锚固(6)向前侧弯折,后侧的第四锚固(6)向后侧弯折;第五锚固(7)的一端伸入螺旋箍筋(I)并延伸至混凝土构件横边的右端、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一侧弯折,前侧的第五锚固(7)向前侧弯折,后侧的第五锚固(7)向后侧弯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墙墙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构件的表观密度为2200Kg/m3。
5.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墙墙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截面呈“十”字型的混凝土构件,内置于混凝土构件中部的螺旋箍筋(1),四根呈圆周均布于螺旋箍筋(I)内并紧靠螺旋箍筋(I)的竖向纵筋(2),混凝土构件横边的前后两侧均设有数根沿竖向纵筋(2)轴向分布的第六锚固(8)和第七锚固(9); 其中,第六锚固(8)的一端伸入螺旋箍筋(I)并延伸至混凝土构件横边的右端、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一侧弯折,前侧的第六锚固(8)向前侧弯折,后侧的第六锚固(8)向后侧弯折;第七锚固(9)的一端伸入螺旋箍筋(I)并延伸至混凝土构件横边的左端、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一侧弯折,前侧的第七锚固(9)向前侧弯折,后侧的第七锚固(9)向后侧弯折; 混凝土构件竖边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数根沿竖向纵筋(2)轴向分布的第八锚固(10)和第九锚固(11),其中,第八锚固(10)的一端伸入螺旋箍筋(I)并延伸至混凝土构件竖边的前端、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一侧弯折,左侧的第八锚固(10)向左侧弯折,右侧的第八锚固(10)向右侧弯折;第九锚固(11)的一端伸入螺旋箍筋(I)并延伸至混凝土构件竖边的后端、另一端延伸至墙内并向一侧弯折,左侧的第九锚固(11)向左侧弯折,右侧的第九锚固(11)向右侧弯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墙墙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构件的表观密度为2200Kg/m3。
【文档编号】E04B2/64GK203742017SQ201320757711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7日
【发明者】车大桥, 张勇, 李潭, 罗辛 申请人:四川华构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