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滑动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898097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滑动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向滑动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装置,它包括销轴A、端部连接块A、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中间连接块、上锚固板、上导轨条、滑动过渡板、下锚固板、下不锈钢板、下导轨条、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上不锈钢板、上水平滑动耐磨板、上导轨耐磨条、下导轨耐磨条和下水平滑动耐磨板,所述上锚固板底面的四角端分别对应设置有端部连接块A;所述滑动过渡板四边中部分别设置有中间连接块;它具有垂向承载、水平双向减隔震(振)能力强,可靠性高,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安装、更换操作非常简便等优点,能够为桥梁、建筑结构提供良好的支撑、减隔震(振)功效。
【专利说明】一种双向滑动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向滑动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实中地震频发,地震对桥梁、建筑工程的破坏非常惊人,为这些工程提供性能良好、质量可靠、结构简单的减震耗能装置,降低地震对这些工程的破坏,提高工程使用寿命,减少身体伤害、财产损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提供桥梁、建筑工程提供一种性能良好、质量可靠、结构简单的减震耗能装置,并且制造成本低,安装、更换等操作非常简便,且能很好地为桥梁、建筑工程提高抗震能力提供一种好的技术方案。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向滑动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装置,它包括销轴A、端部连接块A、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中间连接块、上锚固板、上导轨条、滑动过渡板、下锚固板、下不锈钢板、下导轨条、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上不锈钢板、上水平滑动耐磨板、上导轨耐磨条、下导轨耐磨条和下水平滑动耐磨板,所述上锚固板底面的四角端分别对应设置有端部连接块A ;所述滑动过渡板四边中部分别设置有中间连接块;所述上锚固板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该上锚固板的两侧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的两端头分别与上锚固板四角端处的端部连接块A相连,使用销轴A固定在上锚固板上;所述上锚固板的两侧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的中部分别与滑动过渡板前后两侧边上的中间连接块相连,使用销轴B固定;所述下锚固板的四角端分别对应设置有端部连接块B,该下锚固板左右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 ;所述下锚固板两侧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的两端头分别与端部连接块B相连,通过销轴C固定在下锚固板上;所述下锚固板两侧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中部分别与滑动过渡板左右两侧的中间连接块相连,通过销轴D固定在滑动过渡板上;所述上不锈钢板与上锚固板贴合并相互固定;所述上水平滑动耐磨板的厚度方向局部嵌入到上锚固板的沉槽中;所述下不锈钢板与下锚固板贴合并相互固定;所述上水平滑动耐磨板的厚度方向局部嵌入到上锚固板的沉槽中;所述下水平滑动耐磨板的厚度方向局部嵌入到下锚固板的沉槽中;所述上不锈钢板、上水平滑动耐磨板组成一对上水平滑动摩擦副;所述下不锈钢板、下水平滑动耐磨板组成一对下水平滑动摩擦副;所述上不锈钢板、上导轨耐磨条组成一对上单向滑动摩擦副;所述下不锈钢板、下导轨耐磨条组成一对下单向滑动摩擦副。
[0006]进一步地,上不锈钢板与上锚固板的相对固定通过焊接固定。
[0007]进一步地,上导轨条、下导轨条与滑动过渡板的相对固定通过螺钉固定。
[0008]进一步地,上导轨条与滑动过渡板为一体成型。[0009]进一步地,下导轨条与滑动过渡板为一体成型。
[0010]进一步地,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的两相邻安装孔之间的区域为弹塑性阻尼区,形状是等截面结构。
[0011]进一步地,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的两相邻安装孔之间的区域为弹塑性阻尼区,形状是变截面结构。
[0012]进一步地,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的两相邻安装孔之间的区域为弹塑性阻尼区,形状是等截面结构。
[0013]进一步地,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的两相邻安装孔之间的区域为弹塑性阻尼区,形状是变截面结构。
[0014]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向滑动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装置,除了具有垂向承载、水平双向减隔震(振)能力强,而且水平双向减隔震(振)能力强,可靠性高,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安装、更换操作非常简便等优点,能够为桥梁、建筑结构提供良好的支撑、减隔震(振)功效。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I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II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00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销轴A ;2、端部连接块;3、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 ;4、中间连接块;5、上锚固板;6、上导轨条;7、滑动过渡板;8、下锚固板;9、下不锈钢板;10、下导轨条;11、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 ;12、上不锈钢板;13、上水平滑动耐磨板;14、上导轨耐磨条;15、下导轨耐磨条;16、下水平滑动耐磨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24]如图1-图5所示,本具体实施所述的一种双向滑动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装置,它包括销轴Al、端部连接块A2、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3、中间连接块4、上锚固板5、上导轨条6、滑动过渡板7、下锚固板8、下不锈钢板9、下导轨条10、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11、上不锈钢板12、上水平滑动耐磨板13、上导轨耐磨条14、下导轨耐磨条15和下水平滑动耐磨板16,所述上锚固板5底面的四角端分别对应设置有端部连接块A2 ;所述滑动过渡板7四边中部分别设置有中间连接块4 ;所述上锚固板5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3,该上锚固板5的两侧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3的两端头分别与上锚固板5四角端处的端部连接块A2相连,使用销轴Al固定在上锚固板5上;所述上锚固板5的两侧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3的中部分别与滑动过渡板7前后两侧边上的中间连接块4相连,使用销轴B固定;所述下锚固板8的四角端分别对应设置有端部连接块B,该下锚固板8左右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ll ;所述下锚固板8两侧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ll的两端头分别与端部连接块B相连,通过销轴C固定在下锚固板8上;所述下锚固板8两侧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ll中部分别与滑动过渡板7左右两侧的中间连接块4相连,通过销轴D固定在滑动过渡板7上;所述上不锈钢板12与上锚固板5贴合并相互固定;所述上水平滑动耐磨板13的厚度方向局部嵌入到上锚固板5的沉槽中;所述下不锈钢板9与下锚固板8贴合并相互固定;所述上水平滑动耐磨板13的厚度方向局部嵌入到上锚固板5的沉槽中;所述下水平滑动耐磨板16的厚度方向局部嵌入到下锚固板8的沉槽中;所述上不锈钢板12、上水平滑动耐磨板13组成一对上水平滑动摩擦副;所述下不锈钢板9、下水平滑动耐磨板16组成一对下水平滑动摩擦副;所述上不锈钢板12、上导轨耐磨条14组成一对上单向滑动摩擦副;所述下不锈钢板9、下导轨耐磨条15组成一对下单向滑动摩擦副。
[0025]所述上不锈钢板12与上锚固板5的相对固定通过焊接固定。
[0026]所述上导轨条4、下导轨条10与滑动过渡板7的相对固定通过螺钉固定。
[0027]所述上导轨条6与滑动过渡板7为一体成型。
[0028]所述下导轨条10与滑动过渡板7为一体成型
[0029]所述上下导轨条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
[0030]所述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3的两相邻安装孔之间的区域为弹塑性阻尼区,形状是等截面结构。
[0031]所述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3的两相邻安装孔之间的区域为弹塑性阻尼区,形状是变截面结构。
[0032]所述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ll的两相邻安装孔之间的区域为弹塑性阻尼区,形状是等截面结构。
[0033]所述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ll的两相邻安装孔之间的区域为弹塑性阻尼区,形状是变截面结构。
[003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和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的两端头和中部位置均设置有安装孔;上下不锈钢板分别与上下水平滑动耐磨板组成上下水平滑动摩擦副,实现上锚固板与滑动过渡板之间、下锚固板与滑动过渡板之间的垂向承载力的传递和水平滑动功能;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共两件,沿着上水平滑动摩擦副滑动方向上导轨条的中心线对称分布;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共两件,沿着下水平滑动摩擦副滑动方向下导轨条的中心线对称分布;不锈钢板与锚固板贴合紧密,并采取焊接或螺钉连接压紧方式相互固定,防止相对滑移;所述水平滑动耐磨板的厚度方向局部嵌入到上锚固板的沉槽中,避免因水平摩擦力或竖向承载力偏斜造成耐磨板脱离上锚固板。
[0035]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其工作原理分别如下:
[0036]如图1所示,上下锚固板分别与桥梁、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承重结构固定连接,可采用螺栓连接、焊接等方式实现,上下锚固板可以设计通孔,便于螺栓连接固定;不锈钢板与锚固板相对固定,且与水平滑动耐磨板成为一对水平滑动摩擦副,并传递垂向载荷,使得本阻尼装置具备竖向承载能力,而在垂向载荷和侧向水平力的双重作用下,摩擦副可侧向滑动并产生一定的摩擦力,具备摩擦耗能的功能;端部连接块通过螺栓或焊接方式与上下锚固板固定,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两端通孔与销轴圆柱面配合,销轴又与端部连接块的通孔配合,中间连接块通过螺栓或焊接方式与滑动过渡板侧面相对固定,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中部的通孔与销轴圆柱面配合,销轴又与中间连接块的通孔配合,所以工程结构的上部主体部位、下部承重部位有相对位移时,本阻尼装置的内部导轨滑动摩擦副产生相对位移,使得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产生定向变形和反力,当变形进入钢材弹性变形阶段时就产生弹簧的隔震(振)效果,当变形进入钢材塑性屈服阶段时就产生阻尼耗能即减震(振)效果。因此,本阻尼装置能够通过阻尼元件的变形反力延长工程结构的地震响应周期,并在进入塑性屈服阶段消耗地震能量,从而提高工程结构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003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向滑动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装置,其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的加工简便,可以通过板材裁剪加工,结构为简单的流线型,板材加工的材料利用率高;其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结构流畅,能够提供大的弹性反力,弹性位移大,在小震情况下的寿命长;具有垂向承载、双向减隔震(振)能力强,可靠性高,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安装、更换操作非常简便等优点,能够为桥梁、建筑结构提供良好的支撑、减隔震(振)功能。
[003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向滑动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销轴A(l)、端部连接块A(2)、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3)、中间连接块(4)、上锚固板(5)、上导轨条(6)、滑动过渡板(7)、下锚固板(8)、下不锈钢板(9)、下导轨条(10)、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Il)、上不锈钢板(12)、上水平滑动耐磨板(13)、上导轨耐磨条(14)、下导轨耐磨条(15)和下水平滑动耐磨板(16),所述上锚固板(5)底面的四角端分别对应设置有端部连接块A(2);所述滑动过渡板(7)四边中部分别设置有中间连接块⑷;所述上锚固板(5)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3),该上锚固板(5)的两侧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3)的两端头分别与上锚固板(5)四角端处的端部连接块A(2)相连,使用销轴A(I)固定在上锚固板(5)上;所述上锚固板(5)的两侧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3)的中部分别与滑动过渡板(7)前后两侧边上的中间连接块(4)相连,使用销轴B固定;所述下锚固板(8)的四角端分别对应设置有端部连接块B,该下锚固板(8)左右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Il);所述下锚固板(8)两侧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Il)的两端头分别与端部连接块B相连,通过销轴C固定在下锚固板(8)上;所述下锚固板(8)两侧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Il)中部分别与滑动过渡板(7)左右两侧的中间连接块(4)相连,通过销轴D固定在滑动过渡板(7)上;所述上不锈钢板(12)与上锚固板(5)贴合并相互固定;所述上水平滑动耐磨板(13)的厚度方向局部嵌入到上锚固板(5)的沉槽中;所述下不锈钢板(9)与下锚固板(8)贴合并相互固定;所述上水平滑动耐磨板(13)的厚度方向局部嵌入到上锚固板(5)的沉槽中;所述下水平滑动耐磨板(16)的厚度方向局部嵌入到下锚固板(8)的沉槽中;所述上不锈钢板(12)、上水平滑动耐磨板(13)组成一对上水平滑动摩擦副;所述下不锈钢板(9)、下水平滑动耐磨板(16)组成一对下水平滑动摩擦副;所述上不锈钢板(12)、上导轨耐磨条(14)组成一对上单向滑动摩擦副;所述下不锈钢板(9)、下导轨耐磨条(15)组成一对下单向滑动摩擦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滑动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3)、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Il)的两相邻安装孔之间的区域为弹塑性阻尼区,形状是等截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滑动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A(3)、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元件B(Il)的两相邻安装孔之间的区域为弹塑性阻尼区,形状是变截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滑动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导轨条(4)、下导轨条(10)与滑动过渡板(7)的相对固定通过螺钉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滑动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导轨条(6)与滑动过渡板(7)为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滑动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下导轨条(10)与滑动过渡板(7)为一体成型。
【文档编号】E04B1/98GK203654164SQ201320853298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7日
【发明者】许明杰, 李来龙, 杨梓, 宋家豪, 张春, 黄兴明, 叶巍, 王采洋 申请人:安徽尚德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