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板用混凝土板以及楼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9635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楼板用混凝土板以及楼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楼板(床スラブ)用混凝土板以及楼板。



背景技术:

通过在架设于梁和梁的预制混凝土(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制的地板(床板)上配置钢筋、还在该混凝土板上浇筑(打設)混凝土而形成的楼板是公知的。这样从上方浇筑现浇混凝土(現場打コンクリート)的混凝土板设置在建筑物的上下层之间,作为浇筑现浇混凝土时的底部模板而发挥作用,并且,也作为下层的天花板(天井)部分而发挥作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4421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不过,在楼板的天花板侧实施电线等的配线时,例如,通过在楼板的下方配置天花板材料而形成双重天花板,从而形成用于配线的空间,或者向比混凝土板的下表面更向下的方向突出并且通过在与梁分开地设置的垂壁构成体(垂壁構成体)上形成用于配线的贯通孔,而在楼板的天花板侧实施电线等的配线。

但是,为了对电线等进行配线,必须这样设置双重天花板或者另外形成垂壁构成体,在楼板的施工时花费工夫。

本发明的课题以提供能够容易地对电线等进行配线、能够使楼板的施工性提高的楼板用混凝土板以及楼板为目的。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是楼板用混凝土板,例如,如图1~图8所示那样,其在建筑物的上下层之间沿水平方向相邻地配置有多个,并且,从上方浇筑现浇混凝土,并与该现浇混凝土在结构上结合,而构筑楼板,楼板用混凝土板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构成下层的天花板面的底面和要浇筑所述现浇混凝土的上表面;

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主体部的上部周缘部一体地形成,并且,所述凸缘部比该主体部的侧面更向侧方突出而形成为凸缘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凸缘部以比该主体部的侧面更向侧方突出的方式与主体部的上部周缘部一体地形成,因此,在将具有这样的凸缘部的楼板用混凝土板沿水平方向相邻地配置了多个时,在相邻的楼板用混凝土板之间形成由主体部的侧面和凸缘部的下表面围成并且向下方敞开的凹型空间(例如,凹型空间)。只要利用这样的凹型空间,就能够容易地对电线(例如,电线)等进行配线,例如,无需形成双重天花板或形成垂壁构成体,因此能够提高楼板的施工性。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例如像图1、图3~图8所示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楼板用混凝土板,其中,在所述主体部中形成有沿短边方向贯通该主体部的贯通孔。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主体部中形成有沿短边方向贯通该主体部的贯通孔,因此,仅通过将电线(例如,电线)等穿过贯通孔,也能够容易地沿主体部的短边方向进行配线。并且,形成在相邻的楼板用混凝土板之间的凹型空间和贯通孔形成为交叉地排列,因此,只要对这些加以组合来使用的话,在进行电线等的配线的方面,便利性极高。

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例如如图3~图8所示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楼板用混凝土板,其中,在所述主体部中埋设有第 一钢筋和第二钢筋,该第一钢筋沿该主体部的长边方向呈长条状;该第二钢筋以与所述第一钢筋交叉的方式与所述第一钢筋接合,并且,形成为使得与所述第一钢筋接合的接合部位为谷部的曲折状,从而所述第二钢筋包括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第一钢筋以及所述第二钢筋配置在不与所述贯通孔干涉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第一钢筋以及第二钢筋配置在不与贯通孔干涉的位置,因此,第一钢筋以及第二钢筋不对利用贯通孔进行的电线(例如,电线)等的配线造成影响。因此,能够与第一钢筋以及第二钢筋无关地对电线等可靠地进行配线。

另外,第二钢筋形成为以与第一钢筋接合的接合部位为谷部的曲折状,从而包括从主体部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因此,能够借助该第二钢筋使楼板用混凝土板和现浇混凝土之间的结合状态加强。

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例如像图2、图5~图8所示那样,根据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楼板用混凝土板,其中,所述第二钢筋的所述突出部中的山部与形成为格子状的第三钢筋接合。

根据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第二钢筋的突出部中的山部与形成为格子状的第三钢筋接合,因此,能够借助该第三钢筋使楼板用混凝土板和现浇混凝土之间的结合状态加强。

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是楼板,其例如像图1~图8所示那样,其是本发明第一至第四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楼板用混凝土板在建筑物的上下层之间沿水平方向相邻地配置多个并且从上方浇筑现浇混凝土而成,其中,在相邻的楼板用混凝土板之间形成有由所述主体部的侧面和所述凸缘部的下表面围成并且向下方敞开的凹型空间。

根据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相邻的楼板用混凝土板之间,形成有由主体部的侧面和凸缘部的下表面围成并且向下方敞开的凹型空间, 因此,只要利用凹型空间,就能够容易地对电线(例如,电线)等进行配线,例如无需形成双重天花板或者形成垂壁构成体,因此能够提高楼板的施工性。

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例如像图6所示那样,根据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所述的楼板,其中,在所述凹型空间中配线有电线,并且,在所述凹型空间中设置有与该电线连接的照明器具。

根据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凹型空间中配线有电线,因此,能够将凹型空间用作电线的容纳场所。另外,在凹型空间中设置有与电线连接的照明器具,因此,例如,与将照明器具设置于主体部的下表面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量。由此,能够使位于楼板的下方的建筑物的下层的天花板周围整洁,提高美观度,或者减轻来自上方的压迫感。

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地对电线等进行配线,能够使楼板的施工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设有楼板的建筑物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建筑物的一部分中的楼板的剖视图。

图3是将楼板用混凝土板沿短边方向切断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4是将楼板用混凝土板沿长边方向切断的情况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说明楼板用混凝土板的第二钢筋和第三钢筋接合前的状态的图。

图6是说明对现浇混凝土进行了浇筑的状态的图。

图7是说明将电线穿过贯通孔的作业的图。

图8说明完成电线等的配线之后的楼板的状态的图。

其中,

1 楼板

2 梁

5 现浇混凝土

10 楼板用混凝土板

11 主体部

12 凸缘部

13 贯通孔

14 第一钢筋

15 第二钢筋

20 凹型空间

21 电线

22 照明器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楼板用混凝土板10在建筑物的上下层之间沿水平方向相邻地配置多个,并且,从上方浇筑现浇混凝土5,与该现浇混凝土5构造性地结合,从而构筑楼板1。楼板1的上方为上层,下方为下层。

楼板1以架设在构成建筑物的骨架的多个梁2上的方式设置。另外,多个梁2由下层侧的柱3支承,并且,支承着上层侧的柱3。此外,这些多个梁2和上下的柱3在结构上结合而一体化。

并且,楼板用混凝土板10是预制混凝土制的,如图3~图8所示,具有主体部11和凸缘部(フランジ部)12。

主体部11具有构成下层的天花板面的底面11a和要浇筑现浇混凝土5的上表面11b。

凸缘部12与主体部11的上部周缘部一体地形成,并且,比该主体部11 的侧面更向侧方突出而形成为凸缘状。

另外,包含该凸缘部12和主体部11的上表面11b在内的楼板用混凝土板10的面积被设定得大于主体部11的底面11a的面积。而且,凸缘部12的从主体部11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量在楼板用混凝土板10的整周相等。

这样的楼板用混凝土板10在侧视或剖视中形成为凸型(或帽型)。

在主体部11中形成有沿短边方向贯通该主体部11的贯通孔13。该贯通孔13是指以贯通主体部11的方式设置的管构件13a的内部中空部。另外,该管构件13a的两端部敞开。

此外,如图1所示,贯通孔13(管构件13a)沿楼板用混凝土板10的长边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图1中为四个)。

另外,在主体部11中埋设有沿该主体部11的长边方向呈长条状的第一钢筋14、以与该第一钢筋14交叉的方式与该第一钢筋14接合的第二钢筋15。

第一钢筋14是直的钢筋,沿主体部11的短边方向隔开间隔地埋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根)。

第二钢筋15是形成为包含山部15b(∧型部分)和谷部15c(∨型部分)的曲折状(ジグザグ状)的钢筋,谷部15c为与第一钢筋14接合的接合部位。另外,第二钢筋15仅谷部15c埋设于主体部11内,比主体部11的上表面11b更向上方突出的部分为突出部15a。该突出部15a将被埋设于现浇混凝土5内。

另外,第二钢筋15形成为两端部被在山部15b的位置切断的状态,与相邻的楼板用混凝土板10的第二钢筋15接合。第二钢筋15的一个端部的高度被设定得比另一个端部以及山部15b的顶点的高度低,在将多个楼板用混凝土板10沿水平方向相邻地排列时,以另一个端部重叠于一个端部之上 的方式设定。另外,另一个端部形成为比凸缘部12更向侧方稍微突出的状态。这些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被接合,从而形成有山部15b。

并且,如图4等所示,这样的第一钢筋14以及第二钢筋15配置在不与贯通孔13(管构件13a)干涉的位置。即,贯通孔13形成为不妨碍第一钢筋14以及第二钢筋15而沿短边方向贯通主体部11的状态。

此外,如图5、图6等所示,第二钢筋15的突出部15a中的山部15b与形成为与格子状的第三钢筋16接合。该第三钢筋16也埋设于现浇混凝土5中。

通过使用多个以上那样结构的楼板用混凝土板10,能够形成楼板1。

即,如图1~图8所示,楼板1是楼板用混凝土板10在建筑物的上下层之间沿水平方向相邻地配置多个、并且从上方浇筑现浇混凝土5而成的。

此外,在图2的例子中,在设于柱3、3所在的位置的梁2、2的中间位置设有中间梁(梁2),在三个梁2、2、2之间架设有两个楼板用混凝土板10,在此基础上一并地形成有楼板1。即,一并地形成有两个楼板用混凝土板10的长度的楼板1。但是,并不限于此,如图1所示,将一个楼板用混凝土板10的长度作为楼板1的长度的最小单位即可。形成两个楼板用混凝土板10的长度的楼板1的情况与形成一个楼板用混凝土板10的长度的楼板1的情况不同点在于,是否利用中间梁2将两个楼板用混凝土板10连续地配置,楼板1的施工性、功能并没有特别差异。

也就是说,针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楼板1的形成的说明能够对图1的形态和图2的形态这两者的楼板1都适应。

若针对楼板1的形成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则架设有楼板用混凝土板10的多个梁2具有从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连接用钢筋2a。楼板用混凝土板10以在多个梁2的上表面载置凸缘部12的方式架设于该多个梁2上。

并且,在多个梁2中的碰到楼板1的外周缘的位置设置有侧模板4。即, 在形成楼板1时,采用楼板用混凝土板10作为底面侧的模板,采用侧模板4作为侧面侧的模板。

另外,第三钢筋16与楼板用混凝土板10的第二钢筋15的山部15b接合,并且,也相对于多个梁2的连接用钢筋2a接合。由此,楼板用混凝土板10和梁2形成为构造性地连接后的状态。

若形成为各钢筋如此相连的状态、形成为周围被模板包围的状态的话,如图4所示那样浇筑现浇混凝土5,若规定量的现浇混凝土5被浇筑的话,则如图5所示那样表面平齐。

另一方面,在建筑物的下层侧,在相邻的楼板用混凝土板10、10之间形成有由主体部11的侧面和凸缘部12的下表面围成并且向下方敞开的凹型空间20。

凹型空间20以比构成下层的天花板面的主体部11的底面11a更向上方凹陷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凹型空间20中配线有电线21,并且,在该凹型空间20中设置有与该电线21连接的照明器具22。

另外,因形成为在主体部11中也形成有贯通孔13的状态,因此,例如,如图1所示,形成在相邻的楼板用混凝土板10、10之间的凹型空间20和贯通孔13形成为交叉地排列(即,呈格子状排列)。由于贯通孔13以贯通主体部11的方式形成,因此,形成为从下层侧看不到的状态。

在这样的贯通孔13中如图5所示那样配线有电线2。即,电线21既能够配线在凹型空间20中,也能够配线在贯通孔13中,因此,在下层的天花板中能够布满电线2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穿过贯通孔13的物体,虽列举了电线21,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穿过有以通信线为首的各种配线、单元配线或者流体用导管·管等。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22,沿着凹型空间20使用呈长条状的照明 器具22,但也可以不是呈长条状的照明器具22,对荧光灯或者LED照明等的种类也没有特别限定。

并且,照明器具22和电线21在凹型空间20中连接,进而凹型空间20的下方开放部分被罩23覆盖。

在电线21或者照明器具22等的维护(メンテナンス)时,能够卸下罩23而容易地进行作业,因此,能够谋求减轻现场的配线工程的作业。

以上这样的形态的楼板1能够通过在多个梁2之间以沿水平方向相邻的方式架设多个楼板用混凝土板10,并在由该楼板用混凝土板10和侧模板4围成的模板内浇筑现浇混凝土5而形成。

在多个楼板用混凝土板10之间形成的凹型空间20中适当地设置电线21或者照明器具22。另外,在贯通孔13中也适当地对电线21等进行配线。

根据本实施方式,凸缘部12以比该主体部11的侧面更向侧方突出的方式与主体部11的上部周缘部一体地形成,因此,在将具有这样的凸缘部12的楼板用混凝土板10沿水平方向相邻地配置了多个时,相邻的楼板用混凝土板10、10之间形成有由主体部11的侧面和凸缘部12的下表面围成并且向下方敞开的凹型空间20。只要利用这样的凹型空间,就能够容易地对电线21等进行配线,例如,无需形成双重天花板或形成垂壁构成体,因此能够提高楼板1的施工性。

另外,在主体部11中形成有沿短边方向贯通该主体部11的贯通孔13,因此,仅通过将电线21等穿过贯通孔13,也能够容易地沿主体部11的短边方向进行配线。并且,形成在相邻的楼板用混凝土板10、10之间的凹型空间20和贯通孔13形成为交叉地排列,因此,只要将这些加以组合来使用的话,在进行电线等的配线的方面,便利性极高。

另外,第一钢筋14以及第二钢筋15配置在不与贯通孔13干涉的位置,因此,第一钢筋14以及第二钢筋15不对利用贯通孔13进行的电线21等的 配线带来影响。因此,能够与第一钢筋14以及第二钢筋15无关地对电线等可靠地进行配线。

另外,由于第二钢筋15形成为以与第一钢筋14接合的接合部位为谷部15c的曲折状,从而具有从主体部11的上表面11b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15a,因此,能够借助该第二钢筋15使楼板用混凝土板10和现浇混凝土5之间的结合状态加强。

另外,第二钢筋15的突出部15a中的山部15b与形成为格子状的第三钢筋16接合,因此,能够借助该第三钢筋16使楼板用混凝土板10和现浇混凝土5之间的结合状态加强。

另外,在相邻的楼板用混凝土板10、10之间形成有由主体部11的侧面和凸缘部12的下表面围成并且向下方敞开的凹型空间20,因此,只要利用凹型空间20,就能够容易地对电线21等进行配线,例如,无需形成双重天花板或形成垂壁构成体,因此能够提高楼板1的施工性。

另外,在凹型空间20中配线有电线21,由此,能够将凹型空间20用作电线21的容纳场所。另外,在凹型空间20中设置有与电线21连接的照明器具22,因此,例如,与将照明器具22设置在主体部11的下表面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量。由此,能够使位于楼板1的下方的建筑物的下层的天花板周围整洁,能够提高美观度、或减轻来自上方的压迫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