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塔X斜支柱分段自平衡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70049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冷却塔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却塔X斜支柱分段自平衡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预应力是为了改善结构服役表现,给结构施加的一种预应力,结构服役期间预应力可全部或部分抵消荷载产生的拉应力,改善结构的受力,应用在建筑物中能够延长结构使用寿命。体外预应力是通过在原结构之外修筑预应力结构来实现的,是后张预应力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桥梁加固效果尤为明显。

体外预应力可以在已经修筑完成的桥梁结构上进行;能够帮助改善桥梁受力情况,减少桥面通行车辆对桥梁的破坏;还可以通过控制混凝土结构张力来限制结构裂缝的最大宽度,从而加固桥梁的承载能力。此外,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还有以下优点:预应力钢绞线套管布置简单且容易调整,这简化了后张法的操作程序,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由于预应力钢绞线布置于混凝土结构之外,使得混凝土浇注十分方便,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结构之间没有粘结,从而减少了张拉预应力的损失且使得预应力钢绞线的更换也变的方便易行。以上诸多优点使得体外预应力在桥梁、建筑等混凝土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体外预应力首次应用于德国的SalAnsieben桥。实践证明,体外预应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桥梁加固方法,其加固效果显著,目前已成为国内外主要的桥梁加固手段之一,体外预应力技术的应用逐渐成熟。

传统的冷却塔施工首先在基础上施工X斜支柱而形成塔体支墩,然后在塔体支墩之上施工双曲线型塔体,其中X斜支柱的施工主要采用满堂支架浇筑的施工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存在如下缺点:满堂支架的安装及拆卸工作繁琐,而且需要高空作业劳动强度大,费用高。中国专利公告号CN103938900B公开了一种冷却塔的施工方法及塔机,其采用塔机进行施工虽然避免了满堂支架的使用,但是其施工步骤复杂,需要庞大的施工平台才能完成施工,工期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方法目的是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冷却塔的塔体支墩施工步骤繁琐、施工平台大、工期长的缺点而提出了一种应用体外预应力技术的冷却塔X斜支柱分段自平衡施工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冷却塔X斜支柱分段自平衡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首先根据冷却塔的高度和实际工程将X斜支柱自下向上划分为m节施工分段,其中m为非零自然数;

步骤B:然后根据公式确定当施工第i节施工分段时,所需要的钢绞线根数,确定钢绞线的锚固点,所述钢绞线的上端锚固在施工分段内侧面的模板上,钢绞线的下端与固定在基础之上,且通过张拉千斤顶对钢绞线提供张力进行张拉,所述钢绞线位于X斜支柱的外部;其中,k为安全系数,0.5≤k≤0.8;i=1,2,…,m;n为第i节施工分段上所需钢绞线根数;j=1,2,…,n;fij为第j根钢绞线的抗拉强度;Aij为第j根钢绞线的截面积;dij为X斜支柱与基础的连接点到第j根钢绞线的距离;N为当施工第i节施工分段时,X斜支柱的总荷载;L为当施工第i节施工分段时,X斜支柱的总长度;α为X斜支柱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步骤C:按照步骤B预算出施工第一节施工分段时所需要的钢绞线根数及其相应的锚固点,并使用张拉千斤顶提供预应力;接着每增加一节施工分段就先预算出需要增设的钢绞线根数及其相应的锚固点,并使用张拉千斤顶提供预应力;直至将整个X斜支柱施工完毕后,等混凝土达到相应强度后,将所有钢绞线拆除即可。

优选的,在步骤B中,所述N为当施工第i节施工分段时,X斜支柱的总荷载,包括X斜支柱自重、模板木方自重、施工荷载和动态荷载,所述动态荷载为振捣混凝土荷载和倾倒混凝土荷载两者中较大者。

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本方法进行X斜支柱施工,避免了在X斜支柱下方搭设脚手架,从而有效减少了钢材的使用节约了成本,省去了原先的高空作业对于施工人员更加安全,缩短了施工周期;同时本方法只需将X斜支柱下方的基础扩大以便作为体钢绞线的锚固点,以便通过张拉千斤顶提供预应力,钢绞线套管和锚具布置简单,调整容易,且钢绞线布置于X斜支柱外部,不会影响混凝土的浇筑。

附图说明

图1为X斜支柱中一个重复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首先根据冷却塔的高度和实际工程将X斜支柱自下向上划分为m节施工分段2,其中m为非零自然数;

步骤B:然后根据公式确定当施工第i节施工分段2时,所需要的钢绞线3根数及其相应的锚固点,所述钢绞线3的上端锚固在施工分段2内侧面的模板上,施工分段2是向内侧倾斜的,钢绞线3的下端与固定在基础4之上,且通过张拉千斤顶5对钢绞线3提供张力进行张拉,所述钢绞线2位于X斜支柱6的外侧面;其中,k为安全系数,0.5≤k≤0.8;i=1,2,…,m;n为第i节施工分段2上所需钢绞线3根数;j=1,2,…,n;fij为第j根钢绞线3的抗拉强度;Aij为第j根钢绞线3的截面积;dij为X斜支柱6与基础的连接点O到第j根钢绞线3的距离;N为当施工第i节施工分段2时,X斜支柱6的总荷载;L为当施工第i节施工分段2时,X斜支柱6的总长度;α为X斜支柱6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步骤C:按照步骤B预算出施工第一节施工分段时所需要的钢绞线3根数及其相应的锚固点,并使用张拉千斤顶5提供预应力;接着每增加一节施工分段就先预算出需要增设的钢绞线3根数及其相应的锚固点,并使用张拉千斤顶5提供预应力;直至将整个X斜支柱6施工完毕后,等混凝土达到相应强度后,将所有钢绞线3拆除即可。

在步骤B中,所述N为当施工第i节施工分段2时,X斜支柱6的总荷载,包括X斜支柱6自重、模板木方自重和动态荷载,所述动态荷载为振捣混凝土荷载和倾倒混凝土荷载两者中较大者。

本实施例中,钢绞线3的上端是锚固在施工分段2内侧面的模板上,X斜支柱6是向内倾斜的,施工过程是:搭设模板、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因此,钢绞线3上端只能锚固在在施工分段2内侧面的模板上。

通过本方法进行X斜支柱施工,避免了在X斜支柱下方搭设脚手架,从而有效减少了钢材的使用节约了成本,省去了原先的高空作业对于施工人员更加安全,缩短了施工周期;同时本方法只需将X斜支柱6下方的基础扩大以便作为体钢绞线3的锚固点,以便通过张拉千斤顶5提供预应力,钢绞线3套管和锚具布置简单,调整容易,且钢绞线3布置于X斜支柱6外部,不会影响混凝土的浇筑。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