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型隔声板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快速拼装型吸隔声板。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噪音已经成为新的污染源,人们长期处于各种噪声污染中,将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及生活。为了解决噪声问题,人们在建筑中大量的采用隔音板材,以达到隔阻噪音的目的,而传统的隔音板材在结构上的缺陷,使隔音板之间密封性上存在缺陷,导致隔音效果不理想。新型隔声板在安装方式上采用公隼、母隼配合,有效的加快了隔音板的拼装,隔音板上公隼、母隼配合使隔音板之间的密封性得到有效处理,隔声效果得到提高。但是,不足之处是机制龙骨的用材厚度不大于0.5mm,机制龙骨的成型厚度是不可调节的,导致隔音板的成型厚度一定,在隔音量上有局限性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拼装型吸隔声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快速拼装型吸隔声板,包括镀锌背板和冲孔面板,所述镀锌背板和冲孔面板的边角处均焊接有支撑作用的机制龙骨;所述机制龙骨包括带有凸角的机制公隼龙骨和设有凹槽的机制母隼龙骨,在上下两端的机制龙骨的中心处还焊接有支撑龙骨,支撑龙骨贯穿于镀锌背板和冲孔面板之间形成的内腔中;所述镀锌背板和冲孔面板之间形成的内腔中还填充有吸音棉,吸音棉的外层包裹有玻璃纤维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机制公隼龙骨的外轮廓尺寸与机制母隼龙骨的内轮廓尺寸相匹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机制龙骨与镀锌背板、冲孔面板和支撑龙骨之间均采用点焊工艺连接,且焊点处均涂刷有防锈漆。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冲孔面板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圆孔,且圆孔穿孔率为20%,圆孔的直径设置为3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快速拼装型吸隔声板,在加工过程中所有构件的连接均采用焊接工艺,与以往隔音板加工采用铝拉铆钉连接方式相比,工作效率有所提高,美观度上也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采用机制龙骨公隼、母隼的配合加快了安装效率,更使隔音板之间的密封性得到改进,在降噪效果上更有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1-镀锌背板、2-冲孔面板、3-机制龙骨、31-机制公隼龙骨、32-机制母隼龙骨、4-支撑龙骨、5-吸音棉、6-玻璃纤维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快速拼装型吸隔声板,包括镀锌背板1和冲孔面板2,冲孔面板2表面设置有多个圆孔,且圆孔的穿孔率为20%,圆孔的直径设置为3mm,使其具备更好的吸音效果;在镀锌背板1和冲孔面板2的边角处均焊接有支撑作用的机制龙骨3,机制龙骨3包括带有凸角的机制公隼龙骨31和设有凹槽的机制母隼龙骨32,机制公隼龙骨31的外轮廓尺寸与机制母隼龙骨32的内轮廓尺寸相匹配,使得隔声板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个模块拼装组合而成;在上下两端的机制龙骨3的中心处还焊接有支撑龙骨4,支撑龙骨4贯穿于镀锌背板1和冲孔面板2之间形成的内腔中,对整个隔声板的框架起到了进一步的固定作用;而且,机制龙骨3与镀锌背板1、冲孔面板2和支撑龙骨4之间均采用点焊工艺连接,与以往隔音板加工采用铝拉铆钉连接方式相比,工作效率更高,美观度上也有所提高,且在焊点处均涂刷有防锈漆,可以有效防止腐蚀;在镀锌背板1和冲孔面板2之间形成的内腔中还填充有吸音棉5,吸音棉5的外层包裹有玻璃纤维布6,可以起到更好的隔音效果;在实际生产安装使用过程中,首先焊接机制公隼龙骨31和机制母隼龙骨32,机制公隼龙骨31和机制母隼龙骨32之间采用点焊连接,接着焊接内部支撑龙骨4,支撑龙骨4与机制龙骨3之间采用点焊工艺连接,接着焊接镀锌背板1,再对焊点处打磨涂刷防锈漆,紧接着填装采用玻璃纤维布6包裹的吸音棉5,最后焊接冲孔面板2,冲孔面板2焊接采用无痕点焊机焊接,使得隔声板的大小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由多个模块通过机制公隼龙骨31和机制母隼龙骨32上下左右配合拼接而成,加快了安装效率,更使隔音板之间的密封性得到改进,在降噪效果上更有利。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