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作围挡混凝底座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3584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用于制作围挡混凝底座的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围挡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涉及用于制作围挡混凝底座的装置。



背景技术:

围挡是指为了将建设施工现场与外部环境隔离开来,使施工现场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所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各种砌体材料砌筑的围墙、采用各种成型板材构成的维护体等。

通常围挡包括有混凝底座以及通过混凝底座进行安放的围挡本体,由于混凝底座的质量较大,所以能够使得围挡本体保持一个位置的稳定性,并进行正常的围挡,如公开号为CN20555847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围挡,它包括立柱和混凝土预制件,相邻两个立柱之间设有围挡本体;其中,所述围挡本体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和挡板,所述挡板的两端分别与上横梁和下横梁固 接;所述混凝土预制件包括预制件组,所述预制件组包括第一预制件和与所述第一预制件配合使用的第二预制件,所述第一预制件和第二预制件的配合端均设有第三凹槽,设于第一预制件的第三凹槽与设于第二预制件的第三凹槽配合使用后与立柱下部轮廓相配合,所述预制件组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凸起部和可与所述第一凸起部配合使用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预制件和第二预制件均设有孔,通过锁定段插入所述孔和设于地面的孔,防止第一预制件和第二预制件相对于地面滑动,其中此处的混凝土预制件即混凝底座,混凝底座制作完成之后在搬运的过程中,由于缺少能够施加作用力的支点,所以使得搬运过程的难度较大。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用于制作围挡混凝底座的装置,通过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将移动件设于混凝底座中,从而通过移动件提供的搬运支点使得混凝底座在搬运过程中的难度系数减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制作围挡混凝底座的装置,包括用于对混凝土进行限位的外框,横跨所述外框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部设置有第一限位块以及与第一限位块相对设置的第二限位块,并且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形成活动槽,所述活动槽中设置有用于埋入混凝土中的移动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制作混凝底座的过程中,首先将连接杆搭设与外框上,由于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是位于连接杆底部的,这样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就都是位于外框的内腔中的;然后向外框中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的高度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将移动件放入到混凝土中,同时通过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进行限位,从而保证移动件位置的稳定性,继续浇筑混凝土,直到混凝土到达外框顶部的高度,此时由于混凝土受到了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限制作用,所以移动件两侧的混凝土不能作用到移动件上,同时位于移动件顶部下方的混凝土由于也受到了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限制作用,所以也没有作用到移动件上;待混凝土稍微凝固之后,向上提动连接杆,通过连接杆带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使得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从混凝土中取出,此时由于混凝土也定型了,同时原来位于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位置就空出来了,即移动件两侧均处于镂空状态,同时其底部也与混凝土是处于分离状态的,如此通过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留下的凹槽就能够简单的对移动件进行操作,同时移动件提供了一个用于悬吊的支点,这样就使得混凝土的搬运转移变得简单方便;不仅如此,由于移动件是通过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设于混凝土中的, 所以混凝底座的顶部是处于平整状态的,如此在搬运时混凝底座之间就能够进行叠加,而不会损坏移动件,并提高了搬运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在连接杆上均设置有两个,并且两个活动槽对称分布于连接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称分布于连接杆上的活动槽能够在混凝底座中对称设置两个移动件,如此就提高了混凝底座移动过程中的位置稳定性;当移动件在移动混凝底座的时候,混凝底座的重量通过移动件进行承受,同时由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可知,混凝底座的重量也同时通过与移动件接触部分的混凝土进行承受,通过设置两个移动件能够将混凝底座的重量均匀的传递到两个移动件处,这样就减小了与移动件连接处的混凝土所受到的平均作用力,对混凝土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的长度等于外框的宽度,两个所述活动槽之间的距离等于连接杆长度的一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活动槽之间的距离等于连接杆长度的一半,所以两个移动件之间的距离也是等于连接杆的一半,同时由于连接杆的长度是等于外框宽度的,如此移动件就分别处于混凝土宽度方向的四分之一以及四分之三处,此时每一个移动件受到的作用力都是等于混凝底座重量的一半,相当于每一个移动件承受的混凝底座的部分也是混凝底座的一半,同时由于两个移动件之间的距离等于外框的宽度的一半,这样就使得两个移动件中间距两个移动件的距离都是外框宽度的四分之一,即与移动件到混凝底座端部的距离是相等的,如此移动件受到的混凝底座的重力作用也是对称分布的,受到移动件作用力的混凝土部分是出于一个正中间的位置,所以其位置稳定性也是最高的,对混凝土的保护效果综合性最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两端均朝向外框外部倾斜设置有导向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向外框上放置连接杆的时候,由于连接杆两端都设置有导向部,并且导向部是倾斜朝向外框两侧的,如此导向部之间的间距就大于外框宽度,这样通过导向部能够容易的将连接杆的位置对齐,当导向部抵触到外框上之后,继续向下移动连接杆,在导向部的限位以及导向作用下,连接杆的位置逐渐被摆正,直到导向部上端抵触到外框上时,连接杆两端也与外框对齐,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框上设置有用于对连接杆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向外框中浇筑混凝土的时候,混凝土作用到移动件上,通过移动件使得连接杆也受到作用力,通过限位机构对连接杆进行限位的时候,就能够提高移动件位置的稳定性,如此就提高了移动件位置的稳定性,并使得后期移动混凝底座能够稳定快速的进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两个对称分布在连接杆两侧的限位体,两个所述限位体上均设置有限位孔,两个限位孔中穿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抵触于连接杆上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连接杆放置到两个限位体之间,如此就在水平方向对连接杆进行了限位,同时限位杆抵触在连接杆上端,同时连接杆下端是抵触在外框上的,如此就提高了连接杆的位置限定;将连接杆从外框上取下的时候,将限位杆从限位孔中取出,就能够将连接杆取下,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移动件呈倒U形设置,并且U形的两侧均位于混凝土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移动件的U形结构增大了移动件与混凝底座之间的接触面积,即提高了移动件与混凝底座之间连接的位置稳定性,同时也增大了混凝底座与移动件接触的总面积大小,减小了每个单位面积的混凝底座所承受的作用力,防止了对混凝底座的损坏,提高了安全系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移动件的两个端部反向弯折设置有连接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部不仅进一步的增大了混凝底座与移动件之间作用面积,从而对混凝底座产生保护作用,同时连接部的方向也是水平的,这样移动件能够作用到的范围也就更广,进一步的提高了混凝底座的平均受力大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远离所述活动槽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端部均呈倾斜设置,并使得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形成上大下小的锥形形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远离活动槽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是与混凝底座接触的一面,该面是倾斜的,如此在将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从混凝底座上竖直向上取下的时候,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外壁与混凝底座之间分离之后,由于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都是上大小小的锥形形状,如此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形成的凹槽也是上大下小的结构,如此随着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向上移动,就能够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与凹槽之间形成间隙,如此凹槽的内壁就不会对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形成摩擦和磨损,从而对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起到了保护作用,延长了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框的内壁上设置有形状与外框形状相配合的阻隔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阻隔膜贴设与外框的内壁上,在浇筑入混凝土之后,混凝土施加给阻隔膜压力作用,并使得阻隔膜贴紧与外框的内壁上,直到混凝土充满外框,这样混凝底座的形状就能够保持一个正常的状态,当混凝底座凝固之后,将外框拆开,此时由于混凝底座与外框之间是通过阻隔膜进行阻隔的,如此混凝底座就没有与外框之间形成粘附作用力,方便外框与混凝底座之间的分离,同时也防止了外框受到混凝底座过大的作用力而发生形变损坏,延长了外框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将位于移动件两侧以及下端的混凝土撑开,从而使得移动件能够腾出用于连接的空间,如此通过这些空间穿过移动件能够提供一个移动混凝底座的支点,从而使得移动更为简单方便;

其二:连接杆两端的导向部能够使得连接杆更快速并且更准确的连接到外框上;

其三:通过限位机构使得连接杆以及移动件的位置稳定性更高;

其四:两个活动槽距离外框的距离均为外框宽度的四分之一,如此不仅使得混凝底座的移动过程更为稳定,同时也使得混凝底座受到移动件的作用力更均匀且平衡,从而对混凝底座起到了保护作用;

其五:在外框内壁上设置阻隔膜,能够使得外框与成型之后的混凝底座之间分离更为容易,也同时对外框起到了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一,主要表现在加工前外框以及连接杆的结构关系;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二,主要表现混凝土注入到外框后之后的状态;

图4是实施例中的剖视图,主要表现混凝土注入到外框之后移动件与混凝土之间的位置以及连接关系。

图中,1、混凝土;2、外框;3、连接杆;4、第一限位块;5、第二限位块;6、活动槽;7、移动件;8、导向部;9、限位体;10、限位杆;11、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用于制作围挡混凝底座的装置,如图1和图3所示,包括外框2,外框2的内壁贴设有阻隔膜,其中阻隔膜为普通的PVC薄膜;在外框2中部横跨外框2设置有连接杆3,并且连接杆3的长度等于外框2宽度;在连接杆3两端朝向外框2两侧外部设置有导向部8,这样两个导向部8之间的水平距离就大于连接杆3的宽度;同时在外框2上设置有两个用于固定连接杆3位置的固定机构,其中每个固定机构都包括两个对称分布在连接杆3两侧的限位体9,在限位体9上部开设有限位孔,两个限位孔中穿设有限位杆10,并且限位杆10抵触在连接杆3顶部,如图2所示,这样通过两个限位体9限制了连接杆3在水平方向的活动范围,通过外框2以及限位杆10限制了连接杆3在竖直方向上的活动范围,从而完成了对连接杆3的位置的限定;在连接杆3底部还焊接有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这样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就都位于外框2的内腔中;同时在第一限位块4与第二限位块5之间留有间隙,其为活动槽6;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设置有两组,每一组的活动槽6距离外框2的距离均为外框2宽度的四分之一,在活动槽6中设置有移动件7,其中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都是磁性材料制成的,如此通过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就能够保持移动件7位置,其中移动件7呈开口朝下的U字形,如图4所示,同时在U字形的底端朝向两侧弯折设置有连接部11,并与连接部11之间形成Ω形状。

在向外框2中浇筑混凝土1之前,首先将连接件移动到固定机构上方,并向外框2移动,由于导向部8低于连接杆3,所以连接杆3首先通过导向部8抵触在外框2上,同时由于导向部8是倾斜的结构,这样在导向部8倾斜结构的限位以及导向作用下使得连接杆3更方便的与外框2对准,当连接杆3抵触到外框2上时,其两端也恰好与外框2两侧对齐,此时两个活动槽6也恰好处于距离外框2边界四分之一处,同时通过磁性作用连接在活动槽6中的移动件7也处于距离外框2边界四分之一处;此时连接杆3两侧抵触在限位体9上,然后将限位杆10穿过两个限位体9上的限位孔中,从而对限位杆10完成了定位,由于限位杆10是抵触在连接杆3上的,所以同时也对连接杆3进行了限位,同时也提高了移动件7位置的稳定性;然后向外框2中浇筑混凝土1,混凝土1随着浇筑的进行,其平面也升高,直到作用到移动件7底端处,由于移动件7受到了活动槽6以及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的限制,所以能够保持一个位置的稳定性,当混凝土1上升到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底端的高度时,混凝土1作用到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上,但是由于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底端对混凝土1产生了阻挡作用,所以混凝土1不能进入到活动槽6中,并且随着混凝土1上升,同样受到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的阻隔作用,而不能作用到移动件7顶部,只能作用到移动件7两侧伸出于活动槽6的部分上,当混凝土1的高度与外框2的高度一致的时候,停止浇筑;混凝土1的浇筑过程完成。

待混凝土1稍微干燥定型之后,将限位杆10从限位孔中取出,这样连接杆3就不受到限位作用,向上提动连接杆3,并通过连接杆3带动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使得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与混凝土1分离,这样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处的混凝土1就形成凹槽,即移动件7两侧是出于空出的状态,同时其下方也是空出的状体,如此,就能够方便的对移动件7进行悬吊或者勾住等,从而移动混凝底座的操作简单方便;其中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背离活动槽6的端部都是倾斜结构的,这样当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与混凝土1分离之后,随着连接杆3继续上升的过程中,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形成的凹槽的宽度要大于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所以混凝土1能够不对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的移动产生摩擦,从而减小了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受到的磨损,并延长了二者的使用寿命;在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与移动件7之间分离的过程中,由于移动件7是通过磁性作用于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连接的,所以第一限位块4和第二限位块5能够直接与移动件7分离,简单方便。

当混凝底座完全凝固之后,将外框2拆除,其中由于在外框2的内壁上贴设有阻隔膜,所以通过阻隔膜能够阻挡混凝土1粘附在外框2上,既使得外框2与混凝底座的分离更为简单容易,同时也防止了外框2受到混凝底座过大的粘附作用力而发生形变等,对外框2起到了保护作用;移动件7通过其两侧的竖直结构部分以及端部的连接部11加大了与完全凝固后的混凝底座的接触总面积,如此不仅使得移动件7与混凝底座之间接触的稳定性,同时加大了混凝底座对其自身重力进行承受的总面积大小,如此就对于移动件7接触的混凝底座部分起到了保护作用,安全系数更高,同时移动件7顶部是位于成型之后的混凝底座上的凹槽之中的,这样在转运混凝底座的时候,也能够将混凝底座叠加进行,不仅能够转移更多的混凝底座,同时也对移动件7起到了保护作用,安全性更高。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