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预应力空心板与H型钢梁的连接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9294阅读:923来源:国知局
SP预应力空心板与H型钢梁的连接构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构件的连接结构,具体涉及一种SP预应力空心板与H型钢梁的连接构造,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绿色节能、工业化建造及信息化管理三位一体是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趋势。SP板是一种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构件,具有环保,节能,隔音,阻燃,抗震,承载力高等普通混凝土预制板不具备的多种优点,钢结构与SP板结合而形成的建筑结构,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及装配化施工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符合我国土建行业绿色节能的理念和新型工业化建造的发展方向。但是预制楼板之间很难进行有效连接,整体性差,成为制约预制装配建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创新的SP预应力空心板与H型钢梁的连接构造,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SP预应力空心板与H型钢梁的连接构造,其确保各预制板之间连接的整体性,满足抗震要求,更好的实现结构构件的预制生产和现场组装连接,减少现场湿作业,大幅度提升建造速度,且安全环保。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SP预应力空心板与H型钢梁的连接构造,其包括SP预应力空心板、H型钢梁、双钢筋、抗剪栓钉以及后浇混凝土层;其中,所述SP预应力空心板端部切割成L型结构,且端部形成一键槽;所述两块SP预应力空心板的端部搁置于H型钢的上翼缘,呈相对设置;所述两SP预应力空心板之间和H型钢梁的上翼缘上方形成T型混凝土后浇带;所述双钢筋铺设于键槽内,并分别延伸入两块SP预应力空心板的通孔内;所述抗剪栓钉连接于H型钢梁的上翼缘上;所述后浇混凝土层浇筑于T型混凝土后浇带内。

本实用新型的SP预应力空心板与H型钢梁的连接构造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孔内设置有堵头,所述堵头能抵挡后浇混凝土层。

本实用新型的SP预应力空心板与H型钢梁的连接构造还设置为:所述后浇混凝土层采用微膨胀混凝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有效构造措施,充分发挥SP预应力空心板的优势,同时减少现场湿作业,实现高装配率,最大限度的提高施工效率。

2.利用板端键槽的自锁效应,配合抗剪栓钉,提高预制板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抗剪承载力。

3.堵头的设置为双钢筋预留了足够的距离,同时防止混凝土渗漏,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增强局部叠合层混凝土与空心板的粘结力。

4.通过拉结双钢筋骨架和局部叠合层混凝土,可以将预制板紧密的连结在一起,确保各预制板之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提高预制结构的抗震能力;同时拉结双钢筋可在楼板破坏时起到强有力的锚固作用,防止预制板掉落,确保楼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SP预应力空心板与H型钢梁的连接构造的断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SP预应力空心板与H型钢梁的连接构造俯视图。

图3是图1中的SP预应力空心板和双钢筋的位置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SP预应力空心板与H型钢梁的连接构造,其由SP预应力空心板2、H型钢梁1、双钢筋4、抗剪栓钉5以及后浇混凝土层6等几部分组成。

其中,所述SP预应力空心板2端部切割成L型结构22,端部上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键槽7。所述H型钢梁1上翼缘铺设抗剪栓钉5。

进一步的,所述两块SP预应力空心板2端部搁置于H型钢的上翼缘后在拼缝处形成T字型混凝土后浇带。所述通孔21内设置有堵头3,所述堵头3能抵挡后浇混凝土层6。且堵头3与板端预留一定的空间,便于后浇混凝土流入,加强局部叠合层与预制板之间的组合作用。

所述双钢筋4铺设于键槽7内,并分别延伸入两块SP预应力空心板通孔21内一定长度,待现场浇筑的混凝土凝固后,可将各预制板紧密连接成整体。

所述抗剪栓钉5连接于H型钢梁1的上翼缘11上。所述抗剪栓钉5结合键槽7作为提高节点抗剪承载力的主要措施。

所述后浇混凝土层6浇筑于字型混凝土后浇带内,通过双钢筋4和抗剪栓钉5与SP预应力空心板2连接形成整体。所述后浇混凝土层采用微膨胀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的H型钢梁1的上翼缘上的抗剪栓钉5在工厂内完成焊接;SP预应力空心板2预先在工厂内完成板端切割,形成板端凹凸不平的键槽7,使其与现场浇筑的混凝土产生强劲的自锁效应;在通孔21内距离板端等于锚固长度的位置放置堵头3,防止后浇混凝土的渗漏,提高板孔内混凝土的密实度,增强混凝土与SP预应力空心板2的粘结力;将双钢筋4放置与板端键槽7内,并根据锚固要求伸入板孔内一定长度;完善连接后现场浇筑混凝土完成局部叠合楼板。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创作,凡在本创作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