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插式变形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9388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承插式变形缝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承插式变形缝。



背景技术:

根据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地下工程的防水问题。目前,大多数的渗水甚至漏水位置出现在地下构筑物,例如地铁隧道、道路隧道、市政管道中的结构变形缝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述构筑物在运营过程中结构变形缝处设置的止水带出现质量问题。常规的变形缝两侧构筑物通常有一定沉降差,工后沉降差过大时可能会影响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同时容易导致止水带的拉裂,进而产生渗水漏水点,影响止水带的止水效果。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有效的防护措施,保证止水带止水效果的承插式变形缝,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目前地下构筑物结构变形缝处止水带拉裂,进而产生渗水漏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限制变形缝两侧水平和竖向相对位移,减小两侧不均匀沉降,进而提高止水带的使用寿命,以达到更好的止水效果的承插式变形缝。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承插式变形缝,嵌设于两侧结构板的连接缝处,它包括梯形凸头、止水带、填缝材料、防水油膏、以及垫块,所述梯形凸头设置于一侧结构板上,所述止水带设置于所述连接缝的水平中心线上,所述填缝材料均匀布设于所述连接缝中,所述防水油膏设置于所述连接缝远离所述梯形凸头的一端,所述垫块设置于所述梯形凸头与另一侧结构板的搭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梯形凸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承插式变形缝为顶板承插式变形缝和底板承插式变形缝。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承插式变形缝中梯形凸头上挑设置于结构板一侧的顶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承插式变形缝中梯形凸头下挑设置于结构板一侧的底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止水带为橡胶止水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承插式变形缝通过在构筑物顶板的一侧设置上挑梯形凸头,该梯形凸头与另一侧构筑物顶板上表面搭接,或者在构筑物底板的一侧设置下挑梯形凸头,该梯形凸头与另一侧构筑物底板下表面搭接,从而起到限制变形缝两侧的两侧顶板或者两侧底板水平和竖向相对位移的作用,减小了结构板两侧的不均匀沉降,防止变形缝处的止水带被拉裂,提高了变形缝的止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顶板承插式变形缝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顶板承插式变形缝中左侧顶板与梯形凸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底板承插式变形缝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底板承插式变形缝中左侧底板与梯形凸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1-梯形凸头;2-止水带;3-填缝材料;4-防水油膏;5-垫块;6-左侧顶板;7-右侧顶板;8-左侧底板;9-右侧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承插式变形缝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以下将由所列举之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特征。需另外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能成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至图4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承插式变形缝的结构组成。

一种承插式变形缝,嵌设于两侧结构板的连接缝(未图示)处,它包括梯形凸头1、止水带2、填缝材料3、防水油膏4、以及垫块5,梯形凸头1设置于一侧结构板上,止水带2设置于连接缝的水平中心线上,填缝材料3均匀布设于连接缝中,防水油膏4设置于连接缝远离梯形凸头1的一端,垫块5设置于梯形凸头1与另一侧结构板的搭接处。

具体来说,通过在结构板(顶板或者底板)的一侧设置梯形凸头1,从而对变形缝即连接缝另一侧的顶板或底板起到固定作用,限制变形缝两侧的水平和竖向相对位移,同时减小其两侧的不均匀沉降,减小变形缝处止水带2的拉应力,防止变形缝处的止水带2被拉裂,进而延长止水带2的使用寿命;而且,梯形凸头1可以起到隔绝外部水土的保护作用,从而保证了止水带2的施工质量,达到较好的防水效果。

当然,为了使得梯形凸头1满足受力要求,起到固定变形缝另一侧底板或顶板的作用,该梯形凸头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了节省成本,取材方便,起到较好的止水效果,止水带2可以选择橡胶止水带。

特别地,根据梯形凸头1的位置不同,承插式变形缝为顶板承插式变形缝或底板承插式变形缝。下面分别对顶板承插式变形缝和底板承插式变形缝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和图2,顶板承插式变形缝中梯形凸头1上挑设置于结构板左侧顶板6上。结构板右侧顶板7与结构板左侧顶板6配合设置,位于结构板左侧顶板6上方的梯形凸头1与结构板右侧顶板7的上表面搭接,从而起到限制变形缝两侧的结构板右侧顶板7与结构板左侧顶板6的水平和竖向相对位移的作用,减小其两侧的不均匀沉降。而且,梯形凸头1设置结构板左侧顶板6的上表面,不影响地下构筑物的室内空间,保证了地下构筑物的整体美观性。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本实用新型的顶板承插式变形缝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分别绑扎两侧结构顶板(6,7)钢筋和梯形凸头1钢筋,并固定止水带2;

步骤二:依次分别浇筑左侧顶板6混凝土以及右侧顶板7混凝土;

步骤三:采用填缝材料3均匀填设两侧结构顶板之间的连接缝,并在连接缝远离梯形凸头1的一端涂抹防水油膏4;

步骤四:在梯形凸头1与右侧顶板7混凝土搭接处设置垫块5;

步骤五:浇筑梯形凸头1混凝土。

实施例二

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4,底板承插式变形缝中梯形凸头1下挑设置于结构板左侧底板8上。结构板右侧底板9与结构板左侧底板8配合设置,位于结构板左侧底板8上方的梯形凸头1与结构板右侧底板9的下表面搭接,从而起到限制变形缝两侧的结构底板(8,9)的水平和竖向相对位移的作用,减小其两侧的不均匀沉降。而且,梯形凸头1设置结构板左侧底板8的下表面,不影响地下构筑物的室内空间,保证了地下构筑物的整体美观性。

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4,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本实用新型的底板承插式变形缝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分别绑扎两侧结构底板(8,9)钢筋和梯形凸头1钢筋,并固定止水带2;

步骤二:依次分别浇筑左侧底板8混凝土以及梯形凸头1混凝土;

步骤三:在梯形凸头1与右侧底板9混凝土搭接处设置垫块5;

步骤四:浇筑右侧底板9混凝土;

步骤五:采用填缝材料3均匀填设两侧结构底板之间的连接缝,并在连接缝远离梯形凸头1的一端涂抹防水油膏4。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承插式变形缝通过在构筑物顶板的一侧设置上挑梯形凸头,该梯形凸头与另一侧构筑物顶板上表面搭接,或者在构筑物底板的一侧设置下挑梯形凸头,该梯形凸头与另一侧构筑物底板下表面搭接,从而起到限制变形缝两侧的两侧顶板或者两侧底板水平和竖向相对位移的作用,减小了结构板两侧的不均匀沉降,防止变形缝处的止水带被拉裂,提高了变形缝的止水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承插式变形缝的施工方法,结构板底板一侧的下挑梯形凸头与底板混凝土同时浇筑,结构板顶板一侧的梯形凸头处钢筋先预留,待结构板顶板浇筑完成再浇筑结构板顶板一侧的上挑梯形凸头混凝土。该施工方法在不影响地下结构功能和美观性的同时,保证了变形缝两侧结构板的相对位置固定,减小了变形缝两侧结构板的不均匀沉降,保证了变形缝处止水带的施工质量,具有较好的止水效果。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