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螺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3380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紧扣螺丝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螺丝结构的技术领域,尤指其技术上提供一种紧扣螺丝,藉由一螺柱枢设两卡固元件,各该卡固元件设有一凸块,各该卡固元件旋动使得各该凸块相互抵靠或分离,使得各该卡固元件得以展开伸于该螺柱外周径,并抵贴一钢件内面,做为强化锁固浪板与钢件的应力,大幅提升支撑力及结构强度,有效且稳定地锁固浪板。



背景技术:

如图7所示,习用的浪板主要用于厂房、庭院或加盖的屋顶,为避免风吹日晒雨淋,系具有隔热及遮雨功能;传统习用的一浪板结构30与一钢件28相互搭接处通常仅以一螺钉50锁合固定,且顶部套设一垫圈24,故该螺钉50真正锁合处仅为该钢件28的厚度约2mm,故锁合强度甚低,如发生天灾如:台风、龙卷风或落山风时,不仅下豪雨时有漏水之虞,且浪板更经不起强力风势吹袭,浪板可能整片掀起并造成自身财产受到损失,吹飞的浪板更会造成他人生命财产的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扣螺丝,以解决传统浪板与C形钢相互搭接处通常仅以一般螺丝锁合固定,且螺丝的螺纹真正锁合处仅浪板的厚度故锁合强度较低,如发生天灾如:台风、龙卷风或落山风时,不仅下豪雨时有漏水之虞,且浪板更经不起强力风势吹袭,浪板可能整片掀起并造成自身财产受到损失,吹飞的浪板更会造成他人生命财产的威胁等问题点。

解决问题的技术特点:本实用新型系提供一种紧扣螺丝,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一螺柱,该螺柱的一自由端径向贯设一具有容置空间的剖槽,并于邻近该剖槽底端径向枢设两呈相反方向的卡固元件,各该卡固元件枢设端对应设置一弧凸部,异于该弧凸部的一端延伸形成一凸伸部;各该弧凸部的枢设孔周侧设有一凸块,该凸块的两侧端分别形成一第一抵靠面及一第二抵靠面,该第一抵靠面与该第二抵靠面互成90度,各该第一抵靠面相互抵靠时,各该凸伸部呈展开状于该剖槽外;各该第二抵靠面相互抵靠时,各该凸伸部呈收折状于该剖槽内。

其中,该剖槽内面穿设一铆合件于各该弧凸部的枢设孔,使各该卡固元件枢设于该剖槽内。

其中,各该弧凸部为圆形。

其中,各该凸伸部为多边形且各该凸伸部顶面为一抵顶面。

其中,该第一抵靠面及该第二抵靠面的夹角为0度到90度之间。

其中,该螺柱异于该剖槽的一端套设一垫圈并旋设一螺帽。

对照先前技术的功效:

习用浪板固定螺钉锁合浪板,系因一螺钉真正锁合处仅为该钢件的厚度约2mm,因此该螺钉固定强度甚低;本实用新型的各该卡固元件旋转凸伸于该螺柱外径,各该抵顶面能直接抵贴于一钢件内面,有效提升该浪板结构及该钢件的固设强度及支撑应力。

有关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于后,相信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目的、构造及特征,当可由之得一深入而具体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立体图。

图2A: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作动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折收的局部剖面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展开的局部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作动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作动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置于浪板结构的剖面图。

图7:为习用的螺钉锁合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3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紧扣螺丝,至少包括:

一螺柱10,该螺柱10的一自由端径向贯设一具有容置空间的剖槽12,并于邻近该剖槽12底端径向枢设两呈相反方向的卡固元件14,各该卡固元件,14枢设端对应设置一弧凸部16,异于该弧凸部16的一端延伸形成一凸伸部20;各该弧凸部16的枢设孔周侧设有一凸块18,该凸块18的两侧端分别形成一第一抵靠面181及一第二抵靠面182,该第一抵靠面181与该第二抵靠面182互成90度,各该第一抵靠面181相互抵靠时,各该凸伸部20呈展开状于该剖槽12外;各该第二抵靠面182相互抵靠时,各该凸伸部20呈收折状于该剖槽12内。

其中,该剖槽12内面穿设一铆合件22于各该弧凸部16的枢设孔,使各该卡固元件14枢设于该剖槽12内。

其中,各该弧凸部16为圆形。

其中,各该凸伸部20为多边形且各该凸伸部20顶面为一抵顶面201。

其中,该第一抵靠面181及该第二抵靠面182的夹角为0度到90度之间。

其中,该螺柱10异于该剖槽12的一端套设一垫圈24,并旋设一螺帽26。

请参阅图4~图6所示,首先,将该螺柱10套入一浪板结构30及数个钢件28的孔内,使该剖槽12穿越该浪板结构30底面,此时以一板手40固定该螺帽26,并旋转该螺柱10使其向上,该剖槽12内的各该卡固元件14因离心力向两侧呈展开状,因该螺柱10向上的缘故,已呈展开状的各该卡固元件14的各该抵顶面201抵贴于该钢件28内面,终能有效提升该浪板结构30及该钢件28的固设强度及支撑应力。

前文系针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进行具体的说明;惟,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当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原则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变更与修改,而该等变更与修改,皆应涵盖于如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的范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