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节能建筑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4298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式节能建筑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可快速移动体验舒适的移动式节能建筑物。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可移动房屋为集装箱改造房或者铝合金活动板房。集装箱房的特点是整体焊接。铝合金房主体结构与集装箱房的特点类似,骨架均为铆接一体式结构。大多数移动房屋外形与固定式的移动方式一致,不适合在景区安装。同时如若移动房屋安装在景区则体积不能太大,否则容易破坏景区的整体视觉效果或者达到喧兵夺主的感觉,因此放置在景区的移动房屋的体积就需要相对较小。

鉴于上述问题,申请人于2016年向专利局提交了一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申请号为2016209314704,主要是对移动房屋的外形进行了改进,使得其能够更加自然和谐地融入安装的环境之中。但随着产品的投入使用,发现由于产品的体积受限制,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这有限的内部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一份空间大体验舒适度高的环境成为了一道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存在之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空间利用最大化,布局合理、节能且体验度舒适的移动节能建筑物。

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移动式节能建筑物,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上的门、控制系统、供电系统,

所述供电系统为建筑物内的提供电源需求;

所述控制系统控制建筑物内的设备运转;

其特征在于:壳体内划分为休息区域和洗漱区域;

所述休息区域内平行安装有可放置物品的升降平台和折叠沙发,升降平台升到最高点时高度高于沙发高度,升降平台降到略低于沙发最高点时,展开沙发将展开部分放置在升降平台上组成一张床。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移动式节能建筑物,壳体形状为蛋形,其由外层蒙皮,中间骨架结构和内层蒙皮组成,中间骨架结构由主体龙骨、截面骨架和纵向加强筋相互铆接而成,所述外层蒙皮和内层蒙皮都是采用防火保温材料,壳体直径较小的其中一端为门,门采用外开启结构。壳体上设置有玻璃窗户,玻璃窗户为对外单向透明。壳体上靠近门的位置还设置有可收缩的楼梯。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移动式节能建筑物,其中供电系统的电源包括蓄电瓶、应急发电机和安装在壳体外表面的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连接蓄电瓶。

根据本发明中所述的一种移动式节能建筑物,所述沙发为两组,一组可展开,一组不可展开,两组沙发平行安装在升降平台两侧,沙发上方的壳体内壁和沙发下方壳体内壁上安装有通风口和储物柜。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移动式节能建筑物,壳体内还安装有排污系统、循环水处理系统、空气过滤新风系统、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在所述壳体上表面安装有吊挂结构,壳体下表面安装有四个安装移动支架。所述门上设置有感应传感器,壳体内壁上装有控制面板及显示屏,壳体内的休息区域和洗漱区域之间安装有一道门,在洗漱区域内安装有洗漱台、马桶等生活必备设备,在壳体外表面还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采集传感器等。

本发明中所述的床的安装方法是:首先控制系统预先设置升降平台至少三个行程,三个行程分别为平台与地板处于同一高度的零行程、平台与沙发处于同一高度的中间行程和平台升到最高高度时高于沙发的最高行程,然后将两个折叠沙发和升降平台平行安装于休息区域内,两个折叠沙发高度相同且安装于升降平台两侧,折叠沙发的垫子中间层设置有承重板,将升降平台调到中间行程,然后将折叠沙发展开,使得展开部分沙发搭在升降平台上,两侧展开的沙发拼在一起后沙发的总的面积正好和地板面积相同,形成一张宽度于休息区域相同的床,升降平台为床的承重支架,增加了床的牢固程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休息区域的空间,给使用者提供了最大的休息空间。

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外形美观,结构简单,空间布局合理,采用新能源节能环保;同时本发明可以独立或群体地安装在野外,具有独立的排污处理系统和能源供给系统,节能环保无污染,创意的外形相比现有移动建筑物更适合放在景区,更加贴合景区的氛围。本发明安装和拆移都十分方便,需要的安装空间也较小,因此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俯视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中:1-壳体,2-门,3-休息区域,4-洗漱区域,5-挂钩,6-移动支架,7-太阳能电池板,8-地板,9-窗户,10-升降平台,11-沙发,12-水箱,13、储物柜,14-第二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移动式节能建筑物,包括了壳体1、安装在壳体1上的门2,壳体1的内部区域划分为休息区域3和洗漱区域4,根据实际情况,壳体1内的区域还可以适量地增加,本发明仅以两区域为例。本发明还在建筑物内设置了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建筑物的内动设备运转。

本发明中壳体1设置成为蛋形,且壳体1至少由三层构成,最外层和最内层采用防火防腐保温材料的蒙皮,中间层为沉重层由纵横交错的型材构成,壳体1内部安装有地板使得整个内底部为平面。本发明采用航空技术设计制作主体骨架结构,结构材料为铝合金,采用工艺为航空实心铆钉铆接,骨架外表面蒙皮采用专业冲压模具对原材料铝板进行冲压成型,配合现代铝合金热处理技术对蒙皮铝板进行硬化处理。然后在壳体1的外顶部设置有挂钩5,用于在整体移动建筑物时吊挂建筑物。在壳体1的外底部设置用于固定安装和移动建筑物的移动支架6,移动支架6均匀安装在客体1外底部四个位置,移动支架6为倾斜安装,其与水平夹角为30°到60°,这样可以更好提升移动支架的承重能力。在壳体1的上半部分外表面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7。本实施例在壳体1的直径较小的任一端开有一扇门2,门为外开启结构,具体是采用气缸等形式支撑开启,气缸为两组,分别安装在门的左右边缘,气缸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工作。在壳体1与门的贴合的底部截面上安装有升降收缩楼梯,收缩楼梯收起来时收藏在壳体1于地板8之间的空间内。所述壳体1的侧面还设置有窗户9,窗户9为菱形的单向透明防爆玻璃,可在里面看清外部情景。窗户9为两扇,对称安装在壳体1的两侧,并在窗户的四周安装彩灯,本实施例中窗户9采用的是向外开启形式,动力也是采用气缸推拉。

休息区域内的壳体内壁上安装有控制面板及相应的控制系统并配备相应的遥控器。同时还安装了空调系统,供电系统的电源包括蓄电瓶、应急发电机和安装在壳体外表面的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连接蓄电瓶。排污系统、循环水处理系统、空气过滤新风系统、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全部通过电路连接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系统发送信号指令。然后在壳体内安装了一张水平的地板,地板有壳体底部之间就形成一个空间即为设备间,上述的排污系统、循环水处理系统、空气过滤新风系统、空调系统等设备和布线等都是在这空间中,这样整个休息区域可见部分及十分的规整美观。

所述休息区域内平行安装有可放置物品的升降平台10和折叠沙发11,升降平台10升到最高点时高度高于沙发11高度,升降平台10降到略低于沙发11最高点时,展开沙发将展开部分放置在升降平台上组成一张床。在沙发的下方设置为储物柜和通风口,在沙发上方的内壁上也设置有储物柜和通风口。本发明还在休息区域和洗漱区域的分界处等地方设置有彩灯这些彩灯可以大幅度提升建筑物的美观度,于景区环境比较贴合。所述升降平台10由两组伸缩杆和一个平台构成,所述伸缩杆为气缸的活塞杆或者是其他具有伸缩功能的设备,然后伸缩杆穿过地板后顶部与平台固定连接组成升降平台,在地板上设置由一个与平台大小相应的凹槽,这样当升降平台降到最低时,升降平台上表面正好与地板表面齐平,使得内部外形美观。

在洗漱区域内设置由马桶,洗漱台,淋雨等等生活必备设备,同时在客体上靠近直径较小的端头用隔板竖立隔断,隔板形成洗漱区域内的一个墙面,隔板与客体之间的空间形成水箱12。所述马桶和洗漱台相对安装在壳体的内壁上。

所述门上设置有感应传感器,壳体内壁上装有控制面板及显示屏,壳体内的休息区域和洗漱区域之间安装有一道门,在洗漱区域内安装有洗漱台、马桶等生活必备设备,在壳体外表面还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采集传感器等等。

本发明还在沙发11和壳体1之间安装有第二水箱14,这样安装可以将水箱比较完美地遮挡,使得内部空间整洁美观。同时本发明在沙发和隔离休息区域与洗漱区域的隔板之间安装有储物柜13,以提升休息区域内边角不规则地方的空间利用率。其中隔离休息区域和洗漱区域的是采用推拉门。

本发明中的组装床安装方法是:首先控制系统预先设置升降平台至少三个行程,三个行程分别为平台与地板处于同一高度的零行程、平台与沙发处于同一高度的中间行程和平台升到最高高度时高于沙发的最高行程,然后将两个折叠沙发和升降平台平行安装于休息区域内,两个折叠沙发高度相同且安装于升降平台两侧,折叠沙发的垫子中间层设置有承重板,将升降平台调到中间行程,然后将折叠沙发展开,使得展开部分沙发搭在升降平台上,两侧展开的沙发拼在一起后沙发的总的面积正好和地板面积相同,形成一张宽度于休息区域相同的床,升降平台为床的承重支架,增加了床与承重支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承重支架的受力,增加了床的牢固程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休息区域的空间,给使用者提供了最大的休息空间。

本发明中两组沙发也可以是一组可以展开,另一组沙发不可以展开,这样展开的一组,将展开的部分搭在升降平台上形成一张床。

本发明装配两个水箱,一个位于洗漱区域的圆弧顶端上,这样可以将剩余空间最大程度地整合为规则形状便于空间布局,同时在休息区域也装配一个水箱,该水箱装在沙发与壳体之间,由于壳体是圆弧的,这样装配一个与壳体一体的水箱之后,使得沙发与水箱之间为直线,避免了弧形不便于利用的弊端,同时提升了整个建筑物的储水能力。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的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的等同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皆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