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公交站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4270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便民公交站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公共建筑,特别的,是一种公交站台。



背景技术:

公交站台设立在道路的两侧,上部搭设有遮雨棚,居民只需要在站台等待,即可搭乘对应的公交车,到达需要去的地方;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站台上候车的乘客不会安静的待在站台内部,大多数人会站在站台贴近马路的边缘并把头伸出,人们会实时的关注着来往的车辆,希望尽早的看到自己需要搭乘的公交车;由于这种心理的出现,站台上的乘客多集中在站台边缘,同时互相拥挤、探头探脑,造成站台的拥挤不堪,当公交车靠站时,从公交车上下来的人已经没有地方在站台上落脚,同时上车的人也会蜂拥而上,此时会造成站台的混乱,一度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甚至会发生踩踏、车祸的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民公交站台,该公交站台结构精巧,能够满足人们希望得知来往车辆信息的心理需求,同时能够疏通站台,保证客流通畅,提高站台载客效率,提高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便民公交站台包括有支撑杆和顶板,顶板与支撑杆固定连接;

在所述顶板上固定安装有观察板,在观察板的一条竖侧边处设置有一个摩擦辊,所述摩擦辊由固定在顶板上的驱动电机带动转动,在观察板的另一条竖侧边处安装有滚轴;围绕观察板包裹有柔性的、呈环状的镜面膜,所述镜面膜紧贴并包裹滚轴、观察板和摩擦辊,镜面膜与摩擦辊保持静摩擦;在所述观察板上还固定安装有清洁刷,所述清洁刷的清洁面紧贴镜面膜的表面;所述观察板与马路边缘的水平夹角呈30-60度,与竖直面的夹角呈10-30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观察板及镜面膜组成了反射镜结构,在本发明中,乘客坐在站台内侧,通过反射镜观察道路上驶来的车辆,即可得知来往车辆的信息,无需拥挤在站台边缘;当公交到达时,需要乘坐的乘客能够方便的走向公交车,无需乘车的乘客可继续在站台内部等候;本发明满足了乘客观察来往车辆的心理需求,同时又无需扎堆站在站台边缘,有效缓解了客流压力,保证了公交车上下换乘的便利,大大缓解了乘车高峰期的拥堵情况。

此外,所述镜面膜在摩擦辊的带动下持续的转动,在转动过程中,镜面膜与清洁刷相对摩擦,清洁刷将镜面膜上的灰尘擦除,从而保证镜面膜长期的光亮如新,延长维护周期,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作为优选,所述观察板朝向站台的一面为凸面;以便于增大乘客观察的视角。

作为优选,在所述观察板的上方还安装有遮雨棚;以便于防止雨水打湿镜面膜,影响视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便民公交站台一个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在图1、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便民公交站台包括有支撑杆和顶板1,顶板1与支撑杆固定连接;

在所述顶板1上固定安装有观察板2,所述观察板2朝向站台的一面为凸面;在观察板2的一条竖侧边处设置有一个摩擦辊3,所述摩擦辊3由固定在顶板1上的驱动电机31带动转动,在观察板2的另一条竖侧边处安装有滚轴21;围绕观察板2包裹有柔性的、呈环状的镜面膜4,所述镜面膜4紧贴并包裹滚轴21、观察板2和摩擦辊3,镜面膜4与摩擦辊3保持静摩擦;在所述观察板2上还固定安装有清洁刷5,所述清洁刷5的清洁面紧贴镜面膜4的表面。

所述观察板2与马路边缘的水平夹角呈45度,与竖直面的夹角呈20度;在所述观察板2的上方还安装有遮雨棚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观察板2及镜面膜4组成了反射镜结构,在本发明中,乘客坐在站台内侧,通过反射镜观察道路上驶来的车辆,即可得知来往车辆的信息,无需拥挤在站台边缘;如图1中的虚线结构,为镜面膜镜像后的站台位置,在这个位置,即使乘客位于站台内部,也能够清晰的观察到车辆;图1中直虚线箭头为过往的车辆能够被看到的范围,该范围包含了整个站台,即站台上的所有乘客均能够通过观察板看到过往的车辆;当公交到达时,需要乘坐的乘客能够方便的走向公交车7,无需乘车的乘客可继续在站台内部等候;本发明满足了乘客观察来往车辆的心理需求,同时又无需扎堆站在站台边缘,有效缓解了客流压力,保证了公交车7上下换乘的便利,大大缓解了乘车高峰期的拥堵情况。

此外,所述镜面膜4在摩擦辊3的带动下,紧贴着观察板的表面持续的转动,如图1中弯曲的虚线箭头,指示的是镜面膜转动的过程;在转动过程中,镜面膜4与清洁刷5相对摩擦,清洁刷5将镜面膜4上的灰尘擦除,从而保证镜面膜4长期的光亮如新,延长维护周期,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观察板2的一面凸起,预支紧贴的镜面膜4将形成凸面镜,凸面镜能够为乘客提供更广的视野范围,观察过往的车辆更方便;同时遮雨棚6能够防止雨水打湿镜面膜4,从而保证镜面膜4的光洁、干净,不会影响人们的视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