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及其升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56408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及其升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物的主体及外墙装饰施工的全钢集成外防护架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及其升降方法。



背景技术:

脚手架在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高处作业而搭设的各种支架,为建筑领域的通用术语,主要在建筑工地上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脚手架制作材料通常有竹、木、钢管或合成材料等,目前在部分工程中也将脚手架当成模板使用,此外其在广告业、市政、交通路桥、矿山等领域中也被广泛使用。

而回到建筑领域中,目前的高层建筑施工中,外墙脚手架多采用升降式脚手架。外脚手架是施工现场为工人外围施工操作并解决外围防护而搭设的各种支架,指建筑工地上用在外墙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为了施工人员上下干活或外围安全网围护及高空安装构件等。

现有的外脚手架有些设备含钢量过大,浪费材料、增加成本(如架体立杆采用80mm×40mm矩管2根并用螺栓连接含2为1),同时有些设备含钢量过小,刚性强度不够,架体容易弯曲变形(如架体立杆采用80mm×40mm矩管1根)、外观及安全差。外脚手架下提升部件采用多根杆件及多颗螺栓组装而成,组装复杂、耗费人力、易损耗。水平支撑桁架上、下的纵向水平杆与立杆、斜支撑焊接为一体、实用性差,不灵活,耗费钢材。提升机构采用倒挂式电动葫芦,每提升一层需要人工搬运一层电动葫芦,耗费劳动力;并且现有的升降脚手架都不能保证提升机构传力结构的承载能力,导致架体提升点位置结构稳定性差,并且其不能保证为提升机构提供足够的运行空间,导致导轨一侧因集中受力和受力不均匀,产生变形和失稳。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制了一种脚手架能保证提升机构传力结构承载能力,提高架体提升点位置结构稳定性,并且保证提升机构足够的运行空间,使导轨一侧受力均匀,避免了架体产生变形和失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脚手架能保证提升机构传力结构的承载能力,提高架体提升点位置结构稳定性,并且保证提升机构足够的运行空间,使导轨一侧受力均匀,避免了架体产生变形和失稳的问题。

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包括若干由立杆1与斜拉杆2围成的封闭区单元,一对封闭区单元形成一个架体单元3,其若干架体单元3形成了脚手架本体,且若干架体单元3的上端部安装有水平拉杆4;所述的封闭区单元之间安装有与水平拉杆4平行的若干操作平台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个架体单元3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水平拉杆4及操作平台5侧面垂直连接的竖直立杆6,竖直立杆6靠近待建楼层的侧面通过z型支架7与u型导轨8连接,其u型导轨8与防坠齿轮接触的面由若干圆钢组成,且相邻两根圆钢之间的距离与防坠齿轮相邻两齿轮之间的尺间距相同;所述的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本体靠近待建楼层的上侧面的竖直立杆与u型导轨8侧面之间通过螺栓活动连接有上吊架9,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本体靠近待建楼层的下侧面的竖直立杆与u型导轨8侧面之间通过螺栓活动连接有下吊架10,且上吊架9与下吊架10通过链条与附墙吊挂座11及动力装置连接。

所述的上吊架9包括上水平弦杆901、下水平弦杆902,其上水平弦杆901与下水平弦杆902之间的中心位置连接有竖向立杆903,上水平弦杆901与下水平弦杆902之间、竖向立杆903两侧对称的设有斜腹板904,且上水平弦杆901、下水平弦杆902两端部均设有上设有螺纹孔的连接板905,其下水平弦杆902中心位置处焊接有螺栓安装孔906,通过螺栓安装孔906连接有悬臂吊杆907,悬臂吊杆907上方安装有压簧908,下端安装有与上水平弦杆901、下水平弦杆902垂直的上设有螺栓孔的提升板结构909。

所述的下水平弦杆902中心处设有竖向立杆903垂直的连接杆,且连接杆上设有螺栓安装孔906,且竖向立杆903与连接杆之间设有加强筋。

所述的下吊架10包括第一水平弦杆1001,第二水平弦杆1002,所述的第一水平弦杆1001两端部均焊接有第一连接板1004,第二水平弦杆1002两端部均焊接有第二连接板1005,且第一连接板1004、第二连接板1005上均设有连接螺栓孔1006,其第一水平弦杆1001与第二水平弦杆1002之间设有两个左右对称的斜腹杆1007;所述的竖直支撑杆1003与第一水平弦杆1001的连接处设有第三连接板1008,第三连接板1008上方设有与竖直支撑杆1003相互垂直的两个提升立板1009,两个提升立板1009相互平行,且两个提升立板1009上均设有安装孔1010。

所述的竖直支撑杆1003与第二水平弦杆1002的连接处设有第四连接板1011,两个斜腹杆1007与第二水平弦杆1002的连接处均设有第五连接板1012,增加了本结构的强度。

所述的架体单元3的竖向主框架上安装有动力装置,动力装置为电动葫芦,其上的链条上端与提升板结构909连接下端与挂钩连接,且挂钩与安装孔1010连接,当调整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升降范围时,只需改变链条与建筑结构的连接固定处,无需上下移动电动葫芦,省时省力。

所述的架体单元3的外排立杆上安装有冲孔钢板防护网,其冲孔钢板防护网的横向边框采用矩形管20×20×2mm,竖向边框采用矩形管30×20×2mm,冲孔钢板防护网的厚度为0.8mm,其表面用pvc浸塑或者喷漆处理,且每一片防护网均有四处通过连接座、销轴与立杆1实现螺栓连接,使冲孔钢板防护网在任何位置都能承受至少300n的法向推力,以实现冲孔板防护网不会变形,且拆卸方便的问题。

所述的架体单元3靠近待建楼层的u型导轨8与待建楼层的预留孔位置处采用两根m30的穿墙螺栓安装附墙导向座,穿墙螺栓两端各安装100mm×100mm×10mm的一个垫片,两个螺母,并将卸载顶撑全部拧紧顶在u型导轨8的防坠横档上进行卸载,防止架体失稳、倾覆,以实现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体和建筑结构连成一体式结构,使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体更加稳定。

所述的附墙导向座两侧设有导向滚轮装置,其组成导向滚轮装置的滚轮卡接在组成u型导轨8的u型槽内,其随着防坠齿轮的旋转而转动,保证了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体的稳定性,防止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体作用摇晃和倾覆。

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的升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在附墙导向座位置对应的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体上安装一根u型导轨8,用螺栓将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体与各个u型导轨8固定连接;b、用穿墙螺栓将附墙导向座和建筑结构可靠连接;c、在每一根u型导轨8与竖直立杆之间安装升降机构,然后将起重链条和附墙吊挂座通过螺栓连接,再用两根m30的穿墙螺栓将对应的附墙吊挂座和建筑结构可靠连接;d、同时启动所有的升降机构的环链电动葫芦,使架体整体上移;架体的底部到达位于最底部的附墙导向座时,将起重链条从最底部的附墙吊挂座上的拉杆取下,并连接到上一层的附墙吊挂座上的拉杆的连接孔中;然后将最底部的附墙导向装置拆下并安装到位于对应导轨的最顶部的建筑结构上,同时与对应导轨配合;e、随着建筑物的高度增加,重复步骤d,即可完成整栋建筑物的施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一、u型导轨8与防坠齿轮接触的面由若干圆钢组成,且相邻两根圆钢之间的距离与防坠齿轮相邻两齿轮之间的尺间距相同,便于附墙支承导座中的防坠齿轮在导轨上附着,防坠效果好;二、链条之间通过附墙吊挂座被分成两段,且上吊架的上水平弦杆901的上方设有三角状的加强结构,使架体整体上、下移动时,导轨、立杆侧面受力均匀,且避免了架体产生变形和失稳的问题;三、且上水平弦杆、下水平弦杆两端部均设有连接板,对主框架内排立杆和提升点架体构架立杆起到了加强和支撑作用;四、其组成导向滚轮装置的滚轮卡接在组成u型导轨8的u型槽内,其随着防坠齿轮的旋转而转动,保证了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体的稳定性,防止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体作用摇晃和倾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附图1的后视图。

图3为上吊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左视图。

图5为下吊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左视图。

图7为本架体与建筑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导轨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由立杆1,斜拉杆2,架体单元3,水平拉杆4,操作平台5,竖直立杆6,z型支架7,u型导轨8,上吊架9,下吊架10,附墙吊挂座11,上水平弦杆901,下水平弦杆902,竖向立杆903,斜腹板904,连接板905,螺栓装孔906,悬臂吊杆907,压簧908,提升板结构909,第一水平弦杆1001,第二水平弦杆1002,竖直支撑杆1003,第一连接板1004,第二连接板1005,连接螺栓孔1006,斜腹杆1007,第三连接板1008,提升立板1009,安装孔1010,第四连接板1011,第五连接板101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及附图5对本发明的结构及其有益效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如图1所示,包括若干由立杆1与斜拉杆2围成的封闭区单元,一对封闭区单元形成一个架体单元3,其若干架体单元3形成了脚手架本体,且若干架体单元3的上端部安装有水平拉杆4;所述的封闭区单元之间安装有与水平拉杆4平行的若干操作平台5,所述的一个架体单元3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水平拉杆4及操作平台5侧面垂直连接的竖直立杆6,竖直立杆6靠近待建楼层的侧面通过z型支架7与u型导轨8连接,其u型导轨8与防坠齿轮接触的面由若干圆钢组成,且相邻两根圆钢之间的距离与防坠齿轮相邻两齿轮之间的尺间距相同,便于附墙支承导座中的防坠齿轮在导轨上附着,防坠效果好。

所述的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本体靠近待建楼层的上侧面的竖直立杆与u型导轨8侧面之间通过螺栓活动连接有上吊架9,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本体靠近待建楼层的下侧面的竖直立杆与u型导轨8侧面之间通过螺栓活动连接有下吊架10,且上吊架9与下吊架10通过链条与附墙吊挂座及动力装置连接,且链条之间通过附墙吊挂座被分成两段,且上吊架的上水平弦杆901的上方设有三角状的加强结构,使架体整体上、下移动时,导轨、立杆侧面受力均匀,且避免了架体产生变形和失稳的问题。

所述的上吊架9包括上水平弦杆901、下水平弦杆902,其上水平弦杆901与下水平弦杆902之间的中心位置连接有竖向立杆903,上水平弦杆901与下水平弦杆902之间、竖向立杆903两侧对称的设有斜腹板904,且上水平弦杆901、下水平弦杆902两端部均设有上设有螺纹孔的连接板905,其下水平弦杆902中心位置处焊接有螺栓安装孔906,通过螺栓安装孔906连接有悬臂吊杆907,悬臂吊杆907上方安装有压簧908,下端安装有与上水平弦杆901、下水平弦杆902垂直的上设有螺栓孔的提升板结构909。

所述的下水平弦杆902中心处设有竖向立杆903垂直的连接杆,且连接杆上设有螺栓安装孔906,且竖向立杆903与连接杆之间设有加强筋,对主框架内排立杆和提升点架体构架立杆起到了加强和支撑作用。

所述的下吊架10包括第一水平弦杆1001,第二水平弦杆1002,所述的第一水平弦杆1001两端部均焊接有第一连接板1004,第二水平弦杆1002两端部均焊接有第二连接板1005,且第一连接板1004、第二连接板1005上均设有连接螺栓孔1006,其第一水平弦杆1001与第二水平弦杆1002之间设有两个左右对称的斜腹杆1007;所述的竖直支撑杆1003与第一水平弦杆1001的连接处设有第三连接板1008,第三连接板1008上方设有与竖直支撑杆1003相互垂直的两个提升立板1009,两个提升立板1009相互平行,且两个提升立板1009上均设有安装孔1010。

所述的竖直支撑杆1003与第二水平弦杆1002的连接处设有第四连接板1011,两个斜腹杆1007与第二水平弦杆1002的连接处均设有第五连接板1012,增加了本结构的强度。

所述的架体单元3的竖向主框架上安装有动力装置,动力装置为电动葫芦,其上的链条上端与提升板结构909连接下端与挂钩连接,且挂钩与安装孔1010连接,当调整升降脚手架升降范围时,只需改变链条与建筑结构的连接固定处,无需上下移动电动葫芦,省时省力。

所述的架体单元3的外排架上安装有冲孔钢板防护网,其冲孔钢板防护网的横向边框采用矩形管20×20×2mm,竖向边框采用矩形管30×20×2mm,冲孔钢板防护网的厚度为0.8mm,其表面用pvc浸塑或者喷漆处理,且每一片防护网均有四处通过连接座、销轴与立杆1实现螺栓连接,使冲孔钢板防护网在任何位置都能承受至少300n的法向推力,以实现冲孔钢板防护网不会变形,且拆卸方便的问题,且使架体整体具有防腐防锈、耐酸碱、防潮、绝缘、耐老化、环保、寿命长的特点。

如图8所示,所述的u型导轨8由圆钢、设置在圆钢两侧的u型槽钢及设置在u型槽钢之间的矩形管组成,且u型槽钢内设有附墙导向座的滚轮配合连接的预留孔,其保证了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体的稳定性,防止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体作用摇晃和倾覆。

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的升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在附墙导向座位置对应的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体上安装一根u型导轨8,用螺栓将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体与各个u型导轨8固定连接b、用穿墙螺栓将附墙导向座和建筑结构可靠连接;c、在每一根u型导轨8与竖直立杆之间安装升降机构,然后将起重链条和附墙吊挂座通过螺栓连接,再用两根m30的穿墙螺栓将对应的附墙吊挂座和建筑结构可靠连接;d、同时启动所有的升降机构的环链电动葫芦,使架体整体上移;架体的底部到达位于最底部的附墙导向座时,将起重链条从最底部的附墙吊挂座上的拉杆取下,并连接到上一层的附墙吊挂座上的拉杆的连接孔中;然后将最底部的附墙导向座拆下并安装到位于对应导轨的最顶部的建筑结构上,同时与对应导轨配合;e、随着建筑物的高度增加,重复步骤d,即可完成整栋建筑物的施工。

如图3所示,由于所述的链条之间通过附墙吊挂座被分成两段,即链条的中部与附墙吊挂座通过螺栓活动连接,且上吊架的上水平弦杆901的上方设有三角状的加强结构,使架体整体上、下移动时,导轨、竖直立杆侧面受力均匀,且避免了架体产生变形和失稳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