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折叠集成房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0430阅读:5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式折叠集成房屋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成房屋,特别涉及一种可移动式折叠集成房屋。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运输、仓储和人工成本逐渐增加;折叠房屋在应急、部队、工地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现有市场折叠房屋由于结构方式、整体材质等设计不足;折叠过程需要大型设备配合、内部无法集成必备设施、钢铁材质重、喷漆环保不达标、铰链易损伤、折叠时安全隐患大、房屋水密性、气密性等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成效果好,折叠打开方便,连接强度高,气密性好的可移动式折叠集成房屋。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上基板、下基板、屋顶板、屋底板和墙体;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固定设有支撑件;所述屋顶板包括对称设置在上基板左右两侧的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所述屋底板包括对称设置在下基板左右两侧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墙体包括左侧墙体、右侧墙体、前侧墙体和后侧墙体;

所述上基板的左侧与第一顶板的右侧转动连接,第一顶板的左侧与左侧墙体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上基板的右侧与第二顶板的左侧转动连接,第二顶板的右侧与右侧墙体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左侧墙体的下端与第一底板配合连接;所述右侧墙体的下端与第二底板配合连接;

所述前侧墙体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前墙板和第二前墙板;所述后侧墙体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后墙板和第二后墙板;第一前墙板的右侧和第一后墙板的右侧均与支撑件转动连接;第二前墙板的左侧和第二后墙板的左侧均与支撑件转动连接;第一前墙板的上端、下端和左侧分别与第一顶板、第一底板和左侧墙体配合连接;第二前墙板的上端、下端和右侧分别与第二顶板、第二底板和右侧墙体配合连接;第一后墙板的上端、下端和左侧分别与第一顶板、第一底板和左侧墙体配合连接;第二后墙板的上端、下端和右侧分别与第二顶板、第二底板和右侧墙体配合连接。

当下基板的宽度大于上基板的宽度时,收纳折叠方式为:前侧墙体和后侧墙体折叠包设在支撑件的外部;左侧墙体折叠收到在第一顶板的内侧,并且第一顶板折叠包设在第一前墙板和第一后墙板的外部;右侧墙体折叠收到在第二顶板的内侧,并且第二顶板折叠包设在第二前墙板和第二后墙板的外部;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通过折叠分别包设在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的外部。

当下基板的宽度小于上基板的宽度时,收纳折叠方式为:前侧墙体和后侧墙体折叠包设在支撑件的外部;第一底板通过折叠包设在在第一前墙板和第一后墙板的外部,第二底板通过折叠分别包设在第二前墙板和第二后墙板的外部;左侧墙体折叠收到在第一顶板的内侧,并且第一顶板折叠包设在第一底板的外部;右侧墙体折叠收到在第二顶板的内侧,并且第二顶板折叠包设在第二底板的外部。

上述上基板与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所述下基板与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所述左侧墙体与第一顶板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所述右侧墙体与第二顶板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所述支撑件与第一前墙板、第二前墙板、第一后墙板和第二后墙板均通过铰链转动连接;

所述铰链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上至少设有一个横截面呈圆弧状且沿第一本体延伸方向延伸的转槽;所述第二本体上至少设有一个横截面呈圆弧状且沿第二本体延伸方向延伸的转耳;所述转耳与转槽转动配合。

上述第一本体上设有沿第一本体延伸方向延伸的密封凹槽;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沿第二本体延伸方向延伸的密封凸条;所述密封凹槽与密封凸条配合密封。

上述左侧墙体的下端通过密封连接件与第一底板连接;所述右侧墙体的下端通过密封连接件与第二底板连接;所述第一前墙板的上端、下端和左侧分别通过密封连接件与第一顶板、第一底板和左侧墙体连接;所述第二前墙板的上端、下端和右侧分别通过密封连接件与第二顶板、第二底板和右侧墙体连接;所述第一后墙板的上端、下端和左侧分别通过密封连接件与第一顶板、第一底板和左侧墙体连接;所述第二后墙板的上端、下端和右侧分别通过密封连接件与第二顶板、第二底板和右侧墙体连接;

所述密封连接件包括公体和母体;所述公体上设有凸条;所述母体上设有凹槽;所述凸条与凹槽配合密封。

作为优化,上述第一本体上设有三个同轴的转槽;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三个同轴的转耳。

上述支撑件包括多根支撑柱;所述相邻支撑柱之间转动收纳有床体;所述床体收纳时与支撑柱平行。

作为变形,上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固定设备的不动空间;所述固定设备可以是卫生间、厨房或者空调等;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均转动设有至少一张床体;所述床体收纳时与第一支撑板平行。

上述上基板上设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下基板和屋底板上铺设有发热材料。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中屋顶板、屋底板和墙板均通过转动连接集成在一起,折叠后空间利用率高,便于运输和收纳;

(2)本实用新型中铰链整体性强,无缝隙,无断点,因此整体结构强度高,密封性好;

(3)本实用新型打开搭建十分便捷,无需依靠大型设备配合,大大降低施工强度,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4)本实用新型中铰链上设有密封凹槽和密封凸条,可以进一步提高铰链的密封性;

(5)本实用新型中密封连接件可以在打开搭建时,自动对连接处进行密封,免除了后期密封条的安装,进一步提升密封效果和搭建便捷度;

(6)本实用新型中支撑件不仅可用于床体的收纳,而且还能形成用于安装更多设备的不动空间;

(7)本实用新型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和发热材料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打开搭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打开搭建时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收纳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铰链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铰链的第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铰链的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密封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床体的安装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床体和不动空间的安装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步打开过程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步打开完成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步打开过程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步打开完成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步打开过程的立体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步打开完成的立体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步打开过程的立体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步打开完成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见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包括上基板1、下基板2、屋顶板3、屋底板4和墙体5;所述上基板1的宽度小于下基板2的宽度;所述上基板1和下基板2之间固定设有支撑件6;所述屋顶板3包括对称设置在上基板1左右两侧的第一顶板31和第二顶板32;所述屋底板4包括对称设置在下基板2左右两侧的第一底板41和第二底板42;所述墙体5包括左侧墙体51、右侧墙体52、前侧墙体53和后侧墙体54;

所述上基板1的左侧与第一顶板31的右侧通过铰链7转动连接,第一顶板31的左侧与左侧墙体51的上端通过铰链7转动连接;所述上基板1的右侧与第二顶板32的左侧通过铰链7转动连接,第二顶板32的右侧与右侧墙体52的上端通过铰链7转动连接;所述左侧墙体51的下端与第一底板41通过密封连接件8配合连接;所述右侧墙体52的下端与第二底板42通过密封连接件8配合连接;

所述前侧墙体53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前墙板531和第二前墙板532;所述后侧墙体54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后墙板541和第二后墙板542;第一前墙板531的右侧和第一后墙板541的右侧均与支撑件6通过铰链7转动连接;第二前墙板532的左侧和第二后墙板542的左侧均与支撑件6通过铰链7转动连接;第一前墙板531的上端、下端和左侧分别与第一顶板31、第一底板41和左侧墙体51通过密封连接件8配合连接;第二前墙板532的上端、下端和右侧分别与第二顶板32、第二底板42和右侧墙体52通过密封连接件8配合连接;第一后墙板541的上端、下端和左侧分别与第一顶板31、第一底板41和左侧墙体51通过密封连接件8配合连接;第二后墙板542的上端、下端和右侧分别与第二顶板32、第二底板42和右侧墙体52通过密封连接件8配合连接。

所述铰链7包括第一本体71和第二本体72;所述第一本体71上设有三个横截面呈圆弧状且沿第一本体延伸方向延伸的转槽711;所述三个转槽711同轴设置;所述第二本体72上设有三个横截面呈圆弧状且沿第二本体延伸方向延伸的转耳721;所述三个转耳721同轴设置;所述转耳721与转槽711一一对应,且转动配合。

所述第一本体71上设有沿第一本体延伸方向延伸的密封凹槽712;所述第二本体72上设有沿第二本体延伸方向延伸的密封凸条722;所述密封凹槽712与密封凸条722配合密封。

所述密封连接件8包括公体81和母体82;所述公体81上设有凸条811;所述母体82上设有凹槽821;所述凸条811与凹槽821配合密封。

所述支撑件6包括多根支撑柱61;所述相邻支撑柱61之间转动收纳有床体;所述床体收纳时与支撑柱61平行。

所述上基板1上设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下基板2和屋底板4上铺设有发热材料。

当上基板1的宽度小于下基板2的宽度时,收纳折叠方式为:床体折叠在支撑件6上;前侧墙体53和后侧墙体54折叠包设在支撑件6的外部,且将床体包覆住;左侧墙体51折叠收到在第一顶板31的内侧,并且第一顶板31折叠包设在第一前墙板531和第一后墙板541的外部;右侧墙体52折叠收到在第二顶板32的内侧,并且第二顶板32折叠包设在第二前墙板532和第二后墙板542的外部;第一底板41和第二底板42通过折叠分别包设在第一顶板31和第二顶板32的外部。

见图10至图17,本实用新型在打开搭建时,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A、将第一底板41和第二底板42打开;

B、将第一顶板31和第二顶板32打开;

C、将左侧墙体51和右侧墙体52依次打开并与屋底板4配合连接;

D、将第一前墙板531、第二前墙板532、第一后墙板541和第二后墙板542依次打开;

E、将床体从支撑件6上翻折下来以供使用。

(实施例二)

见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包括上基板1、下基板2、屋顶板3、屋底板4和墙体5;所述上基板1的宽度小于下基板2的宽度;所述上基板1和下基板2之间固定设有支撑件6;所述屋顶板3包括对称设置在上基板1左右两侧的第一顶板31和第二顶板32;所述屋底板4包括对称设置在下基板2左右两侧的第一底板41和第二底板42;所述墙体5包括左侧墙体51、右侧墙体52、前侧墙体53和后侧墙体54;

所述上基板1的左侧与第一顶板31的右侧通过铰链7转动连接,第一顶板31的左侧与左侧墙体51的上端通过铰链7转动连接;所述上基板1的右侧与第二顶板32的左侧通过铰链7转动连接,第二顶板32的右侧与右侧墙体52的上端通过铰链7转动连接;所述左侧墙体51的下端与第一底板41通过密封连接件8配合连接;所述右侧墙体52的下端与第二底板42通过密封连接件8配合连接;

所述前侧墙体53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前墙板531和第二前墙板532;所述后侧墙体54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后墙板541和第二后墙板542;第一前墙板531的右侧和第一后墙板541的右侧均与支撑件6通过铰链7转动连接;第二前墙板532的左侧和第二后墙板542的左侧均与支撑件6通过铰链7转动连接;第一前墙板531的上端、下端和左侧分别与第一顶板31、第一底板41和左侧墙体51通过密封连接件8配合连接;第二前墙板532的上端、下端和右侧分别与第二顶板32、第二底板42和右侧墙体52通过密封连接件8配合连接;第一后墙板541的上端、下端和左侧分别与第一顶板31、第一底板41和左侧墙体51通过密封连接件8配合连接;第二后墙板542的上端、下端和右侧分别与第二顶板32、第二底板42和右侧墙体52通过密封连接件8配合连接。

所述铰链7包括第一本体71和第二本体72;所述第一本体71上设有三个横截面呈圆弧状且沿第一本体延伸方向延伸的转槽711;所述三个转槽711同轴设置;所述第二本体72上设有三个横截面呈圆弧状且沿第二本体延伸方向延伸的转耳721;所述三个转耳721同轴设置;所述转耳721与转槽711一一对应,且转动配合。

所述第一本体71上设有沿第一本体延伸方向延伸的密封凹槽712;所述第二本体72上设有沿第二本体延伸方向延伸的密封凸条722;所述密封凹槽712与密封凸条722配合密封。

所述密封连接件8包括公体81和母体82;所述公体81上设有凸条811;所述母体82上设有凹槽821;所述凸条811与凹槽821配合密封。

见图9,本实用新型中支撑件6包括第一支撑板62和第二支撑板63;所述第一支撑板62和第二支撑板63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固定设备的不动空间9;所述第一支撑板62和第二支撑板63上均转动设有至少一张床体;所述床体收纳时与第一支撑板62平行。

所述上基板1上设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下基板2和屋底板4上铺设有发热材料。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