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模板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09440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建筑施工器具的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模板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在浇筑剪力墙时,目前的施工工艺是将两块钢模固定在墙筋的两侧,经过定位后再合模进行加固的,由于在浇筑的过程中砂浆的质量较大,其中加固尤为关键,目前剪力墙的加固方式主要为通过斜撑杆和横杆的方式进行加固的,其中斜撑杆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浇筑过程中跑位和移位现象,而横杆是夹持固定在剪力墙钢模的两侧的,其主要的目的是防止胀模的,采用两者结合的办法虽然能够有效的防止跑模或者胀模的现象,但是整体的加固工作时间较长,整体的工作效率较低,远远不能满足施工的进度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模板支撑结构,它能有效地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它包含位于墙筋两侧的支撑模板1,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模板1之间通过螺杆2相连,所述支撑模板1的底部设置有与其转动连接配合的定位板3,所述螺杆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其套接配合的限位板4,该限位板4整体贴合在支撑模板1的外侧,所述的螺杆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其旋接配合的螺母5,该螺母5旋紧后紧贴在限位板4的外侧面处,所述限位板4的底部设置有与其相连的丝杆6,该丝杆6的端部插入到斜撑杆7内,所述的丝杆6上设置有与其旋接配合的定位座8,所述的定位板3上设置有数个支撑座9,所述斜撑杆7的端部插入到相应的支撑座9内。

所述的定位板3上开设有一个限位槽31, 所述的支撑座9等距排列在该限位槽内,所述的支撑座9通过铰轴与限位槽31转动连接配合。

所述的限位板4底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耳座41,两个耳座41之间设置有与其转动连接配合的丝杆6。

所述支撑模板1的一侧设置有供定位板3间隙插入的凹槽。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通过将夹持加固与斜撑加固结合为一体的办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体的加固效果,同时整体也便于拆卸和收纳,有效的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看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它包含位于墙筋两侧的支撑模板1,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模板1之间通过螺杆2相连,所述支撑模板1的底部设置有与其转动连接配合的定位板3,所述螺杆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其套接配合的限位板4,该限位板4整体贴合在支撑模板1的外侧,所述的螺杆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其旋接配合的螺母5,该螺母5旋紧后紧贴在限位板4的外侧面处,所述限位板4的底部设置有与其相连的丝杆6,该丝杆6的端部插入到斜撑杆7内,所述的丝杆6上设置有与其旋接配合的定位座8,所述的定位板3上设置有数个支撑座9,所述斜撑杆7的端部插入到相应的支撑座9内。

所述的定位板3上开设有一个限位槽31, 所述的支撑座9等距排列在该限位槽内,所述的支撑座9通过铰轴与限位槽31转动连接配合。

所述的限位板4底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耳座41,两个耳座41之间设置有与其转动连接配合的丝杆6。

所述支撑模板1的一侧设置有供定位板3间隙插入的凹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技术方案部分的使用方法及其原理作进一步的阐述:

首先将支撑模板1吊至墙筋的两侧,接着将丝杆6穿过支撑模板1和限位板4与螺母5旋接固定,对支撑模板1进行初步定位,然后将定位板3整体向外展开并固定到混凝土地面上,从限位槽31中拉出支撑座9,并将斜撑杆7插入到支撑座9内,接着把丝杆6的端部插入到斜撑杆7内,并通过定位座8调整支撑模板1的垂直度即可,由于将传统支撑模板1的夹持加固与斜撑加固结合为一体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体的加固强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