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预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9924阅读:4003来源:国知局
混凝土预埋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混凝土预埋结构。



背景技术:

钢结构柱、梁侧预埋件如采用一般常规做法,即把预埋件的锚钉绑扎或电焊在柱、梁的主筋上,这种施工做法往往在混凝土的振捣过程中,预埋件的位置被振位移,出现预埋件嵌入混凝土、倾斜、中心线偏差、标高偏差等问题,难以保证预埋件位置的准确性。在后续构件安装施工时,多数需要剔凿预埋件,而凿出来的预埋件既不平整也不规范,有的甚至无法找到预埋件,这需要植筋或栽膨胀螺钉等方式处理,这样不仅影响工程的外观质量,严重的还会造成影响结构强度,同时增加了工作量和浪费材料。

专利公告号为CN202925679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凝土预埋件结构,包括预埋件本体,预埋件本体包括埋入部分及外示部分,预埋件外示部分焊接有至少一个螺栓。

通过预埋件的外示部分实现固定结构柱底座,钢结构柱底座通过预埋件本体的埋入部分实现固定避免钢结构柱倾倒,从而提高房屋的搭建强度,同时钢结构柱对预埋件本体具有一个拉扯力,现有技术中,通过预埋件本体的埋入深度提高牢固度,但是针对混凝土结构不厚的情况下,易导致牢固度不够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预埋结构,增加预埋件与混凝土结构的接触面积,从而解决因混凝土结构厚度影响预埋件固定牢固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混凝土预埋结构,包括预埋件以及供预埋件埋入的混凝土结构,所述预埋件包括埋入部分和外示部分,所述埋入部分呈U型且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所述外示部分为与竖直段相连的延伸段,所述水平段处设有限制预埋件被拉出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呈V型且具有夹角,所述水平段置于限位板的夹角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埋件埋在混凝土结构中,且预埋件的埋入部分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在水平段处设置限位板,且限位板呈V型,水平段置于夹角内,将限位板固定在水平段处,增加水平段处与混凝土结构接触的面积,当预埋件受到拉力时,预埋件的水平段对限位板的夹角处产生拉力,因限位板呈V型的结构,限位板不易被拉断,从而提供更强的阻力,以便在混凝土结构中固定预埋件。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限位板的夹角内固设有一个曲板,所述曲板与限位板形成供水平段穿设的固定通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曲板,与限位板配合,从而将限位板固定在水平段处,避免限位板与水平段之间直接加工,水平段难以置于限位板夹角中央,将水平段置于固定通腔内,则限位板随预埋件的竖直放置,限位板在重力作用下,水平段必定位于限位板夹角中央,从而降低加工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竖直段均水平设有多个沿竖直段轴线分布的加宽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加宽板,增加竖直段处与一次浇灌层的接触面积,且因一次浇灌层对加宽板的固定,当预埋件受到拉力时,加宽板对预埋件提供阻力,从而在混凝土结构中固定预埋件。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于所述竖直段和延伸段上均螺纹连接有夹紧固定钢结构柱底座的紧固件,且于两个所述紧固件之间套设有配合以紧贴钢结构柱底座上下表面的第一强磁片和第二强磁片,所述第二强磁片埋没于混凝土结构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紧固件,通过两个紧固件夹紧固定钢结构柱底座,从而固定钢结构柱,设置第一强磁片和第二强磁片,且第二强磁片置于混凝土结构中,浇灌混凝土结构中,第二强磁片因一个紧固件的支撑水平置于竖直段上,从而可作为浇灌的水平面,第一强磁片和第二强磁片便于增加贴合钢结构柱底座上下表面的面积,且初步固定钢结构柱底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第一强磁片与紧固件之间设有垫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垫片,增加紧固件与第一强磁片的锁紧力,从而进一步增加对钢结构柱底座的锁紧力,且避免紧固件对第一强磁片的磨损,减小因吸力所产生第一强磁片对紧固件旋转的阻力。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混凝土结构包括一次浇灌层和二次浇灌层,且所述竖直段中埋没于一次浇灌层的长度至少为埋没于二次浇灌层长度的四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结构具有一次浇灌层和二次浇灌层,因成分不同,增加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因预埋件主要依靠一次浇灌层固定,则竖直段埋没于一次浇灌层的长度需大于埋没于二次浇灌层中长度,从而提高预埋件在一次浇灌层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竖直段埋没于二次浇灌层的长度与延伸段的长度相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预埋件埋入混凝土结构的水平段处设置限位板,且限位板通过曲板形成一个供水平段置入的固定通腔,从而在水平段处固定限位板,在预埋件埋入混凝土结构的竖直段上设有多个加宽板,均增加预埋件的埋入部分与混凝土结构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混凝土结构对预埋件的固定牢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预埋件未埋入混凝土结构内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预埋件埋入混凝土结构内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限位板和曲板的示意图。

图中,1、预埋件;11、水平段;12、竖直段;13、延伸段;2、混凝土结构;21、一次浇灌层;22、二次浇灌层;3、限位板;4、曲板;5、固定通腔;6、加宽板;7、紧固件;81、第一强磁片;82、第二强磁片;9、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混凝土预埋结构,包括预埋件1和一个混凝土结构2,预埋件1包括U型的埋入部分和位于埋入部分两端的外示部分,其中,埋入部分包括水平段11和竖直段12,且外示部分为与竖直段12相连的延伸段13。

混凝土结构2包括底层的一次浇灌层21和上层的二次浇灌层22,竖直段12埋没于一次浇灌层21和二次浇灌层22中。因预埋件1主要依靠一次浇灌层21固定,则竖直段12埋没于一次浇灌层21的长度至少为埋没于二次浇灌层22中长度的四倍,在本实施例中,正好为四倍。因考虑预埋件1固定钢结构柱(图中未示意出)的牢固度,竖直段12埋没于二次浇灌层22的长度与延伸段13的长度相同,从而合理分配预埋件1的长度,从而使预埋件1在混凝土结构2内固定的牢固度为最佳。

结合图3所示,水平段11外设有一个限位板3和一个曲板4,限位板3和曲板4通过焊接形成一体,限位板3呈V型且具有一个夹角,在本实施例中,夹角为90°,曲板4固设在限位板3的夹角内,从而曲板4和限位板3之间形成一个固定通腔5,将预埋件1的水平段11置于固定通腔5内,将限位板3固定在水平段11处,随预埋件1埋入混凝土结构2中,从而增加水平段11处与混凝土结构2接触的面积。当预埋件1受到拉力时,预埋件1的水平段11对限位板3的夹角处产生拉力,因限位板3呈V型的结构,限位板3不易被拉断,从而提供更强的阻力,以便在混凝土结构2中固定预埋件1。

竖直段12埋没于一次浇灌层21处均设有三个加宽板6,且通过焊接固定。加宽板6水平设置,且三个加宽板6沿竖直段12的轴线分布,增加竖直段12处与一次浇灌层21的接触面积,且因一次浇灌层21对加宽板6的固定,当预埋件1受到拉力时,加宽板6对预埋件1提供阻力,从而在混凝土结构2中固定预埋件1。

参照图2所示,竖直段12和延伸段13上均设有外螺纹,且各通过螺纹连接有一个紧固件7,通过两个紧固件7夹紧固定钢结构柱底座(图中未示意出),从而固定钢结构柱,在本实施例中,紧固件7为螺母。在竖直段12和延伸段13上位于两个紧固件7之间套设有第一强磁片81和第二强磁片82,第二强磁片82与下方的紧固件7被埋没于第二浇灌层,其中,第二强磁片82置于第二浇灌层的表面层,且第一强磁片81和第二强磁片82的外径均大于紧固件7的外径,便于增加贴合钢结构柱底座上下表面的面积,且初步固定钢结构柱底座。在第一强磁片81与紧固件7之间套设有垫片9,增加紧固件7与第一强磁片81的锁紧力,从而进一步增加对钢结构柱底座的锁紧力,且避免紧固件7对第一强磁片81的磨损,减小因吸力所产生第一强磁片81对紧固件7旋转的阻力。

施工时,将预埋件1及限位板3固定,浇灌一次浇灌层21,限位板3因重力作用,限位板3的夹角处朝下,此时加宽板6和限位板3均埋没于一次浇灌层21内,在每个竖直段12处螺纹连接有一个紧固件7,调整好高度,在竖直段12处套设第二强磁片82,此时第二强磁片82被紧固件7支撑固定在竖直段12,作为浇灌二次浇灌层22的水平面,浇灌完毕后,将钢结构柱底座置于延伸段13,最后在钢结构柱底座上由下至上依次套设第一强磁片81和垫片9,最终再固定一个紧固件7即可。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