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榫卯结构的枋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27770阅读:113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般建筑物构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榫卯结构的枋木。



背景技术:

建筑用的枋木是由枋材原木纵向锯成的板材和方材的统称,宽度为厚度三倍以上的称“板材”;宽度不足厚度三倍的矩形木材称“方材”。是家具制造、土建工程等常用的材料。木材加工后的方材可分为小方,中方,大方,特大方。

中国古建筑是我国悠久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结晶。其中以抬梁式结构占主要地位,基本构造方式是用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以数层重叠的梁架,逐层缩小,逐级加高,直至最上的一层梁上立脊瓜柱。各层梁头上和脊瓜柱上承托檩条,又在檩条间密排椽子,构成屋架,其独特的榫卯结构历尽数百年的演变与发展,得到了时间的检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榫卯结构的枋木,其结构简单,投入成本少;在第一枋木受到拉力时,第一凹槽对榫头产生用于抵抗拉力的反作用力,使第一枋木和第二枋木无需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且连接可靠,节约材料,便于推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榫卯结构的枋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枋木和第二枋木,所述第一枋木和第二枋木均为矩形平板,所述第一枋木前端设置有榫头,所述第二枋木的后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枋木前端相配合的卯头,所述榫头与所述卯头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榫头前端的横截面为矩形平面,所述矩形平面与所述第一枋木的前端面呈垂直布设,所述矩形平面的四个顶角为圆角,所述榫头为等腰梯形,所述榫头前端面的长度为200mm~300mm,所述榫头后端面的长度为100mm~150mm,所述榫头前端面的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一枋木的宽度,所述矩形平面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枋木的厚度;

所述卯头包括与所述榫头相配合的第一凹槽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后端且供所述第一枋木前端插入安装的第二凹槽。

上述一种具有榫卯结构的枋木,其特征是:所述榫头与所述第一枋木加工为一体。

上述一种具有榫卯结构的枋木,其特征是:所述圆角的直径为40mm~60mm。

上述一种具有榫卯结构的枋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枋木前端的插入所述第二凹槽内的深度不小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

上述一种具有榫卯结构的枋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凹槽为燕尾形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槽口的长度与所述榫头后端面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凹槽槽底的长度与述榫头前端面的长度相同。

上述一种具有榫卯结构的枋木,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凹槽为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槽口的长度与所述第一枋木的宽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投入成本少。

2.通过榫头和卯头的设置将第一枋木和第二枋木连接,无需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且连接可靠。

3.本实用新型所述榫头前端的横截面为矩形平面,矩形平面与第一枋木的前端面呈垂直布设,矩形平面的四个顶角为圆角,榫头为等腰梯形,榫头前端面的长度为200mm~300mm,榫头后端面的长度为100mm~150mm,榫头前端面的长度不大于第一枋木的宽度,矩形平面的宽度小于第一枋木的厚度;且卯头上设置有与榫头向配合的第一凹槽,在第一枋木受到拉力时,第一凹槽对榫头产生用于抵抗拉力的反作用力,使第一枋木和第二枋木连接可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投入成本少;在第一枋木受到拉力时,第一凹槽对榫头产生用于抵抗拉力的反作用力,使第一枋木和第二枋木无需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且连接可靠,节约材料,便于推广。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枋木; 2—第二枋木; 3—榫头;

4-1—第一凹槽; 4-2—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具有榫卯结构的枋木,包括第一枋木1和第二枋木2,所述第一枋木1和第二枋木2均为矩形平板,所述第一枋木1前端设置有榫头3,所述第二枋木2的后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枋木1前端相配合的卯头,所述榫头3与所述卯头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榫头3前端的横截面为矩形平面,所述矩形平面与所述第一枋木1的前端面呈垂直布设,所述矩形平面的四个顶角为圆角,所述榫头3为等腰梯形,所述榫头3前端面的长度为200mm~300mm,所述榫头3后端面的长度为100mm~150mm,所述榫头3前端面的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一枋木1的宽度,所述矩形平面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枋木1的厚度;

所述卯头包括与所述榫头3相配合的第一凹槽4-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4-1后端且供所述第一枋木1前端插入安装的第二凹槽4-2。

实际使用时,所述枋木常作为仿古建筑的梁使用,在所述梁的节点处需要将两个所述枋木进行连接,而仿古建筑中连接件的使用会严重影响该仿古建筑的美观效果,因此应避免连接件的使用,如螺栓、螺钉等。

实际使用时,通过在所述第一枋木1的前端设置榫头3,在所述第二枋木2的后端设置与所述榫头3相配合的卯头,同时所述榫头3前端面的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一枋木1的宽度,所述矩形平面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枋木1的厚度,在所述枋木受到拉力时,所述卯头对榫头3产生用于抵抗拉力的反作用力,使第一枋木1和第二枋木2连接可靠。

本实施例中,所述榫头3与所述第一枋木1加工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榫头3为将所述第一枋木1前端进行切割处理形成的凸起结构。

实际使用时,所述榫头3的加工过程为:根据设计图纸,以所述第一枋木1的中心线为准,画出所述榫头3前端的横截面轮廓线和所述榫头3纵截面的轮廓线后,沿所述轮廓线对所述第一枋木1进行切割,获得所述榫头3。

实际使用时,所述卯头的加工过程与所述榫头3的加工过程相同。

实际使用时,设置所述第二凹槽4-2且所述第一枋木1前端的插入所述第二凹槽4-2内的深度不小于所述第一凹槽4-1的深度,目的是保证所述第一凹槽4-1与所述榫头3连接更加可靠,将所述第一枋木1和所述榫头3共同插入安装在所述卯头内,当所述枋木受到拉力时,所述第一凹槽4-1对榫头3产生用于抵抗拉力的反作用力,同时第二凹槽4-2也为所述第一枋木1提供反作用力,增加了连接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榫头3与所述卯头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实际使用时,所述枋木受到的拉力为轴向拉力,若所述榫头3与所述卯头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时,所述第一凹槽4-1对榫头3产生用于抵抗拉力的反作用力会减小,使所述第一枋木1和第二枋木2之间的连接失效。

本实施例中,所述圆角的直径为40mm~6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4-1为燕尾形凹槽,所述第一凹槽4-1槽口的长度与所述榫头3后端面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凹槽4-1槽底的长度与述榫头3前端面的长度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4-2为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槽口的长度与所述第一枋木1的宽度相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