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学注射法修复防潮层的古建筑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16361发布日期:2018-06-05 22:35阅读:11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古建筑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古建墙体修复结构。



背景技术:

古建筑和老房子普遍存在的墙体潮湿、保温隔热、隔音效果差等难点问题。在中国古代大多采用致密的青石(地质上称为灰岩)或花岗岩作为基座,以防止毛细水上升。但是由于这些岩石本身仍有一定的孔隙,毛细水可以沿其上升,年久失修加上大量水溶盐聚集,导致其防水功能遭到破坏。

目前,申请公布号为CN106049892A,申请公布日为CN2016年10月26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历史建筑防潮层的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清除墙面粉刷及灰缝中疏松的砂浆,采用水泥砂浆嵌补空洞的灰缝及墙面砖块缺损处;(2)以防水剂和砂浆涂为原料,在墙面涂覆封护防水层;(3)在涂覆封护防水层的墙面上砖缝间以20-50°的倾斜角钻注浆孔,向注浆孔内注入防水浆料;(4)2-4天后,重新在原注浆孔位置钻孔,向注浆孔内注入适量的防水浆料;(5)1天后,采用封孔清浆封堵所述注浆孔。

这种历史建筑防潮层的修复方法中,通过墙体上倾斜开设注浆孔,再往注浆孔内注入防水浆料,使得防水材料在墙体内的裂缝以及砖缝中渗透凝固后形成局部防水层,且通过多个呈水平排列分布的注浆孔注入防水剂,最终形成整体的防水层。但是该注浆孔开设在墙体朝向室内的端面上,而一般历史建筑的墙体室内具有砖石装饰层,砖石装饰层在破坏后的修复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化学注射法修复防潮层的古建筑墙体结构,具有保护砖石装饰层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化学注射法修复防潮层的古建筑墙体结构,包括位于地面下的墙基础、设置在所述墙基础上的墙体、设置在所述墙体朝向室内的端面上的砖石装饰层,所述墙体朝向室外的端面上开设有朝向室内倾斜向下延伸的注浆孔,所述注浆孔开设有多个且沿着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注浆孔以及位于所述注浆孔的周侧设置有通过防水剂渗透凝固后形成的防潮层,多个所述的防潮层边缘互相干涉,所述墙体朝向室外的端面上还设置有第一防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使得注浆孔开设在位于墙体位于室外的端面上,从而使得在化学注射法修复防潮层时不会对墙体上的砖石装饰层造成破环;且多个防潮层的边缘互相干涉,使得在墙体上的多个防潮层结合后形成整体防潮;同时在墙体朝向室外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防水层,使得外部的水分不易渗透到墙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沿着所述墙体的横截面观察,所述墙体包括多层由多块砖石组成的砖石层、位于所述砖石层内相邻的砖石之间的第一粘合层、位于相邻的所述砖石层之间的第二粘合层,相邻的所述砖石层之间的砖石交错分布;所述注浆孔较高端位于上一层所述第二粘合层靠近室外的端面上,所述注浆孔的较低端位于下一层所述第二粘合层靠近室内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使得注浆孔的较高端开设在上一层第二粘合层靠近室外的端面上,避免注浆孔开设在砖石层靠近室外的砖石端面上而影响美观;且因组成砖石层的砖石中的间隙一般小于第一粘合层以及第二粘合层中的间隙,此时使得注浆孔的两端分别位于上下两侧第二粘合层中,从而能够增加防水剂在第二粘合层中的渗透速度,使得防水剂能更好的扩散,从而提高相邻的防潮层之间的干涉范围,最终提高对墙体的防潮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注浆孔的较低端向下延伸后进入到所述砖石层的砖石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因防水剂在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中的渗透效果较好,此时形成的防潮层主要由多个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中渗透后相互干涉形成;但是在开设注浆孔时会发生废屑,通过使得注浆孔的较低端位于砖石层内的砖石内,使得废屑能堆积在砖石层的砖石内,从而使得注浆孔较低端的靠近第二粘合层的部分的口径不会因废屑而受到影响,从而防水剂能在靠近注浆孔较低端的第二粘合层中进行良好的渗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注浆孔的口径沿着朝向靠近室内的方向逐渐减小。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因将防水剂注入到注浆孔内时,防水剂在渗透后其液面高度会降低,会影响靠近室外部分的防水剂渗透范围;此时通过使得注浆孔的口径朝向靠近室内的方向逐渐减小,从而能相对减缓防水剂液面下降速度,使得靠近室外部分的防水剂相对具有更多的渗透时间,从而增加防水剂在靠近室外部分的墙体上的渗透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注浆孔的较高端位于距离地面30-50cm的高度范围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因防水剂在注入到注浆孔内后,会在墙体上发生渗透,此时通过使得注浆孔的较高端设置在距离地面30-50cm的高度范围内,从而给防水剂的渗透预留出足够的高度,使得经过防水剂渗透后形成的防潮层能处于地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注浆孔的较高端设置有覆盖所述注浆孔的修补层,所述修补层与所述第一粘合层、所述第二粘合层的所用材料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因注浆孔开设后,使得在墙体靠近室外的端面上具有缺陷,此时通过设置修补层对墙体靠近室外的端面进行修补,从而墙体更加的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靠近室外的所述墙体与所述墙基础的交接处设置有第二防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墙基础和墙体之间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防水层,从而减少水分从墙基础和墙体之间发生渗透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与所述墙体靠近室内的端面相接触的室内地坪层、位于所述室内地坪层下方且与所述墙体靠近室内的端面相抵触的地坪基础层,所述室内地坪层与所述墙体相接触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三防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墙体和室内地坪层相接触的端面之间设置第三防水层,从而使得地下的水汽不易从墙体和室内地坪层的接触缝隙中向上渗透,从而使得室内不易变的潮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墙体靠近室外的端面上开设注浆孔,从而避免影响到墙体靠近室内的端面上的砖石装饰层;同时在注浆孔以及注浆孔周侧的墙体上渗透形成有防潮层,从而使得古建筑经过修补后重新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

2、在注浆孔的开口处设置有修补层,从而能对墙体靠近室外的端面进行修补;

3、过在墙体靠近室外的端面上设置第一防水层,从而使得雨水不易渗透进入到墙体内。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墙基础;2、墙体;21、砖石层;22、第一粘合层;23、第二粘合层;3、砖石装饰层;4、室内地坪层;41、地坪基础层;5、注浆孔;6、防潮层;71、第一防水层;72、第二防水层;73、第三防水层;8、修补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化学注射法修复防潮层的古建筑墙体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位于地面下的墙基础1;在墙基础1上固定设置墙体2,墙体2的厚度小于墙基础1的厚度;在靠近室内的墙体2上固定设置有砖石装饰层3;位于靠近室内的一侧且搁置在墙基础1上的地坪基础层41,在地坪基础层41上设置有室内地坪层4。沿着墙体2的横截面观看,墙体2包括多层由多个砖石组成的砖石层21、位于砖石层21的两个相邻的砖石之间的第一粘合层22、位于相邻的砖石层21之间的第二粘合层23。其中墙基础1、墙体2、砖石装饰层3、地坪基础层41、室内地坪层4、第一粘合层22和第二粘合层23均是古建筑中原本就存在的。且第一粘合层22与第二粘合层23为古代用于粘合石材的材料,可通过化学分析得出其组成的成分。

在墙体2靠近室外的端面和墙基础1之间设置有第二防水层72,第二防水层72通过防水剂涂抹在墙体2和墙基础1的连接处凝固后形成。室内地坪与墙体2相接触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三防水层73。该第三防水层73通过防水剂从室内地坪层4和墙体2之间的缝隙渗透后凝固形成。

在墙体2靠近室外的端面上且沿着墙体2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注浆孔5。注浆孔5朝向靠近室内的方向倾斜向下设置,且注浆孔5的较高端在距离地面30-50cm的范围内,且在距离地面30-50cm中的第二粘合层23靠近室外的端面上,以开设注浆孔5的第二粘合层23为基准,注浆孔5的较低端靠近开设下数第二层的砖石层21上,且位于该砖石层21最靠近室内的一端砖石中。同时注浆孔5朝向靠近室内的方向,且口径逐渐减小。

通过在注浆孔5内注射防水剂,从而使得防水剂沿着注浆孔5的周侧进行渗透凝固,最终在注浆孔5和注浆孔5的周侧形成有防潮层6,且相邻的两个注浆孔5处的防潮层6之间相互干涉。且在注浆孔5的开口处设置有修补层8,该修补层8采用的材料和第一粘合层22以及第二粘合层23的材料相同。

同时在墙体2靠近室外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防水层71,第一防水层71通过防水剂涂覆在墙体2的端面上凝固后形成。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