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69474发布日期:2018-08-28 22:14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工程中,构造柱模板的支设和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一直困扰着施工技术人员;现有技术中,构造柱模板的支设通常设置进料口(喇叭口),并从进料口中进行构造柱混凝土的浇筑,将振捣棒从进料口伸入中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待混凝土初凝以后将模板拆除,并将进料口形成的混凝土牛腿剔除。采用上述施工工艺存在以下缺点:(1)受限于进料口的尺寸,仅能对进料口附近的混凝土进行振捣,成型后的构造柱质量较差;(2)模板安装加固困难;(3)需要消耗多余的人工进行剔凿作业且剔凿出的构造柱的外观和质量远不如一次成型的外观和质量。因此,研制一种可提高构造柱成型质量的支模方式,便成为业内人士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通过将侧板拉结连接于后模板,便于前后模板的固定,侧板的底端抵靠有第一板体且第一板体上转动连接有活动板,活动板和侧板之间围设形成供混凝土浇筑的进料口,第一板体的底部支抵有第二板体,第二板体上设有振捣装置,通过振捣装置可对混凝土进行浇筑,保证构造柱的成型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包括:

后模板;以及

前模板,所述前模板包括拉结连接于所述后模板的两个侧板、抵靠于所述侧板底端的第一板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板体且抵靠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的活动板和支抵于所述第一板体底部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外侧设有振捣装置;所述活动板和两个所述侧板围设形成一进料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可对混凝土进行振捣,保证构造柱的成型质量。

(2)进料口处不会形成混凝土牛腿,避免后期混凝土牛腿剔除作业。

(3)便于模板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两个所述侧板的远离所述后模板的一侧之间连接有用于限位所述活动板的第一限位件。

本实用新型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侧板的内侧设有竖直设置的刻度。

本实用新型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侧板的靠近所述后模板的一侧设有第二限位件,且所述第二限位件和主体结构的表面平齐。

本实用新型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侧板的顶端靠近所述后模板的一侧设有卡槽,两个所述侧板的所述卡槽间可拆卸连接有用于限位所述活动板的第三限位件。

本实用新型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底端包括一弯折部,且所述弯折部支抵于所述第二板体的顶端。

本实用新型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活动板通过转动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转动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板体顶端的第一套筒、设于所述活动板上的第二套筒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的转轴。

本实用新型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板体通过第一拉结结构连接于所述后模板,所述第一拉结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上的第一通孔和设于所述后模板上的第二通孔和连接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一对拉螺杆,且所述第一对拉螺杆配合螺母使用。

本实用新型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振捣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振捣桶和置于所述振捣桶中的振捣棒。

本实用新型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板体竖向间隔设有多个所述振捣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侧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中第一板体和转轴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中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参阅图1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包括后模板1和前模板;其中,前模板包括拉结连接于后模板1的两个侧板21、抵靠于侧板21底端的第一板体23、转动连接第一板体23且抵靠于两个侧板21之间的活动板22和支抵于第一板体23底部的第二板体24;第二板体24的外侧设有振捣装置;活动板22和两个侧板21围设形成一进料口。利用本实施例中的构造柱模板进行构造柱施工时,从进料口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在浇筑过程中,位于第二板体24上的振捣装置至下而上依次工作,实现对混凝土的充分振捣;本实施例中的活动板22可相对于第一板体23沿远离或靠近主体结构方向转动;待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推动活动板22向靠近主体结构的方向转动,待活动板22与主体结构(或墙体)的表面平齐时,活动板22、第一板体23和第二板体24构成了前模板,并结合后模板1实现对混凝土的定型。进一步的,侧板21通过角钢212拉结连接于后模板1;具体的,角钢212通过第二拉结结构连接于后模板1,第二拉结结构包括设于角钢212上的第三通孔、设于后模板1上的第四通孔及连接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的第二对拉螺杆并配合螺母使用;更进一步的,第二对拉螺杆上套设有第二套管,便于第二对拉螺杆的拆卸,第二套管可选用PVC套管。本实施例中,连接于侧板21的角钢212可选用200mm长规格为3mm*30mm*30mm。

较佳地,如图1至图3所示,两个侧板21的远离后模板1的一侧之间连接有用于限位活动板22的第一限位件211。在浇筑混凝土进行构造柱施工过程中,活动板22的外侧(远离后模板1的一侧)抵靠于第一限位件211上,起限制活动板22位置的作用,此时活动板22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即进料口的开口角度为α);第一限位杆211可选用一连接杆;具体的,第一限位件211选用焊接于侧板21的钢筋。

较佳地,侧板21的内侧设有竖直设置的刻度;具体的,刻度线的零刻度线与侧板21的底面平齐(即与活动板22的底边平齐,本实施例中活动板22的厚度忽略不计)。本实施例中,利用构造柱的厚度A(前模板和后模板1之间的距离)、构造柱顶部的高度B(其中:B=构造柱的高度-第一板体23的高度-第二板体24的高度=活动板22竖向的长度)和夹角α可计算出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浇筑达到的刻度值H,保证浇筑至进料口中的混凝土正好满足构造柱浇筑所需的混凝土体积,避免实际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的浪费和避免构造柱顶部与主体结构之间存在间隙(混凝土浇筑过少),实现混凝土精准浇筑。计算公式如下:

tanα*H2+2AH-2AB=0

其中:α为进料口的开口角度,H为浇筑时对应的刻度值。

较佳地,侧板21的靠近后模板1的一侧设有第二限位件,且第二限位件和主体结构的表面平齐。实际使用中,待进料口中的混凝土浇筑至高度为H的刻度线处时停止浇筑,将活动板22向靠近后模板1的方向转动,直至活动板22抵靠于第二限位件,通过设置第二限位件确保当活动板22抵靠于第二限位件时,活动板22靠近后模板1的一侧与主体结构(即构造柱两侧墙体)的表面平齐,保证构造柱浇筑的质量和美观度。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可选用连接杆或连接板。进一步的,第二限位件同时还连接于侧板21两侧的角钢,可提高侧板21和角钢212之间的连接强度。

较佳地,如图5所示,侧板21的顶端靠近后模板1的一侧设有卡槽213,两个侧板21的卡槽213间可拆卸连接有用于限位活动板22的第三限位件。本实施例中,待混凝土浇筑完成并将活动板22抵靠于第二限位件时,于卡槽213中放置第三限位件,其作用为了将活动板22限位于第三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之间,避免在构造柱成型过程中,活动板22发生转动,保证构造柱的成型质量;第三限位件可选用一连接杆或连接板,对活动板22进行限位;具体的,第三限位件为一钢筋。

较佳地,如图4所示,第一板体23的底端包括一弯折部231,且弯折部231支抵于第二板体24的顶端。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板的底端设置一弯折部231,其目的在于避免第一板体23和第二板体24接茬处发生漏浆。

较佳地,活动板22通过转动结构连接于第一板体23,转动结构包括设于第一板体23上的第一套筒、设于活动板22上的第二套筒以及连接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的转轴25。具体的,第一板体23的顶端设有第一套筒,转轴25上套设有第二套筒,且转轴25转动套设于第一套筒中,从而实现活动板22相对于第一板体23的转动。

较佳地,活动板22上设有一推杆221;便于活动板22向靠近后模板1一侧方向转动,同时还有利于待构造柱混凝土初凝后活动模板的拆模,避免对构造柱表面造成损伤。进一步的推杆221呈L字型,L字型推杆221短边焊接连接于活动板22。

较佳地,如图1至图3所示,振捣装置包括设于第二板体24上的振捣桶241和置于振捣桶241中的振捣棒。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板体24上设置振捣装置,可对混凝土进行振捣,用于提高构造柱成型质量。进一步的,第二板体24竖向间隔设有多个振捣装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至下而上依次进行振捣,保证对混凝土充分振捣。本实施例中,第二板体24上间隔设有多个固定板,固定板上安装有振捣桶241,且固定板拉结连接于后模板1,实现第二板体24与后模板1之间的固定;具体的,第二板体24通过第三拉结结构连接于后模板1,第三拉结结构包括设于固定板上的第五通孔、设于后模板1上的第六通孔和连接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的第三对拉螺杆并配合螺母使用;第三对拉螺杆上套设有第三套管,便于第三对拉螺杆的拆卸。本实施例中的固定板可选用角钢构件,相邻固定板之间间隔为500mm,振捣桶241焊接于固定板的顶部。

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3通过第一拉结结构拉结连接于后模板1,可提高构造柱模板的整体的稳定性;具体的,第一拉结结构包括设于第一板体23上的第一通孔、设于后面板上的第二通孔和连接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第一对拉螺杆并配合螺母使用;第一对拉螺杆上套设有第一套管,便于拆模时第一对拉螺杆的拆卸。

本实用新型中的侧板21为等腰三角形;具体的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度为α,活动板22竖向的长度于等腰三角形的腰长相等,保证当活动板22抵靠于第二限位件时与侧板21的靠近后模板1的一腰等高(侧板21的最顶端与待浇筑构造柱的顶端平齐),避免构造柱的顶部与主体结构之间留有间隙。进一步的,等腰三角形可由腰长为200mm,顶角为45°的钢板制成。

在实际使用中,还可对进料口中的混凝土进行振捣,保证构造柱上下质量一致,提高构造柱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构造柱模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于待施工构造柱相对应的两侧分别安装前模板和后模板1;

于前模板中的活动板22和侧面围合形成的进料口中浇筑混凝土;

于前模板中的第二板体24上的振捣桶241中插入振捣棒(至下而上依次插入振捣棒);

于混凝土的高度达到刻度值H处,停止混凝土的浇筑;

推动推杆221将活动板22相对于第一板体23向靠近后模板1的一侧转动,直至抵靠于侧板21上的第二限位件;

于侧面上的卡槽213中卡设第三限位件,将活动板22限位于(卡设于)第二限位件和第三限位件之间;

待混凝土初凝后进行前模板和后模板1的拆模。

本实用新型中,活动板22可选用长200mm,高300mm,宽度可忽略不计的钢板制作;第一板体23的高度为400mm;转轴25可选用长300mm的钢筋,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可选用DN14的套筒;推杆221的长边为500mm,短边为150mm,且推杆221设于活动板22的中间位置处;卡槽213的宽度为15mm,深度为25mm;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和第三套管直径可选用的套管。后模板1为一体成型的木模板或钢模板。

本实用新型一种构造柱模板结构有益效果包括:

1.利用进料口便于混凝土的浇筑。

2.利用振捣装置可对混凝土进行充分振捣。

3.进料口处不会形成混凝土牛腿,避免后期混凝土牛腿剔除作业。

4.构造柱的成型质量较高,可避免构造柱顶部与主体结构之间产生间隙。

5.结构简单,可于施工现场就地取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