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5177发布日期:2018-07-20 21:0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房建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

公告号为cn107489224a的中国专利公告的一种自保温装配式建筑结构,其技术要点是,包括装配房,装配房的一侧设有房门,装配房的顶部设有太阳能电池板,装配房的内部设有充电电池,太阳能电池板与充电电池电性连接,装配房由若干拼装板拼接成,拼装板由外保护板、保温板、载线板和内保护板组成。

上述方案中装配房通过拼装板拼接而成,从而实现快速建造的技术效果,但是由于其缺乏拼装板与地面的连接结构,存在缺乏稳定性的问题;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通过增设支撑柱加强地面与拼装板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包括混凝土地基、与混凝土地基固定的墙面结构以及设置于墙面结构顶部的房顶结构,所述墙面结构包括多根支撑柱以及插接固定于相邻支撑柱之间的拼装板,所述混凝土地基于各个支撑柱的安装位置开设有埋坑,所述支撑柱底端设置有与埋坑嵌合的埋入块,所述埋入块与埋坑之间形成有后浇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装配建筑物时,在预定区域的地面上挖设地基坑,并在地基坑内注满混凝土后,测定各根支撑柱的安装位置,并嵌入体积大于埋入块的木块,最后平整并养护混凝土,待混凝土硬化后拔出木块,从而形成具有多个埋坑的混凝土地基,进而确保建筑物底部的硬度和平整度;当完成混凝土地基的浇筑后,对准埋入块与埋坑并竖直插入,完成支撑柱的设立,并在埋入块与埋坑形成的后浇区内注入混凝土,从而由混凝土填充后浇区,消除埋入块与埋坑的间隙,进而确保埋入块与混凝土地基的连接强度;当完成支撑柱的安装后,由上而下将各块拼装板插入相邻支撑柱之间,从而完成拼装板的安装,即墙面结构的设立;最后将房顶结构设置于墙面结构之上,即可完成建筑物的装配;综上所述,墙面结构利用支撑柱实现与地面的连接,并采用拼装板与相邻支撑柱的插接,形成完整的墙面,相较于仅引证文件中仅通过多块拼装板组成墙面结构,有效提高墙面结构与混凝土地基的连接强度,进而确保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柱与埋入块的连接段设置有钢筋笼。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柱设置钢筋笼,从而支撑柱底端连通钢筋笼被埋入块包裹,一方面在埋入块内部增设钢筋笼作为内芯,有效提高埋入块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通过钢筋笼增加支撑柱与埋入块的连接结构,从而提高支撑柱与埋入块的连接强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埋坑与埋入块均为矩形,所述埋入块下表面与埋坑底面之间垫设有减震枕木,所述埋坑四侧内壁与埋入块四侧外壁之间分别垫设减震枕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埋坑与埋入块均为矩形,因此埋坑具有水平的底面,埋入块具有水平的下表面,从而确保支撑柱通过埋入块设立于混凝土地基上时的竖直度;在埋入块的下表面与埋坑的底面之间垫设减震枕木,可以起到进一步垫平的技术效果,从而降低埋入块下表面,埋坑底面水平度的要求;在埋入块四侧外壁与埋坑四侧内壁之间垫设减震枕木,从而对埋入块进行限制,进而避免后浇区的混凝土在硬化的过程中,支撑柱发生歪斜;同时还可以利用减震枕木吸收振幅的能力,有效降低混凝土地基传递到支撑柱的震动,进而赋予建筑物一定的抗震能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相邻所述支撑柱相对面分别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插槽,所述拼装板两侧分别设置有与相应插槽插接配合的插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拼装板通过插条与插槽的插接配合,实现插接于相邻支撑柱之间的技术要求;同时,两根支撑柱呈u形夹口夹持于拼装板两侧的插条,从而实现由两侧对拼装板进行限制的技术效果,进而确保拼装板与相邻支撑柱的连接强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凝土地基上表面于相邻埋坑之间设置嵌入长槽,所述拼装板下边沿间隙嵌合于嵌入长槽内;所述拼装板与混凝土地基的夹角处设置有防水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完成拼装板的插接后,拼装板两侧由相邻支撑柱限制,其下边沿由嵌入长槽限制,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拼装板安装强度的技术效果;在拼装板与混凝土地基的夹角处设置防水沿,有效防止液态水由拼装板与混凝土地基的接缝处溢入建筑物内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房顶结构包括同时与多根支撑柱顶端固定的矩形框架以及设置于矩形框架内的多块光伏面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矩形框架同时与多根支撑柱顶端进行固定,从而通过矩形框架实现支撑柱顶端的相互限制,有效防止支撑柱发生歪斜,进一步提高墙面结构的结构强度;同时由光伏面板作为房顶结构的表面,从而赋予房顶结构光伏发电的功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各根所述支撑柱向内设置有竖直托板,所述矩形框架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夹持竖直托板的u形夹块,所述竖直托板为直角三角板,其一直角边与支撑柱固定,另一直角边与u形夹块螺栓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矩形框架通过u形夹块夹持竖直托板,从而完成矩形框架与支撑柱的连接,并通过螺栓加固u形夹块与竖直托板,进而确保矩形框架与支撑柱的连接强度;同时由于竖直托板的形状设置,使其自身形成类似于加强筋的结构,进一步提高矩形框架与支撑柱的连接强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矩形框架内设置有呈十字交叉状的纵横钢,所述纵横钢于矩形框架内形成有多个安装框,多块所述光伏面板分别安装于相应安装框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矩形框架内设置纵横杆,从而提高矩形框架的结构强度;将各个光伏面板分别独立安装于相应安装框内,从而为更换损坏的光伏面板提供便利。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框于光伏面板之下设置有隔热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隔热板隔绝外部热量,从而减少外界热量透过房顶结构进入建筑物内壁,有效避免建筑物内部温度过高的问题发生。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光伏面板边沿与安装框之间设置有防水垫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防水垫条提高光伏面板与安装框内壁的密封性,有效避免液态水由两者的接缝溢入,进而避免隔热板被雨水腐蚀。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混凝土地基作为建筑物底部结构,从而确保建筑物底部的硬度和平整度;通过支撑柱和埋入块,实现拼装板与混凝土地基的连接,从而确保墙体结构与地面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通过增设钢筋笼,加强埋入块的结构强度,并提高埋入块与支撑柱的连接强度;通过垫设枕木吸收振幅,进而赋予建筑物抗震功能;通过设置防水沿,避免液态水由混凝土地基与拼装板的接缝处溢入建筑物;通过矩形框架连接各根支撑柱的顶端,进一步提高墙面结构的结构强度;通过光伏面板作为房顶结构的表面,从而赋予房顶结构光伏发电的功能;通过增设纵横钢提高矩形框架的结构强度;通过独立安装光伏面板,从而为更换光伏面板提供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支撑柱与混凝土地基的配合示意图,该附图进行有截断处理,且后浇区内尚未注入混凝土。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埋入块与埋坑的配合关系;

图4为本发明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该附图进行有截断处理,且埋入块尚未与支撑柱浇筑连接;

图5为本发明隐藏房顶结构的示意图,主要表示墙面结构;

图6为图5的b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拼装板与支撑柱的配合关系;

图7为本发明安装有一块拼装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c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拼装板下边沿与混凝土地基的配合关系;

图9为本发明房顶结构下表面的结构示意图,该附图进行有截断处理;

图10为本发明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该附图进行有截断处理;

图11为图9的d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u形夹块的结构;

图12为本发明房顶结构上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e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光伏面板与安装框的配合关系。

附图说明:1、混凝土地基;21、支撑柱;22、拼装板;23、埋坑;24、埋入块;25、后浇区;251、减震枕木;26、钢筋笼;27、插条;271、插槽;28、嵌入长槽;29、防水沿;31、矩形框架;32、光伏面板;33、竖直托板;34、u形夹块;35、纵横钢;36、安装框;37、隔热板;38、防水垫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如图1、图2、图3所示,包括混凝土地基1、与混凝土地基1固定的墙面结构以及设置于墙面结构顶部的房顶结构,墙面结构包括多根支撑柱21以及插接固定于相邻支撑柱21之间的拼装板22,混凝土地基1于各个支撑柱21的安装位置成型有埋坑23,支撑柱21底端浇筑成型与埋坑23嵌合的埋入块24,埋入块24与埋坑23之间形成有后浇区25。

本实施例在实际装配时,在预定区域的地面上挖设地基坑,并在地基坑内注满混凝土后,测定各根支撑柱21的安装位置,并嵌入长宽高均大于埋入块24的木块,最后平整并养护混凝土,待混凝土硬化至一定程度后拔出木块,从而形成具有多个埋坑的混凝土地基1,进而确保建筑物底部的硬度和平整度;当完成混凝土地基1的浇筑后,对准埋入块24与埋坑23并竖直插入,完成支撑柱21的设立(此状态下埋入块24外表面与埋坑23内壁之间存有间距,埋入块24上表面与埋坑23上边沿存有间距,结合以上两个间距即为后浇区25),在后浇区25内注入混凝土,从而由混凝土填充后浇区25,消除埋入块24与埋坑23的间隙,进而确保埋入块24与混凝土地基1的连接强度;当完成支撑柱21的安装后,由上而下将各块拼装板22插入相邻支撑柱21之间,从而完成拼装板22的安装,最终完成墙面结构的设立;最后将房顶结构设置于墙面结构之上,即可完成建筑物的装配;综上所述,通过预制墙面结构和房顶结构,有效减少现场施工量,同时墙面结构通过支撑柱21底端的埋入块24,实现与混凝土地基1的连接,从而提高墙面结构与混凝土地基1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

支撑柱21通过埋入块24与混凝土地基1连接,因此埋入块24的自身强度,以及埋入块24与支撑柱的连接强度,将会直接影响墙面结构与混凝土地基1的连接强度,为此如图3、图4所示,支撑柱21与埋入块24的连接段焊接固定有钢筋笼26,埋入块24包裹于钢筋笼26与支撑柱21的底端,从而由钢筋笼26作为埋入块24的内芯,进而提高埋入块24的结构强度,同时支撑柱21通过钢筋笼26增加与埋入块24的连接结构,进而提高支撑柱21与埋入块24的连接强度。

为确保支撑柱21的竖直度,如图2、图3所示,埋坑23与埋入块24均为矩形,从而埋坑23具有水平的底面,埋入块24具有水平的下表面,进而确保支撑柱21通过埋入块24设立于混凝土地基1上时的竖直度;埋入块24下表面与埋坑23底面之间垫设有减震枕木251,从而由减震枕木251进一步垫平埋坑23的底面,从而降低埋入块24下表面、埋坑23底面的水平度要求,降低施工难度;埋坑23四侧内壁与埋入块24四侧外壁之间分别垫设减震枕木251,从而由减震枕木251对埋入块24进行限制,有效避免后浇区25的混凝土在硬化的过程中,支撑柱21发生歪斜;结合以上三点,最终达到确保支撑柱21竖直度的技术效果,同时由于减震枕木251具备吸收振幅的功能,降低混凝土地基1传递到支撑柱21的震动,进而赋予建筑物一定的抗震能力。

拼装板22通过如下方式插接于相邻支撑柱21之间,如图5、图6所示,相邻支撑柱21相对面分别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插槽271,拼装板22两侧分别一体成型有与相应插槽271插接配合的插条27,从而由插条27与插槽271的插接配合,实现拼装板22插接于相邻支撑柱21之间的技术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拼装板22与支撑柱21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中拼装板22完成插接后,设置有螺栓加固拼装板22与支撑柱21。

为避免液态水由混凝土地基1与拼装板22的接缝处溢入建筑物,如图7、图8所示,混凝土地基1上表面于相邻埋坑23之间开设有嵌入长槽28,拼装板22完成安装后其下边沿间隙嵌合于嵌入长槽28内,并在拼装板22与混凝土地基1的夹角处浇筑混凝土形成有防水沿29,从而由防水沿29消除混凝土地基1与拼装板22的间隙,进而防止液态水由混凝土地基1与拼装板22的接缝处溢入建筑物;需要说明的是,回到图6,本实施例中插槽271的内壁设置有橡胶垫条(图中未标注),防水垫条紧密贴合于插条27表面,从而由橡胶垫条消除拼装板22与支撑柱21的间隙,进而防止液态水由支撑柱21与拼装板22的间隙溢入建筑物。

为提高支撑柱21的抗弯曲能力,回到图1,房顶结构包括同时与多根支撑柱21顶端固定的矩形框架31以及设置于矩形框架31内的多块光伏面板32,从而通过矩形框架31连接各根支撑柱21的顶端,进而实现支撑柱21的相互进行限制,有效提高支撑柱21的抗弯曲能力;同时,采用光伏面板32作为房顶结构的表面,从而赋予房顶结构光伏发电的功能。

矩形框架31通过如下方式与支撑柱21固定,如图9、图10、图11各根支撑柱21向内设置有竖直托板33,矩形框架31下表面螺栓固定有用于夹持竖直托板33的u形夹块34,竖直托板33为直角三角板,其两个直角边分别与支撑柱21、u形夹块34螺栓固定;矩形框架31通过u形夹块34夹持竖直托板33,从而完成矩形框架31与支撑柱21的连接,并通过螺栓加固u形夹块34与竖直托板33,进而确保矩形框架31与支撑柱21的连接强度;同时由于竖直托板33的形状设置,使其自身形成类似于加强筋的结构,进一步提高矩形框架31与支撑柱21的连接强度。

光伏面板32通过如下方式安装于矩形框架31内,如图12、图13所示,矩形框架31内焊接固定有呈十字交叉状的纵横钢35,纵横钢35于矩形框架31内形成有多个安装框36,多块光伏面板32分别嵌合于相应安装框36内,从而实现多块光伏面板32的独立安装,进而为更换损坏的光伏面板提供便利。

在实际运用中发现,由于采用光伏面板32作为房顶结构的表面,存在房顶结构过于单薄,隔热性过差的问题,如图12、图13所示,安装框36于光伏面板32之下卡接并胶固有隔热板37,从而由隔热板37隔离房顶结构的内外空间,一方面减缓炎热季节热量进入建筑物内部,另一方减缓寒冷季节建筑物内部的热量溢散出去;由于隔热板37与安装框36形成有一个凹陷部位,当雨水进入这个凹陷部位内时,将会长时间滞留于其中,将会腐蚀隔热板37,为此光伏面板32边沿与安装框36之间设置有防水垫条38,防水垫条38可以为玻璃胶,从而由防水垫条38消除光伏面板32与安装框36的间隙,进而避免雨水溢入。

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