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筑物顶面绿化的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94509发布日期:2019-04-03 04:15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建筑物顶面绿化的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物顶面绿化的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屋顶绿化国际上的通俗定义是一切脱离了地气的种植技术,它的涵盖面不单单是屋顶种植,还包括露台、天台、阳台、墙体、地下车库顶部、立交桥等一切不与地面、自然、土壤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特殊空间的绿化。现有的建筑物顶面通常仅设置有混凝土层,在炎热的夏天,混凝士层不具备隔热功能,导致外界高温传导至室内,造成室内温度升高。

对此cn205976246u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物顶面绿化的建筑结构,该建筑结构包括位于建筑顶面的混凝土结构层、位于该混凝土结构层上方的防火材料层、位于该防火材料层上方的防水材料层、位于该防水材料层,上方的蓄水层、位于该蓄水层上方的隔网层、以及位于该隔网层上方的土壤层,该混凝土结构层内设有钢支架,该隔网层底面设有支撑该隔网层的钢柱,该钢柱底端与该钢支架固定连接、并从该混凝士结构层表面穿出,该钢柱穿过该防火材料层、防水材料层及蓄水层后与该隔网层固定连接,该建筑结构还包括从该土壤层表面插入至该蓄水层内的喷水支架,该喷水支架顶端设有喷水装置,该喷水支架内设有连通该喷水装置与该蓄水层的水管,该水管中部设有水泵。

但是上述方案存在以下缺陷:

1、在防水材料层上端直接设有相应的蓄水层进行相应的蓄水并进行相应的灌溉,容易给顶面的混凝土结构带来相应的安全风险,相应的设计不合理;

2、缺乏对植物根茎的处理措施,容易使得相应的植物根茎对相应的防水层以及顶面混凝土结构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物顶面绿化的建筑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建筑物顶面绿化的建筑结构,包括顶面混凝土结构层、隔温防火层、防水层、防水保护层、隔根层、蓄水层、排水层、隔网层与土壤层,所述顶面混凝土结构层左右两端砌接有护板,所述顶面混凝土结构层上端铺设有隔温防火层,所述隔温防火层上端铺设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里侧两端砌接有隔板,所述隔板里侧底端铺设有防水保护层,所述防水保护层上端铺设有隔根层,所述隔根层上端铺设有蓄水层,所述蓄水层上端铺设有排水层,所述排水层上端铺设有隔网层,所述隔网层上端铺设有土壤层,所述土壤层里侧埋设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两端与固定管对接相连,所述固定管与水泵的输出端对接相连,所述水泵的输入端通过连管与蓄水箱边侧的出水管对接相连,所述输送管上端通过二通转接头对接有水管,所述水管的顶端套接有喷头。

优选的,所述护板与里侧的隔板之间形成相应的边槽,所述排水层对应隔板上等距离留设有通孔,所述通孔里侧嵌接有滤网。

优选的,所述蓄水箱顶端留设有开口,所述开口边侧焊接有漏斗,所述蓄水箱里侧上端安设有进水管,所述蓄水箱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隔温防火层上层是由厚度不低于5mm的高硅氧纤维材料制成,所述隔热防火层下层为厚度不低于5mm的阻隔性隔热保温涂料。

优选的,所述防水层是由聚酯胎防水卷材粘接叠加而成且防水层的厚度不低于6mm,所述防水保护层上层为10mm的高密度聚乙烯卷材,下层为3mm的橡胶涂覆层。

优选的,所述隔根层采用厚度不低于8mm的玻璃丝布搭接而成,所述蓄水层上层铺设厚度不低于8mm的蓄水陶土,下层为厚度不低于10mm的酚醛塑料发泡物。

优选的,所述排水层为密集铺设的鹅卵石且相应鹅卵石的粒径低于3mm。

优选的,所述隔网层是由尼龙材质制成且在隔网层上端铺设有隔土层,所述隔土层是由厚度不低于3mm的土工布制成。

优选的,所述输送管的截面直径与上端的水管截面直径相同,所述水管等距离安设在输送管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该发明通过相应的蓄水层、防水保护层排水层、隔板、通孔与蓄水箱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对相应的雨水进行相应的收集利用节约水资源,同时能够有效的对过多的水体进行排出,避免给底端的防水保护层以及顶面混凝土结构层上的隔温防火层以及防水层带来相应的影响,同时相应的隔根层的设计能够有效的防止植物的根茎对建筑物以及相应的保护层带来相应的破坏,结构设计紧密合理,具有很强的创造性,适合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a方向蓄水箱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面混凝土结构层、2隔温防火层、3防水层、4护板、5防水保护层、6隔根层、7蓄水层、8排水层、9隔网层、10土壤层、11边槽、12隔板、13蓄水箱、14输送管、15水管、16喷头、17固定管、18水泵、19出水管、20进水管、21漏斗、22通孔、23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用于建筑物顶面绿化的建筑结构,包括顶面混凝土结构层1、隔温防火层2、防水层3、防水保护层5、隔根层6、蓄水层7、排水层8、隔网层9与土壤层10,所述顶面混凝土结构层1左右两端砌接有护板4,所述顶面混凝土结构层1上端铺设有隔温防火层2,所述隔温防火层2上端铺设有防水层3,所述防水层3里侧两端砌接有隔板12,所述隔板12里侧底端铺设有防水保护层5,所述防水保护层5上端铺设有隔根层6,所述隔根层6上端铺设有蓄水层7,所述蓄水层7上端铺设有排水层8,所述排水层8上端铺设有隔网层9,所述隔网层9上端铺设有土壤层10,所述土壤层10里侧埋设有输送管14,所述输送管14两端与固定管17对接相连,所述固定管17与水泵18的输出端对接相连,所述水泵18的输入端通过连管与蓄水箱13边侧的出水管19对接相连,所述输送管14上端通过二通转接头对接有水管15,所述水管15的顶端套接有喷头16。

具体的,所述护板4与里侧的隔板12之间形成相应的边槽11,所述排水层8对应隔板12上等距离留设有通孔22,便于将排水层8上的水体排出,所述通孔22里侧嵌接有滤网。

具体的,所述蓄水箱13顶端留设有开口23,所述开口23边侧焊接有漏斗21,便于在多雨季节对雨水进行相应的收集进行回收利用,节约水资源,所述蓄水箱13里侧上端安设有进水管20,便于相应的水体进入到蓄水箱13中,所述蓄水箱13对称设置。

具体的,所述隔温防火层2上层是由厚度不低于5mm的高硅氧纤维材料制成,所述隔热防火层2下层为厚度不低于5mm的阻隔性隔热保温涂料,具体为复合硅酸盐隔热保温涂料,相应的隔温防火效果好。

具体的,所述防水层3是由聚酯胎防水卷材粘接叠加而成且防水层3的厚度不低于6mm,为顶面混凝土结构1进行防护同时防止水体渗透,所述防水保护层5上层为10mm的高密度聚乙烯卷材,下层为3mm的橡胶涂覆层,为防水层3提供相应的保护,减少防水层3收到破坏的几率。

具体的,所述隔根层6采用厚度不低于8mm的玻璃丝布搭接而成,相应的韧性好,植物的根茎无法穿透,能够有效的阻挡植物的根茎进入建筑物的内部,同时防止植物的根茎对下端的防水层3以及防水保护层5的破坏,保证整体的安全性,所述蓄水层7上层铺设厚度不低于8mm的蓄水陶土,下层为厚度不低于10mm的酚醛塑料发泡物,便于在多雨季节或是在进行浇灌时的水体进行相应的吸收存储,为土壤层10上种植的绿植提供相应的水分,节省水资源。

具体的,所述排水层8为密集铺设的鹅卵石且相应鹅卵石的粒径低于3mm,在多雨季节时,相应蓄水层7中的水分饱和后多余的水体会渐渐的沉积在排水层8中,通过排水层8边侧的通孔22流向外侧的边槽11,再由边槽11排出,避免水体长时间沉积对底端的隔根层6、防水保护层5、防水层3带来相应的压力。

具体的,所述隔网层9是由尼龙材质制成且在隔网层9上端铺设有隔土层,所述隔土层是由厚度不低于3mm的土工布制成。

具体的,所述输送管14的截面直径与上端的水管15截面直径相同,所述水管15等距离安设在输送管14上,防止土壤层10中的土壤直接在水体的带动下直接沿隔板12边侧的通孔22直接流失进而给绿植的生长带来不便。

该发明在使用时,直接在土壤层10上种植或铺设相应的绿植,相应的水体通过进水管20进入到蓄水箱13之中,同时蓄水箱13顶端的开口23以及漏斗21设计便于对楼顶的雨水进行相应的蓄积,定期通过驱动水泵18抽取蓄水箱13中的水体,相应的水体通过输送管14经过上端的水管15最后沿上端的喷头16喷出对土壤层10上的绿植进行相应的灌溉,相应多余的水体在经过隔网层9以及相应的隔土层,有隔网层9以及隔土层对相应的土壤进行拦截后沿排水层8进入到蓄水层7当中,多余相应的水体进行相应的存储,便于持续对土壤层10上的绿植提供相应的水分,过多的水体沿上端排水层8边侧的通孔22流向边侧的边槽11排出,在对水体进行存储的同时避免相应的沉积给下端的防水保护层5带来相应的压力,避免出现渗透的情况,同时隔根层6的设置能够有效的防止植物的根茎对底端的保护层进行相应的破坏,防水保护层5对顶面混凝土结构层1上的防水层3提供相应的保护,增加相应的安全性,易于维护,安全性强,便于改善城市环境、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结构设计紧密合理,具有相应的创造性,适合推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