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转动料斗的混凝土泵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4705发布日期:2019-06-19 02:17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转动料斗的混凝土泵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转动料斗的混凝土泵车。



背景技术:

混凝土泵车是利用压力将混凝土沿管道连续输送的机械。如图1所示,混凝土泵车由料斗A3、泵体A2、输送管A4、机械臂A5和车体A1组成。泵体A2固定在车体A1底盘A11上,其包括用于进料的进料口A21以及用于出料的出料口A22,混凝土物料从进料口A21进入,从出料口A22送出。料斗A3固定在泵体A2上,且料斗A3的出口与泵体A2的进料口A21连通,用于将混凝土倾倒进入泵体A2。输送管A4一端与泵体A2的出料口A22连通,另一端延伸到施工处,用于将泵体A2排出的混凝土输送到施工处。机械臂A5固定在车体A1底盘A11上,其上各处与输送管A4固定,用于将输送管A4的输出口延伸至施工处。

上述技术方案,为常见的混凝土泵车,由于其料斗固定于泵体上,料斗的出口直接与泵体相连通,当从料斗处倾倒混凝土时,需要从料斗上方将混凝土倒入料斗,故而需要将混凝土物料抬升后倒入料斗,不够方便。

为此,亟需一种带转动料斗的混凝土泵车,该混凝土泵车具有转动料斗,使得操作人员能够从车尾直接倾倒混凝土,避免了抬升混凝土的步骤,进料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转动料斗的混凝土泵车,该混凝土泵车的料斗可以转动,使得操作人员能够从车尾直接倾倒混凝土,避免了抬升混凝土的步骤,进料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带转动料斗的混凝土泵车,包括车体、固定在车体上的泵体、安装在泵体上的料斗装置、用于输送混凝土的输送管以及用于引导输送管的出口至施工处的机械臂;所述料斗装置包括固定在泵体上的固定箱、 用于倾倒混凝土的斗体、 用于驱动斗体转动的传动部以及用于驱动传动部的驱动部;所述斗体相对的两侧壁固定有用于转动斗体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远离斗体的一端与固定箱侧壁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倾倒混凝土物料时,传动部驱动斗体转动,使得斗体开口向外倾斜,此时将混凝土物料从斗体开口倒入即可完成混凝土泵车的进料;该转动斗体的设置避免了先抬升混凝土再从斗体上方将混凝土倾倒斗体内的步骤,方便了操作人员倾倒混凝土物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轴远离斗体的一端穿过固定箱侧壁;所述传动部包括中部与转动轴位于固定箱内的一端固定的大锥齿轮、与大锥齿轮啮合的小锥齿轮以及竖直穿过小锥齿轮并与之固定的传动轴;所述大锥齿轮的齿数数倍于小锥齿轮;所述传动轴与固定箱内底面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传动轴转动时,小锥齿轮转动,带动大锥齿轮转动,使得转动轴转动,从而使得斗体转动;由于大锥齿轮的齿数数倍于小锥齿轮的齿数,使得驱动小锥齿轮带动大锥齿轮的扭矩小于直接驱动转动轴的扭矩,起到减速增扭的效果,从而降低了驱动斗体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部包括套设于传动轴并与之固定的蜗轮、与蜗轮啮合的蜗杆、固定于固定箱内的用于驱动蜗杆转动的电机;所述蜗杆与固定箱内壁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电机工作时,蜗杆转动,带动蜗轮转动,使得传动轴转动,从而驱动了传动部转动;由于蜗杆蜗杆具有自锁能力,故只能通过驱动蜗杆使得蜗轮转动,从而使得斗体转动,而在蜗杆静止时,蜗轮无法转动,避免了斗体由于自重而翻动,提高了使用料斗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泵体上固定有限制斗体过度翻转的背板,所述背板上固定有防护绳,所述防护绳与斗体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斗体失控向背板翻转时,背板阻碍了斗体继续转动;当斗体失控向远离背板的方向翻转时,防护绳拉动斗体,阻碍了斗体继续转动;该背板和防护绳的设置,限制了斗体在一定角度内转动,避免了斗体失控翻转误伤操作人员,提高了混凝土泵车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背板上还固定有始终收紧的防护弹簧,所述防护弹簧远离背板的一端与斗体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斗体向远离背板的方向翻转时,防护弹簧伸张,使得防护弹簧对斗体具有拉动的作用,减缓了斗体转动的速度,防止因斗体失控翻转过快而导致误伤操作人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斗体内设置有防止外界雨水进入的防雨部,所述防雨部包括水平设置的偏心翻盖以及水平设置于斗体内且两端与斗体内壁固定的偏心轴;所述偏心轴穿过偏心翻盖并与之转动连接,且偏心轴的轴线与偏心翻盖的竖直中心线相交并位于偏心翻盖的重心之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斗体未转动时,偏心翻盖由于其自身重力作用保持水平,将斗体的开口封闭,防止了雨水从斗体开口进入,从而避免了雨水影响斗体内混凝土的使用;而当斗体转动时,偏心翻盖继续保持水平,此时偏心翻盖与斗体开口产生缝隙,从而使得混凝土物料从该缝隙进入斗体,避免了偏心翻板影响斗体进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斗体底部固定有导向斗体内混凝土流出的出口管;所述泵体设有导向混凝土进入泵体的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和出口管之间固定有输送混凝土的软管;所述软管具有伸缩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斗体转动时,软管伸缩,此时从斗体出口管排出的混凝土依次经过软管和进料口进入泵体;该软管的设置避免了斗体的转动影响混凝土向泵体的输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口管外壁开设有环形槽,所述软管一端套设于出口管上并覆盖环形槽,另一端的外壁与泵体进料口内壁固定;所述环形槽上套设有将软管压紧并可以调节自身内径的卡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卡箍调紧时,软管与出口管固定牢固且连通,使得斗体内的混凝土能够顺利经过软管输送到泵体;而当混凝土在软管内堵塞时,调节卡箍至松弛,使得软管从出口管脱离,便于操作人员疏通软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当倾倒混凝土物料时,传动部驱动斗体转动,使得斗体开口向外倾斜,此时将混凝土物料从斗体开口倒入即可完成混凝土泵车的进料;该转动斗体的设置避免了先抬升混凝土再从斗体上方将混凝土倾倒斗体内的步骤,方便了操作人员倾倒混凝土物料;

2、由于蜗杆蜗杆具有自锁能力,故只能通过驱动蜗杆使得蜗轮转动,从而使得斗体转动,而在蜗杆静止时,蜗轮无法转动,避免了斗体由于自重而翻动,提高了使用料斗的安全性;

3、当混凝土在软管内堵塞时,调节卡箍至松弛,使得软管从出口管脱离,便于操作人员疏通软管。

附图说明

图1是普通混凝土泵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料斗装置驱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斗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A1、车体;A11、底盘;A2、泵体;A21、进料口;A22、出料口;A3、料斗;A4、输送管;A5、机械臂;A6、料斗装置;1、固定箱;2、斗体;21、转动轴;3、传动部;31、大锥齿轮;32、小锥齿轮;33、传动轴;4、驱动部;41、蜗轮;42、蜗杆;43、固定板;44、电机;5、防护部;51、背板;52、防护绳;53、防护弹簧;6、防雨部;61、偏心翻盖;62、偏心轴;7、出料部;71、出口管;711、环形槽;72、软管;73、卡箍;731、缺口;732、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带转动料斗的混凝土泵车,是在常用混凝土泵车上的改进,改进点在于料斗装置A6,故而对于料斗装置A6以外的部分进行简要说明。

如图2所示,一种带转动料斗的混凝土泵车,包括车体A1、 泵体A2、料斗装置A6、输送管A4以及机械臂A5。车体A1为装载工具,其上设有底盘A11,用于混凝土泵车除车体A1外的其他部件。泵体A2为长方体结构,其上表面固定有进料口A21,其侧壁固定有出料口A22。混凝土从进料口A21(见图3),进入泵体A2,然后从出料口A22输送出。泵体A2固定在底盘A11尾部,用于为混凝土的输送提供驱动力。输送管A4为管状,其一端与泵体A2出料口A22连通,用于输送从泵体A2泵送出的混凝土。机械臂A5固定在底盘A11远离泵体A2的一端,用于引导输送管A4出口至施工处。

如图3所示,料斗装置A6(见图2)包括固定箱1、斗体2、传动部3和驱动部4。固定箱1为长方体结构,内部中空,其底面与泵体A2上表面固定。固定箱1有两个,对称设置,其对称面平行于车体A1(见图2)长度方向。斗体2为梯形台结构,内部中空,其竖直截面为倒置的直角梯形,且斗体2上表面开口,方便倾倒混凝土进入斗体2内。斗体2设置于固定箱1之间,且其两侧梯形的外壁上分别固定有两根转动轴21。两根转动轴21的轴线重合,且两根转动轴21均与固定箱1靠近斗体2的外侧壁转动连接,使得斗体2在固定箱1之间转动。此外,其中一根转动轴21的远离斗体2的一端穿过固定箱1并位于固定箱1内,用于与传动部3连接。

如图3所示,传动部3包括大锥齿轮31、小锥齿轮32和传动轴33。大锥齿轮31套设于转动轴21位于固定箱1内的一端上并与转动轴21固定。小锥齿轮32水平设置,并与大锥齿轮31啮合。传动轴33竖直设置,其上端穿过小锥齿轮32的中部并与之固定,其下端固定箱1内底面转动连接。当传动轴33转动时,带动小锥齿轮32转动,此时大锥齿轮31转动,带动转动轴21转动,从而使得斗体2转动。此外,大锥齿轮31的齿数数倍于小锥齿轮32的齿数,使得驱动传动轴33所需的扭矩小于直接驱动转动轴21的扭矩。

如图3所示,驱动部4包括蜗轮41、蜗杆42、固定板43和电机44。蜗轮41水平设置,套设于传动轴33下端并与之固定。固定板43为长方体板状结构,竖直设置,其底面与固定箱1内底面固定。蜗杆42水平设置,其一端与固定箱1内侧壁转动连接,另一端穿过固定板43侧壁并与之转动连接。蜗杆42与蜗轮41啮合,使得蜗杆42转动时,蜗轮41转动。电机44设置于固定板43远离蜗杆42的一侧,且电机44与固定箱1内底面固定。电机44的输出轴与蜗杆42靠近固定板43的一端固定,使得电机44工作驱动了蜗杆42转动。

如图4所示,料斗装置A6(见图2)还包括防护部5、防雨部6和出料部7。防护部5包括背板51、防护绳52和防护弹簧53。背板51为截面呈矩形的板状结构,竖直设置于泵体A2一端,其底面与泵体A2上表面固定,防止了斗体2向背板51翻转。防护绳52为高强度拉绳,其一端与背板51固定,另一端与斗体2靠近背板51的侧面固定,避免了斗体2向远离背板51的方向过度翻转。防护弹簧53水平设置,其一端与背板51固定,另一端与斗体2靠近背板51的侧面固定,起到减缓斗体2失控翻转速度的作用。

如图4所示,防雨部6包括偏心翻盖61和偏心轴62。偏心翻盖61为矩形板状结构,水平设置于斗体2开口处,且其四周侧壁与斗体2四周内侧壁相抵。偏心轴62为截面呈圆形的柱状结构,其穿过偏心翻盖61并与之转动连接,且偏心轴62垂直于斗体2的梯形侧壁。偏心轴62两端与斗体2内壁固定,且其轴线与偏心翻盖61的竖直中心线相交并位于偏心翻盖61重心之上。当斗体2为转动时,偏心翻盖61将斗体2封闭,阻碍了雨水从斗体2开口处进入斗体2内。而当斗体2转动后,偏心翻盖61仍保持水平,斗体2的倾斜内壁与偏心翻盖61之间形槽缝隙,使得混凝土经过该缝隙进入到斗体2内,避免了偏心翻盖61影响斗体2进料。

如图5所示,出料部7包括出口管71、软管72和卡箍73。出口管71为圆形管状结构,竖直设置,其上端与斗体2底面固定并连通,用于排放混凝土。软管72为圆形管状结构,其材质为橡胶。软管72竖直设置,其上端套设于出口管71上,且软管72内壁与出口管71外壁贴紧。软管72的下端延伸进泵体A2的进料口A21内,且其外壁与进料口A21内壁固定,使得从出口管71排出的混凝土经过软管72和进料口A21进入到泵体A2内。此外,出口管71外壁开设有环形槽711,环形槽711的水平截面为圆形,其竖直截面为矩形,且出口管71的轴线经过环形槽711水平截面的圆心。卡箍73为圆环状结构,水平套设于出口管71上并将软管72压入环形槽711,使得软管72与出口管71连接牢固。卡箍73的圆环上开设有缺口731,缺口731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块732,且固定块732与卡箍73的外侧壁固定。固定块73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当螺栓拧紧时,固定块732之间的距离变小,此时卡箍73的缺口731变小,使得卡箍73内径变小,从而将软管72与出口管71压紧。而当螺栓拧松时,固定块732之间的距离变大,卡箍73的缺口731变大,使得卡箍73的内径变大,使得卡箍73不再压紧软管72,此时软管72仅套设于出口管71上,方便了操作人员疏通软管72。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电机44工作驱动了蜗杆42转动,使得蜗轮41带动传动轴33转动,从而使得小锥齿轮32转动,带动大锥齿轮31转动,驱动了转动轴21转动,从而使得斗体2转动。当斗体2转动后,混凝土从斗体2开口进入斗体2,再经软管72输送至泵体A2,避免了先抬升混凝土再从斗体2上方将混凝土倾倒斗体2内的步骤,方便了操作人员倾倒混凝土物料。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