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浇筑的支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45374发布日期:2019-10-12 23:35阅读:1245来源:国知局
大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浇筑的支模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浇筑的支模系统,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斜屋面支模工艺如单面支模和双面支模工艺,都只能满足坡度小于45度的屋面。对于坡度大于45度的大坡度斜屋面,若采用传统的双面支模方式,会出现上层模板支撑加固困难、浇筑过程无法保证完全密实、涨模、麻面等现象,既消耗人工和材料,又延长了施工工期,且浇筑质量无法保证。若采用单面支模,会导致混凝土向下流淌,无法浇筑的情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浇筑的支模系统,解决了大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浇筑施工中采用传统施工方式存在的涨模、麻面、不密实、施工效率低等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浇筑的支模系统,包括:

内模板,通过满堂撑固定,所述内模板与待浇筑的大坡度斜屋面具有相同坡度;

若干排支撑钢筋,所述支撑钢筋与大坡度斜屋面垂直设置,底部焊接在大坡度斜屋面的屋面钢筋上,顶部高出屋面钢筋的上层钢筋;

阻拦板,固定在高出屋面钢筋部分的支撑钢筋上,并横跨同一排的支撑钢筋,阻拦板的底部与内模板平行。

进一步,上下相邻的两排支撑钢筋的距离为450mm~500mm。

进一步,大坡度斜屋面底部与墙柱结构搭接,所述墙柱结构浇筑时设置墙柱外侧模板和墙柱内侧模板,大坡度斜屋面的所述内模板与所述墙柱内侧模板拼接,所述屋面钢筋与所述墙柱钢筋固定连接,且所述墙柱外侧模板高出所述内模板至少5cm。

进一步,所述阻拦板下沿与所述屋面钢筋的上层钢筋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屋面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进一步,所述支撑钢筋高出屋面钢筋的上层钢筋15cm~20cm。

进一步,所述支撑钢筋从斜屋面下沿的起坡点开始,向上15cm设置第一排所述支撑钢筋,之后每间隔45cm设置一排所述支撑钢筋。

进一步,两个大坡度斜屋面相连接的阴角处设置三角形木方,并在三角形木方上表面设置若干与屋面钢筋固定连接的压筋。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浇筑的支模系统,内模板通过满堂撑支撑,在屋面钢筋上方设置支撑钢筋和阻拦板,并控制阻拦板与屋面钢筋的上层钢筋之间的间距,使混凝土从阻拦板与内模板之间的间隙向下流淌,可以控制混凝土向下流淌的流速和单位流量,从而控制浇筑段混凝土的厚度,通过阻拦板作为分界点可以实现大坡度斜屋面的分段浇筑,兼顾了浇筑质量和施工速度;另外,相对于双面支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模系统只需支设内模板,省去了外模板的支设,也避免了涨模、麻面、不密实等情形,施工速度快、效率高、质量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大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浇筑的支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支撑钢筋与阻拦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标号如下:

10-满堂撑;11-斜撑;21-墙柱内侧模板;22-墙柱外侧模板;23-对拉螺栓;24-墙柱钢筋;31-内模板;32-屋面钢筋;33-支撑钢筋;34-阻拦板;35-三角形木方;36-压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浇筑的支模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结合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浇筑方法,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该浇筑方法作进一步描述。该浇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进行大坡度斜屋面的内模板31的支设施工,绑扎大坡度斜屋面的屋面钢筋32。

本实施例中,大坡度斜屋面采用单面支模工艺,因此仅涉及到内模板31的支设。如图1所示,采用满堂撑10支撑内模板31,且根据大坡度斜屋面的具体坡度增设斜撑11,斜撑11与大坡度斜屋面之间的角度控制在80°~100°,有利于将内模板31上的作用力传递至斜撑11上,使斜撑11近似纯受压状态,更好地发挥细长杆件抗压不抗弯的力学特性。内模板31的具体结构采用现有技术即可,如包括面板、纵横背板,并通过连接件与满堂撑10固定连接等。

步骤二:在大坡度斜屋面的屋面钢筋32上焊接若干排支撑钢筋33,使支撑钢筋33与大坡度斜屋面垂直设置,设置阻拦板34并使阻拦板34横跨同一排的支撑钢筋33。

优选为,支撑钢筋33高出屋面钢筋32的上层钢筋15cm~20cm。其中,阻拦板34为长方体木方,当然也可以采用方形钢管。

优选为,相邻两排支撑钢筋33之间的间距d为45cm~50cm。

作为举例,从斜屋面下沿的起坡点开始,向上15cm设置第一排支撑钢筋33,之后每间隔45cm设置一排支撑钢筋33,同一排相邻两根支撑钢筋33的间距为90cm。

步骤三:以阻拦板34为界,将大坡度斜屋面分为若干段,由下而上分段浇筑混凝土;每一段混凝土均从阻拦板34上口下料,并在阻拦板34上口处用振捣棒振捣配合下料;在前一段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后一段混凝土。

低塌落度的混凝土可以减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淌的速度,但混凝土的塌落度也不宜太小,优选为,大坡度斜屋面的混凝土的坍落度为90mm~110mm。

设置阻拦板34并控制阻拦板34与屋面钢筋32的上层钢筋之间的间距,使混凝土从阻拦板34与内模板31之间的间隙向下流淌,可以控制混凝土向下流淌的流速和单位流量,从而控制浇筑段混凝土的厚度。优选为,阻拦板34下沿与屋面钢筋32上层钢筋之间的间距等于屋面钢筋32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也就是说,阻拦板34与内模板31之间的距离,等于斜屋面待浇筑混凝土的厚度,阻拦板34下沿可以作为混凝土浇筑的控制标高,同时能保证阻拦板34处的混凝土厚度满足浇筑要求。

每一段混凝土均从阻拦板34上口下料,比如,浇筑第一排支撑钢筋33和第二排支撑钢筋33之间的混凝土时,混凝土下料口位于第二排支撑钢筋33的阻拦板34的上方,从而使阻拦板34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在阻拦板34与混凝土出料口之间设置35型、25型振捣棒配合振捣,控制混凝土向下流淌的速度,使混凝凝土由上往下流淌并灌满阻拦板34以下浇筑区域。

由于斜屋面坡度较大,每一次混凝土的浇筑高度不宜过高,优选为,每一次混凝土的浇筑高度(沿与斜屋面平行方向进行测量的高度)为d~2d,其中d为相邻两排支撑钢筋33之间的间距。即当d为45cm,浇筑高度为45cm~90cm,当浇筑高度为90cm时即为两个阻拦板34间距的两倍,也就是,每相邻两个阻拦板34中有一个为混凝土分段的分界点。

在施工过程中,需注意控制混凝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在混凝土初凝之前采用平板振捣棒压平,在混凝土终凝前用刮板收面。另外,在前一段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后一段混凝土,使两次浇筑的混凝土自然衔接。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大坡度斜屋面底部与墙柱结构搭接,所述墙柱结构浇筑时设置墙柱外侧模板22和墙柱内侧模板21,大坡度斜屋面的内模板31与所述墙柱内侧模板21拼接,屋面钢筋32与墙柱钢筋33固定连接,且墙柱外侧模板22高出内模板31至少5cm。墙柱结构的墙柱外侧模板22和墙柱内侧模板21可采用对拉螺栓23固定。

斜屋面的屋脊两端对称浇筑。在斜屋面采用两个连续的斜屋面时,优选为,两个大坡度斜屋面相连接的阴角处设置三角形木方35,并在三角形木方35上表面设置若干与屋面钢筋32固定连接的压筋36,防止三角形木方35上浮。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浇筑的支模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该支模系统包括:

内模板31,通过满堂撑10固定,所述内模板31与待浇筑的大坡度斜屋面具有相同坡度;

若干排支撑钢筋33,所述支撑钢筋33与大坡度斜屋面垂直设置,底部焊接在大坡度斜屋面的屋面钢筋32上,顶部高出屋面钢筋32的上层钢筋;

阻拦板34,固定在高出屋面钢筋32部分的支撑钢筋33上,并横跨同一排的支撑钢筋33,阻拦板34的底部与内模板31平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模系统,内模板31通过满堂撑10支撑,在屋面钢筋32上方设置支撑钢筋33和阻拦板34,并控制阻拦板34与屋面钢筋32的上层钢筋之间的间距,使混凝土从阻拦板34与内模板31之间的间隙向下流淌,可以控制混凝土向下流淌的流速和单位流量,从而控制浇筑段混凝土的厚度,通过阻拦板34作为分界点可以实现大坡度斜屋面的分段浇筑,兼顾了浇筑质量和施工速度。另外,相对于双面支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模系统只需支设内模板31,省去了外模板的支设,也避免了涨模、麻面、不密实等情形,施工速度快、效率高、质量好。

如图1所示,采用满堂撑10支撑内模板31,且根据大坡度斜屋面的具体坡度增设斜撑11,斜撑11与大坡度斜屋面之间的角度控制在80°~100°,有利于将内模板31上的作用力传递至斜撑11上,使斜撑11近似纯受压状态,更好地发挥细长杆件抗压不抗弯的力学特性。内模板31的具体结构采用现有技术即可,如包括面板、纵横背板,并通过连接件与满堂撑10固定连接等。

优选为,阻拦板34为长方体木方或方形钢管。

低塌落度的混凝土可以减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淌的速度,但混凝土的塌落度也不宜太小,优选为,大坡度斜屋面的混凝土的坍落度为90mm~110mm。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支撑钢筋33高出屋面钢筋32的上层钢筋15cm~20cm。进一步,相邻两排支撑钢筋33之间的间距d为45cm~50cm,间距过小会导致混凝土分段过多,将影响浇筑速度,间距过大将导致每一段的底部的混凝土,不利于混凝土收面施工。

优选为,阻拦板34下沿与屋面钢筋32上层钢筋之间的间距等于屋面钢筋32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也就是说,阻拦板34与内模板31之间的距离,等于斜屋面待浇筑混凝土的厚度,阻拦板34下沿可以作为混凝土浇筑的控制标高,同时能保证阻拦板34处的混凝土厚度满足浇筑要求。

作为举例,支撑钢筋33从斜屋面下沿的起坡点开始,向上15cm设置第一排支撑钢筋33,之后每间隔45cm设置一排支撑钢筋33,同一排相邻两根支撑钢筋33的间距为90cm。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大坡度斜屋面底部与墙柱结构搭接,所述墙柱结构浇筑时设置墙柱外侧模板22和墙柱内侧模板21,大坡度斜屋面的内模板31与所述墙柱内侧模板21拼接,屋面钢筋32与墙柱钢筋33固定连接,且墙柱外侧模板22高出内模板31至少5cm。墙柱结构的墙柱外侧模板22和墙柱内侧模板21可采用对拉螺栓23固定。

斜屋面的屋脊两端对称浇筑。在斜屋面采用两个连续的斜屋面时,优选为,两个大坡度斜屋面相连接的阴角处设置三角形木方35,并在三角形木方35上表面设置若干与屋面钢筋32固定连接的压筋36。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