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箱型梁重叠式U型竖向预应力筋锚固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64733发布日期:2019-08-07 01:07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箱型梁重叠式U型竖向预应力筋锚固体系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箱型梁重叠式U型竖向预应力筋锚固体系。



背景技术:

目前,预应力筋通常采用精轧螺纹钢筋,预应力筋的设置能显著地减少或消除主拉应力。但预应力筋太短,即使采用超张位或反复多次张拉仍难以建立有效的预应力。预应力不足,使得腹板纵向整体性和抗剪能力差,进而对建筑结构造成较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箱型梁重叠式U型竖向预应力筋锚固体系,其目的是通过不同的结构设计,增加预应力筋的长度,进而提高腹板纵向整体性和抗剪能力,防止因预应力不足而对结构造成较大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箱型梁重叠式U型竖向预应力筋锚固体系,包括锚垫板、预应力筋和若干组U型预应力筋通道,所述U型预应力筋通道开设在腹板上,每组U型预应力筋通道由两个U型预应力筋通道组成;所述锚垫板设置在腹板的顶部,锚垫板上开设通孔,通孔与U型预应力筋通道的通道孔一一对应;所述预应力筋的一端从U型预应力筋通道的一端穿入,从U型预应力筋通道的另一端穿出,预应力筋的两端均伸出U型预应力筋通道,且预应力筋的两伸出段分别套设锚垫板,预应力筋的两伸出段上还安装有锚固装置,所述锚固装置将锚垫板压紧在腹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U型预应力筋通道的通道口均开设在腹板的顶部。

进一步地,每组U型预应力筋通道的底部部分重叠。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大小与预应力筋的直径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锚垫板上通孔的正下方设置有螺旋筋。

进一步地,所述锚垫板上浇筑有混凝土层。

进一步地,所述预应力筋为钢铰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包括锚垫板、预应力筋和若干组U型预应力筋通道,所述U型预应力筋通道开设在腹板上,每组U型预应力筋通道由两个U型预应力筋通道组成;所述锚垫板设置在腹板的顶部,锚垫板上开设通孔,通孔与U型预应力筋通道的通道孔一一对应;所述预应力筋的一端从U型预应力筋通道的一端穿入,从U型预应力筋通道的另一端穿出,预应力筋的两端均伸出U型预应力筋通道,且预应力筋的两伸出段分别套设锚垫板,预应力筋的两伸出段上还安装有锚固装置,所述锚固装置将锚垫板压紧在腹板上。预应力筋通道为U型结构,这样可起到加长预应力筋的作用,进而提高腹板纵向整体性和抗剪能力,防止因预应力不足而对结构造成较大影响。

进一步地,每组U型预应力筋通道的底部部分重叠,这样预应力筋在穿过U型预应力筋通道时,也有部分预应力筋重叠,重叠式的布置能够减少或消除腹板的预应力空白区,提高腹板纵向整体性和抗剪能力。

进一步地,U型预应力筋通道的通道口均开设在腹板的顶部。因为传统的竖向预应力筋通道是上下贯通的,U型预应力筋通道可以从一端的灌浆孔灌浆,等浆液从另一端冒出后再停止灌浆,可以保证灌浆的密实性。因此,U型预应力筋通道的使用使得预应力筋张拉后的孔道灌浆质量得到保证,消除以往存在的灌浆不饱和的问题。

进一步地,锚垫板上通孔的正下方设置有螺旋筋,螺旋筋可以提高锚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防止锚下混凝土在张拉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局部破坏。

附图说明

图1为箱型梁重叠式U型竖向预应力筋锚固体系侧视图;

图2为箱型梁重叠式U型竖向预应力筋锚固体系平面图;

图3为图2中A-A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锚垫板;2-U型预应力筋通道;3-预应力筋;4-锚固装置;5-腹板;6-螺旋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解释说明:

结合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锚垫板1、U型预应力筋通道2、预应力筋3、锚固装置5和螺旋筋6,在腹板5上预留若干组U型预应力筋通道2,每一组U型预应力筋通道2由两个U型预应力筋通道2组成,且每一组的两个U型预应力筋通道2的底部有一部分区域重叠,U型预应力筋通道2的通道口均开设在腹板5的顶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某一实施例中,每一组U型预应力筋通道2的两个U型预应力筋通道2的底部连通,且重叠区域的通道宽度大于非重叠部分的通道宽度,以确保预应力筋3能够穿过,此时U型预应力筋通道2的通道口均在同一直线上。当然,除了本实施例外,每一组U型预应力筋通道2的两个U型预应力筋通道2的底部也可以不连通,此时只需将每一组U型预应力筋通道2的两个U型预应力筋通道2的位置错位,即U型预应力筋通道2的通道口不在同一直线上。锚垫板1设置在腹板5的顶部,如图2所示,锚垫板1上开设有通孔,锚垫板1上的通孔与U型预应力筋通道2的通孔正对设置;锚垫板1上的通孔和U型预应力筋通道2的大小与预应力筋3的的直径匹配,保证预应力筋3能够穿过锚垫板1的通孔以及U型预应力筋通道2即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某一实施例中,预应力筋3为钢铰线。

如图1和图2所示,腹板5上的U型预应力筋通道2预留成型后,在每一个U型预应力筋通道2的两个通道口设置锚垫板1,将预应力筋3的一端依次穿过U型预应力筋通道2的一侧通道孔上设置的锚垫板1的通孔、U型预应力筋通道2并从U型预应力筋通道2的另一侧通道孔上设置的锚垫板1的通孔穿出后,通过锚固装置4进行固定,并将预应力筋3的另一端被张拉装置张拉施加一定的预紧力后,由锚固装置4固定在上锚垫板1上。通过灌浆孔向U型预应力筋通道2内压入混凝土浆液,在锚垫板1上浇筑混凝土层,将锚垫板1埋入混凝土中,进而让预应力筋3产生的的预紧力减少或消除主拉应力。

如图1所示,因每组U型预应力筋通道2的底部部分重叠,这样预应力筋3在穿过U型预应力筋通道2时,也有部分预应力筋重叠,重叠式的布置能够减少或消除腹板的预应力空白区,提高腹板纵向整体性和抗剪能力。

如图1和图3所示,因在锚垫板1上的通孔附近的预紧力最大,为了防止较为集中的预紧力对其附近的混凝土结构造成破坏,如图1或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锚垫板1的下方通孔处安装有螺旋筋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某一实施例中,螺旋筋6的一端焊接在锚垫板上,另一端焊接在预应力筋3上,螺旋筋6可以提高锚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防止锚下混凝土在张拉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局部破坏。

本实用新型的锚垫板1均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提前在工厂预制,该锚固体系结构简单,受力合理,其施工方法(制作安装过程)简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