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型构造柱模板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375242发布日期:2020-04-14 13:51阅读:1247来源:国知局
预制型构造柱模板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特殊部分用的脚手架、模壳或模板的支柱及其专用的扣件或夹具领域,具体为一种预制型构造柱模板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行业二次结构中,部分构造柱位于出墙面阳台位置,而且形状复杂,存在“i”型;“l”型;“t”型,施工过程中构造柱外部模板合模十分困难,而且需提前在墙体砌筑过程中预留马牙搓,模板拆除后构造柱马牙搓参差不齐,合模过程危险系数较大,又无法较好的保证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制造方便、适应性强的模板,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制型构造柱模板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发明目的:

一种预制型构造柱模板,包括至少一块外模板甲和至少一块外模板乙,其特征是:

外模板甲和外模板乙的数量之和为四;

外模板甲为平面板,外模板甲沿高度方向依次等距地设有定位孔用以穿入钢筋;

外模板乙包括外底板和内凸板,内凸板至少有两块,内凸板的宽度和外底板的宽度相等,各块内凸板沿外底板的高度方向依次等距地固定在外底板的内侧面上,内凸板的两侧分别和外底板的两侧齐平;

外模板甲和外模板乙以侧边依次拼接构成一个底面为矩形的管型棱柱,相邻的外模板甲和外模板甲连接处的两侧、或者相邻的外模板乙和外模板乙连接处的两侧、或者相邻的外模板甲和外模板乙连接处的两侧,都用方木固定,再用步步紧紧固。

所述的预制型构造柱模板,其特征是:外模板乙还包括上夹板和下夹半,上夹板和下夹板都固定在外底板的内侧面上,且每块内凸板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固定一块上夹板和一块下夹板,即使每块内凸板都由一块上夹板和一块下夹板卡住。

所述的预制型构造柱模板,其特征是:外模板甲和外模板乙的数量按如下所述确定:

①i型:外模板甲和外模板乙各有两块,两块外模板甲相对设置,两块外模板乙相对设置,外模板甲和外模板乙拼接构成一个底面为矩形的管型棱柱;

②l型:外模板甲和外模板乙各有两块,两块外模板甲相邻设置,两块外模板乙相邻设置,外模板甲和外模板乙拼接构成一个底面为矩形的管型棱柱;

③t型:外模板甲有一块,外模板乙有三块,三块外模板乙依次连接构成横截面为匚型,外模板甲和外模板乙拼接构成一个底面为矩形的管型棱柱。

所述的预制型构造柱模板的使用方法,其特征是:按如下步骤依次实施:

①制模:外模板甲和外模板乙以侧边依次拼接构成一个底面为矩形的管型棱柱,

制i型预制型构造柱模板时:外模板甲和外模板乙各有两块,两块外模板甲相对设置,两块外模板乙相对设置,外模板甲和外模板乙拼接构成一个底面为矩形的管型棱柱;

制l型预制型构造柱模板时:外模板甲和外模板乙各有两块,两块外模板甲相邻设置,两块外模板乙相邻设置,外模板甲和外模板乙拼接构成一个底面为矩形的管型棱柱;

制t型预制型构造柱模板时:外模板甲有一块,外模板乙有三块,三块外模板乙依次连接构成横截面为匚型,相邻的两块外模板乙的拼接处各插入两根互相垂直的定位模块,外模板甲和外模板乙拼接构成一个底面为矩形的管型棱柱;

②紧固:相邻的外模板甲和外模板甲连接处的两侧、或者相邻的外模板乙和外模板乙连接处的两侧、或者相邻的外模板甲和外模板乙连接处的两侧,都用方木固定,再用步步紧紧固,依次在外模板架的定位孔内穿入钢筋;

③浇筑:在外模板甲和外模板乙拼接构成的管型棱柱内灌注混凝土,完成预制型构造柱的浇筑。

本发明可在二次结构开始前先浇筑构造柱,后进行墙体砌筑,既可以保证施工安全,又可以保证构造柱的施工质量,解决了施工中出墙阳台的i型、l型和t型构造柱的浇筑难题。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适用广:现代建设工程中大部分阳台位于出墙面位置,阳台各种类型构造柱多数位于阳台边缘,导致工人支模过程危险系数较高,类似情况即可使用本发明在二次结构开始前,先浇筑构造柱后进行墙体砌筑。

2.可操作性强:本发明所需要的所有的机械、设备、材料、人员等物资,均是施工现场现有的或很容易租凭及购买。

3.携带便捷:本发明使用时无需重复制作,可循环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步步紧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内凸板、上夹板(23)和下夹半(24)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用于浇筑i型预制型构造柱的本发明在尚缺一块外模板甲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用于浇筑i型预制型构造柱的本发明制造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用于浇筑l型预制型构造柱的本发明在尚缺一块外模板甲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用于浇筑l型预制型构造柱的本发明制造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用于浇筑t型预制型构造柱的本发明在尚缺一块外模板甲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用于浇筑t型预制型构造柱的本发明制造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预制型构造柱模板,包括至少一块外模板甲1和至少一块外模板乙2,如图所示,具体结构是:

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乙2的数量之和为四;

如图1所示:外模板甲1为平面板,外模板甲1沿高度方向依次等距地设有定位孔用以穿入钢筋;

如图1所示:外模板乙2包括外底板21和内凸板22,内凸板22至少有两块,内凸板22的宽度和外底板21的宽度相等,各块内凸板22沿外底板21的高度方向依次等距地固定在外底板21的内侧面上,内凸板22的两侧分别和外底板21的两侧齐平;

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乙2以侧边依次拼接构成一个底面为矩形的管型棱柱,相邻的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甲1连接处的两侧、或者相邻的外模板乙2和外模板乙2连接处的两侧、或者相邻的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乙2连接处的两侧,都用方木固定,再用步步紧3紧固。

步步紧3如图2所示:包括钩形卡杆31和活动卡头32,活动卡头32套设在钩形卡杆31上,使用时,将钩形卡杆31的有钩端钩住一侧模板的方木,随后用小锤向钩形卡杆31有钩端的方向敲击活动卡头32的下部,直到钩形卡杆31和活动卡头32将方木卡紧,由于活动卡头32和钩形卡杆31之间的缝隙很小,具有自锁能力,且这种自锁能力足以抵抗模板受力后所产生的膨胀力;

步步紧3拆除时,只需用小锤向钩形卡杆31无钩端的方向敲击活动卡头32的下部,利用振动以及小锤的冲击力使步步紧3松动,便可卸除。

本发明中:如图3所示:外模板乙2还包括上夹板23和下夹半24,上夹板23和下夹板24都固定在外底板21的内侧面上,且每块内凸板22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固定一块上夹板23和一块下夹板24,即使每块内凸板22都由一块上夹板23和一块下夹板24卡住,以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内凸板22受混凝土压力过大而留置在预制型构造柱中。

本实施例中: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乙2的数量按如下所述确定:

①i型:如图4和图5所示: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乙2各有两块,两块外模板甲1相对设置,两块外模板乙2相对设置,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乙2拼接构成一个底面为矩形的管型棱柱;

②l型:如图6和图7所示: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乙2各有两块,两块外模板甲1相邻设置,两块外模板乙2相邻设置,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乙2拼接构成一个底面为矩形的管型棱柱;

③t型:如图8和图9所示:外模板甲1有一块,外模板乙2有三块,三块外模板乙2依次连接构成横截面为匚型,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乙2拼接构成一个底面为矩形的管型棱柱。

本实施例使用时,按如下步骤依次实施:

本实施例的工地现场大部分构造柱为200mm×200mm,马牙搓为50mm,拉墙钢筋的直径6mm,砌块截面尺寸为200mm×240mm,所以预制型构造柱模板为固定尺寸,但具体尺寸以施工现场构造柱尺寸设定,拉墙钢筋位置按规范要求预留钻孔,尺寸不唯一。

①制模: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乙2以侧边依次拼接构成一个底面为矩形的管型棱柱,外模板甲1的尺寸宽×高为300mm×2250mm,外底板21的尺寸宽×高为200mm×2250mm,内凸板22的尺寸宽×高为200mm×250mm,上夹板23和一块下夹板24的尺寸宽×高都为50mm×200mm,内凸板22以外底板21为底,以高度250mm进行平均分配,即分别在外底板21的250mm~500mm、750mm~1000mm、1250mm~1500mm和1750mm~2000mm这四个位置贴覆固定一块内凸板22,内凸板22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固定一块上夹板23和一块下夹板24,外模板甲1沿高度方向从下至上每隔500mm依次钻一个直径8mm的定位孔用于贯穿拉墙钢筋以将拉墙钢筋预留在预制型构造柱中;

制i型预制型构造柱模板时:如图4和图5所示: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乙2各有两块,两块外模板甲1相对设置,两块外模板乙2相对设置,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乙2拼接构成一个底面为矩形的管型棱柱;

制l型预制型构造柱模板时:如图6和图7所示: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乙2各有两块,两块外模板甲1相邻设置,两块外模板乙2相邻设置,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乙2拼接构成一个底面为矩形的管型棱柱;

制t型预制型构造柱模板时:如图8和图9所示:外模板甲1有一块,外模板乙2有三块,三块外模板乙2依次连接构成横截面为匚型,相邻的两块外模板乙2的拼接处各插入两根互相垂直的定位模块25,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乙2拼接构成一个底面为矩形的管型棱柱;

②紧固:相邻的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甲1连接处的两侧、或者相邻的外模板乙2和外模板乙2连接处的两侧、或者相邻的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乙2连接处的两侧,都用方木固定,再用步步紧3紧固,依次在外模板架1的定位孔内穿入钢筋;

③浇筑:在外模板甲1和外模板乙2拼接构成的管型棱柱内灌注混凝土,完成预制型构造柱的浇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