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夯实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75236发布日期:2020-04-14 13:51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夯实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砌块或板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夯实设备。



背景技术:

混凝土砌块或板是建筑中常用的一种基础建材,其具有质量轻、耐久性墙、保温性能强等优点,且生产加工污染度小,因此在建筑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现有公开号为cn104402504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环保泡沫混凝土砌块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将水泥、粉煤灰、建筑垃圾、水注入搅拌机搅拌3~4分钟;(2)往搅拌机中加入发泡剂,搅拌15~20秒,制成混合砂浆;(3)将所述搅拌好的混合砂浆装入模具,静养发泡3.5~4.5小时;(4)将所述发泡好的泡沫混凝土砌块半成品脱膜,并进行切割;(5)将切割后的泡沫混凝土砌块运到成品堆场,自然养护。

采用上述方案,工作人员将搅拌好的混合砂浆注入至模具中,并静养发泡,然后进行脱模和切割作业。然而,上述方式中将混合砂浆注入至模具中,混合砂浆中很可能会产生气泡,并致使静养发泡后混合砂浆凝块中产生空洞,严重影响混凝土砌块或板的质量,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混凝土夯实设备,借助推进组件推动机架和模具相互之间往复靠近和远离,并由混凝土振动棒对模具内混凝土进行震荡,从而有助于减少混凝土凝块中产生空洞的情况发生,有助于保证混凝土砌块或板的质量。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混凝土夯实设备,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升降设置有混凝土振动棒,且所述混凝土振动棒的棒体朝下设置;生产中,模具位于混凝土振动棒的下侧,所述混凝土振动棒的棒体探入至模具中,且混凝土夯实设备还包括用于推动机架和模具相互之间往复靠近和远离的推进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在模具中注入混凝土,并由推进组件推动机架和模具相互之间往复靠近和远离。当模具位于混凝土振动棒下侧时,工作人员将混凝土振动棒降下,并使得混凝土振动棒探入至模具中并对模具内混凝土进行震荡;当对模具中的混凝土震荡完毕后,工作人员抬升混凝土振动棒,并在推动组件的推动件使得模具远离机架。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减少混凝土凝块中产生空洞的情况发生,有助于保证混凝土砌块或板的质量。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上升降设置有升降架,所述混凝土振动棒架设在升降架上,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升降架升降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驱动组件驱动升降架升降,并带动混凝土振动棒,从而有助于保证混凝土振动棒正常探入模具的震荡作业、以及混凝土振动棒在模具中正常的退出作业。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丝杆,所述丝杆的轴线呈竖直设置,且所述丝杆转动架设在机架上;所述滑移架上固定设置有螺母,且所述丝杆穿设螺母并与螺母螺纹配合,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机架上,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丝杆传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驱动电机驱动丝杆转动,并驱动升降架和混凝土振动棒升降,从而实现升降架的自动化升降作业,提升混凝土夯实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方便工作人员对混凝土的夯实作业。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进组件为自走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生产中,工作人员可以将模具放置在自走车上,并由自走车带动模具往复靠近和远离机架,实现模具的自动化推进作业,并提升混凝土夯实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方便工作人员对混凝土的夯实作业。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进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滑移架下方的进给车轨组,所述自走车的车轮与进给车轨组滚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进给车轨组引导自走车往复靠近和远离机架,有助于保证自走车和模具自身以及行走方向的稳定性,有助于保证对混凝土正常的夯实作业。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架上设置抱箍,所述抱箍包括抱紧配合第一半箍和第二半箍,所述第一半箍固定在升降架上,且所述抱箍抱紧混凝土振动棒棒体的上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抱箍将混凝土振动棒抱紧在升降架上,有助于方便工作人员对混凝土振动棒在升降架上的安装和卸载作业。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抱箍的内壁上固定铺设有缓冲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抱箍的内壁上设置缓冲垫,有助于减少混凝土振动棒振动向升降架和机架传导振动的幅度,并有助于保证升降架和机架的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凝土振动棒棒体的上侧固定设置有限位环,所述抱箍的上侧与限位环之间抵接设置有防护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工作中,由限位环抵接在防护垫上,有助于减少混凝土振动棒在持续的振动下脱离抱箍的情况发生,并有助于保证混凝土振动棒对混凝土正常的震荡作业。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给车轨组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中转架,所述中转架下方的地面固定设置有滑台,所述滑台滑板的运动方向水平垂直于进给车轨组,且所述中转架架设在滑台滑板上;所述中转架上固定设置有中转车轨组,所述中转车轨组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进给车轨组长度方向,且所述中转车轨组的高度与进给车轨组的高度等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工作中,由滑台驱动中转架往复水平位移,并接取中转架水平位移范围内的自走车,从而大大方便自走行车向进给车轨组上的供给作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借助推进组件推动机架和模具相互之间往复靠近和远离,并由混凝土振动棒对模具内混凝土进行震荡,从而有助于减少混凝土凝块中产生空洞的情况发生,有助于保证混凝土砌块或板的质量;

(2)通过驱动电机和丝杆带动滑移架在机架上升降,并由自走车带动模具运动,大大提升该混凝土夯实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并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3)综合利用设置在抱箍内的缓冲垫,以及设置在抱箍上的防护垫,有助于减少混凝土振动棒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主要体现混凝土夯实设备整体结构的轴测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主要体现驱动组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主要体现抱箍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龙门架;11、滑槽;2、升降架;21、滑块;22、抱箍;221、第一半箍;222、第二半箍;23、缓冲垫;24、防护垫;3、驱动组件;31、丝杆;32、驱动电机;33、同步齿轮;34、同步齿带;4、混凝土振动棒;41、限位环;5、进给车轨组;6、自走车;61、进给电机;7、中转架;71、中转车轨组;8、预设槽;81、滑台;9、模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

参见图1,一种混凝土夯实设备,包括机架,机架为龙门架1,龙门架1的横梁的下侧升降设置有升降架2,龙门架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升降架2升降的驱动组件3;升降架2上竖直架设有混凝土振动棒4,混凝土振动棒4的棒头朝下设置。龙门架1的地面上固定设置有进给车轨组5,进给车轨组5的长度方向水平垂直于龙门架1横梁的长度方向,且进给车轨组5穿经龙门架1的两根立柱之间,进给车轨组5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模具9的自走车6,自走车6还包括用于带动其自动行走的进给电机61。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将模具9放置在自走车6上,并由自走车6带动模具9沿进给车轨组5进给;当自走车6带动模具9到达混凝土振动棒4的正下方时,由驱动组件3驱动升降架2和混凝土振动棒4下降,并使得混凝土振动棒4探入至模具9中的混凝土中,随着自走车6的持续进给,混凝土振动棒4逐步对模具9中的混凝土进行夯实作业。

参见图2,龙门架1的两个竖直立柱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滑槽11,滑槽11的长度方向呈竖直设置,升降架2靠近两条滑槽11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滑块21,两块滑块21分别对应嵌入两个滑槽11中并与滑槽11滑移配合。驱动组件3包括丝杆31和驱动电机32,丝杆31竖直设置,且丝杆31绕其轴线转动架设在滑槽11的上下壁之间,驱动电机32固定在龙门架1上侧,驱动电机32的输出轴与丝杆31的上端同轴固定。驱动组件3还包括同步齿轮33和同步齿带34,丝杆31与滑槽11一一对应设置有两根,同步齿轮33在两根丝杆31的上端均同轴固定设置有一个,同步齿带34绕设两个同步齿轮33,且同步齿带34与两同步齿轮33啮合。实际运用中,由驱动电机32驱动丝杆31转动,并由同步齿带34和同步齿轮33带动两丝杆31同步转动,从而驱动升降架2在龙门架1上稳定升降。

具体而言,参见图3,升降架2上固定设置抱箍22,抱箍22包括抱紧配合的第一半箍221和第二半箍222,第一半箍221固定在升降架2上,第一半箍221和第二半箍222之间通过螺栓和螺母锁紧固定,抱箍22抱紧混凝土振动棒4棒体的上侧,且抱箍22在升降架2上升降架2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四组。并且,第一半箍221和第二半箍222内壁上均固定铺设有缓冲垫23。为保证混凝土振动棒4在升降架2上的稳定性,混凝土振动棒4棒体的上侧固定设置有限位环41,抱箍22的上侧固定设置有防护垫24,且限位环41的下侧抵紧在防护垫24上。实际运用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抱箍22实现对混凝土振动棒4在升降架2上的快速安装和卸载;并借助缓冲垫23和防护垫24,减少混凝土振动棒4震荡作业中至损抱箍22的情况发生。

参见图1,进给车轨组5长度方向一侧设置有中转架7,中转架7下方的地面上开设有预设槽8,预设槽8中固定设置滑台81,滑台81滑板的运动方向水平垂直于进给车轨组5,中转架7固定设置在滑台81的滑板上。中转架7上固定设置有中转车轨组71,中转车轨组7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进给车轨组5长度方向,且中转车轨组71的高度与进给车轨组5的高度等高。实际工作中,由滑台81驱动中转架7往复水平位移,并接取中转架7水平位移范围内的自走车6。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