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箱式拱形载车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13821发布日期:2019-09-06 20:45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箱式拱形载车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体停车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箱式拱形载车板。



背景技术:

立体停车设备能够将车辆通过载车板托起,实现立体停车,能够有效缓解停车位不足的情况,但是,常用立体停车设备的载车板的升降设备如电机、传动件等均设置在外部,容易与外物发生碰撞导致损坏,并且,长期暴露在外部受环境影响较大,容易出现老化,在阴雨天气下还容易损毁用电设备,无法保证长期使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箱式拱形载车板,用以解决现有载车板的升降设备设置在外部容易发生损毁,安全性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箱式拱形载车板,包括底板,所述底板水平设置,所述底板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有防滑部,所述防滑部平行设置于所述底板,且防滑部高度较底板低,所述防滑部与底板之间设置有连接部,所述底板下侧设置有容纳腔。

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连接部为由与所述防滑部连接一端至与所述底板连接一端高度逐渐增加的倾斜板。

作为进一步优化,箱式拱形载车板还包括支撑挡板,所述支撑挡板分别与底板、防滑部和连接部两侧端面固定连接。

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支撑挡板两端分别设置有尖端,所述尖端的顶端位于所述防滑部所在平面上。

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底板、防滑部和连接部的底部分别固定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沿底板的宽度方向设置。

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底板、防滑部和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容纳腔设置于箱式拱形载车板上,可用于电机等设备的放置,能够起到对电机等设备进行保护的效果,防止外物进行碰撞,同时还可避免被雨水淋湿,起到防潮作用;容纳腔位于底板下方,可使容纳腔的设置不占用额外的空间,使用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突出表现旋转装置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突出表现动力驱动传动装置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随动支撑机构;11、单支撑立柱;112、单柱升降梁;113、单柱底座;114、防脱板;12、双支撑立柱;122、双柱升降梁;123、双柱底座;13、导向升降装置;131、滑接孔;2、单边驱动双边同步升降系统;21、动力驱动传动装置;211、驱动电机;212、传动轴;22、同步升降装置;221、齿条;222、升降齿轮;3、推动旋转机构;31、推动装置;311、推动电机;312、推动轮;32、滚动装置;321、挡板;33、旋转装置;331、转连接轴;332、旋转轴承;41、底板;411、支撑杆;412、容纳腔;42、防滑部;43、连接部;44、支撑挡板;441、尖端;5、充电机;6、地面轨道;7、挡块;8、辅助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一种箱式拱形载车板,结合图1至图3,安装在随动支撑式立体充电停车机上,用于承载车辆,随动支撑式立体充电停车机包括随动支撑机构1、单边驱动双边同步升降系统2、推动旋转机构3、箱式拱形载车板、充电机5和地面轨道6,单边驱动双边同步升降系统2设在箱式拱形载车板内和随动支撑机构1上,用于驱动箱式拱形载车板在随动支撑机构1支撑上下移动,推动旋转机构3装在随动支撑机构1上,用于推动随动支撑机构1和箱式拱形载车板沿水平方向移动和旋转,充电机5设置于随动支撑式立体充电停车机上部,地面轨道6固定于地面,随动支撑机构1一侧滑动连接于地面轨道6上方。

使用过程中,单边驱动双边同步升降系统2驱动箱式拱形载车板沿随动支撑机构1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带动位于箱式拱形载车板上的车辆抬升和降低;推动旋转机构3推动支撑机构和箱式拱形载车板沿水平方向移动和以支撑机构一侧为中心旋转,从而使随动支撑式立体充电停车机的箱式载车板能够移动至一层的停车位上方或移动至与一层的停车位错开,从而便于在箱式拱形载车板上停车或移走车辆。

箱式拱形载车板为停车机上用于承托车辆的支撑台,具有良好的牢固性,使用较为安全,箱式拱形载车板包括位于中部的底板41,底板41水平设置,底板41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有防滑部42,防滑部42平行设置于底板41,且防滑部42高度较底板41低,防滑部42与底板41之间设置有连接部43,底板41、防滑部42和连接部43均为板状结构,底板41和防滑部42水平设置,车辆停在箱式拱形载车板上时,车辆的前后车轮位于底板41两端防滑部42上,由于防滑部42较底板41高度低,可避免车辆前后滑动导致车辆停车不稳容易发生危险。

连接部43为由与防滑部42连接一端至与底板41连接一端高度逐渐增加的倾斜板,连接部43设置为倾斜板可使车辆行驶至箱式拱形载车板上或移下箱式拱形载车板较为方便。

优选的,箱式拱形载车板还包括支撑挡板44,支撑挡板44分别与底板41、防滑部42和连接部43两侧端面固定连接,支撑挡板44能够增强箱式拱形载车板长度方向的抗弯强度,从而增加使用安全性,并且,还可避免箱式拱形载车板发生侧倾时汽车滑出箱式拱形载车板。

更优的,支撑挡板44两端分别设置有尖端441,尖端441的顶端位于防滑部42所在平面上,尖端441的设计可避免汽车上下箱式拱形载车板时与支撑挡板44发生剐蹭,能够提高箱式拱形载车板的使用安全。

底板41、防滑部42和连接部43的底部分别固定设置有支撑杆411,支撑杆411为长方形杆状结构,支撑杆411沿底板41的宽度方向设置,支撑杆411能够增强箱式拱形载车板在宽度方向上的牢固程度,避免箱式拱形载车板发生弯曲变形。

底板41下侧设置有容纳腔412,容纳腔412为设置在底板41下方的空腔,容纳腔412底部不低于防滑部42底部,容纳腔412可用于容纳和安装停车机的驱动装置,容纳腔412能够起到对电机等设备进行保护的效果,防止外物进行碰撞,同时还可避免被雨水淋湿。

底板41、防滑部42和连接部43为一体成型结构,生产过程较为简单方便,能够有效减少生产工艺,降低造价成本,同时,能够增加箱式拱形载车板的牢固程度。

随动支撑机构1包括单支撑立柱11、双支撑立柱12和导向升降装置13,单支撑立柱11和双支撑立柱12均为空心方钢结构,具有良好的牢固性,单支撑立柱11和双支撑立柱12均竖直设置,单支撑立柱11竖直设置且底部滑动连接于地面轨道6,地面滑到水平设置,双支撑立柱12平行于单支撑立柱11,单支撑立柱11和双支撑立柱12上分别滑动连接有导向升降装置13,单支撑立柱11不在双支撑立柱12所在的竖直平面内。通过单支撑立柱11、双支撑立柱12和导向升降装置13进行配合,可实现稳定升降,避免出现升降过程中出现单边受力的情况,有助于避免升降过程中发生倾斜,能够提高升降过程中的使用安全性。

单支撑立柱11上的导向升降装置13固定连接有单柱升降梁112,双支撑立柱12上的导向升降装置13固定连接有双柱升降梁122。单柱升降梁112和双柱升降梁122分别与箱式拱形载车板两侧固定连接,箱式拱形载车板升降过程中,单柱升降梁112和双柱升降梁122能够起到对箱式拱形载车板进行支撑的作用,使箱式拱形载车板整体受力更加均匀,不易发生变形。

单支撑立柱11底端设置有单柱底座113,双支撑立柱12底端设置有双柱底座123,单柱底座113和双柱底座123水平设置,单柱底座113和双柱底座123能够增加单支撑底柱和双支撑立柱12的稳定性,有效避免单支撑底柱和双支撑立柱12发生侧倾。双柱底座123连接双支撑立柱12两个支柱底端,使双支撑立柱12两个支柱连接为一个整体,具有更好的稳固性。

导向升降装置13为长方形块状结构,导向升降装置13中部设置有滑接孔131,单支撑立柱11和双支撑立柱12穿过滑接孔131与导向升降装置13滑动连接,使导向升降装置13在单支撑立柱11和双支撑立柱12上的滑动更加稳定,在承受重物时不易发生脱离、变形的情况。

单支撑立柱11和双支撑立柱12顶端均设置有防脱板114,防脱板114能够阻挡导向升降装置13向上滑动,可起到避免出现导向升降装置13向上滑动脱离单支撑立柱11和双支撑立柱12造成使用事故发生的情况。

单边驱动双边同步升降系统2包括动力驱动传动装置21和同步升降装置22,同步升降装置22分别设置于单支撑立柱11和双支撑立柱12上的导向升降装置13上,同步升降装置22驱动导向升降装置13沿单支撑立柱11和双支撑立柱12上下滑动,动力驱动传动装置21同时与单支撑立柱11和双支撑立柱12上的导向升降装置13上的同步升降装置22传动连接。通过动力驱动传动装置21同时与单支撑立柱11和双支撑立柱12上的导向升降装置13上的同步升降装置22传动连接,可实现单支撑立柱11和双支撑立柱12上的导向升降装置13同步升降,使导向升降装置13支撑重物时运行更加稳定,且受力均匀,能够有效增加使用寿命,避免发生事故。

动力驱动传动装置21包括驱动电机211和传动轴212,驱动电机211与传动轴212中部传动连接,驱动电机211与传动轴212中部的传动连接为皮带传动、齿轮传动或链条传动中的任意一种。向升降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齿条221和与齿条221啮合的升降齿轮222,齿条221固定于单支撑立柱11和双支撑立柱12上,升降齿轮222与导向升降装置13转动连接,升降齿轮222与传动轴212固定连接且同轴设置,驱动电机211运转时带动传动轴212旋转,传动轴212带动两端的升降齿轮222同时转动,升降齿轮222与齿条221作用时可带动导向升降装置13上下滑动,从而实现单支撑立柱11和双支撑立柱12上的导向升降装置13同步升降。

动力驱动传动装置21设置于容纳腔412内,可节约动力驱动传动装置21的空间占用,同时,还可避免动力驱动传动装置21设置在外部容易发生碰撞造成动力驱动传动装置21失效,进而可减小事故发生的几率。

推动旋转机构3包括推动装置31、滚动装置32和旋转装置33,推动装置31设置于随动支撑机构1远离地面轨道6一侧底部,滚动装置32和旋转装置33固定设置于随动支撑机构1靠近地面轨道6一侧底部,滚动装置32滚动连接于地面轨道6,随动支撑机构1靠近地面轨道6一侧底部通过旋转装置33转动连接于单柱底座113。推动机构和滚动装置32能够推动随动支撑机构1水平移动,随动支撑机构1移动至地面轨道6一端时,推动机构继续推动随动支撑机构1的双支撑立柱12移动,此时,由于单支撑立柱11无法继续向前移动,使随动支撑机构1以单支撑立柱11的中心线为轴心旋转,通过推动旋转机构3推动随动支撑机构1移动和旋转能够使随动支撑式立体充电停车机的运行稳定、安全,可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推动装置31包括推动电机311和推动轮312,推动电机311与推动轮312传动连接,推动轮312转动连接于双支撑立柱12底部,推动电机311设置于双支撑立柱12上端。推动电机311运转时带动推动轮312旋转,从而推动随动支撑机构1移动,双支撑立柱12为中空结构,推动电机311与推动轮312之间的传动件设置于双支撑立柱12内部,推动电机311与推动轮312之间传动方式可以是但不限于传动轴传动、链条传动或皮带传动中的任意一种。

滚动装置32为转动连接于单柱底座113下侧的滚轮,滚动装置32的轮面与地面轨道6上表面滑动抵接,所述滚动装置32的转轴与推动轮312的转轴平行。滚动装置32与地面轨道6上表面配合可使随动支撑机构1的移动阻力较小,移动更加稳定。滚动装置32沿单柱底座113的长度方向排布有多个,多个滚动装置32共同支撑可达到运行稳定,安全性高的目的,同时可避免单个滚动装置32承受较大的外力发生损毁。

旋转装置33包括旋转连接轴331和旋转轴承332,旋转轴承332固定设置于单柱底座113一端,旋转连接轴331轴线竖直,且通过旋转轴承332转动连接于单柱底座113,通过旋转连接轴331和旋转轴承332实现随动支撑机构1的旋转可使旋转阻力较小,反复使用的过程中磨损较小。

旋转轴承332为推力球轴承、推力滚子轴承、角接触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中的任意一种,使旋转轴承332具有承受轴向力的能力,满足单支撑立柱11承重旋转的使用需求。

滚动装置32两侧设置有挡板321,挡板321与单柱底座113底端固定连接,挡板321能够起到对滚动装置32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外物进入导致滚动装置32移动受阻,进而避免出现使用事故,同时,挡板321还可避免滚动装置32受到外物装置,防止滚动装置32转轴发生变形。

地面轨道6一端设置有挡块7,挡块7能够阻挡滚动装置32继续滑动,随动支撑机构1移动至地面轨道6一端时,推动机构继续推动随动支撑机构1的双支撑立柱12移动,挡块7能够阻挡单支撑立柱11继续向前移动,使随动支撑机构1以单支撑立柱11的中心线为轴心旋转,从而实现随动支撑机构1的旋转功能。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