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63324发布日期:2019-12-20 21:01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结构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



背景技术:

钢结构建筑相比传统的混凝土建筑而言,用钢板或型钢替代了钢筋混凝土,强度更高,抗震性更好。并且由于构件可以工厂化制作,现场安装,因而大大减少工期。由于钢材的可重复利用,可以大大减少建筑垃圾,更加绿色环保,因而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应用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中。目前钢结构建筑在高层、超高层建筑上的运用日益成熟,逐渐成为主流的建筑工艺,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钢结构建筑的剪力墙主要依靠现浇混凝土形式施工,工业化程度低,施工条件差,费时费力,不利于节能环保。采用预制装配式结构能够节能、节水、节材,大幅度减少建筑垃圾、降低噪声污染,减少劳动力用量和强度,有效改善施工环境,提高工程质量。但现有的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中,接缝连接位置是以薄弱环节,存在连接复杂、施工困难、连接整体性较差、受力性能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承载力高、刚度大、抗震延性好、整体性优越、施工方便的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由至少两块剪力墙左右拼接而成,位于左侧的剪力墙右侧预埋有第一连接部,位于右侧的剪力墙左侧预埋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截面呈工型,包括工型左侧预埋在位于左侧的剪力墙内,第二连接部截面呈帽型,包括基部和相对基部向外凸起的凸出部,凸出部插入工型右侧内部,工型右侧及凸出部上对应位置设有螺栓孔并通过螺栓连接,凸出部内设有后浇混凝土。本实用新型的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预制程度高,现场作业方便、质量稳定性好,且具有承载力高、刚度大、抗震延性好、整体性优越等优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基部两末端带有朝向剪力墙内部的延伸边,以增加剪力墙连接位置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剪力墙内设有纵横交错的预制钢筋,工型左侧、基部与预制钢筋焊接固定,从而进一步增加剪力墙连接位置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剪力墙端部与钢结构建筑的钢梁固定连接,实现剪力墙的稳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端部预埋有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呈π型,π型的两竖边预埋在端部、π型的横边与钢梁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增强剪力墙与钢梁的连接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预制钢筋交汇处设有拉结筋,以提高剪力墙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工型宽度w1小于剪力墙宽度w2,从而在通过螺栓连接后,连接位置宽度小于等于剪力墙宽度,便于后期墙体装修美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与钢梁连接示意图。

其中,1剪力墙,2剪力墙,3第一连接部,4a基部,4b凸出部,4c延伸边,5螺栓孔,6钢梁,7第三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由两块剪力墙左右拼接而成,位于左侧的剪力墙1右侧预埋有第一连接部3,位于右侧的剪力墙2左侧预埋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3截面呈工型,包括工型左侧预埋在位于左侧的剪力墙1内,第二连接部截面呈帽型,包括基部4a、相对基部向外凸起的凸出部4b和从基部两末端向剪力墙内部伸出的延伸边4c,凸出部4b插入工型右侧内部,工型右侧及凸出部4b上对应位置设有螺栓孔并通过螺栓连接,然后在凸出部内设置后浇混凝土,保证连接强度。为便于后期墙体装修美化,工型宽度w1略小于剪力墙宽度w2,从而在螺栓5连接后,连接位置宽度小于等于剪力墙宽度。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描述,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由两块剪力墙左右拼接而成,但在实际实施时,可以由多块剪力墙依序拼接,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进行连接即可。

剪力墙1和剪力墙2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内设有纵横交错的预制钢筋,预制钢筋交汇处设有拉结筋。工型左侧、基部4a、延伸边4c与预制钢筋焊接固定。

如图2所示,剪力墙端部与钢结构建筑的钢梁6固定连接。具体地,端部预埋有第三连接部7,第三连接部7呈π型,π型的两竖边预埋在端部、π型的横边与钢梁6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