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66039发布日期:2020-10-28 12:14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幕墙结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钢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结构专业的各种标准体系已基本完善,但是其围护体系等配套技术正处在发展之中,缺少相关的技术和熟悉其技术标准实施的专业施工人员。钢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由于重量轻、承载能力高、结构断面小。、抗震性能优越、取材对环境破坏小、造型新颖美观、施工周期短、工程质量和造价容易控制等优点,在国外受到广泛青睐。钢结构建筑类型在我国也得到了研发和应用,在过去相当时间内,在大量性、通用型建筑及烛照建筑中,应用钢结构建筑体系尚不多见,在工程建造中所占比重还比较小。

究其上述原因,一方面,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曾实行“经济用钢”的政策,钢结构建筑的直接成本较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钢结构在民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另一方面,钢结构建筑所涉及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受到诸如防腐防锈、隔热防火、节点连接等技术性因素的制约,此外,钢材规格品种少,也影响了钢结构在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如现有的在本专利申请前的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采用上承下拉的连接方式,层间墙体是贯通的,整个墙体作为一个整体与主题结构相连,上下墙板端与预制楼板粘合在一起,总体厚度较大,在墙体与主体结构有明显的热桥效应,即热传导的物理效应,由于楼层和墙角处有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而混凝土材料比起砌墙材料有较好的热传导性(混凝土材料的导热性是普通砖块导热性的2至4倍),同时由于室内通风不畅,秋末冬初室内外温差较大,冷热空气频繁接触,墙体保温层导热不均匀,产生热桥效应,造成房屋内墙结露、发霉甚至滴水。因此如何基于现有的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进行改进以减小冷热桥效应的影响,提供一种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以解决以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有效缓解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位置的冷热桥效应,且保持了建筑整体的一致性和完整度,钢结构预制外墙板不会因为膨胀应力而开裂,使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稳定且美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包括预制墙体的外挂节点安装结构、建筑钢梁与预制墙体的安装结构以及预制楼板与预制墙体的安装结构共同构成一体,所述预制墙体包括主墙体和分别设置于建筑钢梁下部和上部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所述预制墙体的外挂节点安装结构包括开设于主墙体上且位于内页墙面与预制楼板相连位置的凹槽,安装于凹槽内且与内页墙面齐平的第一保温层,连接预制墙体内预埋件、预制楼板、预制楼板底部建筑钢梁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建筑钢梁以及主墙体之间通过螺栓进行紧固;

所述建筑钢梁与预制墙体的安装结构包括连接于建筑钢梁底部与第一墙体之间的钢连接构件、填充于建筑钢梁两侧的第二保温层、设置于第一墙体内页墙面与预制楼板底部之间的第一l型保温层;

所述预制楼板与预制墙体的安装结构包括连接于第二墙体底部与预制楼板之间的预埋螺栓连接件,设置于第二墙体内页墙面与预制楼板上表面之间的第二l型保温层,设置于预制楼板上表面与第二l型保温层一定高度处的现浇层,贴合设置于第二l型保温层外表面、现浇层上表面以及第二墙体内页墙面之间的踢脚线。

进一步地,所述主墙体采用预制夹芯墙体,所述主墙体内位于横向设置的预埋件上下两端分别竖直对称安装有两第三保温层,所述第三保温层采用50-70mm厚岩棉保温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内均竖直安装有第四保温层,所述第四保温层采用50-70mm厚岩棉保温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主墙体、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外页面相齐平,且均安装有外侧饰面层。

进一步地,厚度大于200mm的所述第二墙体,内部设置有结构间,所述结构间内填充有第三保温层,所述主墙体通过连接构件贴附设置于第二墙体与第一墙体侧部,且与第二墙体和第一墙体的外叶墙形成5mm滑移缝隙。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通过填充式和包裹的安装方式,将预制墙板的主墙板放置于建筑钢梁上部的预制楼板上,在预制墙体的建筑钢梁下端与预制墙体的交接处、预制楼板与预制墙体的交接处,通过设置凹槽并填充保温层,借助室内吊顶隐藏保温层,且在建筑钢梁内部同时填充保温材料,并于预制楼板上部进行现浇覆盖保温层并设置踢脚线进行高度一体化设计,保证室内空间完整和一致性,本技术手段有效缓解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位置的冷热桥效应,且保持了建筑整体的一致性和完整度,钢结构预制外墙板不会因为膨胀应力而开裂,使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稳定且美观。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中预制墙体的外挂节点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中建筑钢梁与预制墙体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结构节点热桥试验分析的效果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中建筑钢梁与预制墙体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建筑钢梁与第二墙体的安装结构局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结构节点热桥试验分析的效果图;

图7为图2中第一墙体与预制楼板的安装结构局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结构节点热桥试验分析的效果图;

图9为图4中第二墙体与预制墙体之间形成的滑移缝隙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10为现有技术即改进前的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结构节点热桥试验分析的效果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预制墙体,101-凹槽,102-第一保温层,103-第三保温层,104-外侧饰面层,105-结构间,2-预制楼板,201-预埋螺栓连接件,3-建筑钢梁,301-第二保温层,4-第二墙体,5-第一墙体,501-钢连接构件,6-第一l型保温层,7-第二l型保温层,8-踢脚线,9-现浇层,10-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下部”、“上部”、“底部”、“侧面”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5-8,10-11,如图10所示,现有技术即改进前的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采用上承下拉的连接方式,层间墙体是贯通的,整个墙体作为一个整体与主题结构相连,其温度分布的模拟分析如图11所示,上下墙板端与预制楼板2粘合在一起,总体厚度较大,在墙体与主体结构有明显的热桥效应。如图1-3,5-8,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包括预制墙体1的外挂节点安装结构、建筑钢梁3与预制墙体1的安装结构以及预制楼板2与预制墙体1的安装结构共同构成一体,预制墙体1包括主墙体和分别设置于建筑钢梁3下部和上部的第一墙体5和第二墙体4;

预制墙体1的外挂节点安装结构包括开设于主墙体上且位于内页墙面与预制楼板2相连位置的凹槽101,安装于凹槽101内且与内页墙面齐平的第一保温层102,连接预制墙体1内预埋件、预制楼板2、预制楼板2底部建筑钢梁3的连接件10,连接件10与建筑钢梁3以及主墙体之间通过螺栓进行紧固;凹槽101的设计是为了保证墙体的连贯性,同时不影响室内空间,阻断主墙体与预制楼板2之间的通路,新增的第一保温层102与预制墙体1之间要有叠加,叠加长度在100mm左右的效果最佳。

建筑钢梁3与预制墙体1的安装结构包括连接于建筑钢梁3底部与第一墙体5之间的钢连接构件501、填充于建筑钢梁3两侧的第二保温层301、设置于第一墙体5内页墙面与预制楼板2底部之间的第一l型保温层6;

预制楼板2与预制墙体1的安装结构包括连接于第二墙体4底部与预制楼板2之间的预埋螺栓连接件201,设置于第二墙体4内页墙面与预制楼板2上表面之间的第二l型保温层7,设置于预制楼板2上表面与第二l型保温层7一定高度处的现浇层9,贴合设置于第二l型保温层7外表面、现浇层9上表面以及第二墙体4内页墙面之间的踢脚线8。

其中,主墙体采用预制夹芯墙体,主墙体内位于横向设置的预埋件上下两端分别竖直对称安装有两第三保温层103,第三保温层103采用50mm厚岩棉保温材料。

其中,第一墙体5和第二墙体4内均竖直安装有第四保温层,第四保温层采用50mm厚岩棉保温材料。

其中,主墙体、第一墙体5和第二墙体4的外页面相齐平,且均安装有外侧饰面层104。

上述方法采用的填充式做法,对于填充节点,第二墙体4上端有建筑钢梁3,下端有预制楼板2,对温度分布的模拟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墙体5和第二墙体4有较大的冷热桥区域,由于墙体不连续,通过包裹的方式来处理,经过分析,从内侧或外侧均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上述结构的做法是内层增设保温层,该墙体要处理的薄弱位置有两处,建筑钢梁3下端与预制墙体1的主墙体之间的交接、预制楼板2与预制墙体1的主墙体之间的交接。建筑钢梁3下端由于有连接构件,不宜将预制墙体1内凹,所以采用的是直接在外侧增设保温层,借助室内吊顶隐藏保温层,建筑钢梁3内部也填充有保温材料,建筑钢梁3上部墙体与预制楼板2的冷热桥的处理方法如图7-8所示,在增设保温层后,预制楼板上做现浇层9,会盖住部分保温层,露在外层的保温层可在室内结合踢脚线8高度进行一体化设计,保证室内空间完整。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4,9-11所示,其他结构如实施例1相同,其中,针对厚度大于200mm的第二墙体4,内部设置有结构间105,结构间105内填充有第三保温层103,主墙体通过连接构件贴附设置于第二墙体4与第一墙体5侧部,且与第二墙体4和第一墙体5的外叶墙形成5mm滑移缝隙,其中主墙体采用较薄的100mm厚的夹芯外墙板并设置于结构外侧,用于隔绝冷桥;大于200mm的第二墙体4嵌入结构间105作为保温主体,这种做法不占用室内空间,而且可以作为既有建筑外墙改造来使用,但是会导致墙体厚度过大,通过在第二墙体4和第一墙体5的外叶墙形成5mm滑移缝隙,避免非组合夹芯墙板的内外层滑移,保证非组合夹芯墙板的三层构造之间可以由细微的滑移量。如果预制墙体1的内页墙与外叶墙相连通,在温度的变化下无法自由滑移,最终会因为墙板的膨胀应力无法释放导致开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填充式和包裹的安装方式,将预制墙板1的主墙板放置于建筑钢梁3上部的预制楼板2上,在预制墙体1的建筑钢梁3下端与预制墙体1的交接处、预制楼板2与预制墙体1的交接处,通过设置凹槽并填充保温层,借助室内吊顶隐藏保温层,且在建筑钢梁3内部同时填充保温材料,并于预制楼板2上部进行现浇覆盖保温层并设置踢脚线8进行高度一体化设计,保证室内空间完整和一致性,本技术手段有效缓解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位置的冷热桥效应,且保持了建筑整体的一致性和完整度,钢结构预制外墙板不会因为膨胀应力而开裂,使钢结构预制外墙板安装结构稳定且美观。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