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建筑支模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17473发布日期:2020-10-17 00:51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混凝土结构建筑支模体系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结构建筑支模体系。



背景技术:

支模体系是在建筑上用于混凝土现浇施工的模板支撑结构,普遍采用钢或木梁拼装成模板托架,利用钢或木杆搭建成脚手架构成托架支撑,并配合钢模板进行混凝土施工。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混凝土整体浇筑时,需要通过支撑体系搭设模板予以完成。

现有的可参考公布号为cn107327138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早拆机构及模板支撑体系,早拆机构包括螺杆、矩形顶板、矩形早拆托盘和早拆螺母;早拆托盘上形成有用于主梁定位的定位棱,早拆托盘空套在螺杆上,早拆托盘位于顶板下方,并支撑在早拆螺母上,早拆托盘与螺杆之间形成有托盘升降的导向结构,顶板与早拆托盘之间设有定位板,定位板上设有主梁定位结构;导向结构由相互配合的导向筋和导向槽构成;导向筋由定位板向下延伸,导向槽形成在导管上端管壁上,导向槽呈开口朝上的u形槽结构,通过螺杆和矩形顶板对顶模板进行支撑。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浇筑楼板时,为构成不同倾角的楼板的下端面,需要使用不同倾角的顶模板,而上述的支撑结构无法对倾斜的顶模板进行支撑,因而使用局限性较大,造成使用不便,影响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结构建筑支模体系,其具有能够支撑不同倾斜角度的顶模板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混凝土结构建筑支模体系,包括底座,底座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支撑柱顶端设有顶部支撑装置,顶部支撑装置包括固定板、升降板和转动板,固定板与支撑柱顶端固定连接,升降板与固定板滑动连接,升降板与固定板之间连接有驱动升降板上升或下降的升降组件,转动板与升降板铰接,铰接轴的长度方向和升降板的长度方向相同,以便于支撑不同倾角的顶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水平的顶模板进行支撑时,升降组件驱动升降板下移,从而带动转动板下移,使转动板的底面与固定板的顶面抵接,从而使转动板处于水平位置,以支撑水平的顶模板,同时,转动板与固定板抵接,降低顶模板对升降板的负荷,提高升降板的使用寿命;对倾角顶模板进行支撑时,升降组件驱动升降板带动转动板向上移动,使转动板转动,并使转动板的倾斜角度和顶模板的倾斜角度相同,以对倾角的顶模板进行支撑,从而实现对不同倾角的顶模板进行支撑的效果,同时,该结构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增加顶部支撑装置使用范围。

转动板的倾斜角度和顶模板的倾斜角度相同时,转动板的底端与固定板的顶面抵接,增加对转动板的支撑强度,降低转动板断裂的情况,提高转动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升降组件包括丝杠和丝母,丝杠的两端与固定板转动连接,丝母套设在丝杠上与丝杠螺纹连接,丝母与升降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丝杠,丝杠转动带动丝母沿丝杠轴向移动,从而使丝母带动升降板上下移动,以便于调整转动板转动的角度,从而对不同倾角的顶模板进行支撑;丝杠和丝母能够实现无级调节,从而能够使转动板支撑更多倾角的顶模板,进一步提高顶部支撑装置的使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升降板长度方向的一侧设有支撑转动板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和驱动件,支撑杆与固定板滑动连接,驱动件与支撑杆连接,驱动支撑杆上下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倾角的顶模板支撑时,转动板向远离支撑杆的方向转动,此时,驱动件驱动支撑杆向上移动,使支撑杆的顶端与转动板的底面抵接,以支撑转动板的顶端,同时,转动板的底端与固定板顶面抵接,从而增加转动板的稳定性,提高对顶模板的支撑强度。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驱动件为驱动螺杆,驱动螺杆的一端与支撑杆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板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驱动螺杆,驱动螺杆相对与固定板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支撑杆上下移动,使支撑杆能够对不同倾角的转动板进行支撑,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支撑组件设有多组,沿升降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组支撑组件对转动板进行支撑,增加对转动板的支撑强度,降低转动板断裂的情况,提高转动板的使用寿命;此外,能够增加转动板的稳定性,进而增加对顶模板的支撑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支撑杆的顶端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与支撑杆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与支撑杆铰接,能够随转动板的倾斜角度而转动,从而增加对转动板的接触面积,进而进一步增加对转动板的支撑强度,提高顶模板的支撑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驱动螺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手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手柄即可带动驱动螺杆转动,手柄的设置可增加人手与驱动螺杆之间的着力点,增大人手与驱动螺杆的接触面积,便于使用者拧动驱动螺杆,提高使用驱动螺杆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多个驱动螺杆的底端连接有同步组件,同步组件包括同步轮和同步带,同步轮设有多个,分别与多个驱动螺杆固定连接,同步带同时与多个同步轮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其中一个驱动螺杆,在同步带和同步带的作用下,使其他的驱动螺杆一同转动,提高调节支撑杆的效率,提高使用便捷性。此外,驱动螺杆同时转动,使驱动螺杆上升或下降的高度相同,从而保证支撑杆上升或下降的高度相同,使多个支撑杆的受到的转动板的负荷相同,同时使转动板受力均匀,提高支撑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设置顶部支撑装置,使转动板与升降板铰接,则转动板能够对不同倾斜角度的顶模板进行支撑,从而实现对不同倾角的顶模板进行支撑的效果;

2、设置支撑组件,对转动板进行支撑,增加转动板的稳定性,从而增加对顶模板的支撑稳定性;此外,还能够增加转动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旨在显示固定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旨在显示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旨在显示嵌入槽和支撑组件的剖视图。

图5是旨在显示同步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底座;2、支撑柱;21、调节套筒;22、调节杆;221、插入孔;3、顶部支撑装置;31、固定板;311、盛放槽;312、嵌入槽;313、容纳槽;314、置物槽314;32、升降板;33、转动板;4、升降组件;41、丝杠;411、转动把手;42、丝母;5、支撑组件;51、支撑杆;511、支撑板;52、驱动螺杆;521、转动手柄;6、同步组件;61、同步轮;62、同步带;7、固定组件;71、固定孔;72、固定螺栓;73、固定螺母;8、顶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混凝土结构建筑支模体系,包括与地面抵接的底座1,底座1上固定连接有能够调节高度的支撑柱2,支撑柱2的顶端设有支撑顶模板8的顶部支撑装置3。支撑顶模板8时,将底座1与地面固定连接后,调节支撑柱2的高度,使顶板支撑装置对顶模板8进行支撑。

参照图1,支撑柱2包括调节套筒21和调节杆22,调节套筒21为竖直设置的圆筒状结构,调节套筒21的底端与底座1的顶面固定连接。调节杆22为竖直设置的圆柱状结构,调节杆22的底端嵌于调节套筒21内与调节套筒21滑动连接。结合图2,调节杆22与调节套筒21之间设有固定组件7。

参照图2,固定组件7包括固定孔71、固定螺栓72和固定螺母73,固定孔71水平开设在调节套筒21上,并设有多个,多个固定孔71沿调节套筒21的轴线方向间隔均匀分布。调节杆22上水平开设有插入孔221,插入孔221与其中一个固定孔71对准后,固定螺栓72依次穿过固定孔71和插入孔221后与固定螺母73螺纹连接。

调节支撑柱2的高度时,解除固定螺栓72和固定螺母73对调节杆22的固定,上下滑动调节杆22至合适的位置,并使插入孔221和与其相邻的固定孔71对准,然后,固定螺栓72穿过固定孔71和插入孔221后与固定螺母73螺纹连接,完成对支撑柱2高度的调节。

参照图1和图3,顶部支撑装置3包括固定板31、升降板32和转动板33,固定板31水平设置,底面与调节杆22的顶端固定连接,固定板31的顶面开设有盛放槽311,盛放槽311的长度方向和固定板31的长度方向相同。升降板32竖直嵌入盛放槽311内,盛放槽311的高度高于升降板32的高度,升降板32的两端与盛放槽311之间连接有驱动升降板32上下移动的升降组件4。转动板33水平设置,转动板33底面中心线的位置与升降板32的顶端铰接,铰接轴的长度方向和升降板32的长度方向相同,且铰接轴的长度和升降板32的长度相同。

参照图3,盛放槽311长度方向两端的侧壁上开设有竖直的容纳槽313,驱动组件位于容纳槽313内与升降板32连接。驱动组件包括丝杠41和丝母42,丝杠41竖直位于容纳槽313内,丝杠41的两端与容纳槽313的内壁转动连接,丝母42套设在丝杠41上与丝杠41螺纹连接,丝母42与升降板32固定连接。结合图4,丝杠41的底端穿过固定板31后固定连接有转动把手411。

支撑倾角的顶模板8时,手持转动把手411转动丝杠41,驱动丝母42带动升降板32向上移动,转动转动板33使转动板33的倾斜角度与顶模板8的倾斜角度相同,以对顶模板8进行支撑。

参照图4,固定板31的顶面开设有嵌入槽312,嵌入槽312位于升降板32长度方向的一侧。嵌入槽312设有三个,沿升降板32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分布。固定板31与转动板33之间连接有支撑转动板33的支撑组件5,支撑组件5设有三组,分别位于三个嵌入槽312内。

参照图4,支撑组件5包括支撑杆51和驱动件,支撑杆51竖直位于嵌入槽312内与嵌入槽312滑动连接,支撑杆51的高度低于嵌入槽312的高度。驱动件为驱动螺杆52,驱动螺杆52竖直设置,顶端与支撑杆51的底端转动连接,驱动螺杆52的底端与固定板31螺纹连接,驱动螺杆52的底端穿过固定板31后固定连接有转动手柄521。

参照图5,支撑杆51的顶端铰接有水平的支撑板511,支撑板511的转动方向和转动板33的转动方向相同。结合图4,固定板31上开设有盛放支撑板511的置物槽314,置物槽314位于嵌入槽312的顶端,置物槽314的中心线与嵌入槽312的中心线重合,支撑板511嵌入置物槽314后,顶面与固定板31顶面齐平。

参照图5,三个驱动螺杆52之间连接有同步组件6,同步组件6包括同步轮61和同步带62,同步轮61与驱动螺杆52同轴,并设有三个,分别与三个驱动螺杆52的底端固定连接,同步带62同时套设在三个同步轮61的外周与同步轮61啮合。

支撑板511转动到与顶模板8的角度相同时,转动驱动螺杆52,在同步带62和同步轮61的作用下,使三个驱动螺杆52同时转动,并驱动支撑杆51上升,使支撑板511与转动板33的底面抵接,对转动板33进行支撑。

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对水平的顶模板8进行支撑时,转动丝杠41,丝杠41带动升降板32向下移动,使转动板33的底面与固定板31的顶面抵接,增加对顶模板8的支撑稳定性;然后,调节调节杆22到合适的高度以便于支撑顶模板8。对倾角的顶模板8进行支撑时,转动丝杠41,丝杠41带动升降板32向上移动,升降板32伸出盛放槽311,使转动板33转动至与倾角顶模板8的角度相同,并使转动板33的底端与固定板31的顶面抵接,然后,转动驱动螺杆52,驱动螺杆52驱动支撑杆51向上移动,直至支撑板511与转动板33的顶面抵接,对转动板33进行支撑,而转动板33对倾角的顶模板8进行支撑。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