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式钢筋联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12427发布日期:2020-02-22 04:28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触式钢筋联接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钢筋联接件,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在建造建筑物时连接钢筋的联接件本体和钢筋支承结构得到改善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



背景技术:

通常,混凝土作为以适当的比例混合水泥、沙子、砾石、水等而构成的复合组合物,虽然其压缩强度相对较高,但是相比于压缩强度,拉伸长度相对较低,因此具有容易发生龟裂的特性。为了对如上所述的混凝土的强度进行补强(弥补拉伸长度),在混凝土被浇筑的模具(formwork)内放置钢筋束(配筋)。

现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仅因为压缩和拉伸强度优秀而能够对多种形态的结构物进行施工,而且因为其物理特性优秀而被广泛地使用于各种建筑和土建工程中。

对于这种钢筋,在建造建筑物以及用于各种土建工程的混凝土结构物时执行配筋操作,由于以标准化的长度制造钢筋,因此在配筋操作时需要进行将预定长度的钢筋彼此连接的操作。

作为通常配筋时连接钢筋的连接方法,已提出的有重叠联接法、焊接联接法、螺丝联接法、连接装置联接法等。所述重叠联接法是在彼此重叠的异形钢筋的端部处捆绑线材来将两者彼此连接的方法,虽然具有相对容易地实现配筋操作的优点,但是因为需要对每个异形钢筋捆绑线材,因此不仅使得操作繁琐,而且由于连接部分的弯曲强度弱而被指出安全方面的问题。

另外,韩国注册专利第101643846号(2016.07.22.)中公开了一触式自动联接件。此外,韩国注册专利第101102531号(2011.12.28.)中公开了用于钢筋联接件的一触式快速联接件。

所公开的快速联接件提出了在以螺丝接合的本体之间设置一对引导板来支承弹簧或钢筋的端部的结构。

此外,韩国注册专利第101768816号中公开了用于连接钢筋的联接件,并且韩国注册专利第101654150号(2016.08.30.)中公开了一触式钢筋联接件。所公开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具有片体、弹性部件和支承板,其中,片体使支承板插入到联接件本体中,弹性部件使所述片体的两侧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偏置,以及支承板设置在所述弹性部件之间。

如上所述的传统的钢筋联接件具有接合在把持钢筋的片体之间或者夹套部件之间以支承钢筋的两端部的引导板或支承板被单纯地插入的结构,因此存在着无法对在联接件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处彼此接合的钢筋的端部分置进行固定的问题。

尤其是,彼此接合的一侧钢筋插入的深度相对变深的情况下,引导板或支承板的位置朝着一侧移动,从而无法将钢筋的两端部正确地定位在中央部分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被接合的钢筋的把持会偏置到一侧,从而可能导致接合力下降。

韩国注册专利第10-1643846号中公开了一触式自动联接件,并且韩国注册专利第10-1602399号中公开了一触式钢筋联接件。所公开的自动联接件设置有两端部开放形成的中空部以及在中空部的上侧端部处形成有内径从外侧朝向轴方向内侧逐渐变大的锥形部,并且具有以螺丝接合的一对联接件本体。

这种钢筋联接件因为具有使联接件的本体彼此螺丝接合来提供紧固力的结构,因此存在着操作性相对低下且钢筋插入时因内部收紧件而受到干涉的问题。

韩国公开专利第2013-0143331号中公开了钢筋联接件。所公开的联接件具有套筒和连接部件,其中,套筒的内部具有在长度方向上与端部连同的中空部从而使钢筋通过所述端部插入到所述中空部中,套筒的外周面上具有暴露所述中空部的至少一个开口,连接部件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多个节部槽以使得所述钢筋的节部(knuckles)被插入,并且连接部件被夹持在插入到所述套筒的中空部中的所述钢筋的外周面与所述套筒的内周面之间。

上述传统的钢筋联接件因为通过接合部件来产生对钢筋的把持力,因此存在着把持力相对弱且钢筋的滑移量变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即,该一触式钢筋联接件能够使钢筋的连接操作变得简单,并且能够通过由设置在联接件本体的中央部分处的支承部件支承彼此连接的钢筋来防止钢筋的连接部分朝着一侧偏置。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即,该一触式钢筋联接件因其联接件本体由单一部件构成,因此能够降低传统的联接件本体的彼此接合所需的操作成本,并且由于无需机械加工,因此能够在根本上减少因加工而导致的不良率,并且能够提高品相并且提高生产率。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即,该一触式钢筋联接件能够在用于待接合的钢筋插入联接件本体时通过减少干涉来顺利插入钢筋,并且能够通过钢筋的牵引力来提供起到楔子作用的钳夹部与钢筋的紧贴力,从而提高把持钢筋的可靠性。

解决问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包括联接件本体、第一收紧单元、第二收紧单元、支承部件、支承部件固定部和弹簧,其中,联接件本体形成有具有第一锥形部和第二锥形部的中空部,第一锥形部和第二锥形部从供钢筋插入的两侧插入口侧逐渐扩张,联接件本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零件投入口,第一收紧单元通过所述联接件本体的零件投入口插入中空部的第一锥形部中,第二收紧单元通过所述联接件本体的零件投入口插入中空部的第二锥形部中,支承部件用于支承设置并接合在所述联接件本体的内部的钢筋的端部,支承部件固定部相对于所述联接件本体固定支承部件,并且弹簧分别由所述支承部件支承,以使所述第一收紧单元和所述第二收紧单元分别朝着第一锥形部和第二锥形部弹性偏置。

在本发明中,所述支承部件固定部包括支承槽,所述支承槽在与所述联接件本体的零件投入口对应的中空部的内周面上从所述零件投入口的入口侧开始形成,使得形成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外周面上的接合突起部插入支撑槽并由支撑槽支承。

此外,所述支承部件包括支承部本体和接合突起部,其中,支承部本体在中央部分处形成有钢筋支承部,并且呈圆筒形,且所述弹簧插入到其上部和下部,以及接合突起部沿着所述支承部本体的外周面形成,并且与所述支承槽接合。

还包括覆盖部,且覆盖部形成在所述支承突起部或支承部本体的外周面,并且遮挡所述联接件本体的开口部。

另外,所述第一收紧单元用于把持钢筋,并且包括第一钳夹部,且第一钳夹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钢筋的外周面紧贴以把持钢筋的第一突起,并且第一钳夹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锥形部对应的第三锥形部。

所述第二收紧单元用于把持钢筋,并且包括第二钳夹部,且第二钳夹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钢筋的外周面紧贴以把持钢筋的第二突起,并且第二钳夹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锥形部对应的第四锥形部。

所述第一钳夹部和所述第二钳夹部的内周面或外周面上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凹槽和切口部中的至少一种,以便能够沿着钢筋的外周面紧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其联接件本体由单一部件形成,因此与传统的由两个部件接合而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结构刚度。此外,由于能够通过支承部件将彼此连接的钢筋的两端部定位在联接件本体的中央部分处,因此能够防止钢筋的各个把持部朝着一侧偏置。

本发明能够提高一触式钢筋联接件的组装性,能够降低连接钢筋所需的操作成本,并且能够提升钢筋接合的可靠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因为用于把持钢筋以接合钢筋的第一收紧单元和第二收紧单元的各个第一钳夹部和第二钳夹部保持被扩张的状态,所以能够在插入钢筋以将其接合时减少钢筋相对于第一收紧单元和第二收紧单元的插入不良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的混凝土结构物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通过根据本发明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来把持钢筋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5是示出通过图4所示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来把持钢筋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至图8是摘取并示出第一收紧单元和第二收紧单元的第一钳夹部和第二钳夹部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图13中所示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图16中所示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8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的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根据本发明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10用于在土木或混凝土建筑物1的施工中进行配筋时将钢筋彼此连接,其具有联接件本体20,其中,联接件本体20形成有具有第一锥形部21和第二锥形部22的中空部24,第一锥形部21和第二锥形部22从两侧的用于插入待连接的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的第一插入口21a和第二插入口22a侧逐渐扩张,并且联接件本体2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零件投入开口部25。联接件本体20具有第一收紧单元30和第二收紧单元40,其中,第一收紧单元30通过所述联接件本体20的零件投入口25插入中空部的第一锥形部21中以把持所述第一钢筋310,并且第二收紧单元40通过所述联接件本体20的零件投入口25插入中空部23的第二锥形部22中以把持第二钢筋320。

此外,联接件本体20具有支承部件50,其中,支承部件50用于对设置并接合在所述联接件本体20的内部的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的端部进行支承。支承部件50通过其外周面和形成在联接件本体20上的支承部件固定部60而定位在联接件本体20的中空部24的中央处。

此外,所述支承部件50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使所述第一收紧单元30和所述第二收紧单元40分别朝着第一锥形部21和第二锥形部22弹性偏置的第一弹簧71和第二弹簧75。

下面将对如上所述配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10的各个构成元件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根据本发明的钢筋联接件20的联接件本体20形成有贯穿长度方向的中心的中空部24。该中空部24如上所述由第一插入口21a和第二插入口22a、所述第一锥形部21和所述第二锥形部22以及连接部23构成,其中,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分别从联接件本体20的上部和下部侧插入第一插入口21a和第二插入口22a中,所述第一锥形部21和所述第二锥形部22从第一插入口21a和第二插入口延伸,并且连接部23将所述第一锥形部21和所述第二锥形部22连接并且使支承部件50插入。

此外,形成在所述联接件本体20的中央部分处的零件投入口25具有能够使所述第一收紧单元30和所述第二收紧单元40以及所述第一弹簧71和所述第二弹簧75顺利插入的大小。此外,所述零件投入口25的两侧面优选地形成为平滑表面以使得能够顺利地插入零件,并且可形成有将后述的支承部件固定部60的支承槽。

所述联接件本体20的外周面的两侧上沿着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的接合方向形成有对齐突起27,即,以能够与插入到第一插入口21a和第二插入口22a中的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的焊道(bead)对应。此外,所述联接件本体20的中央部分的外周面上还可具有厚度相对较厚的补强件。如图15和图16中所示,所述联接件本体的外周面可形成为圆柱形或多边形柱形状,并且外周面可具有从中央部分朝着两侧倾斜的倾斜面。所述第一收紧单元30和第二收紧单元40具有实质上相同的结构。

所述第一收紧单元30具有与所述第一锥形部21对应的第三锥形部32,并且具有多个第一钳夹部31,其中多个第一钳夹部31插入到联接件本体20的中空部24中并且通过第一弹簧71朝着第一锥形部21移动而提供对于第一钢筋310的把持力。所述第一收紧单元30可沿着第一钢筋310的外周面排列,并且由2个至4个第一钳夹部31构成。然而,并不限于此。

此外,第一钳夹部31的内周面上可形成有用于与钢筋接合的多个第一突起33,而这些第一突起32可形成为锯齿形状或者形成为朝着下方倾斜。此外,形成在第一钳夹部31上的第一突起33可沿着各个第一钳夹部31的内周面连续地形成。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并且所述第一钳夹部31的内周面上可形成有多个圆锥形突起或多棱锥形状的突起、截锥形状的突起等。

此外,所述第一钳夹部31的内表面或外表面上形成有第一凹槽35(参照图6和图7)或者形成有从上端部朝着下方切开预定长度的第一切口部36(参照图8),以在对第一钢筋310进行把持时能够朝着如图4至图8中所示被把持的第一钢筋310的外周面侧顺利地塑性或弹性变形。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并且所述第一凹槽35和第一切口部36也可形成为多个。

所述第二收紧单元40具有与所述第二锥形部22对应的第四锥形部42,并且具有多个第二钳夹部41,其中,多个第二钳夹部41插入到联接件本体20的中空部23中并通过第二弹性弹簧75朝着第二锥形部22侧移动而向第二钢筋320提供把持力。此外,类似于第一钳夹部31,第二钳夹部41的内周面上可设置有用于与钢筋接合的多个第二突起43或者选自多个圆锥形突起、多棱锥形突起、截锥形突起中的一种。

此外,类似于所述第一钳夹部31,所述第二钳夹部41的内表面或外表面上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第二凹槽45或者从上端部朝着下方切开预定长度的第二切口部46,以能够在对第二钢筋320进行把持时朝向被把持的钢筋的外周面方向顺利地塑性或弹性变形。

另外,所述第一收紧单元30和所述第二收紧单元40的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钳夹部扩张单元80和第二钳夹部扩张单元90,其中,在所述第一收紧单元30和所述第二收紧单元40插入到所述联接件本体20的中空部24,即,第一锥形部21和第二锥形部22的内部的情况中,在把持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之前通过所述第一弹簧71和所述第二弹簧72分别朝着外侧方向被偏置的状态下,第一钳夹部扩张单元80和第二钳夹部扩张单元90使供所述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插入的入口被扩张。

所述第一钳夹部扩张单元80和第二钳夹部扩张单元90具有实质上相同的结构。

所述第一钳夹部扩张单元80在各第一钳夹部31的内周面的相同位置处沿着圆周方向形成第一引入槽81,且第一引入槽81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两端部相隔开或重叠的第一扩张环82的结构,并且所述第二钳夹部扩张单元90在各第二钳夹部41的内周面的相同位置处沿着圆周方向形成第二引入槽91,且该第二引入槽91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两端部相隔开或重叠的第二扩张环92的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引入槽81和所述第二引入槽91形成为能够分别定位在第一钳夹部31和第二钳夹部4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或其上部侧。优选地,第一引入槽81形成在与第三锥形部32对应的区域中,并且第二引入槽92形成在与第四锥形部42对应的区域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扩张环82和所述第二扩张环92的直径尽可能相对大于联接件本体20的中空部的直径。所述第一扩张环82和所述第二扩张环92可由弹性环形成,然而并不限定于此。此外,优选地,使所述第一扩张环82和所述第二扩张环92不从第一钳夹部或第二钳夹部的内周面突出,从而避免与待接合的钢筋发生干涉。

另外,所述支承部件50插入到形成在所述联接件本体20的中央部分处的零件投入口25中以通过支承部件固定部60与所述联接件本体20接合。

虽然所述支承部件50可形成为圆盘形状,但是不限于此,并且如图2和图11至图16中所示,圆筒形状的支承部本体51的中央部分处设置有对彼此接合的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进行支承以使得它们能够彼此对应的板状的钢筋支承部52。所述钢筋支承部52可与支承部本体51形成为一体。

所述支承部本体51的内径的直径相对大于钢筋的直径,以使得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的端部能够被插入,并且其外径形成为相对小于第一弹簧71和第二弹簧75的直径,以使得所述第一弹簧71和所述第二弹簧75能够被插入。

这种支承部件50在中空部23的与联接件本体20的零件投入口25连通的部分中通过支承部件固定部60被固定。如图2和图9中所示,所述支承部件固定部60具有形成在所述支承部本体51的外周面上的钩挂突起61,并且在所述零件投入口25的对应的内壁上形成有与所述钩挂突起61接合的支承槽62,由此通过钩挂突起61与支承槽62的接合而构成支承部件固定部60。此外,钩挂突起6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遮挡所述零件投入口25的覆盖部65。优选地,在支承部件50与支承部件固定部60接合时,所述覆盖部65与所述零件投入口25接合从而能够遮挡该零件投入口25。

外周面上的钩挂突起61对从支承部本体51的上部和下部插入的各个第一弹簧71和第二弹簧75进行支承。

作为所述支承部件固定部的另一实施方式,如图11至图15中所示,其可由贯穿联接件本体20和所述支承部件50并将支承部件50支承在联接件本体20上的支承销67构成。所述支承销77可与卡环或联接件本体螺丝接合,以在与联接件本体20接合时不会容易地与联接件本体20分离。在所述支承部件50由支承销67支承的情况下,弹簧不会如所述第一弹簧71和第二弹簧75那样分离为两个,而是可构成为单个本体,即,构成为连续的一个弹簧。此外,如图11、图15、图17中所示,还可具有弹簧以及第一收紧单元和第二收紧单元的圆环形的垫圈部件77和78。

另外,图16和图17中示出了联接件本体20以及与其接合的支承部件的另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构成元件。

参照附图,形成有零件投入口100以便能够贯穿所述联接件本体20的中央部分,且支承部件110可插入到该零件投入口100中。所述零件投入口100和支承部件110可形成为具有矩形形状的六面体形状,然而并不限于此。零件投入口100的对应的内周面和支承部件110的两侧外周面上形成有支承部固定部120,而支承部固定部120具有形成在支承部件110的两侧面上的钩挂突起121,并且在贯穿所述联接件本体20的零件投入口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支承槽122。由于形成在联接件本体20上的零件投入口110被贯穿,因此可从其两侧选择性地进行插入。

此外,所述支承部件110的上面和下面分别形成有支承被接合的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的端部的钢筋支承槽111和112。弹簧也可分别与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一同支承于所述钢筋支承槽111和112。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并且支承部件110的上面和下面也可形成有支承弹簧的额外的弹簧支承槽。此处,所述第一弹簧71和所述第二弹簧75的内径实质上等于或大于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的直径,并且等于或小于在接合之前的所述第一收紧单元和第二收紧单元的排列直径。此外,在组装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时,第一弹簧71和第二弹簧75分别不应与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的插入的产生干涉。

在下文中将对如上所述配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10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为了将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彼此连接,联接件本体20构成为单个本体,因此在通过零件投入口25将设置有第一扩张单元的第一收紧单元30插入到第一锥形部21侧的同时插入用于对其弹性施压的第一弹簧71。此外,在将安装有第二扩张单元的第二收紧单元40插入到第二锥形部21侧的同时紧接着插入第二弹簧75。

此外,将支承部件50插入到所述联接件本体20的零件投入口25中。所述第一弹簧71可支承在所述支承部件50的上部侧,并且第二弹簧71可支承在所述支承部件50的下部侧。由此,所述第一收紧单元30通过第一弹簧71朝着第一插入口21a侧弹性偏置,并且所述第二收紧单元40通过第二弹簧75朝着第二插入口22a侧弹性偏置。

此时,所述支承部件50由支承部件固定部60支承,并且可通过形成在支承部本体51的外周面上的钩挂突起61插入到形成在联接件本体20的内周面上的支承槽62中而构成所述支承部件固定部60。然而,在支承部件固定部60由与联接件本体20接合的支承销65构成的情况下,如图13和图14中所示,其可通过使支承销65贯穿所述联接件本体20和支承部件并插入而构成。由此,所述支承部件50在固定到联接件本体20的内部的同时定位在联接件本体2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处。

在如上所述的状态下,为了使用一触式钢筋联接件10来连接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将钢筋通过联接件本体20的第一插入口21a和第二插入口22a插入到位于联接件本体20内部的第一收紧单元30和第二收紧单元40中。

在这种过程中,由于所述第一收紧单元30和所述第二收紧单元40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钳夹部扩张单元100和第二钳夹部扩张单元110,且由此维持第一收紧单元50和第二收紧单元60的入口被扩张的状态,因此能够顺利地插入第一钢筋200和第二钢筋210。

进一步地,支承在联接件本体20的中空部23的第一锥形部21上的所述第一收紧单元50通过第一弹簧71朝着联接件本体20的外侧弹性偏置,并且通过设置在构成所述第一收紧单元30的第一钳夹部31的内周面上的第一扩张环82朝着外侧扩张,因此形成供第一钢筋310插入的空间。此外,第二收紧单元40也具有如上所述使第二钳夹部41通过第二扩张环92扩张的结构。

此外,如上所述被插入的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因为支承部件50通过支承部件固定部60定位在联接件本体20的中央部分中,因此待接合的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的插入深度变得均匀。因此,能够防止因把持长度的不均匀而导致的接合力的降低,并且能够防止第一收紧单元30和第二收紧单元40朝着一侧偏置。此外,支承在所述支承部件50上的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可分别插入到第一弹簧71和第二弹簧75中,并且第一弹簧71的内径实质上等于或大于第一钢筋310的外径,并且第二弹簧72的内径实质上等于第二钢筋210的外径,因此能够提高钢筋的支承力和钢筋的直线移动性。

在如上所述进行接合的状态下,当拉伸力施加到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上时,第一收紧单元30朝着上方移动。因此,第一收紧单元30的第一钳夹部31的第三锥形部在与第一锥形部21相对移动的同时朝着第一钢筋310的外周面侧施加压力。此外,第二收紧单元40类似于第一收紧单元30朝着下方移动,并且第二收紧单元40的第二钳夹部41的第四锥形部在与第二锥形部21相对移动的同时朝着第二钢筋320的外周面侧施加压力。

在这过程中,由于所述第一钳夹部31和所述第二钳夹部41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凹槽35和第二凹槽或者形成有钩挂部36,因此能够在圆周方向上产生弹性和塑性变形,从而提高与第一钢筋310和第二钢筋320的外周面的紧贴力。因此,可进一步提高钢筋的把持力。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由于其联接件本体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提高结构强度,并且由于联接件本体的中央部分中形成有零件投入口且通过其设置支承部件,因此能够防止待连接的钢筋相对于联接件本体的中央部分朝着一侧偏置的把持不良,并且能够提高对于钢筋的接合的可靠性。

虽然参照附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仅为示例性的,并且应理解,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由此进行多种变形和等同的其它实施方式。

因此,本发明的真正的技术保护范围应由随附的权利要求书的技术思想来限定。

产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一触式钢筋联接件不仅用于配筋时的钢筋的连接,而且也广泛适用于在各种产业设施中所使用的管、螺栓、型钢、杆等的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