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震安全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03170发布日期:2020-05-12 16:01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避震安全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灾害救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避震安全仓。



背景技术:

地震又称地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会使地面、建筑物以及山体受到震动破坏,发生地面塌陷和房屋倒塌等现象,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由于当前的技术水平尚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到来,特别是地震在夜间突然发生时,熟睡中的人和居住在高层的人无法及时反应并逃出房屋,若房屋倒塌或者屋内物品砸落容易砸伤人或压伤人,严重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为了能在地震时更好的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人们开始对避震救生装置进行研究和实践,但是大多的避震救生装置避震效果有限,设备的抗压强度不足,当房屋大面积倒塌时容易损坏,防护效果不尽人意。另外,现有的避震救生装置无法与现代家居搭配,放置在家中有损屋内美观。除此之外,现有的避震救生装置价格昂贵且体积较小,无法同时躲避多人。

有鉴于此,本申请人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震安全仓,采用重组竹材料制作,具有极强的抗压强度和抗冲击强度,并且结构紧凑牢固,具有良好的抗震抗压效果。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避震安全仓,包括仓主体,其中,所述仓主体主要由重组竹制成。

采用上述结构后,日常生活中可将避震安全仓放置在家中,若有地震发生,避震人员可以立即躲入避震安全仓中,无需跑离房屋楼层,避免被路上的物品和倒塌的墙体砸伤和压伤。若房屋倒塌,避震安全仓可为避震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庇护所,并且在仓内可以放置应急物品,从而长时间确保仓内人员的人身安全,等待救援人员到来施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其一,本发明避震安全仓采用重组竹材料制成,重组竹材料力学性能优良,具有极好的韧性和抗震性能,能够大大提升避震安全仓的抗压性能,防止仓体被倒塌的墙体和重物压垮,大大提高了安全仓的抗压强度。此外,重组竹材料具有耐高温性,当地震引起火灾时,避震安全仓能够起到一定的防火效果,进一步保障安全仓内避震人员的人身安全,大大提高了生存率。

其二,本发明避震安全仓顶部具有缓冲结构,能够对仓主体上方砸落的重物起到缓冲作用,减少仓主体受到的冲击,进一步提升避震安全仓的抗压和抗冲击能力。

其三,本发明避震安全仓的外墙体内侧通过内支撑架体支撑固定,外墙体外侧通过外固定板进一步固定,使得整个仓主体的外墙体结构紧凑且支撑牢靠,结构上具有极高的抗压强度,受到冲击时仓主体不易弯曲破损。

其四,本发明避震安全仓的外墙体和内支撑架体采用榫槽结构拼接组成,拆装和搬运时更加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外形结构立体图。图3为本发明的外形结构俯视图。图4为本发明缓冲顶板的连接结构俯视图。图5为第一内连接板和第二内连接板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6为本发明内支撑架体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7为第一侧边支撑架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8为第二侧边支撑架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9为拉手棒与在豁孔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0为拼接门板与门支撑架连接时的结构立体图。图11为拼接窗板与窗支撑架连接时的结构立体图。图12为们支撑架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13为拼接门板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14为拼接门板分解后的结构俯视图。图15为拼接门板的结构分解立体图。图16为滚珠滑槽与拼接门板滚动配合时的结构立体图。图17为门闩棒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18为窗支撑架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19为拼接窗板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20为拼接窗板的结构分解立体图。图21为窗闩棒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22为顶板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23为顶板的另一外形结构立体图。图24为底板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25为底板的结构分解立体图。图26为前墙体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27为门框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28为门内框拐角块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29为右墙体的结构分解立体图。图30为后墙体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31为窗框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32为窗内框拐角块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33为右墙体的结构分解立体图。图34为上固定板的连接结构立体图。图35为第一内侧上固定板和第二内侧上固定板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36为下固定板的连接结构立体图。图37为固定垫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8为右储藏柜和左储藏柜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39为右储藏柜的底板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0为右盖板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41为右储藏柜的内部结构立体图。图42为右靠背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3为左储藏柜的底板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4为左盖板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45为左靠背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6为左储藏柜的内部结构立体图。图47为堵塞栓的外形机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47所示,一种避震安全仓,包括仓主体1,其中,所述仓主体1主要由重组竹制成。采用重组竹材料,具有更好的韧性和抗震性能,大大提高了仓主体1的抗压能力,同时重组竹具有耐高温性,当地震引起火灾时,仓主体1能够起到一定的防火效果,进一步保障保障安全仓内避震人员的人身安全,大大提高了生存率。

优选的,还包括设于所述仓主体1顶部上方的缓冲结构2。所述缓冲结构2能够对仓主体1上方砸落的重物起到缓冲作用,减少仓主体1受到的冲击,进一步提升避震安全仓的抗压和抗冲击能力。

优选的,所述缓冲结构2包括缓冲顶板21,以及支撑于缓冲顶板21和仓主体1顶部之间的弹性件22。当重物砸落在缓冲顶板21时,所述缓冲顶板21对所述弹性件22施加向下的压力,所述弹性件22产生的反作用力对重物进行减速,大大减小仓主体1受到的冲击力。

优选的,缓冲顶板21和仓主体1顶部之间均匀支撑多个所述弹性件22,使得弹性件22能够将重物产生的冲击力均匀分散在仓主体1上,避免仓主体1受到的冲击应力过于集中,提高缓冲顶板21的防护性。

更优选的,所述弹性件22包括压簧,具有更好的负载能力。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22还包括与所述缓冲顶板21连接的上限位柱231,和与仓主体1顶部连接的下限位柱232;所述压簧套设于所述上限位柱231和下限位柱232外,从而对压簧进行定位固定,防止压簧侧移脱落。

优选的,所述上限位柱231和下限位柱232均为圆柱状,并且所述上限位柱231和下限位柱232的外圆周面与压簧的内圆周面向贴合,使得压簧套设更加牢固。

更优选的,所述缓冲顶板21主要由重组竹制成,具有更好的韧性和抗压性能。

优选的,所述缓冲顶板21包括外框结构和连接于外框结构内的内连接结构。

优选的,所述外框结构包括依次首尾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外框板211、第二外框板212、第三外框板213和第四外框板214;所述内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于第一外框板211和第三外框板213之间的第一内连接板215,以及连接于第二外框板212和第四外框板214之间的第二内连接板216。采用上述结构后,使得外框结构连接更加牢靠,避免受重物冲击后外框结构发生散架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第一外框板211具有与第二外框板212连接的第一连接端、与第四外框板214连接的第二连接端以及与第一内连接板215连接的第一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二外框板212具有与第一外框板211连接的第三连接端、与第三外框板213连接的第四连接端以及与第二内连接板216连接的第二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三外框板213具有与第二外框板212连接的第五连接端、与第四外框板214连接的第六连接端以及与第一内连接板215连接的第三中间连接部,所述第四外框板214具有与第一外框板211连接的第七连接端、与第三外框板213连接的第八连接端以及与第二内连接板216连接的第四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三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端与第五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六连接端与第八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七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内连接板215具有与第一外框板211连接的第九连接端以及与第三外框板213连接的第十连接端,所述第二内连接板216具有与第二外框板212连接的第十一连接端以及与第四外框板214连接的第十二连接端,所述第九连接端与第一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连接端与第三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一连接端与第二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二连接端通过第四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内连接板215与第二内连接板216之间卡扣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三连接端通过榫槽结构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端与第五连接端通过榫槽结构连接,所述第六连接端与第八连接端通过榫槽结构连接,所述第七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通过榫槽结构连接,所述第九连接端与第一中间连接部通过榫槽结构连接,所述第十连接端与第三中间连接部通过榫槽结构连接,所述第十一连接端与第二中间连接部通过榫槽结构连接,所述第十二连接端通过第四中间连接部通过榫槽结构连接。采用榫槽结构连接的方式,使得缓冲顶板21拆装更加便捷。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端设有第一缓冲板燕尾槽2111,所述第二连接端设有第二缓冲板燕尾槽2112,所述第五连接端设有第三缓冲板燕尾槽2131,所述第六连接端设有第四缓冲板燕尾槽2132,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部设有第一缓冲板中间燕尾槽2113,所述第二中间连接部设有第二缓冲板中间燕尾槽2121,所述第三中间连接部有第三缓冲板中间燕尾槽2133,所述第四中间连接部设有第四缓冲板中间燕尾槽2141,所述第三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一缓冲板燕尾槽2111连接的第一缓冲板燕尾榫2122,所述第四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三缓冲板燕尾槽2131的第二缓冲板燕尾榫2123,所述第七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二缓冲板燕尾槽2112连接的第三缓冲板燕尾榫2142,所述第八连接端设有嵌入第四缓冲板燕尾槽2132的第四缓冲板燕尾榫2143,所述第九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一缓冲板中间燕尾槽2113的第一缓冲板中间燕尾榫2152,所述第十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三缓冲板中间燕尾槽2133的第二缓冲板中间燕尾榫2153,所述第十一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二缓冲板中间燕尾槽2121的第三缓冲板中间燕尾榫2162,第十二连接端设有插入第四缓冲板中间燕尾槽2141的第四缓冲板中间燕尾榫2163。缓冲顶板21采用榫槽结构相互嵌合的连接方式,使得外框结构和内连接结构连接后不会轻易侧移滑脱,使得缓冲顶板21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第一内连接板215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安装槽2151,所述第二内连接板216的上表面对应第一安装槽2151设有第二安装槽2161,所述第一安装槽2151与第二安装槽2161相互卡扣嵌合,使得第一内连接板215与第二内连接板216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缓冲顶板21还包括对各榫槽结构进行加固的加固盖24。

优选的,所述加固盖24通过螺丝锁固在各榫槽结构的上方,防止缓冲顶板21的榫槽结构上下移动。

优选的,所述加固盖24包括第一加固盖241、第二加固盖242、第三加固盖243、第四加固盖244、第五加固盖245、第六加固盖246、第七加固盖247以及第八加固盖248,所述第一加固盖241与第一外框板211以及第二外框板212锁固,所述第二加固盖242与第二外框板212以及第二内连接板216锁固,所述第三加固盖243与第二外框板212以及第三外框板213锁固,所述第四加固盖244与第三外框板213以及第一内连接板215锁固,所述第五加固盖245与第三外框板213以及第四外框板214锁固,所述第六加固盖246与第四外框板214以及第二内连接板216锁固,所述第七加固盖247与第一外框板211以及第四外框板214锁固,所述第八加固盖248与第一外框板211以及第一内连接板215锁固,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缓冲顶板21的每个榫槽结构都有加固盖24进行加固,并且每一加固盖24都与两个缓冲顶板21的组件进行锁固,使得缓冲顶板21连接更加牢固,从而缓冲顶板21的提高抗压和缓冲效果。

优选的,所述仓主体1包括内支撑架体,连接在内支撑架体外的外墙体以及用于固定外墙体的外固定板6,采用上述结构后,使得整个仓主体1的外墙体结构紧凑且支撑牢靠,结构上具有极高的抗压强度,受到冲击时仓主体1不易弯曲破损。

优选的,所述内支撑架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边支撑架11、门支撑架14、第二侧边支撑架12以及窗支撑架15。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边支撑架11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柱111和第二支撑柱112、连接于第一支撑柱111与第二支撑柱112上端的第一顶梁113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撑柱111与第二支撑柱112之间的第一拉手横梁114,所述第一拉手横梁114平行处于第一顶梁113的下方,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第一支撑柱111、第二支撑柱112以及第一顶梁113能够对外墙体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从而增强仓主体1的抗压能力。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柱11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顶梁安装槽1111,所述第一支撑柱111与第一拉手横梁114连接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横梁连接槽1112,所述第二支撑柱112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顶梁安装槽1121,所述第二支撑柱112与第一拉手横梁114连接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横梁连接槽1122,所述第一顶梁113具有与第一支撑柱111连接的第一顶梁连接端以及与第二支撑柱112连接的第二顶梁连接端,所述第一顶梁连接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顶梁连接榫1131,所述第二顶梁连接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顶梁连接榫1132,所述第一顶梁连接榫1131嵌入第一顶梁安装槽1111连接,所述第二顶梁连接榫1132嵌入第二顶梁安装槽1121连接,所述第一拉手横梁114具有与第一支撑柱111连接的第一横梁连接端以及与第二支撑柱112连接的第二横梁连接端,所述第一横梁连接端设有第一横梁连接榫1141,所述第二横梁连接端设有第二横梁连接榫1142,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榫1141嵌入第一横梁连接槽1112连接,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榫1142嵌入第二横梁连接槽1122连接,采用上述结构,第一侧边支撑架11采用榫槽结构的连接方式连接,使得第一侧边支撑架11拆装更加方便快速。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柱111具有与外墙体贴合的第一支撑柱111右侧面,所述第一顶梁安装槽1111开设在第一支撑柱111右侧面与第一支撑柱111上表面的交界夹角处,所述第一顶梁安装槽1111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一水平槽壁以及竖直延伸的第一竖直槽壁,所述第一竖直槽壁由第一支撑柱111朝第二支撑柱112方向延伸并逐渐向第一支撑柱111右侧面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支撑柱112具有与外墙体贴合的第二支撑柱112右侧面,所述第二顶梁安装槽1121开设在第二支撑柱112右侧面与第二支撑柱112上表面的交界夹角处,所述第二顶梁安装槽1121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二水平槽壁以及竖直延伸的第二竖直槽壁,所述第二竖直槽壁由第二支撑柱112朝第一支撑柱111方向延伸并逐渐向第二支撑柱112右侧面方向倾斜。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第一顶梁安装槽1111与第二顶梁安装槽1121能够防止第一顶梁113沿前后移动,使得第一顶梁113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槽1112具有靠近第一顶梁113一侧的第一横梁连接槽1112壁以及远离第一顶梁113一侧的第二横梁连接槽1122壁,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槽1112壁由靠近第一拉手横梁114向远离第一拉手横梁114的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槽1122壁由靠近第一拉手横梁114向远离第一拉手横梁114的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槽1122具有靠近第一顶梁113一侧的第三横梁连接槽1212壁以及远离第一顶梁113一侧的第四横梁连接槽1222壁,所述第三横梁连接槽1212壁由靠近第一拉手横梁114向远离第一拉手横梁114的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四横梁连接槽1222壁由靠近第一拉手横梁114向远离第一拉手横梁114的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榫1141具有与第一横梁连接槽1112壁贴合的第一横梁连接榫1141倾斜面以及与第二横梁连接槽1122壁贴合的第二横梁连接榫1142倾斜面,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榫1142具有与第三横梁连接槽1212壁贴合的第三横梁连接榫1241倾斜面以及与第四横梁连接槽1222壁贴合的第四横梁连接榫1242倾斜面。采用上述结构后,能够使第一拉手横梁与第一横梁连接槽1112和第二横梁连接槽1122连接更加牢固,防止第一横梁从第一横梁连接槽1112和第二横梁连接槽1122中脱落。

优选的,所述第一拉手横梁114设有若干个豁孔1143,所述豁孔1143向上延伸至第一拉手横梁114的上表面并形成豁口。

优选的,所述第二侧边支撑架12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三支撑柱121和第四支撑柱122、连接于第三支撑柱121和第四支撑柱122上端的第二顶梁123以及连接于第三支撑柱121与第二支撑柱112之间的第二拉手横梁124,所述第二拉手横梁124平行处于第二顶梁123的下方。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第三支撑柱121、第四支撑柱122以及第二顶梁123能够对外墙体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从而增强仓主体1的抗压能力。

优选的,所述第三支撑柱12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三顶梁安装槽1211,所述第三支撑柱121与第二拉手横梁124连接的一侧开设有第三横梁连接槽1212,所述第四支撑柱122的上表面开设有第四顶梁安装槽1221,所述第四支撑柱122与第二拉手横梁124连接的一侧开设有第四横梁连接槽1222,所述第二顶梁123具有与第三支撑柱121连接的第三顶梁连接端以及与第三支撑柱121连接的第四顶梁连接端,所述第三顶梁连接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三顶梁连接榫1231,所述第四顶梁连接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四顶梁连接榫1232,所述第三顶梁连接榫1231嵌入第三顶梁安装槽1211连接,所述第四顶梁连接榫1232嵌入第四顶梁安装槽1221连接,所述第二拉手横梁124具有与第三支撑柱121连接的第三横梁连接端以及与第四支撑柱122连接的第四横梁连接端,所述第三横梁连接端设有第三横梁连接榫1241,所述第四横梁连接端设有第四横梁连接榫1242,所述第三横梁连接榫1241嵌入第三横梁连接槽1212连接,所述第四横梁连接榫1242嵌入第四横梁连接槽1222连接。采用上述结构,第二侧边支撑架12采用榫槽结构的连接方式连接,使得第二侧边支撑架12拆装更加方便快速。

优选的,所述第三支撑柱121具有与外墙体贴合的第三支撑柱121左侧面,所述底三顶梁安装槽开设在第三支撑柱121左侧面与第三支撑柱121上表面的交界夹角处,所述第三顶梁安装槽1211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三水平槽壁以及竖直延伸的第三竖直槽壁,所述第三竖直槽壁由第三支撑柱121朝第四支撑柱122方向延伸并逐渐向第三支撑柱121左侧面方向倾斜,所述第四支撑柱122具有与外墙体贴合的第四支撑柱122左侧面,所述第四顶梁安装槽1221开设在第四支撑柱122右侧面与第四支撑柱122上表面的交界夹角处,所述第四顶梁安装槽1221包括水平延伸的第四水平槽壁以及竖直延伸的第四竖直槽壁,所述第四竖直槽壁由第四支撑柱122朝第三支撑柱121方向延伸并逐渐向第四支撑柱122右侧面方向倾斜。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第三顶梁安装槽1211与第四顶梁安装槽1221能够防止第二顶梁123沿前后移动,使得第二顶梁123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第三横梁连接槽1212具有靠近第二顶梁123一侧的第五横梁连接槽壁以及远离第二顶梁123一侧的第六横梁连接槽壁,所述第五横梁连接槽壁由靠近第二拉手横梁124向远离第二拉手横梁124的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六横梁连接槽壁由靠近第二拉手横梁124向远离第二拉手横梁124的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四横梁连接槽1222具有靠近第二顶梁123一侧的第七横梁连接槽壁以及远离第二顶梁123一侧的第八横梁连接槽壁,所述第七横梁连接槽壁由靠近第二拉手横梁124向远离第二拉手横梁124的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八横梁连接槽壁由靠近第二拉手横梁124向远离第二拉手横梁124的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三横梁连接榫1241具有与第五横梁连接槽壁贴合的第五横梁倾连接榫斜面以及与第六横梁连接槽壁贴合的第六横梁连接榫倾斜面,所述第四横梁连接榫1242具有与第七横梁连接槽壁贴合的第七横梁连接榫倾斜面以及与第八横梁连接槽壁贴合的第八横梁连接榫倾斜面。采用上述结构后,能够使第二横梁与第三横梁连接槽1212和第四横梁连接槽1222连接更加牢固,防止第二横梁从第三横梁连接槽1212和第四横梁连接槽1222中脱落。

优选的,所述第二拉手横梁124对应豁孔1143设有若干个穿孔1243。

优选的,所述内支撑架体还包括若干个拉手棒13以及固定拉手棒13的拉手棒扣件131,所述拉手棒13的一端插入穿孔1243内且另一端卡入豁孔1143内,所述拉手棒扣件131嵌入豁孔1143配合并且拉手棒扣件131的下端与拉手棒13抵顶,使拉手棒13安装非常便捷。采用上述结构后,当地震引发剧烈摇晃时,避震人员可以抓稳拉手棒13防止摔倒、磕碰,进一步保障仓主体1内的人员安全。

优选的,所述拉手棒扣件131包括扣件本体,所述扣件本体具有与豁口侧壁抵顶的第一扣件侧面1311以及第二扣件侧面1312,采用上述结构,使用时,只需将拉手棒扣件131插入从豁口插入豁孔1143中,所述扣件本体通过第一扣件侧面1311和第二扣件侧面1312与豁口的侧壁摩擦抵顶,从而紧固拉手棒扣件131,使得拉手棒扣件131安装非常便捷且牢固。

优选的,所述扣件本体的下端设有与拉手棒扣件131外圆周对应配合的弧形固定槽,使拉手棒扣件131能够与拉手棒13贴合更加紧密,从而使拉手棒13安装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门支撑架14包括门柱141,门顶梁142以及门底梁143,所述门顶梁142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柱111上端连接,且门顶梁142的另一端与第三支撑柱121上端连接,所述门底梁143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柱111下端连接,且门底梁143的另一端与第三支撑柱121下端连接,所述门柱141的上端与门顶梁142连接且门柱141的下端与门底梁143连接,所述门柱141与第三支撑柱121平行并且设在第三支撑柱121的侧边。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门支撑架14对外墙体具有一定的支撑效果,进一步增强仓主体1的抗压能力。

优选的,所述门顶梁142具有与第一支撑柱111连接的第一门顶梁连接端以及与第三支撑柱121连接的第二门顶梁连接端,所述第一门顶梁连接端设有第一门顶梁燕尾榫1421,所述第二门顶梁连接端设有第二门顶梁燕尾榫1422,所述第一支撑柱111设有与第一门顶梁燕尾榫1421嵌合的第一门顶梁燕尾槽1113,所述第三支撑柱121设有与第二门顶梁燕尾榫1422嵌合的第二门顶梁燕尾槽1213,所述门底梁143具有与第一支撑柱111连接的第一门底梁连接端以及与第三支撑柱121连接的第二门底梁连接端,所述第一门底梁连接端设有第一门底梁燕尾榫1431,所述第二门底梁连接端设有第二门底梁燕尾榫1432,所述第一支撑柱111设有与第一门底梁燕尾榫1431嵌合的第一门底梁燕尾槽1114,所述第三支撑柱121设有与第二门底梁燕尾榫1432嵌合的第二门底梁燕尾槽1214。采用上述结构,所述门顶梁142与门底梁143通过榫槽结构与第一支撑柱111和第三支撑柱121连接,拆装非常方便快捷。

优选的,所述第一门顶梁燕尾榫1421的上表面由第二门顶梁连接端向第一门顶梁连接端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一门顶梁燕尾榫1421的下表面由第二门顶梁连接端向第一门顶梁连接端方向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二门顶梁燕尾榫1422的上表面由第一门顶梁连接端向第二门顶梁连接端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二门顶梁142半燕尾榫的下表面由第一门底梁连接端向第二门底梁连接端方向逐渐向下倾斜。采用上述结构后,使所述第一门顶梁燕尾榫1421和第二门顶梁燕尾榫1422能够与第一支撑柱111和第三支撑柱121连接更加牢固,进一步增强支撑力。

优选的,所述第一门底梁燕尾榫1431的上表面由第二门底梁连接端向第一门底梁连接端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一门底梁燕尾榫1431的下表面由第二门底梁连接端向第一门底梁连接端方向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二门底梁燕尾榫1432的上表面由第一门底梁连接端向第二门底梁连接端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二门底梁燕尾榫1432的下表面由第一门底梁连接端向第二门底梁连接端方向逐渐向下倾斜,采用上述结构后,使所述第一门底梁燕尾榫1431与第二底梁燕尾榫能够与第一支撑柱111和第二支撑柱112连接更加牢固,进一步增强支撑力。

优选的,所述门顶梁142于靠近第二门顶梁连接端的一侧设有第一门柱燕尾槽1423,所述门底梁143于靠近第二门顶梁连接端的一侧设有第二门柱燕尾槽1433,所述门柱141的上端设有第一门柱燕尾榫1411且门柱141的下端设有第二门柱燕尾榫1412,所述第一门柱燕尾榫1411嵌入第一门柱燕尾槽1423内连接,所述第二门柱燕尾榫1412嵌入第二门柱燕尾槽1433内连接。采用上述榫槽连接结构,使得所述门柱141与门顶梁142和门底梁143拆装更加方便快速。

优选的,所述第一门柱燕尾槽1423具有靠近第一门顶梁连接端一侧的第一门柱燕尾槽壁以及靠近第二门顶梁连接端一侧的第二门柱燕尾槽壁,所述第一门柱燕尾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第一门顶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二门柱燕尾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第二门顶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二门柱燕尾槽1433具有靠近第一门底梁连接端一侧的第三门柱燕尾槽壁以及靠近第二门底梁连接端一侧的第四门柱燕尾槽壁,所述第三燕尾槽壁右上至下逐渐向第一门底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四门柱燕尾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第二门底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一门柱燕尾榫1411设有与第一门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一门柱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二门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二门柱燕尾槽贴合面,所述第二门柱燕尾榫1412设有与第三门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三门柱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四门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四门柱燕尾槽贴合面。采用上述结构后使第一门柱燕尾榫1411与第一门柱燕尾槽1423连接更加牢固,第二门柱燕尾榫1412和第二门柱燕尾槽1433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门支撑架14上还设有与门支撑架14滑动连接的拼接门板144。

优选的,所述门顶梁142的下表面设有门顶滑槽1424,所述门顶滑槽1424由第一门顶梁连接端向第二门顶梁连接端方向延伸,所述门底梁143的上表面设有门底滑槽1434,所述门底滑槽1434由第一门底梁连接端向第二门底梁连接端方向延伸。所述门顶滑槽1424和门底滑槽1434可对拼接门板144进行导向。

优选的,所述拼接门板144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门顶滑块1441,所述门顶滑槽1424与外墙体配合将门顶滑块1441卡设在门顶滑槽1424内连接,所述拼接门板144的下表面设有设有向下凸起的门底滑块1442,所述门底滑槽1434与外墙体配合将门底滑块1442卡设在门底滑槽1434内连接。使得拼接门板144能够沿着门顶滑槽1424和门底滑槽1434的延伸方向进行导向滑动。

优选的,所述门底滑槽1434上设有滚珠限位杆1435,所述滚珠限位杆1435沿第一门底梁连接端向第二门底梁连接端方向水平延伸,所述滚珠限位杆1435与门底滑槽1434之间形成滚珠滑槽。

优选的,所述滚珠滑槽内设有多个滚珠1436,所述滚珠1436可与门底滑块1442的下表面抵顶,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得拼接门板144滑动更加流畅。

优选的,所述门柱141远离第三支撑柱121的一侧设有门侧边定位槽1413,所述门侧边定位槽1413由上至下竖直延伸。所述门侧边定位槽1413能够对拼接门板144的滑动进行限位。

优选的,所述拼接门板144靠近门柱141的侧边设有向外凸起的门板侧边定位凸台1443,所述门板侧边定位凸台1443沿竖直方向延伸。当门板向门柱141方向滑动时,门板侧边定位凸台1443嵌入所述门侧边定位槽1413内,并与门侧边定位槽1413抵顶,门板停止移动。

优选的,所述拼接门板144还包括限制拼接门板144移动的门板限位结构,所述门板限位结构包括卡设在拼接门板144与第一支撑柱111之间的门闩棒145,所述门板限位结构能从内部抵顶门板,使拼接门板144无法打开,避免拼接门板144自主滑动,并且门闩棒145只能从仓主体1内部拆装,增强了仓主体1的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门闩棒145包括门闩棒杆体1451,所述门闩棒杆体1451的一端设有第一门闩卡头1452且另一端设有第二门闩卡头1453,所述拼接门板144远离门柱141的侧边设有与第一门闩卡头1452嵌合的第一门闩限位通槽1444,所述第一支撑柱111靠近拼接门板144的侧边设有与第二门闩卡头1453嵌合的第二门闩限位通槽1115。采用上述结构后,第一门闩卡头1452与第二门闩卡头1453分别嵌入第一门闩限位通槽1444和第二门闩限位通槽1115内时,门闩棒杆体1451一端抵顶拼接门板144且另一端抵顶第一支撑柱111,从而限制门板无法向第一支撑柱111方向滑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门闩卡头1452与第二门闩卡头1453呈圆弧形,所述第一门闩限位通槽1444呈三分之二圆弧形,所述第一门闩限位通槽1444延伸至拼接门板144的侧边形成槽口,所述第二门闩限位通槽1115呈三分之二圆弧形,所述第二门闩限位通槽1115延伸至第一支撑柱111侧边形成槽口。采用上述结构后,使得第一门闩卡头1452与第二门闩卡头1453分别嵌入第一门闩限位通槽1444和第二门闩限位通槽1115内时,限制拼接门板144无法向门柱141方向滑动。

优选的,所述拼接门板144由多个门板单体拼接组合而成,使得拼接门板144方便拆装和搬运,并且能够根据拼接门板144的大小需求,组合适合的拼接门板144尺寸。

优选的,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门板单体为依次连接的第一门板1445、第二门板1446以及第三门板1447。

优选的,所述第一门板1445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一门板左侧面、第一门板前侧面、第一门板右侧面以及第一门板后侧面,所述第二门板1446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二门板左侧面、第二门板前侧面、第二门板右侧面以及第二门板后侧面,所述第三门板1447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三门板左侧面,第三门板前侧面、第三门板右侧面以及第三门板后侧面,所述第一门板右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门板连接槽14451,所述第二门板左侧面设有凸起的第一门板连接榫14461,所述第一门板连接榫14461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嵌入所述第一门板连接槽14451连接,所述第二门板右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门板连接槽14462,所述第三门板左侧面设有凸起的第二门板连接榫14471,所述第二门板连接榫14471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嵌入所述第二门板连接槽14462连接。采用上述榫槽结构连接,使得所述第一门板1445、第二门板1446以及第三门板1447之间拆装更加便捷,节省安装时间。

优选的,所述拼接门板144还包括门板上插销榫1461以及门板下插销榫1462,所述拼接门板144设有与门板上插销榫1461配合的门板上连接槽1463以及与门板下插销榫1462配合的门板下连接槽1464。所述门板上插销榫1461以及门板下插销榫1462对拼接门板144进一步加固,使第一门板、第二门板以及第三门板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门板上连接槽1463具有依次连通的第一门板上连接槽14631,第二门板上连接槽14632以及第三门板上连接槽14633,所述第一门板上连接槽14631设在第一门板后侧面上,所述第一门板上连接槽14631由第一门板右侧面向第一门板左侧面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且槽宽逐渐变窄,所述第二门板上连接槽14632设在第二门板后侧面上,所述第二门板上连接槽14632由第二门板右侧面向第二门板左侧面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且槽宽逐渐变窄,所述第三门板上连接槽14633设在第三门板后侧面上,所述第三门板上连接槽14633由第三门板右侧面向第三门板左侧面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且槽宽逐渐变窄,所述门板下连接槽1464具有依次连通的第一门板下连接槽14641、第二门板下连接槽14642以及第三门板下连接槽14643,所述第一门板下连接槽14641设在第一门板上连接槽14631的下方,所述第一门板下连接槽14641由第一门板右侧面向第一门板左侧面延伸并且逐渐向上倾斜且槽宽逐渐变宽,所述第二门板下连接槽14642设在第二门板上连接槽14632的下方,所述第二门板下连接槽14642由第二门板右侧面向第二门板左侧面延伸并且逐渐向上倾斜且槽宽逐渐变宽,所述第三门板下连接槽14643设在第三门板上连接槽14633的下方,所述第三门板下连接槽14643由第三门板右侧面向第三门板左侧面延伸并且逐渐向上倾斜且槽宽逐渐变宽。

优选的,所述门板上插销榫1461具有嵌在第一门板1445内的第一门板上插销榫端部以及嵌在第三门板1446内的第二门板上插销榫端部,所述门板上插销榫1461的榫宽由第一门板上插销榫端部向第二门板上插销榫端部方向逐渐变宽,所述门板下插销榫1462具有嵌在第一门板内的第一门板下插销榫端部以及嵌在第三门板内的第二门板下插销榫端部,所述门板下插销榫1462的榫宽由第一门板下插销榫端部向第二门板下插销榫端部逐渐变窄。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门板上插销榫1461依次插入第三上门板连接槽14633、第二门板上连接槽14632以及第一门板上连接槽14631内配合,使得门板单体之间无法向右移动分离,所述门板下插销榫1462依次插入第一下门板燕尾槽、第二门板下连接槽14642以及第三门板下连接槽14643内配合,使得门板单体之间无法向左移动分离,从而使得门板单体之间连接更加牢靠紧固,使拼接门板144连接结构更加结实。

优选的,所述门板上连接槽1463的上槽壁由槽口向槽底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门板上连接槽1463的下槽壁由槽口向槽底方向逐渐向下倾斜,所述门板下连接槽1464的上槽壁由槽口向槽底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门板下连接槽1464的下槽壁由槽口向槽底方向逐渐向下倾斜。采用上述结构,门板上连接槽1463和门板下连接槽1464的截面为燕尾槽状,使得门板上连接槽1463与门板上插销榫1461连接时,能够防止门板上插销榫1461脱落,门板下连接槽1464与门板下插销榫1462连接时,能够防止门板下插销榫1462脱落。

优选的,所述门板上插销榫1461包括嵌设在门板上连接槽1463内的第一连接部14611,所述第一连接部14611具有与门板上连接槽1463的上槽壁相互贴合的第一连接部倾斜面以及与门板上连接槽1463的下槽壁相互贴合的第二连接部14641倾斜面,所述门板下连接槽1464插销榫包括设在门板下连接槽1464内的第二连接部14641,所述第二连接部14641具有与门板下连接槽1464的上槽壁相互贴合的第三连接部倾斜面以及与门板下连接槽1464的下槽壁相互贴合的第四连接部倾斜面。采用上述结构后,门板上插销榫1461与门板上连接槽1463连接更加紧密牢固,门板下插销榫1462与门板下连接槽1464连接更加紧密牢固,从而使门板单体之间连接结构更加牢固,防止拼接门板144散架,增强拼接门板144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窗支撑架15包括窗顶梁151、窗底梁152、窗中梁153、第一窗柱154、第二窗柱155以及第三窗柱156,所述窗顶梁151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柱112上端连接且窗顶梁151的另一端与第四支撑柱122上端连接,所述窗底梁152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柱112下端连接且窗底梁152的另一端与第四支撑柱122下端连接,所述第一窗柱154与所述第二窗柱155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窗柱154设在靠近第二支撑柱112一侧,所述第一窗柱154的上端与窗顶梁151连接且第一窗柱154的下端与窗底梁152连接,所述第二窗柱155设在靠近第四支撑柱122一侧,所述第二窗柱155的上端与窗顶梁151连接且第二窗柱155的下端与窗底梁152连接,所述窗中梁153的一端与第一窗柱154的中部连接且窗中梁153的另一端与第二窗柱155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三窗柱156的上端与窗中梁153连接且第三窗柱156的下端与窗底梁152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窗支撑架15对外墙体具有一定的支撑效果,进一步增强仓主体1的抗压能力。

优选的,所述窗顶梁151具有与第二支撑柱112连接的第一窗顶梁连接端以及与第四支撑柱122连接的第二窗顶梁连接端,所述第一窗顶梁连接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窗顶梁半燕尾榫1511,所述第二窗顶梁连接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窗顶梁半燕尾榫1512,所述第二支撑柱112设有与第一窗顶梁半燕尾榫1511嵌合的第一窗顶梁半燕尾槽1123,所述第四支撑柱122设有与第二窗顶梁半燕尾榫1512嵌合的第二窗顶梁半燕尾槽1223。采用上述结构,使得窗顶梁151与第二支撑柱112和第四支撑柱122之间拆装更加方便快捷。

优选的,所述第一窗顶梁半燕尾榫1511的下表面由第二窗顶梁连接端向第一窗顶梁连接端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二窗顶梁半燕尾榫1512的下表面由第一窗顶梁连接端向第二窗顶梁连接端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一窗顶梁半燕尾槽1123的下槽壁与所述第一窗顶梁半燕尾榫1511的下表面贴合,所述第二窗顶梁半燕尾槽1223的下槽壁与所述第二窗顶梁半燕尾榫1512的下表面贴合。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限制窗顶梁151的发生左右移动,避免窗顶梁151从第一窗顶梁半燕尾槽1123和第二窗顶梁半燕尾槽1223脱出,使得窗顶梁151安装更加牢固,增强窗支撑架15的结构强度。

所述窗底梁152具有与第二支撑柱112连接的第一窗底梁连接端以及与第四支撑柱122连接的第二窗底梁连接端,所述第一窗底梁连接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窗底梁燕尾榫1521,所述第二窗底梁连接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窗底梁燕尾榫1522,所述第二支撑柱112设有与第一窗底梁燕尾榫1521嵌合的第一窗底梁燕尾槽1124,所述第四支撑柱122设有与第二窗底梁燕尾榫1522嵌合的第二窗底梁燕尾槽1224。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窗底梁152的拆装更加方便,节约安装时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窗顶梁连接端的下表面设有第一窗柱燕尾槽1513,所述第二顶梁连接端的下表面设有第二窗柱燕尾槽1514,所述第一底窗梁连接端的上表面设有第三窗柱燕尾槽1523,所述第二窗底梁连接端的上表面设有第四窗柱燕尾槽1524,第一窗柱154的上端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一窗柱燕尾榫1541且下端设有向下凸起的第三窗柱燕尾榫1542,所述第一窗柱燕尾榫1541与所述第一窗柱燕尾槽1513配合连接,所述第三窗柱燕尾榫1542与所述第三窗柱燕尾槽1523配合连接,所述第二窗柱155的上端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二窗柱燕尾榫1551且下端设有向下凸起的第四窗柱燕尾榫1552,所述第二窗柱燕尾榫1551与所述第二窗柱燕尾槽1514配合连接,所述第四窗柱燕尾榫1552与所述第四窗柱燕尾槽1524配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后,使得第一窗柱154和第二窗柱155通过榫槽连接结构与窗顶梁151和窗底梁152连接,拆装更加便捷。

优选的,所述第一窗柱燕尾槽1513靠近第一窗顶梁连接端一侧设有第一窗柱燕尾槽壁且远离第一窗顶梁连接端一侧设有第二窗柱燕尾槽1514壁,所述第一窗柱燕尾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第一窗顶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二窗柱燕尾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第二窗顶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二窗柱燕尾槽1514靠近第一窗底梁连接端一侧设有第三窗柱燕尾槽壁且远离第一窗底梁连接端一侧设有第四窗柱燕尾槽壁,所述第三窗柱燕尾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第一窗底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四窗柱燕尾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第二窗底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三窗柱燕尾槽1523靠近第一窗顶梁连接端一侧设有第五窗柱燕尾槽壁且远离第一窗顶梁连接端一侧设有第六窗柱燕尾槽壁,所述第五窗柱燕尾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第一窗顶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六窗柱燕尾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第二窗顶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四窗柱燕尾槽1524靠近第一窗底梁连接端一侧设有第七窗柱燕尾槽壁且远离第一窗底梁连接端一侧设有第八窗柱燕尾槽壁,所述第七窗柱燕尾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第一窗底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八窗柱燕尾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第二窗底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一窗柱燕尾榫1541具有与第一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一窗柱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二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二燕尾榫贴合面,所述第二窗柱燕尾榫1551具有与第三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三窗柱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四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四燕尾榫贴合面,所述第三窗柱燕尾榫1542具有与第五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五窗柱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六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六燕尾榫贴合面,所述第四窗柱燕尾榫1552具有与第七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七窗柱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八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八窗柱燕尾榫贴合面。采用上述结构后,能够防止第一窗柱154和第二窗柱155脱离窗顶梁151和窗底梁152,使得第一窗柱154和第二窗柱155安装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第一窗柱154远离第二支撑柱112的一侧设有第一窗中梁燕尾槽1543,所述第二窗柱155远离第四支撑柱122的一侧设有第二窗中梁燕尾槽1553,所述窗中梁153具有与第一窗柱154连接的第一窗中梁连接端以及与第二窗柱155连接的第二窗中梁连接端,所述第一窗中梁连接端设有与第一窗中梁燕尾槽1543嵌合连接的第一窗中梁燕尾榫1531,所述第二窗中梁连接端设有与第二窗中梁153连接槽嵌合连接的第二窗中梁燕尾榫1532。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窗中梁153通过榫槽结构与第一窗柱154和第二窗柱155连接,使得窗中梁153拆装更加方便快捷。

优选的,所述第一窗中梁燕尾槽1543具有靠近窗顶梁151一侧的第一窗中梁燕尾槽壁以及靠近窗底梁152一侧的第二窗中梁燕尾槽壁,所述第一窗中梁燕尾槽壁由槽口至槽底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二窗中梁燕尾槽壁由槽口至槽底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二窗中梁燕尾槽1553具有靠近窗顶梁151一侧的第三窗中梁燕尾槽壁以及靠近窗底梁一侧的的第四窗中梁燕尾槽壁,所述第三窗中梁燕尾槽壁由槽口至槽底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四窗中梁燕尾槽壁由槽口至槽底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一窗中梁燕尾榫1531具有与第一窗中梁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一窗中梁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二窗中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二窗中梁燕尾榫贴合面,所述第二窗中梁燕尾榫1532具有与第三窗中梁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三窗中梁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四窗中燕尾槽壁贴合的第四窗中梁燕尾榫贴合面。采用上述结构后,能够防止窗中梁153从第一窗中梁燕尾槽1543和第二窗中梁燕尾槽1553内脱出,使得窗中梁153连接更加牢固,增强窗支撑架15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第三窗柱156的上端设有第五窗柱燕尾榫1561且第三窗柱156的下端设有第六窗柱燕尾榫1562,所述窗中梁153的下表面设有与第五窗柱燕尾榫1561配合连接的第五窗柱燕尾槽1533,所述窗底梁152的上表面设有与第六窗柱燕尾榫1562配合连接的第六窗柱燕尾槽1525。采用上述榫槽结构连接,使第三窗柱156的拆装更加方便快捷。

优选的,所述第五窗柱燕尾槽1533具有靠近第一窗中梁连接端一侧的第九窗柱燕尾槽壁以及靠近第二窗中梁连接端一侧的第十窗柱燕尾槽壁,所述第九窗柱燕尾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第一窗中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十窗柱燕尾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第二窗中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五窗柱燕尾榫1561具有与第九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九窗柱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十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十窗柱燕尾榫贴合面,所述第六窗柱燕尾槽1525具有靠近第一窗底梁连接端一侧的第十一窗柱燕尾槽壁以及靠近第二窗底梁连接端一侧的第十二窗柱燕尾槽壁,所述第十一窗柱燕尾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第一窗底梁连接端一侧倾斜,所述第十二窗柱燕尾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第二窗底梁连接端一侧倾斜,所述第六窗柱燕尾榫1562具有与第十一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十一窗柱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十二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十二燕尾榫贴合面。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防止第三窗柱156脱出,使第三窗柱156安装更加牢固,从而增强窗支撑架15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窗支撑架15上还设有与窗支撑架15滑动连接的拼接窗板157。

优选的,所述窗顶梁151的下表面设有窗顶滑槽1515,所述窗顶滑槽1515沿第一窗顶梁连接端向第二窗顶梁连接端方向延伸,所述窗中梁153的上表面设有窗底滑槽1534,所述窗底滑槽1534沿第一窗中梁连接端向第二窗中梁连接端方向延伸。所述窗顶滑槽1515和窗底滑槽1534可对拼接窗板157进行导向。

优选的,所述拼接窗板157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窗顶滑块1571,所述窗顶滑槽1515与外墙体配合将窗顶滑块1571卡设在窗顶滑槽1515内连接,所述拼接窗板157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凸起的窗底滑块15721572,所述窗底滑槽1534与外墙板配合将窗底滑块1572卡设在窗底滑槽1534内配合连接。使得拼接窗板157能够沿着窗顶滑槽1515和窗底滑槽1534的延伸方向进行导向滑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窗柱154远离第二支撑柱112的一侧设有窗侧边定位槽1544,所述窗侧边定位槽1544由上至下竖直延伸。所述窗侧边定位槽1544能够对拼接窗板157的滑动进行限位。

优选的,所述拼接窗板157靠近第一窗柱154的侧边设有向外凸起的窗板侧边定位凸台1573,所述窗板侧边定位凸台1573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窗板侧边定位凸台1573嵌入所述窗侧边定位槽1544内连接。当门柱141向第一窗柱154方向滑动时,窗板侧边定位凸台1573嵌入所述窗侧边定位槽1544内,并与窗侧边定位槽1544抵顶,窗板停止移动。

优选的,所述拼接窗板157还包括限制拼接窗板157移动的窗板限位结构,所述窗板限位结构包括卡设在拼接窗板157与第二窗柱155之间的窗闩棒158。所述窗板限位结构能够从内部抵顶拼接窗板157,固定拼接157窗板的位置,使拼接窗板157无法左右移动,所述窗闩棒158只能从仓主体1的内部拆装,增强了仓主体1内的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窗闩棒158包括窗闩棒杆体1581,所述窗闩棒杆体1581的一端设有第一窗闩卡头1582且另一端设有第二窗闩卡头1583,所述拼接窗板157远离第一窗柱154的侧边设有与第一窗闩卡头1582嵌合的第一窗闩限位通槽1574,所述第二窗柱155靠近拼接窗板157的侧边设有与第二窗闩卡头1583嵌合的第二窗闩限位通槽1554。采用上述结构后,第一窗闩卡头1582与第二窗闩卡头1583分别嵌入第一窗闩限位通槽1574和第二窗闩限位通槽1554内时,窗闩棒杆体1581一端抵顶拼接窗板157且另一端抵顶第一支撑柱111,从而限制拼接窗板157无法向第一支撑柱111方向滑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窗闩卡头1582与第二窗闩卡头1583呈圆弧形,所述第一窗闩限位通槽1574呈三分之二圆弧形,所述第一窗闩限位通槽1574延伸至拼接窗板157的侧边形成槽口,所述第二窗闩限位通槽1554呈三分之二圆弧形,所述第二窗闩限位通槽1554延伸至第二支撑柱112侧边形成槽口。采用上述结构后,使得第一窗闩卡头1582与第二窗闩卡头1583分别嵌入第一窗闩限位通槽1574和第二窗闩限位通槽1554内时,限制拼接窗板157无法向窗柱方向滑动。

优选的,所述拼接窗板157由多个窗板单体拼接组合而成。使得拼接窗板157方便拆装和搬运,并且能够根据拼接窗板157的大小需求,组合适合的拼接窗板157尺寸。

优选的,只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窗板单体为依次连接的第一窗板1575以及第二窗板1576。

优选的,所述第一窗板1575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一窗板左侧面、第一窗板前侧面、第一窗板右侧面以及第一窗板后侧面,所述第二窗板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二窗板左侧面、第二窗板前侧面、第二窗板右侧面以及第二窗板后侧面,所述第一窗板右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窗板连接槽15751,所述第二窗板左侧面设有凸起的窗板连接榫15761,所述窗板连接榫15761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嵌入所述窗板连接槽15751连接。采用上述榫槽结构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窗板1575和第二窗板1576之间拆装更加便捷,节省安装时间。

优选的,所述拼接窗板157还包括窗板上插销榫1591以及窗板下插销榫1592,所述拼接窗板157设有与窗板上插销榫1591配合的窗板上连接槽1593以及与窗板下燕尾插销榫配合的窗板下连接槽1594。所述窗板上插销榫1591以及窗板下插销榫1592对拼接门板144进一步加固,使第一窗板和第二窗板之间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窗板上连接槽1593具有依次连通的第一窗板上连接槽15931以及第二窗板上连接槽15932,所述第一窗板上连接槽15931设在第一窗板后侧面上,所述第一窗板连接槽15931由第一窗板右侧面向第一窗板左侧面延伸并且逐渐向下倾斜且槽宽逐渐变窄,所述第二窗板上连接槽15932设在第二窗板后侧面上,所述第二窗板上连接槽15932由第二窗板右侧面向第二窗板左侧面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且槽宽逐渐变窄,所述窗板下连接槽1594具有依次连通的第一窗板下连接槽15941以及第二窗板下连接槽15942,所述第一窗板下连接槽15941设在第一窗板上连接槽15931的下方,所述第一窗板下连接槽15941由第一窗板右侧面向第一窗板左侧面延伸并逐渐向上倾斜且槽宽逐渐变宽,所述第二窗板下连接槽15942设在第二窗板上连接槽15932的下方,所述第二窗板下连接槽15942由第二窗板右侧面向第二窗板左侧面逐渐向上倾斜且槽宽逐渐变宽。

优选的,所述窗板上插销榫1591具有嵌在第一窗板内的第一窗板上插销榫端部以及嵌在第二窗板内的第二窗板上插销榫端部,所述窗板上插销榫1591的榫宽由第一窗板上插销榫端部向第二窗板上插销榫端部方向逐渐变宽,所述下燕尾槽榫具有嵌在第一窗板内的第一窗板下燕尾插销榫端部以及嵌在第二窗板内的第二窗板下燕尾插销榫端部,所述窗板下燕尾插销榫的榫宽由第一窗板下燕尾插销榫端部向第二窗板下燕尾插销榫端部逐渐变窄。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窗板上插销榫1591依次插入第二上窗板燕尾槽以及第一窗板上连接槽15931内配合,使得窗板单体之间无法向右移动分离,所述窗板下插销榫1592依次插入第一下窗板燕尾槽以及第二窗板下连接槽15942内配合,使得窗板单体之间无法向左移动分离,从而使得窗板单体之间连接更加牢靠紧固,使拼接窗板157连接结构更加结实。

优选的,所述窗板上连接槽1593的上槽壁由槽口向槽底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窗板上连接槽1593的下槽壁由槽口向槽底方向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窗板下连接槽1594的上槽壁由槽口向槽底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窗板下连接槽1594的下槽壁由槽口向槽底方向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窗板上插销榫1591包括嵌设在窗板上连接槽1593内的第三连接部15911,所述第三连接部15911具有与窗板上连接槽1593的上槽壁相互贴合的第五连接部倾斜面以及与窗板上连接槽1593的下槽壁相互贴合的第六连接部倾斜面,所述窗板下插销榫1592包括设在窗板下连接槽1594内的第四连接部15921,所述第四连接部14641具有与窗板下连接槽1594的上槽壁相互贴合的第七连接部倾斜面以及与窗板下连接槽1594的下槽壁相互贴合的第八连接部倾斜面采用。采用上述结构,窗板上连接槽1593和窗板下连接槽1594的截面为燕尾槽状,使得窗板上连接槽1593与窗板上插销榫1591连接时,能够防止窗板上插销榫1591脱落,窗板下连接槽1594与窗板下插销榫1592连接时,能够防止窗板下插销榫1592脱落。

优选的,所述外墙体包括顶板3、设于顶板3下方的底板4以及连接顶板3与底板4的侧墙体5。

优选的,所述侧墙体5包括依次连接的前墙体51、右墙体52、后墙体53以及左墙体54,所述前墙体51连接在门支撑架14的外侧,所述右墙体52连接在第一侧边支撑架11的外侧,所述后墙体53连接在窗支撑架15的外侧,所述左墙体54连接在第二支撑架的外侧。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内支撑架对侧墙体5相互连接,大大增强了侧墙体5支撑顶板3的支撑力,增强了结构强度,同时也增强了抗压能力。

优选的,所述前墙体51通过螺丝与门支撑架14连接,所述右墙体52通过螺丝与第一支撑侧边支架连接,所述后墙体53通过螺丝与窗支撑架15连接,所述左墙体54通过螺丝与第二支撑架连接。采用螺丝锁固,使得侧墙体5拆装更加便捷。

优选的,所述顶板3具有与所述前墙体51连接的顶板前侧边,与所述右墙体52连接的顶板右侧边,与所述后墙体53连接的顶板后侧边以及与所述左墙体54连接的顶板左侧边,所述顶板前侧边设有若干个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311以及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312,所述顶板右侧边设有若干个顶板右侧燕尾槽313,所述顶板后侧边设有若干个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槽314以及第二顶板后侧燕尾槽315,所述顶板左侧边设有若干个顶板左侧燕尾槽316。所述顶板3通过榫槽结构与侧墙体5连接,结构简单且安装便捷。

优选的,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311具有靠近顶板右侧边一侧的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右槽壁以及靠近顶板左侧边一侧的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左槽壁,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右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顶板右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左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顶板左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槽314具有靠近顶板右侧边一侧的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槽右槽壁以及靠近顶板左侧边一侧的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槽左槽壁,所述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槽右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顶板右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左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顶板左侧边方向倾斜。

优选的,所述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312具有靠近顶板右侧边一侧的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右槽壁以及靠近顶板左侧边一侧的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左槽壁,所述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右侧壁由顶板前侧边向顶板后侧边方向逐渐向顶板右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左侧壁由顶板前侧边向顶板后侧边方向逐渐向顶板左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二顶板后侧燕尾槽315具有靠近顶板右侧边一侧的第二顶板后侧燕尾槽右槽壁以及靠近顶板左侧边一侧的第二顶板后侧燕尾槽左槽壁,所述第二顶板后侧燕尾槽右侧壁由顶板后侧边向顶板前侧边方向逐渐向顶板右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二顶板后侧燕尾槽左侧壁由顶板后侧边向顶板前侧边方向逐渐向顶板左侧边方向倾斜。

优选的,所述顶板右侧燕尾槽313具有靠近顶板前侧边一侧的的顶板右侧燕尾槽前侧壁以及靠近顶板后侧边一侧的顶板右侧燕尾槽后侧壁,所述顶板右侧燕尾槽313前侧壁由顶板左侧边向顶板右侧边方向延伸并逐渐向顶板前侧边方向倾斜,所述顶板右侧边燕尾槽后侧壁由顶板左侧边向顶板右侧边方向延伸并逐渐向顶板后侧边方向倾斜。

优选的,所述顶板左侧燕尾槽316具有靠近顶板前侧边一侧的的顶板左侧燕尾槽前侧壁以及靠近顶板后侧边一侧的顶板左侧燕尾槽后侧壁,所述顶板左侧燕尾槽前侧壁由顶板右侧边向顶板左侧边方向延伸并逐渐向顶板前侧边方向倾斜,所述顶板左侧边燕尾槽后侧壁由顶板右侧边向顶板左侧边方向延伸并逐渐向顶板后侧边方向倾斜。

优选的,所述顶板3由若干个顶板单体拼接组成。在搬运时,可将顶板3拆卸,方便搬运。

优选的,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顶板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板单体32、第二顶板单体33、第三顶板单体34以及第四顶板单体35,所述第一顶板单体32包括与第二顶板单体33连接的第一顶板单体前侧面,与右墙体52连接的第一顶板单体右侧面以及与左墙体54连接的第一顶板单体左侧面,所述第一顶板单体前侧面的下方设有第一顶板连接槽321,所述第一顶板单体32连接槽沿着第一顶板单体左侧面向第一顶板单体右侧面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顶板单体33具有与第一顶板单体32连接的第二顶板单体后侧面,与第三顶板单体34连接的第二顶板单体前侧面,与右墙体52连接的第二顶板单体右侧面以及与左墙体54连接的第二顶板单体左侧面,所述第二顶板单体后侧面下方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顶板连接榫331,所述第一顶板连接榫331沿第二顶板单体33左侧面向第二顶板单体33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一顶板连接榫331与第一顶板连接槽321配合连接,所述第二顶板单体前侧面下方设有第二顶板连接槽332,所述第二顶板连接槽332沿第二顶板单体左侧向第二顶板单体右侧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三顶板单体34具有与第二顶板单体33连接的第三顶板单体后侧面,与第四顶板单体35连接的第三顶板单体前侧面,与右墙体52连接的第三顶板单体右侧面以及与左墙体54连接的第三顶板单体左侧面,所述第三顶板单体后侧面下方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顶板连接榫341,所述第二顶板连接榫341沿第三顶板单体左侧面向第三顶板单体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二顶板连接榫341与第二顶板连接槽332配合连接,所述第三顶板单体前侧面下方设有第三顶板连接槽342,所述第三顶板连接槽342沿第沿第三顶板单体左侧面向第三顶板单体右面侧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四顶板单体35具有与第三顶板单体34连接的第四顶板单体后侧面,与左墙体54连接的第四顶板单体左侧面以及与右墙体52连接的第四顶板单体右侧面,所述第四顶板单体后侧面下方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三顶板连接榫351,所述第三顶板连接榫351沿第四顶板单体左侧面向第四顶板单体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三顶板连接榫351与第三顶板连接槽342配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所述顶板单体之间通过榫槽结构依次连接,使得拆装更加方便快捷。

优选的,所述底板4具有与所述前墙体51连接的底板前侧边,与所述右墙体52连接的底板右侧边,与所述后墙体53连接的底板后侧边以及与所述左墙体54连接的底板左侧边,所述底板前侧边设有若干个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槽411以及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槽412,所述底板右侧边设有若干个底板右侧燕尾槽413,所述底板后侧边设有若干个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槽414以及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槽415,所述底板左侧边设有若干个底板左侧燕尾槽416。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底板4通过榫槽结构与侧墙体5连接,结构简单且安装便捷。

优选的,所述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槽411具有靠近底板右侧边一侧的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槽右槽壁以及靠近底板左侧边一侧的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槽左槽壁,所述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槽右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底板右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槽左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底板左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槽414具有靠近底板右侧边一侧的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槽右槽壁以及靠近底板左侧边一侧的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槽左槽壁,所述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槽右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底板右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左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顶板左侧边方向倾斜。

优选的,所述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槽412具有靠近底板右侧边一侧的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槽右槽壁以及靠近底板左侧边一侧的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槽左槽壁,所述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槽右侧壁由底板前侧边向底板后侧边方向逐渐向底板右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槽412左侧壁由底板前侧边向底板后侧边方向逐渐向底板左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槽415具有靠近底板右侧边一侧的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槽右槽壁以及靠近底板左侧边一侧的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槽左槽壁,所述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槽右侧壁由底板后侧边向底板前侧边方向逐渐向底板右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槽左侧壁由底板后侧边向底板前侧边方向逐渐向底板左侧边方向倾斜。

优选的,所述底板右侧燕尾槽413具有靠近底板前侧边一侧的的底板右侧燕尾槽前侧壁以及靠近底板后侧边一侧的底板右侧燕尾槽后侧壁,所述底板右侧燕尾槽前侧壁由底板左侧边向底板右侧边方向延伸并逐渐向底板前侧边方向倾斜,所述底板右侧燕尾槽后侧壁由底板左侧边向底板右侧边方向延伸并逐渐向底板后侧边方向倾斜。

优选的,所述底板左侧燕尾槽416具有靠近底板前侧边一侧的的底板左侧燕尾槽前侧壁以及靠近底板后侧边一侧的底板左侧燕尾槽后侧壁,所述底板左侧燕尾槽前侧壁由底板右侧边向底板左侧边方向延伸并逐渐向底板前侧边方向倾斜,所述底板左侧燕尾槽后侧壁由底板右侧边向底板左侧边方向延伸并逐渐向底板后侧边方向倾斜。

优选的,所述底板4由若干个底板单体拼接组成。在搬运时,可将底板4拆卸,方便搬运。

优选的,所述底板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底板单体42、第二底板单体43、第三底板单体44以及第四底板单体45,所述第一底板单体42具有与第二底板单体43连接的第一底板单体后侧面,与左墙体54连接的第一底板单体左侧面以及与右墙体52连接的第一底板单体右侧面,所述第一底板单体后侧面设有第一底板连接槽421,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槽421沿第一底板单体左侧面向第一底板单体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二底板单体43具有与第一底板单体42连接的第二底板单体前侧面,与第三底板单体44连接的第二底板单体后侧面,与左墙体54连接的第二底板单体左侧面以及与右墙体52连接的第二底板单体右侧面,所述第二底板单体前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底板连接榫431,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榫431沿第二底板单体43左侧面向第二底板单体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榫431与第一底板连接槽421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底板单体后侧面设有第二底板连接槽432,所述第二底板连接槽432沿第二底板单体左侧面向第二底板单体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三底板单体44具有与第二底板单体43连接的第三底板单体前侧面,与第四底板单体45连接的第三底板单体后侧面,与左墙体54连接的第三底板单体左侧面以及与右墙体52连接的第三底板单体右侧面,所述第三底板单体44前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底板连接榫441,所述第二底板连接榫441沿第三底板单体左侧面向第三底板单体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二底板连接榫441与第二底板4连接槽配合连接,所述第三底板单体44后侧面设有第三底板连接槽442,所述第三底板单体44槽沿第三底板单体左侧面向第三底板单体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四底板单体45具有与第三底板单体44连接的第四底板单体前侧面,与左墙体54连接的第四底板单体左侧面以及与右墙体52连接的第四底板单体右侧面,所述第四底板单体前侧面的设有第三底板连接榫451,所述第三底板连接榫451沿第四底板单体左侧面向第四底板单体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三底板连接槽442与所述第三底板连接榫451配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底板单体之间通过榫槽结构依次连接,使得拆装更加方便快捷。

优选的,所述前墙体51包括门框,所述门框包括门外框511,以及设在门外框511内的门内框512。

优选的,所述门外框511包括依次连接的门眉板5111、门框左板5112、门槛板5113以及门框右板5114,所述门眉板5111的一侧与门框左板5112的上端连接且另一侧与门框右板5114的上端连接,所述门槛板5113的一侧与门框左板5112的下端连接且另一侧与门框右板5114的下端连接。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外框结构简单紧凑,可更具调节门眉板5111和门槛板5113的尺寸高度和宽度来调节门外框511的大小,适用范围广。

优选的,所述门眉板5111与门框左板5112可拆卸连接,所述门眉板5111与门框右板5114可拆卸连接,所述门槛板5113与门框左板5112可拆卸连接,所述门槛板5113与门框右板5114可拆卸连接。若门框出现破碎,能够单独更换门框组件,维修更加方便,降低维修成本。

优选的,所述门眉板5111具有与门框右板5114连接的门眉板右侧面以及与第门框左板5112连接的门眉板左侧面,门眉板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门眉板半燕尾榫51111,所述门眉板左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门眉板半燕尾榫51112,所述门眉板5111的上表面设有与顶板3相连接的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榫51113,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榫51113与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311配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门眉板5111通过榫槽结构与顶板3、门框左板5112以及门框右板5114连接,拆装方便,连接牢固。

优选的,所述第一门眉板半燕尾榫51111的上表面由门眉板左侧面向门眉板右侧面方向延伸并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一门眉板半燕尾榫51111的下表面由门眉板左侧面向门眉板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二门眉板半燕尾榫51112的上表面由门眉板右侧面向门眉板左侧面方向延伸并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二门眉板半燕尾榫51112的下表面由门眉板右侧面向门眉板左侧面方向水平延伸。采用上述结构,门框左板5112与门框右板5114能够为门眉板5111提供向上的支撑力,并且能够防止门眉板5111从门框左板5112和门框右板5114内脱出,使门眉板5111与门框左板5112和门框右板5114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榫51113具有靠近门眉板右侧面一侧的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榫51113右侧面以及靠近门眉板左侧面一侧的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榫51113左侧面,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榫51113右侧面由下至上逐渐向门眉板右侧面方向倾斜,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榫51113左侧面由下至上逐渐向门眉板左侧面方向倾斜。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榫51113与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311配合时,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311能够对门眉板5111提供向上的支撑力,防止门眉板5111从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311内脱出,使门眉板5111与顶板3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门槛板5113具有与门框右板5114连接的门槛板右侧面以及与第门框左板5112连接的门槛板左侧面,门槛板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门槛板半燕尾榫51131,所述门槛板左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门槛板半燕尾榫51132,所述门槛板5113的下表面设有与底板4相连接的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榫51133,所述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榫51133与所述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槽411配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门槛板5113通过榫槽结构与顶板3、门框左板5112以及门框右板5114连接,拆装方便,连接牢固。

优选的,所述第一门槛板半燕尾榫51131的上表面由门槛板左侧面向门槛板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一门槛板半燕尾榫51131的下表面由门槛板左侧面向门槛板右侧面方向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二门槛板半燕尾榫51132的上表面由门槛板右侧面向门槛板左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二门槛板半燕尾榫51132的下表面由门槛板右侧面向门槛板左侧面方向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防止门槛板5113从门框左板5112和门框右板5114内脱出,使门槛板5113与门框左板5112和门框右板5114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榫51133具有靠近门眉板右侧面一侧的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榫右侧边以及靠近门眉板左侧面一侧的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榫左侧面,所述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榫右侧面由上至下逐渐向门眉板右侧面方向倾斜,所述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榫左侧面由上至下逐渐向门眉板左侧面方向倾斜。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防止门槛板5113从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槽411内脱出,使门槛板5113与底板4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门框右板5114具有与门眉板5111和门槛板5113连接的门框右板左侧面,所述门框右板左侧面设有第一门眉板半燕尾槽51141且第一门眉板半燕尾槽51141的下方设有第一门槛板半燕尾槽51142,所述第一门眉板半燕尾槽51141与所述第一门眉板半燕尾榫51111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门槛板半燕尾槽51142与所述第一门槛板半燕尾榫51131配合连接。采用上述榫槽连接结构,使得门框右板与5114门眉板和门槛板5113连接更加紧密牢靠,且安装更加方便快捷。

优选的,所述门框右板5114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榫51143,所述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榫51143与所述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312配合连接,所述门框右板5114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凸起的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榫51144,所述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榫51144与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槽412配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所述门框右板5114通过榫槽结构与顶板3和底板4连接,结构简单,安装牢固,并且门框右板5114拆装非常便捷。

优选的,所述门框左板5112具有与门眉板5111和门槛板5113连接的门框左板右侧面,所述门框左板右侧面设有第二门眉板半燕尾槽51121且第二门眉板半燕尾槽51121的下方设有第二门槛板半燕尾槽51122,所述第二门眉板半燕尾槽51121与所述第二门眉板半燕尾榫51112配合连接,所述第二门槛板半燕尾槽51122与所述第二门槛板半燕尾榫51132配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门框左板5112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三顶板前侧燕尾榫51123,所述第三顶板前侧燕尾榫51123与所述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312配合连接,所述门框左板5112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凸起的第三底板前侧燕尾榫51124,所述第三底板前侧燕尾榫51124与所述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312配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所述门框左板5112通过榫槽结构与顶板3和底板4连接,结构简单,安装牢固,并且门框左板5112拆装非常便捷。

优选的,所述门内框512包括多个门内框板,以及抵顶于两个相邻门内框板之间的门内框拐角块5125。所述门内框512能够对门框起到进一步支撑作用,增强门框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门内框板包括横向门内框板以及竖向门内框板。

优选的,所述横向门内框板包括连接于门眉板5111下表面的上门内框板5121以及连接于门槛板5113上表面的下门内框板5122,所述竖向门内框板包括连接于门框左板5112右侧面的左门内框板5123以及连接于门框右板左侧面的右门内框板5124。

优选的,所述门内框拐角块5125具有依次相邻的第一门内框拐角块垂直面51251、第二门内框拐角块垂直面51252、第一门内框拐角块倾斜面51253、门内框拐角块圆弧面51254以及第二门内框拐角块倾斜面51255,所述第一门内框拐角块垂直面51251与第二门内框拐角块垂直面51252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门内框拐角块倾斜面51253由门内框拐角块圆弧面51254向第一门内框拐角块垂直面51251延伸并且逐渐向第二门内框拐角块垂直面51252方向倾斜,所述第二门内框拐角块倾斜面51255由门内框拐角块圆弧面51254向第二门内框拐角块垂直面51252延伸并且逐渐向第一门内框拐角块垂直面51251方向倾斜。采用上述结构后,使得门内框拐角块5125能够被抵顶于横向门框板、竖向门内框板以及门外框511之间,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上门内框板5121具有与第一门内框拐角块倾斜面51253相互贴合的上门内框板倾斜面,所述下门内框板5122具有与第一门内框拐角块倾斜面51253相互贴合的下门内框板倾斜面,所述左门内框512具有与第二门内框拐角块倾斜面51255相互贴合的左门内框板倾斜面,所述右门内框512具有与第二门内框拐角块倾斜面51255相互贴合的右门内框倾斜面。采用上述结构后,使上门内框板5121、下门内框板5122、左门内框512以及右门内框板5124与门内框拐角块5125贴合更加紧密,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前墙体51还包括第一前墙体板513、第二前墙体板514以及第三前墙体板515,所述第一前墙体板513与所述第二前墙体板514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前墙体板514与所述门框右板5114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三前墙体板515与门框左板5112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前墙体板513具有与第二前墙体板514连接的第一前墙体板左侧面,所述第一前墙体板左侧面设有第一前墙体连接槽5131,所述第一前墙体连接槽5131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前墙体板514具有与第一前墙体板513连接的第二前墙体板右侧面以及与门框右板5114连接的第二前墙体板左侧面,所述第二前墙体板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前墙体连接榫5141,所述第一前墙体连接榫5141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前墙体连接槽5131与第一前墙体连接榫5141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前墙体板514左侧面设有第二前墙体连接槽5142,所述第二前墙体连接槽5142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门框右板5114具有与第二前墙体板514连接的门框右板右侧面,所述门框右板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前墙体连接榫51145,所述第二前墙体连接榫51145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前墙体连接榫51145与所述第二前墙体连接槽5142配合连接,所述第三前墙体板515具有与门框左板5112连接的第三前墙体板右侧面,所述第三前墙体板右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前墙体连接槽5151,所述门框左板5112具有与第三前墙体板515连接的门框左板左侧面,所述门框左板左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三前墙体连接榫51125,所述第三前墙体连接榫51125与第三前墙体连接槽5151配合连接。采用上述榫槽连接结构,使得第一前墙体板513、第二前墙体板514以及第三前墙体板515连接拆装更加便捷。

优选的,所述第一前墙体板513、第二前墙体板514以及第三前墙体板515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第四顶板前侧燕尾榫516,所述第四顶板前侧燕尾榫516与所述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312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前墙体板513、第二前墙体板514以及第三前墙体板515的上下表面设有向下凸起的第四底板前侧燕尾榫517,所述第四底板前侧燕尾榫517与所述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槽412配合连接。采用上述榫槽连接结构,使得第一前墙体板513、第二前墙体板514以及第三前墙体板515与顶板3和底板4连接拆装更加便捷,并且结构简单,安装牢靠。

优选的,所述右墙体5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右墙体板521、第二右墙体板522、第三右墙体板523、第四右墙体板524以及第五右墙体板525,所述第一右墙体板521具有与第二右墙体板522连接的第一右墙体板右侧面,所述第一右墙体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右墙体连接榫5211,所述第一右墙体连接榫5211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右墙体板522具有与第一右墙体板521连接的第二右墙体板左侧面以及与第三右墙体板523连接的第二右墙体板右侧面,所述第二右墙体板左侧面设有竖直延伸的第一右墙体连接槽5221,所述第一右墙体连接槽5221与第一右墙体连接榫5211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右墙体板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右墙体连接榫5222,所述第二右墙体连接榫5222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右墙体板523具有与第二右墙体板522连接的第三右墙体板左侧面以及与第四右墙体板524连接的第三右墙体板右侧面,所述第三右墙体板左侧面设有竖直延伸的第二右墙体连接槽5231,所述第二右墙体连接槽5231与第二右墙体连接榫5222配合连接,所述第三右墙体板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三右墙体连接榫5232,所述第三右墙体连接榫5232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四右墙体板524具有与第三右墙体板523连接的第四右墙体板左侧面以及与第五右墙体板525连接的第四右墙体板右侧面,所述第四右墙体板左侧面设有竖直延伸的第三右墙体连接槽5241,所述第三右墙体连接槽5241与第三右墙体连接榫5232配合连接,所述第四右墙体板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四右墙体连接榫5242,所述第四右墙体连接榫5242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五右墙体板525具有与第四右墙体板524连接的第五右墙体板左侧面,所述第五右墙体板左侧面设有竖直延伸的第四右墙体连接槽5251,所述第四右墙体连接槽5251与所述第四右墙体连接榫5242配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右墙体52通过榫槽结构连接,使得右墙体52拆装更加便捷,方便右墙体52搬运。

优选的,第一右墙体板521、第二右墙体板522、第三右墙体板523、第四右墙体板524以及第五右墙体板525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顶板右侧燕尾榫526,所述顶板右侧燕尾榫526与所述顶板右侧燕尾槽313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右墙体板521、第二右墙体板522、第三右墙体板523、第四右墙体板524以及第五右墙体板525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凸起的底板右侧燕尾榫527,所述底板右侧燕尾榫527与所述底板右侧燕尾槽413配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右墙体52通过榫槽结构与顶板3以及底板4连接,拆装更加便捷,并且结构简单,安装牢靠。

优选的,所述后墙体53包括窗框,所述窗框包括窗外框531,以及设在窗外框531内的窗内框532。

优选的,所述窗外框531包括依次连接的窗眉板5311、窗框左板5312、窗底板以及窗框右板5315,所述窗眉板5311的一侧与窗框左板5312的上端连接且另一侧与窗框右板5315的上端连接,所述窗底板的一侧与窗框左板5312的下端连接且另一侧与窗框左板5312的下端连接。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外框结构简单紧凑,可更具调节窗眉板5311和窗底板的尺寸高度和宽度来调节窗外框531的大小,适用范围广。

优选的,所述窗眉板5311与窗框右板5315可拆卸连接,窗眉板5311与窗框左板5312可拆卸连接,所述窗底板与窗框右板5315可拆卸连接,所述窗底板与窗框左板5312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窗眉板5311具有与窗框右板5315连接的窗眉板右侧面以及与第窗框左板5312连接的窗眉板左侧面,窗眉板左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窗眉板半燕尾榫53111,所述窗眉板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窗眉板半燕尾榫53112,所述窗眉板5311的上表面设有与顶板3相连接的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榫53113,所述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榫53113与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311配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窗眉板5311通过榫槽结构与顶板3、窗框左板5312以及窗框右板5315连接,拆装方便,连接牢固。

优选的,所述第一窗眉板半燕尾榫53111的上表面由窗眉板右侧面向窗眉板左侧面方向延伸并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一窗眉板半燕尾榫53111的下表面由窗眉板右侧面向窗眉板左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二窗眉板半燕尾榫53112的上表面由窗眉板左侧面向窗眉板右侧面方向延伸并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二窗眉板半燕尾榫53112的下表面由窗眉板左侧面向窗眉板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防止窗眉板5311从窗框左板5312和窗框右板5315内脱出,使窗眉板5311与窗框左板5312和窗框右板5315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榫53113具有靠近窗眉板左侧面一侧的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榫左侧面以及靠近窗眉板右侧面一侧的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榫右侧面,所述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榫左侧面由下至上逐渐向窗眉板左侧面方向倾斜,所述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榫右侧面由下至上逐渐向窗眉板右侧面方向倾斜。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防止窗眉板5311从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槽314内脱出,使窗眉板5311与顶板3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窗底板包括窗底左板5313以及窗底右板5314,所述窗底左板5313与所述窗底右板5314可拆卸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后,窗底板拆装更加便捷,方便窗底板的搬运。

优选的,所述窗底左板5313具有与窗框左板5312连接的窗底左板左侧面以及与窗底右板5314连接的窗底左板右侧面,所述窗底左板左侧面设有若干个第一窗底板燕尾榫53131,所述窗底左板右侧面设有竖直延伸的窗底板连接槽53132,所述窗底右板5314具有与窗底左板5313连接的窗底右板左侧面以及与窗框右板5315连接的窗底右板右侧面,所述窗底右板左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窗底板连接榫53141,所述窗底板连接榫53141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窗底板连接榫53141与所述窗底板连接槽53132配合连接,所述窗底右板右侧面设有若干个第二窗底板燕尾榫53142。采用上述榫槽结构连接,使得窗底左板5313和窗底右板5314拆装更加便捷。

优选的,第一窗底板燕尾榫53131的上表面由窗底左板右侧面向窗底左板左侧面方向延伸并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一窗底板燕尾榫53131的下表面由窗底左板右侧面向窗底左板左侧面方向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采用上述结构,防止第一窗底板燕尾榫从窗框左板5312脱出,使得窗底左板5313与窗框左板5312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第二窗底板燕尾榫53142的上表面由窗底右板左侧面向窗底右板右侧面方向延伸并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二窗底板燕尾榫53142的下表面由窗底右板左侧面向窗底右板右侧面方向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采用上述结构,防止第二窗底板燕尾榫53142从窗框右板5315脱出,使得窗底右板5314与窗框右板5315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窗底左板5313的下表面设有与底板4相连接的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榫53133,所述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榫53133与所述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槽414配合连接,所述窗底右板5314的下表面设有与底板4相连接的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榫53143,所述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榫53143与所述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槽414配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使得窗底左板5313和窗底右板5314与底板4拆装更加便捷。

优选的,所述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榫53133具有靠近窗底左板左侧面的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榫左侧面以及靠近窗底左板5313右侧面的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榫右侧面,所述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榫左侧面由上至下逐渐向窗底左板左侧面方向倾斜,所述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榫右侧面由上至下逐渐向窗底左板右侧面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榫53143具有靠近窗底右板左侧面的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榫左侧面以及靠近窗底右板右侧面的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榫右侧面,所述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榫左侧面由上至下逐渐向窗底右板5314左侧面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榫右侧面忧伤至下逐渐向窗底右板右侧面方向倾斜。

优选的,所述窗框左板5312具有与窗眉板5311和窗底左板5313连接的窗框左板右侧面,所述窗框左板右侧面设有第一窗眉板半燕尾槽53121,所述第一窗眉板半燕尾槽53121下方设有第一窗底板燕尾槽53122,所述第一窗眉板半燕尾槽53121与所述第一窗眉板半燕尾榫53111配合连接,所述第一窗底板燕尾槽53122与所述第一窗底板燕尾榫53131配合连接。采用上述榫槽连接结构,使得窗框左板5312与窗眉板5311和窗底板连接更加紧密牢靠,且安装更加方便快捷。

优选的,所述窗框右板5315具有与窗眉板5311和窗底右板5314连接的窗框右板左侧面,所述窗框右板左侧面设有第二窗眉板半燕尾槽53151,所述第二窗眉板半燕尾槽53151下方设有第二窗底板燕尾槽53152,所述第二窗眉板半燕尾槽53151与所述第二窗眉板半燕尾榫53112配合连接,所述第二窗底板燕尾槽53152与所述第二窗底板燕尾榫53142配合连接。采用上述榫槽连接结构,使得窗框右板5315与窗眉板5311和窗底板连接更加紧密牢靠,且安装更加方便快捷。

优选的,所述窗框左板5312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二顶板后侧燕尾榫53123,所述第二顶板后侧燕尾榫53123与所述第二顶板后侧燕尾槽315配合连接,所述窗框左板5312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凸起的第三底板后侧燕尾榫53124,所述第三底板后侧燕尾榫53124与所述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槽415配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使得窗框左板5312与顶板3和底板4拆装更加便捷。

优选的,所述窗框右板5315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三顶板后侧燕尾榫53153,所述第三顶板后侧燕尾榫53153与所述第二顶板后侧燕尾槽315配合连接,所述窗框右板5315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凸起的第四底板后侧燕尾榫53154,所述第四底板后侧燕尾榫53154与所述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槽415配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使得窗框右板5315与顶板3和底板4拆装更加便捷。

优选的,所述窗内框532包括多个窗内框板,以及抵顶于两个相邻窗内框532之间的窗内框532拐角。所述窗内框532能够对窗框起到进一步支撑作用,增强窗框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窗内框板包括横向窗内框板以及竖向窗内框板。

优选的,所述横向窗内框板包括连接于窗眉板5311下表面的上窗内框板5321以及连接于窗底板上表面的下窗内框板5322,所述竖向窗内框板包括连接于窗框左板右侧面的左窗内框板5323以及连接于窗框右板左侧面的右窗内框板5324。

优选的,所述窗内框拐角块5325具有依次相邻的第一窗内框拐角块垂直面53251、第二窗内框拐角块垂直面53252、第一窗内框拐角块倾斜面53253、窗内框拐角块圆弧面53254以及第二窗内框拐角块倾斜面53255,所述第一窗内拐角垂直面与第二窗内拐角垂直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窗内框拐角块倾斜面53253由窗内框拐角块5325圆弧面向第一窗内框拐角块垂直面53251延伸并且逐渐向第二窗内框拐角块垂直面53252方向倾斜,所述第二窗内框拐角块倾斜面53255由窗内框拐角块5325圆弧面向第二窗内框拐角块垂直面53252延伸并且逐渐向第一窗内框拐角块垂直面53251方向倾斜。采用上述结构后,使得窗内框拐角块5325能够被抵顶于横向窗框板、竖向窗内框板以及窗外框531之间,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上窗内框板5321具有与第一窗内框拐角块倾斜面53253相互贴合的上窗内框板倾斜面,所述下窗内框板5322具有与第一窗内框拐角块倾斜面53253相互贴合的下窗内框板倾斜面,所述左窗内框532具有与第二窗内框拐角块倾斜面53255相互贴合的左窗内框板倾斜面,所述右窗内框532具有与第二窗内框拐角块倾斜面53255相互贴合的右窗内框倾斜面。采用上述结构后,使上窗内框板5321、下窗内框板5322、左窗内框532以及右窗内框板5324与窗内拐角块贴合更加紧密,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后墙体53还包括第一后墙体板533、第二后墙体板534以及第三后墙体板535,所述第一后墙体板533与所述第二后墙体板534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后墙体板534与窗框左板531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三后墙体板535与窗框右板5315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后墙体53具有与第二后墙体板534连接的第一后墙体板右侧面,所述第一后墙体板右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后墙体连接槽5331、所述第二后墙体板534具有与第一后墙体板533连接的第二后墙体板左侧面以及与窗框左板5312连接的第二后墙体板右侧面,所述第二后墙体板左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后墙体连接榫5341,所述第一后墙体连接榫5341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后墙体连接榫5341与所述第一后墙体连接槽5331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后墙体板534右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后墙体连接槽5342,所述窗框左板5312具有与第二后墙体板534连接的窗框左板左侧面,所述窗框左板左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后墙体连接榫53125,所述第二后墙体连接榫53125与所述第二后墙体连接槽5342配合连接,所述第三后墙体板535具有与窗框右板5315连接的第三后墙体板左侧面,所述第三后墙体板左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后墙体连接槽5351,所述窗框右板5315具有与第三后墙体板535连接的窗框右板右侧面,所述窗框右板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三后墙体连接榫53155,所述第三后墙体连接榫53155与所述第三后墙体连接槽5351配合连接。采用上述榫槽连接结构,使得第一后墙体板533、第二后墙体板534以及第三后墙体板535之间连接拆装更加便捷。

优选的,所述第一后墙体板533、第二后墙体板534以及第三后墙体板535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第四顶板后侧燕尾榫536,所述第四顶板后侧燕尾榫536与所述第二顶板后侧燕尾槽315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后墙体板533、第二后墙体板534、以及第三后墙体板535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凸起的第五底板后侧燕尾榫537,所述第五底板后侧燕尾榫537与所述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槽415配合连接。采用上述榫槽连接结构,使得第一后墙体板533、第二后墙体板534以及第三后墙体板535与顶板3和底板4连接拆装更加便捷,并且结构简单,安装牢靠。

优选的,左墙体5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左墙体板541,第二左墙体板542、第三左墙体板543、第四左墙体板544以及第五左墙体板545,所述第一左墙体板541具有与第二左墙体板542配合的第一左墙体板右侧面,所述第一左墙体板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左墙体连接榫5411,所述第一左墙体连接榫5411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左墙体54具有与第一左墙体板541连接的第二左墙体板左侧面以及与第三左墙体板543连接的第二左墙体板右侧面,所述第二左墙体板左侧面设有竖直延伸的第一左墙体连接槽5421,所述第一左墙体连接槽5421与所述第一左墙体连接榫5411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左墙体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左墙体连接榫5422,所述第二左墙体连接榫5422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左墙体板543具有与第二左墙体板542连接的第三左墙体板左侧面以及与第四左墙体板544连接的第三左墙体板右侧面,所述第三左墙体板左侧面设有竖直延伸的第二左墙体连接槽5431,所述第二左墙体连接槽5431与所述第二左墙体连接榫5422配合连接,所述第三左墙体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三左墙体连接榫5432,所述第三左墙体连接榫5432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四左墙体54具有与第三左墙体板543连接的第四左墙体板左侧面以及与第五左墙体板545连接的第四左墙体板右侧面,所述第四左墙体板左侧面设有竖直延伸的第三左墙体连接槽5441,所述第三左墙体连接槽5441与所述第三左墙体连接榫5432配合连接,所述第四左墙体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四左墙体连接榫5442,所述第四左墙体连接榫5442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五左墙体54具有与第四左墙体板544连接的第五左墙体板左侧面,所述第五左墙体板左侧面设有竖直延伸的第四左墙体连接槽5451,所述第四左墙体连接槽5451与所述第四左墙体连接榫5442配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左墙体54通过榫槽结构连接,使得左墙体54拆装更加便捷,方便左墙体54搬运。

优选的,所述第一左墙体板541、第二左墙体板542、第三左墙体板543、第四左墙体板544以及第五左墙体板545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顶板左侧燕尾榫546,所述顶板左侧燕尾榫546与所述顶板左侧燕尾槽316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左墙体板541、第二左墙体板542、第三左墙体板543、第四左墙体板544以及第五左墙体板545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凸起的底板左侧燕尾榫547,所述底板左侧燕尾榫547与所述底板左侧燕尾槽416配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左墙体54通过榫槽结构与顶板3以及底板4连接,拆装更加便捷,并且结构简单,安装牢靠。

优选的,所述第一前墙体板513具有与第一右墙体板521连接的第一前墙体板后侧面,所述第一前墙体板后侧面远离第一前墙体板左侧面一侧设有竖直延伸的第一墙体连接槽5132,所述第一右墙体板521具有与第一前墙体板513连接的第一右墙体左侧面,所述第一右墙体左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墙体连接榫5212,所述第一墙体连接榫5212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墙体连接榫5212与所述第一墙体连接槽5132配合连接,所述第三前墙体板515具有与第一左墙体板541连接的第三前墙体板后侧面,所述第三前墙体板后侧面远离第三前墙体板右侧面一侧设有竖直延伸的第二墙体连接槽5152,所述第一左墙体板541具有与第三前墙体板连接的第一左墙体板5左侧面,所述第一左墙体板左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墙体连接榫5412,所述第二墙体连接榫5412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墙体连接榫5412与所述第二墙体连接槽5152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后墙体板533具有与第五左墙体板545连接的第一后墙体板后侧面,所述第一后墙板后侧面远离第一后墙体板左侧面一侧设有竖直延伸的第三墙体连接槽5332,所述第五左墙体板545具有与第一后墙体板533连接的第五左墙体板右侧面,所述第五左墙体板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三墙体连接榫5452,所述第三墙体连接榫5452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墙体连接榫5452与所述第三墙体连接槽533配合连接,所述三后墙体板535具有与第五右墙体板525连接的第三后墙体板后侧面,所述第五墙体板后侧面远离第三后墙体板左侧面一侧设有竖直延伸的第四墙体连接槽5352,所述第五右墙体板525具有与第三后墙体板连接的第五右墙体板525右侧面,所述第五右墙体板525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四墙体连接榫5252,所述第四墙体连接榫5252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四墙体连接榫5252与所述第四墙体连接槽5352配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前墙体51、右墙体52、后墙体53以及左墙体54之间通过榫槽结构连接,使得拆装非常便捷。

优选的,每一所述顶板单体的左侧边与两个左墙体板连接且右侧边与两个右墙体板连接,每一所述底板单体的左侧边与两个左墙体板连接且右侧边与两个右墙体板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后,能够增强顶板3所受的支撑力,当顶板单体受到压力时能够将压力同时分散至下方的两个右墙体板和左墙体板上,防止单个右墙体板或者左墙体板受到压力过大而断裂,从而增强侧墙体5与顶板3的抗压强度。

优选的,所述外固定板6包括与固定顶板3的上固定板61、固定侧墙体5的侧边固定板62以及固定底板4的下固定板63。

优选的,所述上固定板61通过螺丝与顶板3的上表面锁紧连接,所述侧边固定板62通过螺丝与侧墙体5的外表面锁紧连接,所述下固定板63通过螺丝与底板4的下表面锁紧连接。采用螺丝连接,使得外固定板6的安装更加方便。

优选的,所述上固定板61包括外侧上固定板以及连接于外侧上固定板内的内侧上固定板。所述外侧上固定板能够固定顶板3的四周部位内侧上固定板能够固定顶板3中间部位,从而将各个顶板单体固定连接,进一步增强顶板3结构的牢固性,提升顶板3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外侧上固定板包括依次首尾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外侧上固定板611、第二外侧上固定板612、第三外侧上固定板613以及第四外侧上固定板614,所述内侧上固定板包括连接于第一外侧上固定板611和第三外侧上固定板613之间的第一内侧上固定板615,以及连接于第二外侧上固定板612和第四外侧上固定板614之间的第二内侧上固定板616。

优选的,所述第一外侧上固定板611具有与第二外侧上固定板612连接的第一上固定板连接端、与第四外侧上固定板614连接的第二上固定板连接端以及与第一内侧上固定板615连接的第一上固定板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二外侧上固定板612具有与第一外侧上固定板611连接的第三上固定板连接端、与第三外侧上固定板613连接的第四上固定板连接端以及与第二内侧上固定板616连接的第二上固定板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三外侧上固定板613具有与第二外侧上固定板612连接的第五上固定板连接端、与第四外侧上固定板614连接的第六上固定板连接端以及与第一内侧上固定板615连接的第三上固定板中间连接部,所述第四外侧上固定板614具有与第一外侧上固定板611连接的第七上固定板连接端、与第三外侧上固定板613连接的第八上固定板连接端以及与第二内侧上固定板616连接的第四上固定板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一上固定板连接端与第三上固定板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四上固定板连接端与第五上固定板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六上固定板连接端与第八上固定板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七上固定板连接端与第二上固定板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内侧上固定板615具有与第一外侧上固定板611连接的第九上固定板连接端以及与第三外侧上固定板613连接的第十上固定板连接端,所述第二内侧上固定板616具有与第二外侧上固定板612连接的第十一上固定板连接端以及与第四外侧上固定板614连接的第十二上固定板连接端,所述第九上固定板连接端与第一上固定板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上固定板连接端与第三上固定板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一上固定板连接端与第二上固定板间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二上固定板连接端通过第四上固定板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内侧上固定板615与第二内侧上固定板616之间卡扣连接。采用上述结构,使得外侧上固定板和内侧上固定板之间的连接结构更加紧凑牢固,进一步增强对顶板3固定效果。

优选的,所述第一上固定板连接端设有第一上固定板燕尾槽6111,所述第二上固定板连接端设有第二上固定板燕尾槽6112,所述第五上固定板连接端设有第三上固定板燕尾槽6131,所述第六上固定板连接端设有第四上固定板燕尾槽6132,所述第一上固定板中间连接部设有第一上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113,所述第二上固定板中间连接部设有第二上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121,所述第三上固定板中间连接部有第三上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133,所述第四上固定板中间连接部设有第四上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141,所述第三上固定板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一上固定板燕尾槽6111连接的第一上固定板燕尾榫6122,所述第四上固定板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三上固定板燕尾槽6131的第二上固定板燕尾榫6123,所述第七上固定板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二上固定板燕尾槽6112连接的第三上固定板燕尾榫6142,所述第八上固定板连接端设有嵌入第四上固定板燕尾槽6132的第四上固定板燕尾榫6143,所述第九上固定板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一上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113的第一上固定板中间燕尾榫6151,所述第十上固定板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三上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133的第二上固定板中间燕尾榫6152,所述第十一上固定板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二上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121的第三上固定板中间燕尾榫6161,第十二上固定板连接端设有插入第四上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141的第四上固定板中间燕尾榫6162。采用上述榫槽连接结构,避免外侧上固定板和内侧上固定板之间发生松脱,从而提升外侧上固定板和内侧上固定板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内侧上固定板615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内侧上固定板安装槽6153,所述第二内侧上固定板616的上表面对应第一内侧上固定板安装槽6153设有第二内侧上固定板安装槽6163,所述第一内侧上固定板安装槽6153与第二内侧上固定板安装槽6163相互卡扣嵌合。使得第一内侧上固定板615与第二内侧上固定板616连接更加牢固,不易发生侧移。

优选的,所述侧边固定板62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侧边竖向固定板621、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侧边横向固定板622以及侧边边角固定板623,所述侧边边角固定板623设在相邻的侧边竖向固定板621和侧边横向固定板622之间。采用上述结构,所述每一侧边竖向固定板621分别与相连接的两个侧墙体5连接,从而对相连接的侧墙体5进行进一步固定,所述侧边横向固定板622对侧墙体5和顶板3或者对侧墙体5和底板4进行进一步固定,使得侧墙体5、顶板3以及底板4之间连接更加牢固,从而进提升仓主体1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侧边竖向固定板621包括前侧边竖向固定板、右侧边竖向固定板、后侧边竖向固定板以及左侧边竖向固定板,所述前侧边竖向固定板设在前墙体51的外侧面左右两侧,所述右侧边竖向固定板设在右墙体52的外侧面左右两侧,所述后侧边竖向固定板设在后墙体53外侧面的左右两侧,所述左侧边竖向固定板设在左墙体54外侧面的左右两侧。

优选的,所述侧边横向固定板622包括前侧边横向固定板、右侧边横向固定板、后侧边横向固定板以及左侧边横向固定板,所述前侧边横向固定板设在前墙体51的外侧面上下两侧,所述右侧边横向固定板设在右墙体52的外侧面上下两侧,所述后侧边横向固定板设在后墙体53外侧面的上下两侧,所述左侧边横向固定板设在左墙体54外侧面的上下两侧。

优选的,所述下固定板63包括外侧下固定板以及连接于外侧下固定板内的内侧下固定板。所述外侧下固定板能够固定底板4的四周部位内侧下固定板能够固定底板4中间部位,从而将各个底板单体固定连接,进一步增强底板4结构的牢固性,提升底板4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外侧下固定板包括依次收尾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外侧下固定板631、第二外侧下固定板632、第三外侧下固定板633以及第四外侧下固定板634,所述内侧下固定板包括连接于第二外侧下固定板632和第四外侧下固定板634之间的第一内侧下固定板635,连接于第一外侧下固定板631和第一内侧下固定板635之间的第二内侧下固定板636,以及连接于第三外侧下固定板633和第一内侧下固定板635之间的第三内侧下固定板637。

优选的,所述第一外侧下固定板631具有与第二外侧下固定板632连接的第一下固定板连接端、与第四外侧下固定板634连接的第二下固定板连接端以及与第二内侧下固定板636连接的第一下固定板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二外侧下固定板632具有与第一外侧下固定板631连接的第三下固定板连接端、与第三外侧下固定板633连接的第四下固定板连接端以及与第一内侧下固定板635连接的第二下固定板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三外侧下固定板633具有与第二外侧下固定板632连接的第五下固定板连接端、与第四外侧下固定板634连接的第六下固定板连接端以及与第三内侧下固定板637连接的第三下固定板中间连接部,所述第四外侧下固定板634具有与第一外侧下固定板631连接的第七下固定板连接端、与第三外侧下固定板633连接的第八下固定板连接端以及与第一内侧下固定板635连接的第四下固定板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一下固定板连接端与所述第三下固定板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四下固定板连接端与第五下固定板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六下固定板连接端与所述第八下固定板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七下固定板连接端与所述第二下固定板连接端连接。采用上述结构,使得外侧下固定板的连接结构更加紧凑牢固,进一步增强对底板4固定效果。

优选的,所述第一内侧下固定板635具有与第二外侧下固定板632连接的第九下固定板连接端以及与第四外侧下固定板634连接的第十下固定板连接端,所述第一内侧下固定板635具有与第二内侧下固定板636连接的第五下固定板中间连接部以及与第三内侧下固定板637连接的第六下固定板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二内侧下固定板636具有与第一外侧下固定板631连接的第十一下固定板连接端以及与第一内侧下固定板635连接的第十二下固定板连接端,所述第三内侧下固定板637具有与第三外侧下固定板633连接的第十三下固定板连接端以及与第一内侧下固定板635连接的第十四下固定板连接端,所述第九下固定板连接端与所述第二下固定板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下固定板连接端与所述第四下固定板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一下固定板连接端与所述第一下固定板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二下固定板连接端与所述第五下固定那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三下固定板连接端与所述第三下固定板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四下固定板连接端与所述第六下固定板中间连接部连接。采用上述结构,使得内侧下固定板的连接结构更加紧凑牢固,进一步增强对底板4固定效果。

优选的,所述第一下固定板连接端设有第一下固定板燕尾槽6311,所述第二下固定板连接端设有第二下固定板燕尾槽6312,所述第五下固定板连接端设有第三下固定板燕尾槽6331,所述第六下固定板连接端设有第四下固定板燕尾槽6332,所述第一下固定板中间连接部设有第一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313,所述第二下固定板中间连接部设有第二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321,所述第三下固定板中间连接部设有第三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333,所述第四下固定板中间连接部设有第四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341,所述第五下固定板中间连接部设有第五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353,所述第六下固定板中间连接部设有第六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354,所述第三下固定板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一下固定板燕尾槽6311连接的第一下固定板燕尾榫6322,所述第四下固定板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三下固定板燕尾槽6331连接的第二下固定板燕尾榫6323,所述第七下固定板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二下固定板燕尾槽6312连接的第三下固定板燕尾榫6342,所述第八下固定板连接端设有嵌入第四下固定板燕尾槽6332连接的第四下固定板燕尾榫6343,所述第九下固定板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二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321连接的第一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榫6351,所述第十固定板连接端设有嵌入第四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341连接的第二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榫6352,所述第十一下固定板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一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313连接的第三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榫6361,所述第十二下固定板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五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353连接的第四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榫6362,所述第十三固定板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三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333连接的第五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榫6371,所述第十四固定板连接端设有嵌入第六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槽6354连接的第六下固定板中间燕尾榫6372。采用上述榫槽连接结构,避免外侧下固定板和内侧下固定板之间发生松脱,从而提升外侧下固定板和内侧下固定板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下固定板63还包括设在下固定板63下方的固定垫板64,所述固定垫板64包括中央固定垫板641以及若干个边角固定垫板。所述垫板能够保护仓主体1的底部免于与地面摩擦和磕碰,避免仓主体1的底部破碎,提高仓主体1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中央固定垫板641设在第一内侧下固定板635与第二内侧下固定板636和第三内侧下固定板637连接的连接处,所述中央固定垫板通过螺丝与第一内侧下固定板635、第二内侧下固定板636以及第三内侧下固定板637锁固。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对内侧下固定板的榫槽结构进行固定,避免内侧下固定板松脱,提高内侧下固定板的连接强度。

优选的,所述边角固定垫板包括第一边角固定垫板642、第二边角固定垫板643、第三边角固定垫板644、第四边角固定垫板645、第五边角固定垫板646、第六边角固定垫板647、第七边角固定垫板648以及第八边角固定垫板649,所述第一边角固定垫板642通过螺丝与第一外侧下固定板631和第二外侧下固定板632锁固,所述第二边角固定垫板643通过螺丝与第二外侧下固定板632和第一内侧下固定板635锁固,所述第三边角固定垫板644通过螺丝与第二外侧下固定板632和第三外侧下固定板633锁固,所述第四边角固定垫板645通过螺丝与第三外侧下固定板633和第三内侧下固定板637锁固,所述第五边角固定垫板646通过螺丝与第三外侧下固定板633和第四外侧下固定板634锁固,所述第六边角固定垫板647通过螺丝与第四外侧下固定板634和第一内侧下固定板635锁固,所述第七边角固定垫板648通过螺丝与第四外侧下固定板634和第一外侧下固定板631锁固,所述第八边角649固定垫板通过螺丝与第一外侧下固定板631和第二内侧下固定板636锁固。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对外侧下固定板的榫槽结构进行固定,避免外侧下固定板松脱,提高外侧下固定板的连接强度。

优选的,所述仓主体1还包括设在内支撑架体上的右储藏柜7和左储藏柜8。所述右储藏柜7和左储藏柜8内能够放置地震应急物品,当地震时,仓内的避震人员可以取出应急物品使用,或者坐在右储藏柜7和左储藏柜8上休息,从而提高避震人员的生存几率。

优选的,所述右储藏柜7包括右底板71,右盖板72,右隔离板73以及多个右侧挡板74,所述右底板71与内支撑架体连接,所述右隔离板73垂直卡设在右底板71上方,所述右侧挡板74垂直卡设在右底板71上方并且右侧挡板74与右隔离板73相互连接,所述右盖板72盖设在所述右隔离板73和右侧挡板74的上方。采用上述结构,右储藏柜7的结构简单,连接紧凑,并且安装非常便捷。

优选的,所述右底板71包括连接于第一支撑柱111和第二支撑柱112之间的右底板外横梁711,连接于门底梁143和窗底梁152之间的右底板内横梁712,以及连接于右底板外横梁711和右底板内横梁712上的若干个右底板单体713。采用上述结构,可根据右底板外横梁711和右底板内横梁712来之间的距离来调节右储藏柜7的内部长度尺寸,适用范围更广。

优选的,所述右底板外横梁711具有与第一支撑柱111连接的第一右底板外横梁连接端,以及与第二支撑柱112连接的第二右底板外横梁连接端,所述第一右底板外横梁连接端设有第一右底板外横梁燕尾榫7111,所述第二右底板外横梁连接端设有第二右底板外横梁燕尾榫7112,所述第一支撑柱111下表面对应第一右底板外横梁燕尾榫7111设有第一右底板外横梁燕尾槽1116,所述第一右底板外横梁燕尾榫7111嵌入所述第一右底板外横梁燕尾槽1116内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柱112的下表面对应第二右底板外横梁燕尾榫7112设有第二右底板外横梁燕尾槽1125,所述第二右底板外横梁燕尾榫7112嵌入所述第二右底板外横梁燕尾槽1125内连接。采用上述榫槽结构,使得所述右底板外横梁711与第一支撑柱111和第二支撑柱112之间安装更加便捷、牢固。

优选的,所述右底板内横梁712具有与门底梁143连接的第一右底板内横梁连接端,以及与窗底梁152连接的第二右底板内横梁连接端,所述第一右底板内横梁连接端设有第一右底板内横梁燕尾榫7121,所述第二右底板内横梁连接端设有第二右底板内横梁燕尾榫7122,所述门底梁143的下表面对应第一右底板内横梁燕尾榫7121设有第一右底板内横梁燕尾槽1437,所述第一右底板内横梁燕尾榫7121嵌入所述第一右底板内横梁燕尾槽1437连接,所述窗底梁152的下表面对应第二右底板内横梁燕尾榫7122设有第二右底板内横梁燕尾槽1526,所述第二右底板内横梁燕尾榫7122嵌入所述第二右底板内横梁燕尾槽1526连接。采用上述榫槽结构,使得所述右底板内横梁712与门底梁143和窗底梁152之间安装更加便捷、牢固。

优选的,所述右底板外横梁711靠近右底板内横梁712一侧的下端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抵顶凸台7113,所述第一抵顶凸台7113沿第一右底板外横梁连接端向第二右底板外横梁连接端方向延伸,所述右底板内横梁712靠近右底板外横梁711一侧的下端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抵顶凸台7123,所述第二抵顶凸台7123沿第一右底板内横梁连接端向第二右底板内横梁连接端方向延伸,所述右底板单体713搭设在第一抵顶凸台7113的上表面和第二抵顶凸台7123的上表面。采用上述结构后,使得右底板单体713拆装非常便捷。

优选的,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右隔离板73包括由第一支撑柱111方向朝第二支撑柱112方向依次设置的右隔离前板、右隔离中间板以及右隔离后板,所述右隔离前板垂直搭设在右底板外横梁711和右底板内横梁712的上方,所述右隔离前板与第一支撑柱111紧靠,所述右隔离板73中间板垂直卡设在卡设在右底板外横梁711中部和右底板内横梁712中部的上方,所述右底板外横梁711的上表面设有供右隔离板73中间板插入固定的第一隔离板下安装槽7114,所述右底板内横梁712的上表面设有供右隔离板73中间板插入固定的第二隔离板下安装槽7124,所述右隔离后板垂直搭设在右底板外横梁711和右底板内横梁712的上方,所述右隔离前板与第二支撑柱112紧靠。采用上述结构后,使用右隔离板73对储藏内部空间进行合理分隔,并且右隔离板73与右底板外横梁711和右底板内横梁712连接结构简单,拆装非常便捷。

优选的,所述右隔离前板包括相互卡设的第一右隔离前板731和第二右隔离前板732,所述第一右隔离前板731具有与第二右隔离前板732连接的第一右隔离前板右侧面,所述第一右隔离前板右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隔离板连接槽7311,所述第二右隔离前板732具有与第一右隔离前板731连接的第二右隔离前板左侧面,所述第二右隔离前板左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隔离板连接榫7321,所述第一隔离板连接榫7321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隔离板连接榫7321匹配嵌入第一隔离板连接槽7311连接。采用上述榫槽结构后,使得右隔离前板安装更加便捷。

优选的,所述第一右隔离前板731搭设在右底板内横梁712的上方,所述第一右隔离前板731的下表面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内横梁让位槽7312,所述第一右底板内横梁连接端伸入第一内横梁让位槽7312内,所述第一右底板内横梁连接端的上表面与第一内横梁让位槽7312的槽底相互抵顶,所述第二右隔离前板732的下表面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外横梁让位槽7322,所述第一右底板外横梁连接端伸入第一外横梁让位槽7322内,所述第一右底板外横梁连接端的上表面与第一外横梁让位槽7322的槽底相互抵顶。采用上述结构后,能够防止右隔离前板在右底板内横梁712和右底板外横梁711之间移动,使得右隔离前板安装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右隔离中间板包括相互卡设的第一右隔离中间板733和第二右隔离中间板734,所述第一右隔离中间板733的下端嵌入第二隔离板下安装槽7124内连接,所述第二右隔离中间板734嵌入第一隔离板下安装槽7114内连接,所述第一右隔离中间板733具有与第二右隔离中间板734连接的第一右隔离中间板右侧面,所述第一右隔离中间板右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隔离板连接槽7331,所述第二右隔离中间板734具有与第一右隔离中间板733连接的第二右隔离中间板左侧面,所述第二右隔离中间板左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隔离板连接榫7341,所述第二隔离板连接榫7341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隔离板连接榫7341匹配嵌入第二隔离板连接槽7331连接。采用上述榫槽结构后,使得右隔离中间板安装更加便捷,并且右隔离中间板不会发生偏移,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右隔离后板包括相互卡设的第一右隔离后板735和第二右隔离后板736,所述第一右隔离后板735具有与第二右隔离后板736连接的第一右隔离后板右侧面,所述第一右隔离后板右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隔离板连接槽7351,所述第二右隔离后板736具有与第一右隔离后板735连接的第二右隔离后板左侧面,所述第二右隔离后板左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三隔离板连接榫7361,所述第三隔离板连接榫7361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隔离板连接榫7361匹配嵌入第三隔离板连接槽7351连接。采用上述榫槽结构后,使得右隔离后板安装更加便捷。

优选的,所述第一右隔离后板735搭设在右底板内横梁712的上方,所述第一右隔离后板735的下表面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内横梁让位槽7352,所述第二右底板内横梁连接端伸入第二内横梁让位槽7352内,所述第二右底板内横梁连接端的上表面与第二内横梁让位槽7352的槽底相互抵顶,所述第二右隔离后板736的下表面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外横梁让位槽7362,所述第二右底板外横梁连接端伸入第二外横梁让位槽7362内,所述第二右底板外横梁连接端的上表面与第二外横梁让位槽7362的槽底相互抵顶。采用上述结构后,能够防止右隔离后板在右底板内横梁712和右底板外横梁711之间移动,使得右隔离前板安装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右储藏柜7还包括在第一支撑柱111和第二支撑柱112上的右靠背板75,所述靠背板能够供避震人员依靠,同时对右墙体52起到内部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右墙体52的抗压能力。所述右靠背板75具有与第一支撑柱111连接的第一右靠背板连接面,以及与第二支撑柱112连接的第二右靠背板连接面,所述第一右靠背板连接面设有向外凸起第一右靠背板燕尾榫751,所述第二右靠背板75连接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右靠背板燕尾榫752,所述第一支撑柱111设有与第一右靠背板燕尾榫751匹配连接的第一右靠背板燕尾槽1117,所述第二支撑柱112设有与第二右靠背板燕尾榫752匹配连接的第二右靠背板燕尾槽1126。采用上述结构,使得右靠背板75的连接结构非常简单,使得安装更加便捷、牢固。

优选的,所述右靠背板75的下表面沿第一右靠背板连接面向第二右靠背板连接面方向依次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隔离板上安装槽753、第二隔离板上安装槽754以及第三隔离板上安装槽755,所述第二右隔离前板732的上端嵌入第一隔离板上安装槽753内连接,所述第二右隔离中间板734的上端嵌入第二隔离板上安装槽754内连接,所述第二右隔离后板736的上端嵌入第三隔离板上安装槽755内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第一隔离板上安装槽753能够抵顶第二右隔离前板732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右隔离前板732能够抵顶第二右隔离中间板734的上表面,所述第三右隔离前板能够抵顶第二右隔离后板736的上表面,使得第二右隔离前板732、第二右隔离中间板734以及第二右隔离后板736安装更加牢固,增强有右储藏柜7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右隔离前板731具有与右侧挡板74连接的第一右隔离前板后侧面,所述第一右隔离前板后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右侧挡板嵌槽7313,所述第一右隔离中间板733靠近第一右隔离前板731一侧具有与右侧挡板74连接的第一右隔离中间板前侧面,所述第一右隔离中间板前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右侧挡板嵌槽7332,所述右侧挡板74一侧嵌入第一右侧挡板嵌槽7313内连接且另一侧嵌入第二右侧挡板嵌槽7332内连接,所述第一右隔离中间板733靠近第一右隔离后板735一侧具有与右侧挡板74连接的第一右隔离中间板后侧面,所述第一右隔离中间板后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右侧挡板嵌槽7333,所述第一右隔离后板735具有与右侧挡板74连接的第一右隔离后板前侧面,所述第一右隔离后板前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四右侧挡板嵌槽7353,所述右侧挡板74一侧的嵌入第三右侧挡板嵌槽7333内连接且另一侧嵌入第四右侧挡板嵌槽7353内连接。采用上述结构,使得右侧挡板74安装非常方便。

优选的,所述右底板内横梁712的上表面设有右侧挡板嵌槽7125,所述右侧挡板嵌槽7125沿第一右侧底板内横梁连接端向第二右侧底板内横梁连接端方向延伸,所述右侧挡板74的下端嵌入右侧挡板嵌槽7125内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对右侧挡板74的下端进行进一步固定,从而增强右储藏柜7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右侧挡板74包括若干个依次连接的右侧挡板单体,所述右侧挡板单体相连接的一侧设有竖直延伸的第一右侧挡板连接槽741,且相互连接的另一侧设有竖直延伸的第一右侧挡板连接榫742,所述第一右侧挡板连接槽741与第一右侧挡板连接榫742相互嵌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可将右侧挡板74拆解为多个右侧挡板单体,方便搬运。并且能够更具右储藏柜7的宽度需求拼接出对应尺寸的右侧挡板74,增加使用范围。

优选的,所述右盖板72包括若干个依次连接的右盖板单体,所述右盖板单体相连接的一侧设有水平延伸的第一右盖板连接槽721,且相互连接的另一侧设有水平延伸的第一右盖板连接榫722,所述第一右盖板连接槽721与第一右盖板连接榫722相互嵌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可将右盖板72拆解为多个右盖板单体,方便搬运,并且采用榫槽连接结构,使得右盖板72拆装更加便捷。

优选的,所述左储藏柜8包括左底板81,左盖板82,左隔离板83以及多个左侧挡板84,所述左底板81与内支撑架体连接,所述左隔离板83垂直卡设在左底板81上方,所述左侧挡板84垂直卡设在左底板81上方并且左侧挡板84与左隔离板83相互连接,所述左盖板82盖设在所述左隔离板83和左侧挡板84的上方。采用上述结构,左储藏柜8的结构简单,连接紧凑,并且安装非常便捷。

优选的,所述左底板81包括连接于第三支撑柱121和第四支撑柱122之间的左底板外横梁811,连接于门底梁143和窗底梁152之间的左底板内横梁812,以及连接于左底板外横梁811和左底板内横梁812上的若干个左底板单体813。采用上述结构,可根据左底板外横梁811和左底板内横梁812来之间的距离来调节左储藏柜8的内部长度尺寸,适用范围更广。

优选的,所述左底板外横梁811具有与第三支撑柱121连接的第一左底板外横梁连接端,以及与第四支撑柱122连接的第二左底板外横梁连接端,所述第一左底板外横梁连接端设有第一左底板外横梁燕尾榫8111,所述第二左底板外横梁连接端设有第二左底板外横梁燕尾榫8112,所述第三支撑柱121下表面对应第一左底板外横梁燕尾榫8111设有第一左底板外横梁燕尾槽1215,所述第一左底板外横梁燕尾榫8111嵌入所述第一左底板外横梁燕尾槽1215内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柱122的下表面对应第二左底板外横梁燕尾榫8112设有第二左底板外横梁燕尾槽1225,所述第二左底板外横梁燕尾榫8112嵌入所述第二左底板外横梁燕尾槽1225内连接。采用上述榫槽结构,使得所述左底板外横梁811与第三支撑柱121和第四支撑柱122之间安装更加便捷、牢固。

优选的,所述左底板内横梁812具有与门底梁143连接的第一左底板内横梁连接端,以及与窗底梁152连接的第二左底板内横梁812连接端,所述第一左底板内横梁连接端设有第一左底板内横梁燕尾榫8121,所述第二左底板内横梁连接端设有第二左底板内横梁燕尾榫8122,所述门底梁143的下表面对应第一左底板内横梁燕尾榫8121设有第一左底板内横梁燕尾槽1438,所述第一左底板内横梁燕尾榫8121嵌入所述第一左底板内横梁燕尾槽1438连接,所述窗底梁152的下表面对应第二左底板内横梁燕尾榫8122设有第二左底板内横梁燕尾槽1527,所述第二左底板内横梁燕尾榫8122嵌入所述第二左底板内横梁燕尾槽1527连接。采用上述榫槽结构,使得所述左底板内横梁812与门底梁143和窗底梁152之间安装更加便捷、牢固。

优选的,所述左底板外横梁811靠近左底板内横梁812一侧的下端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三抵顶凸台8113,所述第三抵顶凸台8113沿第一左底板外横梁连接端向第二左底板外横梁连接端方向延伸,所述左底板内横梁812靠近左底板外横梁811一侧的下端设有向外凸起的第四抵顶凸台8123,所述第四抵顶凸台8123沿第一左底板内横梁连接端向第二左底板内横梁连接端方向延伸,所述左底板单体813搭设在第三抵顶凸台8113的上表面和第四抵顶凸台8123的上表面。采用上述结构后,使得左底板单体813拆装非常便捷。

优选的,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左隔离板83包括由第三支撑柱121方向朝第四支撑柱122方向依次设置的左隔离前板、左隔离中间板以及左隔离后板,所述左隔离前板垂直搭设在左底板外横梁811和左底板内横梁812的上方,所述左隔离前板与第三支撑柱121紧靠,所述左隔离板83中间板垂直卡设在卡设在左底板外横梁811中部和左底板内横梁812中部的上方,所述左底板外横梁811的上表面设有供左隔离板83中间板插入固定的第三隔离板下安装槽8114,所述左底板内横梁812的上表面设有供右隔离板中间板插入固定的第三隔离板下安装槽8124,所述左隔离后板垂直搭设在左底板外横梁811和左底板内横梁812的上方,所述左隔离前板与第四支撑柱122紧靠。采用上述结构后,使用左隔离板83对储藏内部空间进行合理分隔,并且左隔离板83与左底板外横梁811和左底板内横梁812连接结构简单,拆装非常便捷。

优选的,所述左隔离前板包括相互卡设的第一左隔离前板831和第二左隔离前板832,所述第一左隔离前板831具有与第二左隔离前板832连接的第一左隔离前板左侧面,所述第一左隔离前板左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四隔离板连接槽8311,所述第二左隔离前板832具有与第一左隔离前板831连接的第二左隔离前板右侧面,所述第二左隔离前板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四隔离板连接榫8321,所述第四隔离板连接榫8321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四隔离板连接榫8321匹配嵌入第四隔离板连接槽8311连接。采用上述榫槽结构后,使得左隔离前板安装更加便捷。

优选的,所述第一左隔离前板831搭设在左底板内横梁812的上方,所述第一左隔离前板831的下表面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三内横梁让位槽8312,所述第一左底板内横梁812连接端伸入第三内横梁让位槽8312内,所述第一左底板内横梁812连接端的上表面与第三内横梁让位槽8312的槽底相互抵顶,所述第二左隔离前板832的下表面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三外横梁让位槽8322,所述第一左底板外横梁811连接端伸入第三外横梁让位槽8322内,所述第一左底板外横梁811连接端的上表面与第三外横梁让位槽8322的槽底相互抵顶。采用上述结构后,能够防止左隔离前板在左底板内横梁812和左底板外横梁811之间移动,使得左隔离前板安装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左隔离中间板包括相互卡设的第一左隔离中间板833和第二左隔离中间板834,所述第一左隔离中间板833的下端嵌入第三隔离板下安装槽8114内连接,所述第二左隔离中间板834嵌入第三隔离板下安装槽8124内连接,所述第一左隔离中间板833具有与第二左隔离中间板834连接的第一左隔离中间板左侧面,所述第一左隔离中间板左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五隔离板连接槽8331,所述第二左隔离中间板834具有与第一左隔离中间板833连接的第二左隔离中间板右侧面,所述第二左隔离中间板左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五隔离板连接榫8341,所述第五隔离板连接榫8341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五隔离板连接榫8341匹配嵌入第五隔离板连接槽8331连接。采用上述榫槽结构后,使得左隔离中间板安装更加便捷,并且左隔离中间板不会发生偏移,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左隔离后板包括相互卡设的第一左隔离后板835和第二左隔离后板836,所述第一左隔离后板835具有与第二左隔离后板836连接的第一左隔离后板左侧面,所述第一左隔离后板右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六隔离板连接槽8351,所述第二左隔离后板836具有与第一左隔离后板835连接的第二左隔离后板右侧面,所述第二左隔离后板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六隔离板连接榫8361,所述第六隔离板连接榫8361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六隔离板连接榫8361匹配嵌入第六隔离板连接槽8351连接。采用上述榫槽结构后,使得左隔离后板安装更加便捷。

优选的,所述第一左隔离后板835搭设在左底板内横梁812的上方,所述第一左隔离后板835的下表面设有向上延伸的第四内横梁让位槽8352,所述第二左底板内横梁连接端伸入第四内横梁让位槽8352内,所述第二左底板内横梁连接端的上表面与第四内横梁让位槽8352的槽底相互抵顶,所述第二左隔离后板836的下表面设有向上延伸的第四外横梁让位槽8362,所述第二左底板外横梁811连接端伸入第四外横梁让位槽8362内,所述第二左底板外横梁811连接端的上表面与第四外横梁让位槽8362的槽底相互抵顶。采用上述结构后,能够防止左隔离后板在左底板内横梁812和左底板外横梁811之间移动,使得左隔离后板安装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左储藏柜8还包括在第三支撑柱121和第四支撑柱122上的左靠背板85,所述左靠背板85具有与第三支撑柱121连接的第一左靠背板连接面,以及与第四支撑柱122连接的第二左靠背板连接面,所述第一左靠背板连接面设有向外凸起第一左靠背板燕尾榫851,所述第二左靠背板连接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左靠背板燕尾榫852,所述第三支撑柱121设有与第一左靠背板燕尾榫851匹配连接的第一左靠背板燕尾槽1216,所述第四支撑柱122设有与第二左靠背板燕尾榫852匹配连接的第二左靠背板燕尾槽1226。采用上述结构,使得左靠背板85的连接结构非常简单,使得安装更加便捷、牢固。

优选的,所述左靠背板85的下表面沿第一左靠背板连接面向第二左靠背板连接面方向依次设有向上延伸的第四隔离板上安装槽853、第五隔离板上安装槽854以及第六隔离板上安装槽855,所述第二左隔离前板832的上端嵌入第四隔离板上安装槽853内连接,所述第二左隔离中间板834的上端嵌入第五隔离板上安装槽854内连接,所述第二左隔离后板836的上端嵌入第六隔离板上安装槽855内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后,所述第四隔离板上安装槽853能够抵顶第二左隔离前板832的上表面,所述第五左隔离前板能够抵顶第二左隔离中间板834的上表面,所述第六左隔离前板能够抵顶第二左隔离后板836的上表面,使得第二左隔离前板832、第二左隔离中间板834以及第二左隔离后板836安装更加牢固,增强有左储藏柜8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左隔离前板831具有与左侧挡板84连接的第一左隔离前板后侧面,所述第一左隔离前板后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左侧挡板嵌槽8312,所述第一左隔离中间板833靠近第一左隔离前板831一侧具有与左侧挡板84连接的第一左隔离中间板前侧面,所述第一左隔离中间板833前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左侧挡板嵌槽8332,所述左侧挡板84一侧嵌入第一左侧挡板嵌槽8312内连接且另一侧嵌入第二左侧挡板嵌槽8332内连接,所述第一左隔离中间板833靠近第一左隔离后板835一侧具有与左侧挡板连接的第一左隔离中间板后侧面,所述第一左隔离中间板后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左侧挡板嵌槽8333,所述第一左隔离后板835具有与左侧挡板84连接的第一左隔离后板前侧面,所述第一左隔离后板前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四左侧挡板嵌槽8352,所述左侧挡板84一侧的嵌入第三左侧挡板嵌槽8333内连接且另一侧嵌入第四左侧挡板嵌槽8352内连接。采用上述结构,使得左侧挡板84安装非常方便。

优选的,所述左底板内横梁812的上表面设有左侧挡板嵌槽8125,所述左侧挡板嵌槽8125沿第一左侧底板4内横梁连接端向第二左侧底板4内横梁连接端方向延伸,所述左侧挡板84的下端嵌入左侧挡板嵌槽8125内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对左侧挡板84的下端进行进一步固定,从而增强左储藏柜8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左侧挡板84包括若干个依次连接的左侧挡板单体,所述左侧挡板单体相连接的一侧设有竖直延伸的第一左侧挡板连接槽841,且相互连接的另一侧设有竖直延伸的第一左侧挡板连接榫842,所述第一左侧挡板连接槽841与第一左侧挡板连接榫842相互嵌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可将左侧挡板84拆解为多个左侧挡板单体,方便搬运。并且能够更具左储藏柜8的宽度需求拼接出对应尺寸的左侧挡板84,增加使用范围。

优选的,所述左盖板82包括若干个依次连接的左盖板单体,所述左盖板单体相连接的一侧设有水平延伸的第一左盖板连接槽821,且相互连接的另一侧设有水平延伸的第一左盖板连接榫822,所述第一左盖板连接槽821与第一左盖板连接榫822相互嵌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可将左盖板82拆解为多个左盖板单体,方便搬运,并且采用榫槽连接结构,使得左盖板82拆装更加便捷。

优选的,所述侧墙体5、拼接门板144以及拼接窗板157上设有观察孔91。所述观察孔91能够方便仓主体1内的避震人员观看仓主体1外的情况。

优选的,还包括用于堵塞观察孔91的堵塞栓92。

优选的,所述堵塞栓92包括堵塞头921,所述堵塞头921呈圆柱体状,所述堵塞头921具有伸入观察孔91内的堵塞头921伸入端,以及伸出观察孔91外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沿堵塞头921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形成堵塞盖922,所述堵塞盖922与侧墙体5、拼接门板144以及拼接窗板157的内表面相互抵顶,所述堵塞盖922使得堵塞头921取出更加方便。

优选的,所述堵塞盖922通过螺丝与侧墙体5、拼接门板144以及拼接窗板157锁固。采用上述结构,使外部人员无法从外部推开堵塞栓92,增强仓主体1的安全性。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