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83904发布日期:2021-04-06 12:32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学材料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多孔性材料的低频吸声性能差,为解决中、低频吸声问题,往往采用共振吸声结构。当入射声波的频率与共振吸声结构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共振吸声结构就会发生共振现象,其吸声频谱以共振频率为中心出现吸收峰,当远离共振频率时,吸声系数就很低。由于低频声波比高频声波容易激发共振,因此共振吸声结构其主要吸声频带在低频。

目前,最常见的共振吸声结构为空腔共振吸声结构,它是在结构中封闭有一定的空腔,并通过有一定深度的小孔与声场空间连通。在各种穿孔板、狭缝板背后设置空气层以及专门制作的带孔颈的空心砖或空心砌块等形成的吸声结构,是对空腔共振吸声结构最常见的实际应用。

然而,由于穿孔板、狭缝板均采用平面结构,其有效的吸声面积较小,从而限制了吸声频带,影响了整个共振吸声结构的吸声性能,特别对于超低频范围内的噪音,其吸声性能明显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声频带更广,对低频和超低频范围内的噪音吸声性能更好的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其关键在于,包括用于连接墙体或屋顶的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呈正多边形的连接框,在每一个连接框上朝同一方向固定连接有一个由多块吸声玻纤板无缝拼接而成的多棱锥状的吸声面。

更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框架通过承载龙骨固定于墙体或屋顶。

更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框架与墙体或屋顶间围合形成有一个80~120mm厚的空气共振腔。

更进一步地,所述承载龙骨包括主龙骨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主龙骨上的通贯龙骨。

更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框架为木质框架,且通过自攻螺丝与所述通贯龙骨连接固定。

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框的各边通过建筑结构胶或/和枪钉与每一块所述吸声玻纤板的底边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吸声面上的相邻两块吸声玻纤板通过玻纤粘接剂粘接。更进一步地,所述吸声玻纤板的厚度为15-30mm。

更进一步地,所述吸声玻纤板的容重为32-100kg/m3

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框为正方形,且所述吸声面是由四块吸声玻纤板无缝拼接形成四棱锥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为:

应用逐渐过渡原理,把多块切割形成等腰三角形的玻纤吸声板无缝拼接成多棱锥状吸声面。从而,当声波从尖端入射时,由于吸音面的逐渐过渡性质,玻纤吸声板的声阻抗与空气的声阻抗能较好地匹配,使声波传入吸声面内,并被高效的吸收,因此显著提高了吸声性能。经实验检测,当环境噪音的频率范围在20-200hz时,吸声系数大于0.80。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吸声面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框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墙体、2-安装框架、3-连接框、4-吸声玻纤板、5-吸声面、6-承载龙骨、7-空气共振腔、8-主龙骨、9-通贯龙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其关键在于,包括用于连接墙体1或屋顶的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2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呈正多边形的连接框3,在每一个连接框3上朝同一方向固定连接有一个由多块吸声玻纤板4无缝拼接而成的多棱锥状的吸声面5。

在本实施方式中,应用逐渐过渡原理,把多块切割形成等腰三角形的玻纤吸声板4无缝拼接成多棱锥状吸声面5。从而,当声波从尖端入射时,由于吸音层的逐渐过渡性质,玻纤吸声板4的声阻抗与空气的声阻抗能较好地匹配,使声波传入吸声面5内,并被高效的吸收,因此显著提高了吸声性能。经实验检测,当环境噪音的频率范围在20-200hz时,吸声系数大于0.80。

优选地,连接框3的n条边满足2n/(n-2)为正整数,且n≥3。

在本实施方式中,应用平面镶嵌原理使各连接框3无缝拼合成为安装框架,使吸声面5外表面连续排列,从而保障其相对密封,使其具有良好的反射、绕射和散射功能,在吸声性能上明显优于现有技术。需要说明是,根据平面镶嵌公式(n-2)*180/n*m=360,可得m=2n/(n-2),由于平面镶嵌需要满足m为正整数,则当2n/(n-2)为正整数时,连接框3可在同一平面无缝拼合。

请参阅图1,具体地,所述安装框架2通过承载龙骨6固定于墙体或屋顶。

为了进一步增强吸音效果,具体地,所述安装框架2与墙体1或屋顶间围合形成有一个80~120mm厚的空气共振腔7。

具体地,所述承载龙骨6包括主龙骨8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主龙骨8上的通贯龙骨9。

具体地,所述安装框架2为木质框架,且通过自攻螺丝与所述通贯龙骨9连接固定。

具体地,所述连接框3的各边通过建筑结构胶或/和枪钉与每一块所述吸声玻纤板4的底边连接。

请参阅图2,具体地,所述吸声面5上的相邻两块吸声玻纤板4通过玻纤粘接剂粘接。

具体地,所述吸声玻纤板4的厚度为15-30mm。

具体地,所述吸声玻纤板4的容重为32-100kg/m3

请参阅图2和图3,具体地,所述连接框3为正方形,且所述吸声面5是由四块吸声玻纤板4无缝拼接形成四棱锥状。

可以理解的是,在同时保障施工要求和室内声环境要求的情况下,外层玻纤板与内层玻纤板的容重、尺寸以及空气腔的厚度可作灵活选择。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墙体或屋顶的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呈正多边形的连接框,在每一个连接框上朝同一方向固定连接有一个由多块吸声玻纤板无缝拼接而成的多棱锥状的吸声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通过承载龙骨固定于墙体或屋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与墙体或屋顶间围合形成有一个80~120mm厚的空气共振腔。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龙骨包括主龙骨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主龙骨上的通贯龙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为木质框架,且通过自攻螺丝与所述通贯龙骨连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的各边通过建筑结构胶或/和枪钉与每一块所述吸声玻纤板的底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面上的相邻两块吸声玻纤板通过玻纤粘接剂粘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玻纤板的厚度为15-30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玻纤板的容重为32-100kg/m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为正方形,且所述吸声面是由四块吸声玻纤板无缝拼接形成四棱锥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包括用于连接墙体或屋顶的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呈正多边形的连接框,在每一个连接框上朝同一方向固定连接有一个由多块吸声玻纤板无缝拼接而成的多棱锥状的吸声面。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声频带更广,对低频和超低频范围内的噪音吸声性能更好的超低频共振吸声结构。

技术研发人员:郎宇福;谢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裕时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03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