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保温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97633发布日期:2022-04-06 16:0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保温板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模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装配式保温板。


背景技术:

2.在建筑领域中所使用到的保温板,大多为不致癌的岩棉材料构成,保温板整体通过后期增设的方式固定在外墙上,利用岩棉本身的特质对墙体进行阻燃隔热防护,现有的保温板大多由内板、外板和位于两者之间的岩棉板构成,内板用于和墙面贴合,而外板则是为了保证保温板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以及美观度,但是现有的同类保温板在实际使用时依旧存在以下问题:为了保证保温板与墙面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其内表面与墙面粘接剂的接触面积,保温板的内壁会设置为粗糙的表面结构,而保温板在运输搬运过程中为上下或左右堆叠放置,会导致粗糙面与外表面的装饰面反复接触从而对保温板的外表面被相应的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保温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为了保证保温板与墙面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其内表面与墙面粘接剂的接触面积,保温板的内壁会设置为粗糙的表面结构,而保温板在运输搬运过程中为上下或左右堆叠放置,会导致粗糙面与外表面的装饰面反复接触从而对保温板的外表面被相应的磨损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保温板,包括内板和外板,所述内板的外表面与墙面接触,并且保温层位于内板和外板之间,所述内板和外板通过铆钉与墙面相连,还包括缓冲片,所述缓冲片为环状结构分布,且缓冲片固定在内板的外壁上,所述缓冲片覆盖在第一空腔上,开设在内板外壁的所述第一空腔与缓冲片之间填充有空气使弹性结构的所述缓冲片膨胀鼓起;还包括框架板,所述框架板固定在内板的内壁上,且保温层被包裹在框架板的内侧,所述外板为左侧开口的盒状结构,且所述框架板外壁与外板的内壁相互贴合,并且所述外板的侧壁外表面与内板的侧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框架板与外板为滑动连接;保温板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外板与内板之间,所述驱动机构用于调整外板与内板之间的间距。
5.作为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层为整块保温棉,所述保温层的左侧固定在内板的内壁,所述驱动机构推动内板朝着远离外板的方向移动,所述保温层与内板同步移动。
6.作为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层由第一岩棉和第二岩棉构成,所述第一岩棉和第二岩棉分别固定在内板和外板的外壁中,第一岩棉和第二岩棉为交错分布且侧表面相互贴合,所述驱动机构推动内板朝着远离外板的方向移动,第一岩棉与第二岩棉相对移动、使两者分别与外板和内板之间留有空气、提升保温效果。
7.作为进一步的,所述框架板的外壁设置有填充片,所述填充片同样为弹性材料,所述填充片覆盖在第二空腔的开口处,所述第二空腔开设在框架板的外壁上,且第二空腔通
过通道与第一空腔相连通,所述通道开设在内板与框架板中,初始状态的所述填充片与框架板的外壁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填充片与外板的内壁相贴合。
8.作为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由螺杆和套筒组成,所述套筒固定在框架板的内壁,且套筒的内部与螺杆螺纹连接,所述螺杆的首端与外板转动连接,且螺杆的端头处与旋钮固定连接,表面开设有工具槽的所述旋钮位于容纳槽中,且容纳槽开设在外板的外壁上,旋钮带动螺杆转动、通过套筒推动内板移动。
9.作为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由顶杆和滚珠构成,所述滚珠镶嵌在顶杆的首端,且滚珠与框架板边侧的弧面结构相贴合,所述顶杆的尾端和推动机构相连,所述推动机构用于推动顶杆向下移动、利用滚珠的滚动与框架板上弧面结构的引导推动框架板与内板运动。
10.作为进一步的,所述推动机构包含有横杆、推杆和竖杆,所述推杆的尾端与竖杆的顶端销轴转动连接,两者均与外板侧壁开设的孔洞相吻合,推杆的顶端铰接在横杆的下端面,所述横杆的下端面开设有与推杆相吻合的凹槽。
11.作为进一步的,所述外板的底端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和横杆为上下对应分布,且两者相互吻合。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装配式保温板,通过缓冲层的使用能够有效的避免堆叠放置时对板面造成的磨损,同时,能够通过将保温板设计为可滑动的整体结构,能够通过削减厚度的方式降低占用空间从而降低搬运和运输成本,而且能够通过滑动调节厚度的方式、提升保温效果;1.缓冲层结构设计,利用其与第一空腔之前的空气使自身处于膨胀状态,从而利用膨胀状态的缓冲层将内板与另一保温板的外板外表面隔出一定间距,有效的避免磨损,同时利用缓冲层弹性材料的设置,能够有效的避免不同板材之间的碰撞以及缓冲层与其他外板之间的摩擦损毁;进一步的,缓冲层以及填充层覆盖的空腔之间相互连通的结构设计,能够在保温板安装以及内板伸出时,利用墙板与内板之间的挤压力使缓冲层形变并将气体通入到第二空腔中使填充层弹性形变,从而利用填充层的形变来填满内板与外板之间的间距,避免调节厚度后的保温板侧壁凹凸不平;2.螺杆构成的驱动机构的使用,能够利用螺杆的转动对内板和外板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将初始厚度较大的保温板整体处于相对扁平的状态,从而降低运输搬运成本,并且配合相互交错的第一岩棉以及第二岩棉构成的保温层的使用、能够在保温板整体变厚时保证保温性能;进一步的,顶杆以及推杆的构成的驱动机构的使用,能够利用横杆与推杆之间的转动以及移动、利用顶杆顶端滚珠与框架板上弧形坡面结构的引导、对内板和外板之间的间距进行便捷调整,同时横杆与卡槽之间相互吻合的结构设计,能够利用一个保温板上横杆与另一个保温板卡槽之间的吻合,对安装过程中的保温板进行上下方向的卡合限位,安装更加稳定便捷。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发明正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内板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图1中a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内板移动后正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螺杆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正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正剖面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图6中b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14.图中:1、内板;2、外板;3、保温层;4、框架板;5、缓冲片;6、第一空腔;7、通道;8、第二空腔;9、填充片;10、第一岩棉;11、第二岩棉;12、螺杆;13、套筒;14、旋钮;15、容纳槽;16、顶杆;17、滚珠;18、竖杆;19、推杆;20、横杆;21、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6.请参阅图1-8,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保温板包括内板1和外板2,内板1的外表面与墙面接触,并且保温层3位于内板1和外板2之间,内板1和外板2通过铆钉与墙面相连,还包括缓冲片5,缓冲片5为环状结构分布,且缓冲片5固定在内板1的外壁上,缓冲片5覆盖在第一空腔6上,开设在内板1外壁的第一空腔6与缓冲片5之间填充有空气使弹性结构的缓冲片5膨胀鼓起,如图1和图2所示,在进行不同保温板之间的水平或上下堆放的过程中,可直接将内板1的下端面放置在外板2的边侧,由于初始状态下的缓冲片5处于膨胀状态,因此缓冲片5会将外板2与内板1之间隔开一定的间距,从而避免输送搬运过程中内板1的粗糙表面与外板2之间的摩擦碰撞损毁;由于现有的保温板结构为了提高保温效率,在保温材料质量短期内无法进一步的提升的前提下、会通过提升整体保温板厚度的方式来提高保温性能,这就导致了保温板整体的占用空间过大,因此为了削减其整体厚度,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框架板4,框架板4固定在内板1的内壁上,且保温层3被包裹在框架板4的内侧,外板2为左侧开口的盒状结构,且框架板4外壁与外板2的内壁相互贴合,并且外板2的侧壁外表面与内板1的侧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框架板4与外板2为滑动连接,保温板还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设置在外板2与内板1之间,驱动机构用于调整外板2与内板1之间的间距,驱动机构可以是现有的螺栓等零部件,通过将保温板中内板1和外板2设计为分离式结构的设计,能够利用两者之间的相对滑动调整间距,而框架板4则是为了保证内板1与外板2间距调整后的整体密封性能,用于保护位于内部的保温层3。
17.在本实施例中,保温层3为整块保温棉,而该保温棉可以是岩棉、其一端固定在内板1上另一端不固定,也可是可弹性形变的其他棉结构,两端分别与内板1和外板2的内表面相固定,保温层3的左侧固定在内板1的内壁,驱动机构推动内板1朝着远离外板2的方向移
动,保温层3与内板1同步移动,作为进一步的,框架板4的外壁设置有填充片9,填充片9同样为弹性材料,填充片9覆盖在第二空腔8的开口处,第二空腔8开设在框架板4的外壁上,且第二空腔8通过通道7与第一空腔6相连通,通道7开设在内板1与框架板4中,初始状态的填充片9与框架板4的外壁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填充片9与外板2的内壁相贴合,当外板2处于被拉开的状态时,其边缘处会与内板1的边缘隔出一定间距,而该间距又会导致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凹陷区域,因此使用了填充片9,当保温板的内板1拉出并与墙面相贴合时,两者之间的挤压力会导致图3中所示的缓冲片5被挤压、导致第一空腔6中的气体在通道7的导通下进入到第二空腔8的内部,由于框架板4的局部区域处于暴露状态,因此外板2失去填充片9的约束效果,此时填充片9会相应膨胀并如图4所示,填平外板2与内板1之间的间距。
1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驱动机构由螺杆12和套筒13组成,套筒13固定在框架板4的内壁,且套筒13的内部与螺杆12螺纹连接,螺杆12的首端与外板2转动连接,且螺杆12的端头处与旋钮14固定连接,表面开设有工具槽的旋钮14位于容纳槽15中,且容纳槽15开设在外板2的外壁上,旋钮14带动螺杆12转动、通过套筒13推动内板1移动。
19.实施例二:为了提升被压缩的保温板厚度恢复后的保温效果,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如图5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的保温层3由第一岩棉10和第二岩棉11构成,第一岩棉10和第二岩棉11分别固定在内板1和外板2的外壁中,第一岩棉10和第二岩棉11为交错分布且侧表面相互贴合,确保内板1移动后,尽管厚度增加并且岩棉不在与对立的板结构接触,但是岩棉之间依旧彼此贴合,配合拉伸后位于岩棉与板结构之间的空气,提升保温效果,驱动机构推动内板1朝着远离外板2的方向移动,第一岩棉10与第二岩棉11相对移动、使两者分别与外板2和内板1之间留有空气、提升保温效果。
20.驱动机构由顶杆16和滚珠17构成,滚珠17镶嵌在顶杆16的首端,且滚珠17与框架板4边侧的弧面结构相贴合,顶杆16的尾端和推动机构相连,推动机构用于推动顶杆16向下移动、利用滚珠17的滚动与框架板4上弧面结构的引导推动框架板4与内板1运动,推动机构包含有横杆20、推杆19和竖杆18,推杆19的尾端与竖杆18的顶端销轴转动连接,两者均与外板2侧壁开设的孔洞相吻合,推杆19的顶端铰接在横杆20的下端面,横杆20的下端面开设有与推杆19相吻合的凹槽,如图8所示,初始状态下的横杆20处于水平状态、贴合在外板2的顶壁上,在需要进行保温板的安装时,可横杆20向上方拿起、此时折叠收纳在其下方凹槽中的推杆19会相应的从水平状态转动至垂直状态,此时即可通过横杆20向下按压推杆19以及竖杆18,此时在图6中所示的框架板4顶端的弧面坡状结构以及滚珠17的引导下,向下移动的顶杆16会将内板1向外侧推动,从而增加保温板整体厚度的目的,而且向下推动至最大距离时,横杆20会如图7所示再次贴合在外板2的顶端。
21.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了如下技术方案:外板2的底端开设有卡槽21,卡槽21和横杆20为上下对应分布,且两者相互吻合,安装过程中,可将正在安装的保温板下方的卡槽21贴合在位于下方的、已经安装结束的保温板的横杆20上,从而利用横杆20与卡槽21对上下相邻的两个保温板进行稳定的卡合操作。
2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
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