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铺面砖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820720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副铺面砖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副铺面砖及其制造方法,具体地说,涉及到一种表面上具有各种彩色图案的副铺面砖及这种铺面砖的制造方法。这种铺面砖可具有弯曲形式,用于如楼梯,人行道或道路的角隅部,门柱的角隅或任意建筑的角隅部一类阶梯形的部分上。
通常,副铺面砖用于角隅铺砖。这种铺面砖具有一弯板的形状,该弯板具有与要铺砖的角隅相对应的角度。这些铺面砖通常是通过颗粒原料压制成形而制成的。具体地说,其过程如下。首先,使用由一下部模件和一上部模件组成的一压模。上述模件界定出具有一“V”形或一倒“V”形横截面的一成形空间,此横截面与一副铺面砖的横截面相对应。将含有粘合剂的一种粒状原料置于上述下部模件的压制表面之上,并在下部模件与上部模件之间压制,从而构成具有特定形状的铺面砖体,该形状与副铺面砖的形状相对应。然后,烧制上述铺面砖体。这种工艺已在日本实用新型4—30011等中公开。
如此制成的副铺面砖具有统一的砖体,砖体在包括角隅部在内的任何部位均无模缝线,因此,这些铺面砖具有良好的外观与足够的强度。但是,在铺面砖表面所构成的图案仅限于如单色或斑点图案等简单图案。
近来,对彩色铺面砖的需求不断增加,且业已有各种图案的铺面砖提出或实际使用。例如,日本专利2—42323号等中公开了一种镶嵌铺面砖通过颗粒材料的压制成形在上述铺面砖的表面部分嵌入一特定图案。日本专利2—8883号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不规则图案的铺面砖其图案是通过将混合有着色颜料粉的粘土材料体置于一压模上,并压制粘土体而构成的。
因为方形铺面砖由平面模具制成,这些图案可用于具有平板形状的方形铺面砖上。但是,很难将这些图案用于由具有斜压制表面的压模制成的上述副铺面砖上。因此,当有角隅需用彩色图案的铺面砖建造时,就将两块方形铺面砖用粘合剂成直角连接起来并贴在角隅上。或者,将方形铺面砖彼此粘接,并将连接部分用一金属或树脂弯曲件加固。
有一种特定形状的铺面砖,即角隅罩面砖用作一所形部的侧角铺砖所用的副铺面砖,上述侧角隅具有一三角椎的形状,在此侧角隅处,一前部表面,一上部表面和一左或右侧表面彼此相交。这种侧角隅可通过与上述的相同的方式连接三块方形铺面砖而铺砖。
用三种方式铺砖,铺砖工作需要大量劳动且很麻烦。另外,在用粘合剂连接铺面砖时,暴露了相接触部分并呈现出较差的外观。在粘接铺面砖时,又害怕磨损。考虑到上述情况,就希望能得到如弯板砖,角隅罩面砖或类似的各种形状的铺面砖,以用作带有彩色图案的副铺面砖。如果这样,铺砖工作的工时或劳动,其耐用性或外观都会显著提高。因此,在陶瓷工业中一直希望能提供这样一种改进的技术。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副铺面砖及其制造方法,该副铺面砖具有各种彩色图案,而使用副铺面砖的传统铸模则无法提供上述的彩色图案。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副铺面砖及其制造方法,该副铺面砖在角隅处具有足够的强度,同时具有各种彩色图案,而使用副铺面砖的传统铸模则无法提供上述的彩色图案。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副铺面砖及其制造方法,该副铺面砖具有良好的外观,同时具有各种彩色图案,而使用副铺面砖的传统铸模则无法提供上述的彩色图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最佳形式,提供了一种副铺面砖,该铺面砖如此制成形成一批预成形砖体,上述预成形砖体为粘土体,它为平板形状,且在其表面设有彩色图案,这些预成形砖体具有弹性且易变形;将上述预成形砖体放在一第一模件的压制面上,同时使预成形砖体的第一端彼此相接触,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的形状与建筑底料角隅部的形状相对应,从而使得放在压制面上的预成形砖体的形状与所说角隅部的形状相对应;将一第二模件的压制面移向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移动,上述第二模件的压制面的形状与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的形状相对应;压制第一与第二模件压制面之间的预成形砖体,以便将预成形砖体在其第一端处连接起来,从而获得一铺面砖体,该铺面砖体的形状与建筑底料角隅部的形状相对应;再烧制上述铺面砖体即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最佳形式,提供了一种副铺面砖,该铺面砖如此制成使一批粘土体的预成形砖体在第一压力下成形,这些预成形砖体为表面具有彩色图案的平板形状,它们具有弹性且易变形;将上述预成形砖体放在一第一模件的压制面上,同时使其第一端部彼此接触,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的形状与建筑底料角隅部的形状相对应,使得放置在压制面上的预成形砖体具有与角隅部相对应的形状;将一第二模件的压制面向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移动,上述第二模件压制面的形状与第一模件压制面的形状相对应;在一大于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下压制第一与第二模件压制面之间的预成形砖体,以便将预成形砖体在其第一端部连接起来,这样便得到一种铺面砖体,该铺面砖体的形状与建筑底料角隅部的形状相对应;再烧制上述铺面砖体即可。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最佳形式,提供了一种副铺面砖,该铺面砖如此制成;使一批粘土体的预成形砖体成形,这些预成形砖体为表面具有彩色图案的平板形状,它们具有弹性且易变形;将上述预成形砖体放在一第一模件的压制面上,同时使其端部彼此邻近放置,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的形状与建筑底料角隅部的形状相对应,使得放置在压制面上的预成形砖体具有与角隅部相对应的形状;在上述预成形砖体的端部之间放置一种连接介质;将一第二模件的压制面向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移动,上述第二模件压制面的形状与第一模件压制面的形状相对应;压制第一与第二模件压制面之间的预成形砖体,以便将预成形砖体在其端部连接起来,这样便得到一种铺面砖体,该铺面砖体的形状与建筑底料角隅部的形状相对应;再烧制上述铺面砖体即可。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最佳形式,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使一批粘土体的预成形砖体成形,这些预成形砖体为表面具有彩色图案的平板形状,它们具有弹性且易变形;将上述预成形砖体放在一第一模件的压制面上,同时使其端部彼此接触,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的形状与建筑底料角隅部的形状相对应,使得放置在压制面上的预成形砖体具有与角隅部相对应的形状;将一第二模件的压制面向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移动,上述第二模件压制面的形状与第一模件压制面的形状相对应;压制第一与第二模件成形表面之间的预成形砖体,以便将预成形砖体在其第一端部连接起来,这样便得到一种铺面砖体,该铺面砖体的形状与建筑底料角隅部的形状相对应,再烧制上述铺面砖体即可。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最佳形式,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使一批粘土体的预成形砖体成形,这些预成形砖体为表面具有彩色图案的平板形状,它们具有弹性且易变形;将上述预成形砖体放在一第一模件的压制面上,同时使其端部彼此邻近放置,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的形状与建筑底料角隅部的形状相对应,使得放置在压制面上的预成形砖体具有与角隅部相对应的形状;在上述预成形砖体的端部之间放置一种连接介质;将一第二模件的压制面向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移动,上述第二模件压制面的形状与第一模件压制面的形状相对应;压制第一与第二模件成形面之间的预成形砖体,以便将预成形砖体在其端部连接起来,这样便得到一种铺面砖体,该铺面砖体的形状与建筑底料角隅部的形状相对应,再烧制上述铺面砖体即可。
在本发明中,铺面砖的预成形体可具有如一平板,变板或类似的任意板形。预成形体上的彩色图案可以是任意图案。如果希望的话,也可赋与一单色图案。预成形砖体可象制传统的铺面砖一样,通过粉状材料或一粘土体或类似材料的第一压制而制成。但是,上述的压力最好设得低一些。这样,在第二次压制预制铺面砖体时就可充分地将其压紧为一铺面砖体或是一成品形状,由此使铺面砖体具有良好的连接。另外,第一压力过低也不好,这是因为彩色图案有可能在压制时变形的缘故。通常,成形出预成形砖体的第一压力最好是成形出铺面砖体的第二压力的一半或三分之二。第二压力可与成形出一普通铺面砖或普通副铺面砖或角隅罩面砖的压力相同。预成形砖体的大小最好制成略小于模件模腔的大小,以便于将其放入模件中。
以下的描述及对附图的参照清楚地说明了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从中还将明显地看到本发明另外的目的及优点。


图1表示出具有各种彩色图案的副铺面砖的实例的透视图,上述副铺面砖是从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得到的。
图2是一表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每个实施例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过程的流程图。
图3表示出一平板铺面砖压制机轮廓的透示图,此压制机用于图2中步骤B—预制铺面砖体的构制中。
图4a和图4b分别是二平板铺面砖压制机的剖面图,此二压制机用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步骤B预成形砖体的构制中,其中图4a表示出一平板压制机的剖面图,该压制机构制出一用于构成一主板10c的预成形砖体10a,图4b表示出一平板压制机的剖面图,该压制机构制出一用于构成一弯板20c的预成形砖体20a。
图5a和图5b分别表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预成形砖体,其中图5a表示出用于构成主板10c的预成形砖体10a的透视图,图5b表示出用于构成弯板20c的预成形砖体20a的透视图。
图6表示出在运行状况下的一种副铺面砖压制机轮廓的剖面图,该压制机用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步骤D中铺面砖体的构成中。
图7a和图7b分别是二平板铺面砖压制机的剖面图,此二压制机用于本发明的一第二实施例的预成形砖体的成形步骤B中,其中图7a表示出一平板铺面砖压制机的剖面图,该压制机成形出用于构成一主板30c的一预成形砖体30a,图7b表示出一板状铺面砖压制机的剖面图,该压制机成形出用于构成一弯板40c的一预成形砖体40a。
图8a和8b分别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预成形砖体的透示图,其中图8a表示出用于构成主板30c的预成形砖体30a的透视图,图8b表示出用于构成弯板40c的预成形砖体40a的透示图。
图9表示出在运行状况下一种副铺面砖压制机轮廓的剖面图,该压制机用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铺面砖体成形的步骤D中。
图10表示出一平板铺面砖压制机的剖面图,该压制机用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预成形砖体成形的步骤B中。
图11表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的预成形砖体的一透视图。
图12表示出在运行状况下一种副铺面砖体压制机轮廓的剖面图,该压制机用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铺面砖体成形的步骤D中。
图13a到图13c分别是本发明的副铺面砖压制机的上部模件的边缘部分切除后的透视图,其中图13a表示出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副铺面砖压制机的上部模件的边缘,图13b表示出为第四实施例中的一第一改进后的一上部模件的边缘,图13c表示出为第四实施例中的一第二改进后的一上部模件的边缘。
图14表示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的一种副铺面砖的透视图。
图15表示出一种副铺面砖压制机的透视图,该压制机用于制造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的副铺面砖。
图16表示出一副铺面砖压制机的剖面图,该压制机用于制造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的副铺面砖。
图17a到图17g分别表示出一第六实施例的各种形状的副铺面砖的前部立面图,在本发明中均可将它们制造出来。
图18表示出一种副铺面砖的前面图,以说明它在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中的制造方法。
在上述附图的基础上,将对本发明的几个最佳实施例加以描述,其中不同图中的相同参考符号表示这几个图中相同或相应的部分。
图1分别表示出根据本发明所得到的副铺面砖的几个实例,上述副铺面砖在其表面具有彩色图案的设计。在以下实施例中分别制造的弯形副铺面砖具有弯曲形状,该副铺面砖由在一垂直角隅部的相对端处相连接的不同或相同长度的两个铺面砖件组成。上述铺面砖可用于楼梯的阶跃部,人行道或道路的所跃部等的角隅部铺砖。在以下的描述中,长铺面砖称为主板,短铺面砖称为弯板。
参看图10中的一副铺面砖,有一长矩形的主板10c具有由两条对角线分割的四个三角形部分11c,12c,13c和14c。主板10c具有两对不同颜色的三角形部分,即为一种颜色的第一对11c与13c,为另一种颜色的第二对12c与14c,且上述各对相互对称。有一短矩表弯板20c与相邻三角形部分12c的颜色相同。参看图16中的一种副铺面砖,有一长矩形主板30c具有一对对称排列的且为不同颜色的一对半圆部分31c和33c。主板30c还具有一对对称排列的三角形部分32c和34c,该三角形部分的颜色不同于半圆部分31c和33c的颜色。有一短弯板40c的颜色与相邻半圆部分33c的颜色相同。参看图1c中的一副铺面砖,有一主板50c与一弯板60c具有相同的长度。它们各自上面分布着杂色图案,上述杂色图案由第一部分51c与61c,第二部分52c与62c以及第三部分53c与63c组成。
上述彩色图案11c到14c,31c到34c,51c到53c,61c到63c在其厚度方向上通过整个铺面砖件,从而防止它们由于铺面砖表面磨损而消失。只要彩色图案在其厚度方向上通过铺面砖就可以根据下列过程将本发明应用到其它各种图案的副铺面砖上。
参看图2至图6,并以图1a中的副铺面砖为例,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在图1a中,副铺面砖具有在角隅部25两侧面上形成的主板10c与弯板20c。主板10c具有四个三角形部分11c到14c。一对三角形部分11c和13c设有位于黑色底色上的浅灰圆点。另一对三角形部分12c和14c则设有位于白色底色上的蓝色圆点。弯板20c与相邻的主板10c的三角形部分12c相同,具有在白色底色上的蓝色圆点。弯板20c的圆点暴露在其表面上,以与三角形部分12c的圆点图案相连续。
上述副铺面砖是以下列方式制造的。
图2表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副铺面砖的制造过程的流程图。此制造过程有五步。首先,在制备一种彩色原料的步骤A中,制备所需权量的彩色原料。在下一步预成形砖体成形的步骤B中,用彩色原料构成了平板预成形砖体,而使预成形砖体表面带上彩色图案。在预成形砖体的放置的步骤C中,将预成形砖体放置于一下部模件的倾斜表面上,上述模件具有“V”形或倒“V”形的横剖面。在铺面砖体成形的步骤D中,通过在下部模件与上部模件之间整体地压制预成形砖体,可成形出具有特定形状的铺面砖体。在最后的烧制步骤E中,烧制铺面砖体,从而获得成品的副铺面砖。
图3表示出一平板砖压制机100的轮廓的透视图,上述压制机100用于图2中的预成形砖体成形的步骤B中。图4a与4b表示出平板砖压制机100a与100b的剖面图,上述二压制机用于预成形砖体成形的步骤B中。图4a表示出平板砖压制机100a的剖面图,该压制机100a成形出用于构成主板10c的预成形砖体10a。图4b表示出平板砖压制机100b的剖面图,该压制机100b成形出用于构成弯板20c的预成形砖体20a。图5a表示出用于构成主板10c的预成形砖体20a的透视图。
在图3中,平板砖压制机100具有一上部模件101和一下部模件103。在下部模件103的中央,设有一模腔105。此模腔105在平面图中,具有与预成形砖体10a与20a的侧表面的轮廓相同的正方形状,它界定出用于主板10c与弯板20c成形的初期产品。有一推进机107在平面图中具有与模腔105相同的轮廓。推进机107的一用于压制的上部表面的形状与预成形砖体10a,20a的下部表面形状相同。推进机107通过一个如液压缸一类的驱动装置(未示出)可在模腔105内上下移动。上部模件101在平面图中具有与模腔105相同的轮廓。上部模件101的一用于压制的下部表面具有与预成形砖体10a,20a上部表面相同的形状。上部模件101通过驱动轴109可由一个如液压缸一类的驱动装置(未示出)上下移动,以调节它相对于下部模件103或推进机107的间隔,从而使上部模件与推进机107和模腔105在一适当的方位界定出一成形空间。图3仅表示出平板砖压制机100的结构的轮廓,上部模件101,下部模件103,模腔105和推进机107的大小与形状则可根据预成形砖体的大小与形状而变化。例如,主板10c与弯板20c的大小与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就不相同。用于成形出预成形砖体10a的平板砖压制机100a与用于成形出预成形砖体20a的平板砖压制机100b的结构大体相似。但是,如图4所示,一下部模件103a的横腔105a与一下部模件103b的模腔105b,或推进机107a与107b的大小与形状是不同的。因此,尽管没有表示出来,但是每个压制机100a和100b的上部模件101的大小与形状也是不相同的。
在图5a与图5b中,制造出两种铺面砖体10a与10b。即一构成主板10c的预成形主板体10a与一构成弯板20c的预成形弯板体20a。预成形主板体10a具有四个彩色三角形部分11a,12a,13a和14a,它们最终分别形成了主板的三角形部分11c,12a,13c和14c。在预成形砖体成形的步骤B中,预成形主板体10a与预成形弯板体20a分别具有修整部分15和21。当将预成形砖体10a与20a彼此连接并烧制以构成一种副铺面砖时,可沿图4a,4b和6中所示的双点划线将修整部分15和21切下。换句话说,主板10c与弯板20c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不相同,因而要为预成形砖体10a与预成形砖体20a的成形准备两种模腔105a与105b。
有一大致为矩形的平行六面体成形空间由上部模件101,模腔105a和推进机107a界定出来。此成形空间与预成形主板体10a的形状相同,其尺寸为宽103mm,长120mm,深13mm。另外,还有一大致为矩形的平行六面体成形空间由上部模件101,模腔105b和推进机107b界定出来。此成形空间与预成形弯板体20a形状相同或者比预成形主板体10a的成形空间的长度短一些。其尺寸为宽103mm,长55mm,深13mm。用于预成形主板体10a成形的上部模件的底部表面大小为宽103mm,长120mm。用于弯板体20a的上部模件101成形的底部表面大小为宽103mm,长55mm。倾斜连接面16与22分别设于预成形砖体10a与20a的纵端。这种连接面在以下的步骤中将接触并彼此连接。如图4a与4b所示,预成形砖体10a,20a的一上部边缘所在一端的角为45度,预成形砖体10a,20a的一下部边缘所在一端的角为135度。当连接面16和22相连接时,预成形主板体10a与预成形弯板体20a成直角相交。于是,预成形主板体10a与预成形弯板体20a的连接区域扩大,从而增加了接合力与角隅部的强度。推进机107a与推进机107b的一纵端依据预成形砖体10a和20a的上述边角而倾斜。换句话说,在推进机107a,107b的一端与上部模件101之间有一45度的锐角界定出来。另一方面,在推进机107a,107b的倾斜部分与平面部分之间有一135度的钝角界定出来。
图6表示出在运行状态下的一种副铺面砖压制机的轮廓的剖面图,该压制机用于图2中铺面砖体成形的步骤D中。此副铺面砖压制机具有一主模件111,一下部模件113和一上部模件115。上述下部模件113具有一压制面,此压制面具有由一对平侧面113a与113b所组成的一“V”形横剖面,上述两个平侧面的交角与要铺砖的角隅部,如支柱,台阶等的弯角相对应。上部模件115具有一压制面,此表面具有由一对平侧面115a与115b所组成的一“V”形横剖面,上述两个平侧面的交角与下部模件113的压制面113a与113b的边角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平侧面113a与113b成直角相交而构成一凹部。此外,平侧面115a与115b成直角相交而构成一脊部。上部模件115通过一个如液压缸等的驱动装置可上下移动,以调节它相对于下部模件113的间隔。下部模件113通过一个如液压缸等的驱动装置(未示出)可在主模件111内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中使用平板砖压制机与副铺面砖压制机制造副铺面砖的过程如下。
开始,在制备彩色原料的步骤A中,可如下所述制备用于制造预成形砖体10a的彩色微粒。在此使用一种已粉碎并混合的原料,该原料包括50%的长石、20%的瓷土,10%的高岭土及20%的粘土。制备出三种已粉碎并混合的原料;一种向上述已粉碎并混合的原料中添加了5%的黑色颜料(属于CoO,Cr2O3,Fe2O3类)的第一材料;一种添加了5%的蓝色颜料(属于ZrSiO4(V)或ZrO2—SiO2—V2O5类)的第二材料;及一种未添加任何颜料的第三材料。上述每种材料中都添加了水。然后用一转筛或类似的工具将上述材料混合并磨碎成滑泥,接着用一喷射式干燥机将滑泥粒化为具有混合的水分的颗粒(颗粒直径约为70μm)。这样,就制出了黑色,蓝色和无色(白色)的颗粒。
如下所述预成形砖体就是使用这些彩色颗粒(包括白色颗粒)制成的。
在预成形砖体成形的步骤B中,如图4所示,将推进机107a降低至一成形位置,这样就在下部模件103a的模腔105a与平板砖压制机100a的推进机107a的上部表面之间形成一矩形的六面体成形空间(103mm宽,120mm长,13mm深)。有一15mm高的分隔板(未示出)对角放置在成形空间除连接表面16,22的区域之外的一方形部分上。这样,成形空间就分成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空间,它们对应于预成形砖体10a的三角形部分11a,12a,13a和14a。然后将等量的无色(白色)颗粒与黑色颗粒的混合物填入横向相对的一对三角形空间中,以构成三角形部分11a和13a。将等量的无色(白色)颗粒与蓝色颗粒的混合物填入纵向相对的一对三角形空间中,以构成三角形部分12a和14a。将颜色与三角形部分12a或14a相同的等量的白色颗粒与蓝色颗粒的混合物填入一矩形空间中,该矩形空间邻接着构成三角形部分14a(从图4a中的双点划线处的右部区域),这样就构成了修整部分15。之后,将分隔板除去,通过降低上部模件101而压制颗粒,从而使具有如图5a中所示的彩色图案的预成形主板体10a与修整部分15构成一整体。预成形主板体10a具有倾斜的连接面16,该连接面由推进机107a在连接端的底部表面构成。
将上述白色颗粒与蓝色颗粒的混合物填入下部模件103b的成形空间中(103mm宽,55mm长,13mm深),然后压制颗粒而得到预成形弯板体20a。如图4b所示,将推进机107b降低至一成形位置,这样就在下部模件103b的模腔105b的板面砖压制机100b的推进机107b的上部表面之间形成一矩形的六面体成形空间(103mm宽,55mm长,13mm深)。将等量的白色颗粒与蓝色颗粒的混合物填入上述成形空间,上述混合物的颜色与邻接的预成形主板体10a的三角形部分12a的颜色相同。将等量的白色颗粒与蓝色颗粒的混合物填入一狭窄的矩形空间中(图4b中从双点划线处的左部区域),上述混合物的颜色与方形预成形弯板体20a的颜色相同,而上述矩形空间则邻接着用于制造预成形砖体20a的方形成形空间,这样就构成了修整部分21。之后,通过降低板面砖压制机100b的上部模件101而压制成形空间内的颗粒,以使得如图5b所示的,具有相同颜色的预成形弯板体20a与修整部分21成为一体。预成形弯板体20a具有倾斜的连接面,该连接面由推进机107b的倾斜表面在连接端的底部表面上构成。
上述预成形砖体10a与20a成形的第一压制成形工作,即预成形砖体成形的步骤B在执行时,其压力为50至100kg/cm3。压制后的每块预成形砖体10a与20a具有10±0.5mm的厚度。在此,第一压力并不限于上述的范围。在第一压制成形工作进行之后,在将预成形砖体传送到副铺面砖压制机时,如果预成形砖体的形状不会损坏,则可根据作为原料的粘土体的种类或如羰甲酸纤维素等的粘合剂的种类,或是粘土体与粘合剂的混合百分比的不同,使用较低的压力或较高的压力。如果压力为50kg/cm2或更大,在使用常规材料压制成形的情况下,预成形砖体10a,20a的形状就能更为可靠地保持为所希望的样子。即第一压力足够高,就会增加预成形砖体的整体或角隅部的强度,同时还保持了副铺面砖的高质量。如果上述压力为100kg/cm2或小些,当在下述的第二压制成形工作中使一铺面砖体成形时,即在铺面砖体成形的步骤D中,就有可能在第一压力与第二压力之间设置较大的差异,从而将预制主板体10a与预制弯板体20a更牢固地连接起来。
如上所述,预成形砖体10a与20a分别具有设在一纵端的修整部分15和21,上述修整部分长约20mm,它们不是铺面砖成品的必要部分。这些修整部分在一下列的步骤中通过剪切而除去。因此,用无色或白色的颗粒填入了成形空间。由于修整部分15和21对于成品的外观没有影响,因此可以使用任意彩色的或无色的材料。在成形出预成形主板体10a时,仅将分隔板对角放置在成形空间的一方形部分(边为103mm的方形),该方形部分在下部模件103a的模腔105b与推进机107a之间除去了构成修整部分15(约20mm宽)的那一部分而界定出来。
如此制造的预成形主板体10a与预成形弯板体20a可通过将推进机107a与107b向上推而取出,这样方便了将预成形砖体从模腔105a与105b中取出的工作。
在放置预成形砖体的步骤C中,将两种从预成形砖体成形的步骤B中得到的预成形砖体10a与20a分别放置于压制成形模具上,该模具具有与制成的副铺面砖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如图6所示,将一种副铺面砖压制机的下部模件113降低到图6的实线所示出的一成形位置处。于是,与一种铺面砖体的特定形状相对应的成形空间就在下部模件113的压制面113a与113b与主模件111的内侧表面之间形成了。然后,将预成形主板体10a与预成形弯板体20a分别放置在下部模件113的压制面的平侧面113a与113b上。更详细地描述此步骤,即,将预成形主板体10a(图6左)放置在压制面的平侧面113a上,同时使连接面16的锐边侧放在下边便得上述锐边与下部模件113的“V”形的压制面的平侧面113a与113b之间的垂直角隅部或谷部相交。
然后,将预成形弯板体20a的连接面22的一锐边侧(图6中的右端)放置在压制面的平侧面113b上,同时连接表面22的锐边侧放在下边,使得上述锐边与“V”形的压制面的垂直角隅部相交。这样,连接面16与22彼此就会紧密接触。预成形砖体10a与20a的厚度相同。连接面16与22均具有相等的45度角的锐边。因此,连接面16与22的面积是相等的,这样连接面16与22就可紧密粘附而无多余的面积。当连接面16与22紧密接触时,在连接面16与22周围界定出的弯形砖体的一个角隅部就成为垂直的了。这样,上述角隅部弯角就与下部模件113的压制面113a与113b的角隅部弯角相对应了。结果,预成形砖体10a与20a就紧密地放置在压制面113a与113b上。
预成形砖体10a与20a的修整部分15与21在下部模件113的压制面上向外放置。
这样,预成形砖体10a与20a在压制面113a与113b上就位于如图6中所示出的位置。
在副铺面砖成形的步骤D中,将上部模件115向放置有预成形砖体10a与20a的下部模件113降低。预成形砖体10a与20a均在下部模件113的压制面113a与113b和上部模件115的压制面115a与115b之间受到压制。预成形砖体10a与20a在连接面16与22处相连接。这样,就从预成形主板体10a得到一主板体件10b,就从预制弯板体20a得到一弯板体件20b。这一步骤之后,如图6所示,就制出一弯形铺面砖体,该铺面砖体由一对铺面砖体件10b与20b组成,且具有暴露于角隅部的不带任何模缝线的光滑的上部及下部表面。
用于放置预成形主板体10a的下部模件113的平侧面113a,其大小为宽105mm、长123mm。用于放置预成形弯板体20a的下部模件113的平侧面113b,其大小为宽105mm,长57mm。下部模件113的降低限度在主模件111的内表面的上端10mm的范度之内。因此,上述的副铺面砖成形空间大小为预成形主板体10a宽105mm,长123mm,深10mm,预成形弯板体20a宽105mm,长57mm,深10mm。用于第二压制成形工作的副铺面砖压制机的成形空间的深度略小于(约几毫米)用于第一压制成形工作的平板砖压制机的成形空间的深度。这是因为在第二压制成形工作中,要将预成形砖体10a与20a在厚度方向上挤压,而使得连接面16与22牢固地粘附。用于第二压制成形工作的副铺面砖压制机的成形空间的宽度与长度,设置成略宽于(约几毫米)用于第一挤压成形工作的平板砖压制机的成形空间的宽度与长度。这是因为在第二挤压成形工作中,当在其厚度方向上挤压预成形砖体10a与20a时,要给予一些额外的空间以使材料分散开来。
在本实施例的副铺面砖成形的步骤D中,考虑到在预成形砖体成形的步骤B中,第一压力为50至100kg/cm2,则将第二压制成形步骤的压力设在300kg/cm2。将副铺面砖体件10b与20b分别压制为8mm厚。在此,第二压力并不限于上述的大小。如果在第二压制成形工作中,预成形砖体10a与20a在角隅端部完全连接,则依据作为原料的粘土体的种类,和如羧甲基纤维素等的粘合剂或是粘土体与粘合剂的混合百分比,或是第一压力的不同,可以采用较低或较高的压力。最好将第二压力设成为第一压力的两倍或更大。将其设成第一压力的三倍或更大则更好。这样就能更牢固地连接预成形砖体10a与20a,从而提供一种高强度高质量的副铺面砖。即第一压力与第二压力之间的差异越大,预成形砖体10a与20a之间的接合力越大。这样就增加了铺面砖体的整体或角隅部的强度,也使副铺面砖具有了较高的质量。
副铺面砖体件10b与20b是这样取出的将上部模件115拉起,使它与下部模件113分离,然后将下部模件113向上推到一可上引的高度,最后把铺面砖体件10b与20b拿到主模件111的顶端之上即可。上述的位置在图6中由一双点划线表示出来。
如此得到的铺面砖体具有修整部分15与21,上述修整部分长约20mm并延续地设置在铺面砖体的外端,即一个外部位置,此部分不是成品的必要部分。这些修整部分15与21通过由一切削刀沿图6中的双点划线切掉而除去。由于副铺面砖体件10b与20b是由一充分的第二压制力压制而连接的,该压制力是第一压力的两倍或更大,所以除非故意破坏,副铺面砖体是具有充分的强度来承受任意手工操作,例如剪切或是修齐修整部分15与21等。另外,铺面砖体的角隅部具有足够大的强度,这是因为上述角隅部是由连接面16与22构成的,此二连接面比直角端部表面大的缘故。
在烧制步骤E中,将由铺面砖体的成形步骤口中得到的副铺面砖体在一耐火粘土烧箱中以适当的间隔排列。并将它们在1200℃的温度下灼烧四个小时,使之烧结。约8mm的副铺面砖的厚度在烧制之后成为7.5mm。这样就得到了成品副铺面砖。
如图1a所示,上述副铺面砖在矩形角隅部25的相对侧面具有主板10c和弯板20c,主板10c宽100m,长100mm,厚7.5mm,弯板20c宽100mm,长35mm,厚7.5mm。主板10c斜对地分成四个三角形部分11c,12c,13c和14c。一对三角形部分11c与13c在黑色底色上具有浅灰的圆点图案,另一对12c与14c则在白色底色上具有蓝色的圆点图案。弯板20c在白色底色上具有蓝色圆点图案,该图案与邻接的主板10c的三角形部分12c的相同。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事先与给了平板砖体10a与20a彩色图案,这些图案与其原先一样在副铺面砖的表面显示出来,这样就能得到在传统的副铺面砖模件中很难设置扔各种需要的图案。另外,多个预成形砖体10a与20a在连接端16与22处彼此整体地连接为模制体的预成形的形状,该形状与要铺砖的角隅部形状相对应,且没有模缝线,接着又将上述预成形砖体加以烧制,以得到更为结实的铺面砖。因此,成品铺面砖具有良好的外观和足够的角隅部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仅通过使预成形砖体10a与20a的一对连接端16与22相接触,使它们相连接并烧制就能得到副铺面砖,这样就减少了用于制造的原料件的数目,并保持了较低的副铺面砖产品成本。另外,铺面砖成形的压力设得比预成形铺面砖体成形的压力要大,并且预成形砖体10a,20a和铺面砖体10b,20b都是通过压制成形而成形的。因此,可以将较为简单的干式模制法用于上述压制成形中,从而减少生产成本。由于有所需要的弯形副铺面砖提供给台阶或楼梯,门柱等的角隅部,使得即使角隅部形状有许多变化,铺砖工作也很容易,而工作效率也得到提高。还有将具有倾斜连接端16与22的一对预成形砖体10a与20a相连接,使得连接面积及接合力都有增加。这样就能给铺面砖的角隅部以较高的强度与质量,从而赋与副铺面砖角隅部更大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面16,22的角设在45度,使得压力能够均匀地传送给它们,并能得到较强的接合力。在铺砖时,预成形砖体10a与20a的连接端表面显露在设计表面或外部表面上。因此,本实施例可用于在周边端面上具有与设计表面的一般图案不同颜色或图案的预成形砖体上,这是因为上述不同的颜色或图案不会曝露并影响副铺面砖的外观。
参看图7至图9,以图1b中的副铺面砖为例,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在图1b中,副铺面砖在垂直角隅部35两侧面上具有主板30c与变板40c。主板30c具有由一对半圆部分31c与33c和另一对三角形部分32c与34c组成的一种图案,其中,一个半圆部分为黄色,另一个为粉红色,两个三角形部分均为白色。弯板40c具有与邻接的主板30c的半圆部分33c相同的粉红色图案。靠近角隅部35,有一排泄导块37c在主板30c上形成。此排泄导块37c具有一曲面,并从主板30c的厚度方向上空出。当带有排泄导块37c的主板30c在一厨房的污水槽周围使用时,主板30c能够通过排泄导块37c在其表面将水排泄掉。
根据与图2中所示出的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方法相似的方法,上述副铺面砖可如下述方法制造。
图7a与图7b分别表示出两个平板砖压制机的剖面图,该压制机在本实施列的预成形砖体的成形步骤B中使用。图7a表示出一平板砖压制机100c的剖面图,此压制机100c压制一预成形砖体30a以成形出主板30c。图7b表示出一平板砖压制机100d的剖面图,此压制机100压制一预成形砖体40a以成形出弯板40c。图8a与8b分别表示出预成形砖体30a与40a。图8a表示出预成形砖体30a的一透视图。图8b表示出预成形砖体40a的一透视图。
在图7a与7b中,平板砖压制机100c与100d的基本结构与图4a与4b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平板砖压制机100a与100b的基本结构相似。但是,它们在推进机107c与107d上有一些结构差异。在本实施例中,主板30c与变板40c的大小与形状也不相同。鉴于这些情况,虽然如7a与7b所示,导板砖压制机100c与100d的基本结构相同,但是成形空间105a与105b和下部模件103a与103b的推进机107c与107d在大小与形状上都不相同。因此,压制机100c与100d的上部模件101(在图7a与图7b中未示出)在大小与形状上彼此也不相同。推进机107c与107d的上部表面分别与模腔105a与105d构成预成形砖体30a与40a的成形空间。推进机107c,107d的上部表面仅仅是平坦且水平的,这是因为预成形砖体30a与40a的连接端为矩形,且其端部表面在厚度方向上垂直延伸的缘故。
如图8a与8b所示,本实施例的预成形砖体由一成形出主板30c的预成形主板体30a与一成形出弯板40c的预成形弯板体40a组成。预成形主板体30a具有两个半圆部分31a与33a和两个三角形部分32a与34a。上述半圆部分31a与33a最终成为主板30c的半圆部分31c与33c,而上述三角形部分32a与34a则成为主板30c的三角形部分32c与34c。在预成形砖体成形的步骤B中,预成形主板体30a与预成形弯板体40a分别具有修整部分39与41。当将预成形铺面砖体30a与40a连接并烧制以成形出副铺面砖时,要沿图7a,7b,8a,8b与9中的双点划线将修整部分39与41切掉。在本实施例中,预成形主板体30a与预成形弯板体40a的长度不相等,所以要预备具有模腔105a与105b的两种下部模件103a与103b以分别构制上述主板与弯板。
有一矩形六面体成形空间,它由模腔105a与推进机107c界定出来,其宽为103mm,长为120mm,深为13mm。另有一由模腔105b与推进机107d界定出的矩形六面体空间,其宽为103mm,长为55mm,深为13mm。上部模件101有一底部表面作为一压制面用以构制预制主板体30a,它宽为103mm,长为120mm。上部模件101有一底部表面作为一压制面用以成形出预成形弯板体40a,它宽为103mm,长为55mm。如上所述,成形空间有一纵端(图7a与7b的左端)的设计来成形出角隅部35,该纵端与一水平面垂直。这样,预成形主板体30a与预成形弯板体40a的连接端部以直角相交。预成形主板体40a的连接端表面(图7b中的左端表面)粘附在预成形主板体30a底部表面的一连接端部上(图7a中的左面)。这样预成形砖体30a与40a就以90度的角相交。因此,如图7a与7b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相反,本实施例的推进机107a,107b在其左端设有设置斜面,而完全是平的以便与模腔105a,105b构成一垂直角隅部。如图7a所示,上部模件101用于构制预成形主板体30a的压制面(未示出),其形状与预成形主板体30a的上部表面相对应,使得在压制时,排泄导块37c能够在预成形主板体30a的连接端整体地构成。
图9表示出在运行状态下的一副铺面砖压制机的轮廓的剖面图,该压制机在本实施例中用于铺面砖体的成形步骤D中。上述副铺面砖压制机的基本结构与图6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用的副铺面砖压制机的基本结构相似。但是,上述下部模件123的压制面的结构却与第一实施例中的不同,这是因为需要在主板30c上构制排泄导块37c的缘故。上述压制面由一对平侧面123a与123b和弯曲凹部123c组成。平侧面123a与123b及弯曲凹部123c界定出一大致为“V”形的横剖面,该横剖面对应于如柱子或楼梯一类的角隅部。另外,弯曲凹部123c位于平侧面123a与123b之间的角隅部,且其形状与上述排泄导块37c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平侧面123a与123b大致以直角相交。有一上部模件115具有由一对平侧面115a与115b组成的一压制面,上述两平侧面构成一“V”形横剖面,该横剖面与下部模件123的压制面123a,123b与123c相对应。下部模件123通过一如液压缸等的驱动装置(未示出)可在主模件111内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的副铺面砖可以采用上述的板面砖压制机及副铺面砖压制机,以下述方法制造。
首先,在制备彩色原料的步骤A中,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已粉碎并混合的原料中制备三种彩色的已粉碎并混合的原料通过向上述材料中添加5%的黄色颜料(铜黄)得到的第一彩色材料;通过向上述材料中添加5%的粉红颜料(锰红)得到的第二彩色材料;和不添加任何颜料的已粉碎且混合的原材料。向上述材料中加水,并将其磨碎为直径约70μm的微粒,这样就制备出三种彩色的颗粒,即黄色、粉红和无色(白色)颗粒。
接着,在预成形砖体的成形步骤B中,如图7a所示,把推进机107c降低至一成形位置。于是就有一矩形的六面体成形空间由下部模件103a的模腔105a的侧表面与推进机107c构成。上述成形空间宽103mm,长120mm,深13mm。然后,将两片具有半圆横剖面的分隔板(未示出)对称地放置在一部分上,该部分对应于除修整部分39之外的预成形砖体30a的一个部分,并且将分隔板放置成其半圆的顶部彼此接触的形式。这样,分隔板就将成形空间分隔成四个空间(两个半圆形空间与两个三角形空间)。将无色即白色颗粒与黄色颗粒的混合物填入一半圆形空间,该半圆形空间与半圆部分31a(图7a中右侧)相对应。将无色或白色颗粒与粉红颗粒的混合物填入另一半圆形空间,该半圆形空间与半圆形部分33a(图7a中左侧)相对应。将白色颗粒填入与修整部分39相对应的一个空间,该空间邻接半圆部分31a的半圆形空间(从图7a中双点划线处的右侧区域)。另外,将白色颗粒填入与三角形部分32a与34a相对应的三角形空间中。然后,将分隔板从成形空间中除去。之后,通过降低平板砖压制机100a的上部模件101而压制彩色的颗粒,从而整体地成形出预成形主板体30a与修整部分39,上述预成形主板体30a具有图8a中所示的彩色图案。上述预成形主板体30a具有一导块37c,该导块设在半圆部分33a的设计表面的一连接端部上。
将白色颗粒与粉色颗粒的混合物填入下部模件103b的成形空间中,此成形空间宽103mm,长55mm,深13mm。压制彩色颗粒以构成预成形弯板体40a。即,如图8b所示,将推进机107d降低至一成形位置。这样就有一矩形的六面体成形空间由下部模件103b的模腔105b的侧表面与推进机107d构成。上述成形空间宽103mm,长55mm,深13mm。接着,将白色颗粒与粉红颗粒填入除与修整部分41对应的那一部分之外的成形空间中。这些颗粒具有与半圆部分33a相同的颜色。将白色颗粒填入与修整部分41(从图7b中双点划线处的右部区域)相对应的成形空间中。然后,通过降低平板砖压制机100b的上部模件101压制彩色颗粒,从而整体地构成预成形弯板体40a与修整部分41,如图8b所示,预成形弯板体40a与修整部分41具有一种单一的图案。
上述用于预成形砖体30a与40a成形的第一压制成形工作,即预成形砖体的成形步骤B,分别在压力为100kg/cm2时进行。压制后的每块预成形主板体10a与预成形弯板体40a的厚度为10mm。在此,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第一压力并不限于上述的值。在第一压制成形工作进行之后,在将预成形砖体传送到副铺面砖压制机时,如果预成形砖体的形状不会损坏,则可根据作为原料的粘土体的种类,或如羧甲基纤维的粘合剂的种类,或是粘土体与粘合剂百分比的不同,使用一较低或较高的压力。
预成形砖体30a与40a具有分别设在其纵端的长20mm的修整部分39与41。上述修整部分并非为成品的必要部分,并将在以后的步骤中切掉。
通过将推进机107a与107d向上推而使得预成形砖体30a与40a从模腔105a与105b中露出,可将预成形主板体30a与预成形弯板体40a从成形空间中取出。
在放置预成形砖体的步骤C中,将从预成形铺面砖体成形的步骤B中得到的两种预成形砖体30a与40a排列成与副铺面砖成品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即如图9所示,将副铺面砖压制机的下部模件123降至由图9中的实线示出的一成形位置。于是就有一成形空间在下部模件123的压制面123a,123b,123c与主模件11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该成形空间与副铺面砖体的形状相对应。然后将预成形主板体30a放置在压制面的平侧面123a上,同时将预成形弯板体40a放置在压制面的平侧面123b上。若更详细地描述这一过程,即将预成形主板体30a放置在压制面的一个平侧面123a上,同时将弯曲导块37a向下放以装入凹角隅部或弯曲凹部123c中。
由于导块37a与弯曲凹部123c具有彼此相吻合的弯曲形状,所以预成形主板体30a的角隅端部能够紧密地放置在下部模件123的压制面的角隅部上。
然后,将预成形弯板体40a放在压制面的另一平侧面123b上,使得其角隅端部表面(图9中右侧)放置在位于平侧面123a上的预成形主板体30a的角隅端部的上部表面上,上述角隅端部表面与平侧面123b垂直。这样,预成形砖体30a与40a就以直角相交,且预成形砖体30a与40a紧密地放置在压制面123a,123b,123c上。
另外,矩形的预成形弯板体40a的连接端可紧密地放置在预成形主板体30a的连接端的上部表面上。这样,预成形主板体30a与预成形弯板体40a成弯形状紧密地连接,且使其外部与内部表面相连续而无模缝线。
预成形主板体30a与预成形弯板体40a的修整部分35与41位于外侧方向上。
图9表示出放置在下部模件123的“V”形压制面123a,123b,123c上的预成形砖体30a与40a。
在副铺面砖的成形步骤D中,使上部模件115向下部模件113下降,上述下部模件113上放置有预成形砖体30a与40a。预成形砖体30a与40a都在下部模件123的压制表面123a,123b,123c与上部模件115的压制面115a,115b,115c之间受到压制。如图9所示,预成形砖体30a与40a在连接端或角隅部连接以构成弯形的铺面砖体。该铺面砖体由一主板体件30b与一弯板体件40b组成,上述主板体件由预成形主板体30a成形出来,上述弯板体件由预成形弯板体40a成形出来。此外,铺面砖体的外部与内部表面完全连续,并且没有任何模缝线暴露在角隅部。
下部模件123的压制面的大小如下。构成主板体30b的部分宽105mm,长123mm,该部分由平侧面123a与弯曲凹部123c组成。构成弯板体40b的另一部分宽105mm,长57mm,该部分由平侧面123b组成。下部模件113的下降限度在距主模件111内部表面的上端10mm的范围之内。弯曲凹部123c的曲率与深度与弯曲导块37a的相同。因此,上述副铺面砖成形空间的大小为预成形主板体30a宽105mm,长123mm,深10mm,预成形弯板体40a宽105mm,长57mm,深10mm。应该注意在弯曲凹部123c处的成形空间的深度比上述的尺寸要深。
在本实施例的副铺面砖的成形步骤D中,考虑到要与预成形砖体的成形步骤B中所用的100kg/cm2的第一压力平衡,将第二压制成形工作的压力设为400kg/cm2。在挤压之后,除排泄块37c这部分外,铺面砖体件30b与40b的厚度为8mm。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第二压力不必限于上述值。如果预成形砖体30a与40a可通过第二压制成形工作在角隅部完全连接,则可根据作为原料的粘土体的种类如羧甲基纤维的粘合剂的种类,粘土体与粘合剂混合百分比或是第一压力的不用,采用较低或较高的压力。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第一与第二压力之间的压力差设置得较大,这是因为预成形砖体30a与40a不象第一实施例那样设有具有45度角的倾斜的连接端部,而是具有成直角相交的连接端部的缘故。即,如果第二压力增加到400kg/cm2,副铺面砖就会变得足够结实而供实际使用。在增加第二压力的情况下,最好增大连接端部的厚度以防止铺面砖的角隅部因为压制而破裂。在本实施例中,将厚度在排泄导块37c处增大,从而增大在压制时排泄导块37c处的强度。另外,在如本实施例中一样,连接端部只是简单地连接的情况下,连接面积就会比较小,且易于产生不平衡的压力。因此,通过增加第二压力和扩大连接角隅部的厚度,本实施例弥补了上述问题。这样就保持了良好的压力平衡,而聚合在连接角隅周围的微粒数目也因此增加了。
由本实施例构制的弯形砖体30b,40b是这样取出的将上部模件115拉起,使之从下部模件123处分离,将下部模件123向上推至一可上引的高度,以便在主模件111的顶端移动铺面砖体的上部表面。在图9中,由一双点划线表示出了上述位置。
如此生产的铺面砖体30b,40b具有修整部分39与41,上述修整部分长为20mm并设在铺面砖体的外端,这些修整部分不是一铺面砖的必要部分。上述修整部分39与41可通过用一切削刀切掉而除去。由于副铺面砖体件30b与40b是由充分的第二压力压制与模制出的,上述的第二压力是第一压力的两倍或更大,所以,除非故意破坏,副铺面砖体是具有充分的强度以承受到达足够程度的任何手工操作,例如剪切或是研磨修整部分39与41等。
在烧制步骤E中,将由铺面砖体的成形步骤D中得到的副铺面砖体在一耐火粘土烧箱中以适当的间隔排列。并将其在1200℃的温度下灼烧四个小时,使之烧结。副铺面砖的厚度原先约8mm,在烧制后,除排泄导块37c外,均变为约7.5mm。这样就得到了图1b中所示的成品副铺面砖。
仅通过靠连主板30c与弯板40c的端部,使得主板30c的端部表面在角隅部35露出来,就可得到副铺面砖。而且,这样对于外观并无坏影响,这是因为其连续部分,即弯板40c与主板30c的半圆部分33c具有相同的颜色与图案。铺面砖体件30b与40b都是在较高的压力下制成的,使得不会有影响设计效果的模缝线露在铺面砖的表面上。
此副铺面砖的实施例因有排泄导块37c,将特别适合于用在如位于厨房桌子角隅部的水挡一类的厨房装置上,或者说有可能用于这种领域中。具体地说,当上述副铺面砖用于楼梯或类似的阶跃形部时,排泄导块37c就会使任何落在其表面上的液体回流,并使此液体依离开其下落处而朝向内侧的方向引导,从而将液体排泄到如排水沟或污水槽一类的特定位置。
另外,排泄导块37c还作用于在预成形砖体30a与40a的连接部分使压力方向偏移,从而提高连接角隅部的强度。结果就增大了副铺面砖角隅部的接合力,从而赋与铺面砖角隅部较高的质量与可靠性。
参看图10至12,以图1c中的副铺面砖为例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在图1c中,副铺面砖在矩形角隅部65的相对侧上具有主板50c与弯板60c。每块主板50c与弯板60c均分别设有分散的斑点图案,上述图案由彩色部分51c,52c,53c,61c,62c与63c组成。其颜色为白色,蓝色与深棕色。
根据与图2中示出的第一实施例相似的制造方法,此副铺面砖以下述方法制造。
图10表示出一平板砖压制机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该压制机用于预成形砖体的成形步骤B中。图11表示出一预成形砖体50a的透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有一平板砖压制机用于相同大小与形状的预成形砖体的成形。上述铺面砖由两块大小相同的预成形砖体50a构成。其中一个用于不经剪切而成形出长矩形主板50c,另一个用于通过将一长矩形预成形砖体剪切为一固定长度而成形出,短矩形弯板60c。上述平板砖压制机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有一方形空间在下部模件103a的模腔105a与推进机107a之间界定出来,该方形空间的边长105mm,所说推进机107a在一纵端有一斜面。
图12表示出在运行状态下的一副铺面砖压制机轮廓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此压制机用于铺面砖体的成形步骤D中。上述副铺面砖压制机具有一主模件131,一下部模件133和一上部模件135。下部模件133具有由一对平侧面133a与133b组成的一压制面,上述二平侧面构成与柱子,一阶跃形部或楼梯等角隅形状相对应的一倒“V”形的横剖面。上部模件135具有由一对平侧面135a与135b组成的一压制面,上述二平侧面构成与下部模件133的压制面133a与133b相对应的一倒“V”形的横剖面。平侧面133a与133b彼此相交成直角而构成一脊部。另外平侧面135a与135b还彼此相交成直角而构成一谷部。上部模件135a通过一如液压缸等的驱动装置可上下移动,以调节它与下部模件133间的间隔。下部模件133通过一如液压缸等的驱动装置(未示出)可在主模件131内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使用板面砖压制机与副铺面砖压制机的制造方法描述如下。
开始,在彩色原料制备的步骤A中,以下列方式得到一预成形砖体。
三种彩色颗粒(白色,深棕色与蓝色)可如此制备分别向三种已粉碎并混合的原料中添加5%的白色颜料(ZrO2—SiO2类或锆石),5%深棕色颜料(Fe2O3—ZnO类),5%蓝色颜料(ZrO2—SiO2—V2O5类或锆石蓝),上述原料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似,另外向上述材料中添加水,使其水分含量达到20%;搅拌每种材料即可。将上述三种彩体粘土体分别放入一挤压机中(未示出)。然后将每块粘土体从一个直径为25mm的接口(未示出)挤压出来,从而模制出白色,深棕色与蓝色的棒,上述每块棒长1000mm,且具有直径为25mm的圆形剖面。之后,将三种彩色圆棒成四排四列聚集并堆垛,同时任意组合颜色。然后,以25mm的间隔在纵向上垂直切割聚集体。在不高于50°的温度下通过风干使切下的片件半干。将此切下的半干片件置于板面砖压制机100a的下部模件103a的成形空间105a中,并将进行切割的表面向上。然后,以50kg/cm2的压力压制从而成形出非干性预成形砖体50a,60a。在压制时,切片变形且分散开,从而提供了非干性预成形砖体50a,60a,该砖体在其表面具有流畅的斑点图案。将非干性预成形砖体在100℃的温度下干燥数小时。通过此方法即得到图11中示出的预成形砖体50a,60a。如上所述,此预成形砖体50a,60a在连接端的底部表面上具有倾斜连接面,该面与推进机107a的斜面相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两块预成形砖体,它们是105mm长的正方形且在一端具有45度角的斜面56。这是因为预成形砖体50a,60a的上部表面与下部表面的图案在挤压与切割后仍相同的缘故。不必分别成形出主板50c与弯板60c的预成形砖体。在本实施例中,一副铺面砖由两块大小与形状相同的预成形砖体构成。其中之一用于不经切割而构成长矩形主板50c,另一个用于通过将一长预成形砖体切割为一固定的长度而构成短矩形弯板60c。
与预成形砖体的成形步骤B一样,在压力为50kg/cm2时进行预成形砖体50a,60a的,第一压制成形工作,在实践本发明时,压力可不限于上述值。如果挤压出的棒肯定能形成所需要的三维形状,则可根据作为原料的粘土体的种类如羰甲基纤维的粘合剂,或粘土体与粘合剂混合百分比的不同等,采用较低些或较高的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预成形砖体50a与60a没有设修整部分。
在放置预成形砖体的步骤C中,将从预成形砖体的成形步骤B中所得到的两块预成形砖体50a与60a分别放入一弯形件中,该弯形件与成品副铺面砖的形状相对应。如图12所示,将副铺面砖压制机的下部模件133降低至由图12中的一实线示出的一成形位置处。于是就有一成形空间在下部模件133的挤压面133a,133b与主模件131的内部表面之间构成,该成形空间与副铺面砖的形状相对应。然后,将预成形砖体50a与60a分别放置在用于主板50c的平侧面133a上与用于弯板60c的另一平侧面133b上。更详细地描述此过程,即将预成形主板体50a放置于平侧面133a上,使连接面56的一钝角也放在上方,且其一钝角边与平侧面133a与133b之间的脊部相交。
然后,将预成形弯板体60a放置在另一平侧面133b上,使连接面56的一钝角边放在上方且有一钝角边与脊部相交。之后,将预成形砖体50a,60a的连接表面相连接。上述连接表面的大小相等。由于预成形砖体50a与60a在连接表面56处具有一45度角的锐角边,它们的连接面积也相等,且两个连接表面56紧密粘附而无任何多余的面积。当连接表面56紧密粘附时,连接表面56周围的预成形体50a与60a的角隅部就成为垂直的了。这样的角隅弯角与也是90度的上述脊部的角隅弯角相对应,该角隅弯角在下部模件1 33的平侧面133a与133b之间形成。因此,预成形砖体50a与60a就紧密地放置在压制面133a,133b上。
结果,如图12所示,就有一对预成形砖体放置在下部模件133的压制面133a,133b上了。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切割预成形砖体60a可得到弯板60c,由于预成形砖体的图案是一种分散的斑点图案,因此除正方形外很难得到相同的图案。切掉的部分可用于制造另一弯形铺面砖。
在铺面砖体的成形步骤D中,将上部模件135向放置在预成形砖体50a与60a的下部模件133降低。将两个预成形砖体50a与60a都在压制面133a,133b与135a,135b之间压制。然后,在连接表面56处将预成形砖体50a与60a连接,这样就提供了一种弯形副铺面砖体。将此副铺面砖体在不超过100℃的温度下干燥足够长的时间。由预成形砖体50a按原样制成一主板体50b。如图1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通过用一切削刀在距连接表面56一端50mm的位置处成直角切割预成形砖体60a可得到一弯板体60b,该弯板体与弯板60c的长度相对应。之后就可得到由一对铺面砖体件50b与60b组成的一弯形铺面砖体。这种铺面砖体的内部与外部表面是光滑的且在角隅部没有任何模缝线。
下部模件133的每个平侧面133a与133b的大小是107mm宽与107mm长的方形。下部模件133的下降限度在距主模件111的内部表面顶端15mm范围之内。因此,每个预成形砖体50a,60a的成形空间的大小为宽107mm,长107mm,深15mm。
在本实施例的铺面砖体的成形步骤D中,考虑到要与预成形砖体的成形步骤B的为50kg/cm2的第一压力平衡,将第二压制成形作用的压力设为300kg/cm2。上述主板体50b为100mm宽,100mm长,8mm厚的方块,弯板体60b为100mm宽,50mm长,8mm厚的矩形块。第二压力可不限于上述值。如果预成形砖体50a与60a通过第二压制成形作用在角隅部完全连接,则可根据作为原料的粘土体的种类,如羧甲基纤维的粘合剂,粘土体与粘合剂混合百分比,或是第一压力的不同,采用较低或较高的压力。第一压力与第二压力之间的压力差越大,预成形砖体50a与60a之间的接合力越大。这样,成品副铺面砖的角隅部强度就增加了。
按上述方法构成的副铺面砖体50b,60b是这样从成形空间中取出的将上部模件135向上拉,使它与下部模件133分离,将下部模件133向上推至一图1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可的高度,从而可在主模件131的顶端移动铺面砖体50b与60b的上部表面即可。
由于副铺面砖体50b,60b是在用湿法制成一批棒之后通过第一压制成形作用与充足的第二压制力加压并模制出的,上述第二压力约为第一压力的几倍,所以除故意破坏它们之外,副铺面砖体具有充分的强度足以承受由手工进行的任何操作。副铺面砖的角隅部通过粘附连接表面56而构成,上述连接表面比矩形端的连接表面大,这产就得到了更为牢固的角隅部。
在烧制步骤E中,将从铺面砖体的成形步骤D中得到的副铺面砖体在一耐火粘土烧箱中以适当的间隔排列。在1200℃的温度下将它们灼烧四个小时,使之烧结。
这样得到的铺面砖已在图1c中示出。此副铺面砖在垂直角隅部65的相对侧有100mm宽,100mm长,10mm厚的主板50c和100mm宽,50mm长,10mm厚的弯板60c。主板50c与弯板60c的每个表面具有三个部分51c与61c,52c与62c和53c与63c,上述各部分具有分散的斑点图案或是连续排列的白色,蓝色和深棕色三种颜色。
在本实施例中,预成形砖体是通过湿法而构成的,这样原料颗粒间的间隔就比较近。另外,上述第一压力设为50kg/cm2,第二压力设为300kg/cm2。结果,铺面砖体就具有了足够的强度。
参看图13a,13b和13c,将描述本发明的副铺面砖的第四实施例。
图13a—13d分别表示出副铺面砖压制机的上部模件边缘在部分切除后的透视图。图13a表示出第一与第二实施例所用的副铺面砖压制机的上部模件边缘的透视图。图13b表示出一作为第一改进的实例的上部模件的边缘。图13c表示出一作为第二改进的实例的上部模件的边缘。
在图13a中,有一垂直脊部在作为上部模件115的压制面的一对平侧面115a与115b之间形成。在图13b中,有一脊部在作为一上部模件145的压制面的一对平侧面145a与145b之间形成。此脊部具有一压力辅助凸块145c,该凸块145c具有半圆形横剖面,它从模件145的垂直角隅部向下凸出。在图13c中,有一脊部在作为上部模件155的压制面的一对平侧面115a与115b之间形成。此脊部具有一批压力辅助凸块155c,它们均有半圆形横剖面,它们从模件155的垂直角隅部向下凸出,并沿脊部以固定的间隔对齐。
例如,如果象上述实施例一样,制造一个100mm宽,不超过10mm厚的标准尺寸的铺面砖可将预成形砖体的第一压力设为100kg/cm2,将用于副铺面砖成形的第二压力设为400kg/cm2。这样,仅仅通过调节压力就可以在角隅部沿宽度方向将预成形砖体可靠地连接起来。同样的方法也可用于第二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是将矩形连接端靠接起来的。另一方面,如果制造一较大的铺面砖,例如一大小长于150mm,宽于20mm的铺面砖,则仅仅通过增大第二压力就有可能无法从上部模件115的脊部向连接的角隅部,尤其是角隅部的两侧,传送足够的压力。因此,设置了上述的压力辅助凸块145c与155c,以向难以传送足够压力的部位,例如预成形砖体连接角隅部的两侧等,传送比其它部位较大的压力。结果就增大了连接角隅部的颗粒密度,提高了压力效果,从而给予角隅部足够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使用图12中的模具的情况下,应将压力辅助凸块145c或凸块155c设在下部模件133的脊部。这样,当通过压制而连接一对预成形砖体时,压力辅助凸块145c或凸块155c就会增加用于连接预成形砖体角隅部的压力。这种结构带来一些好效果。特别是它避免了一些故障,例如铺面砖角隅部强度降低等,如果砖体较长,角隅部的不充分的接合力就会导致上述故障。压力辅助凸块145c或155c会向副铺面砖的内部表面传送更多的压力,而不影响作为设计表面的外表面,这样就不会有由于额外的压力引起的标记在设计表面上显示出来。因此,虽然有由凸块145c,155c引起的额外的压力,铺面砖上仍将保持良好的设计外观。
参看图14至16,以图14中所示的副铺面砖(角隅罩面砖)为例,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
图14表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副铺面垮的一透视图。
三块平板砖201,202和203构成图14中所示的一副铺面砖,该副铺面砖具有将有三个面敞开的一六面体的六个面中的任意三个面取出而形成的一种形状。这种形状的铺面砖称为角隅罩面砖。每块平板砖201,202,203由上述的方法制造。有一排泄导块201a在一外部顶面的连接侧角隅部整体地构成,上述外部顶面为平板砖201的设计表面。排泄导块201a与第二实施例中的相似。导块201a可从板面砖201的顶部表面排泄水等。这种副铺面砖通过与图2中示出的过程相似的过程而制造出来,即,通过从每个实例中得到的预成形砖体的压制成形,然后烧制它们等过程而制造出来。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副铺面砖与上述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角隅罩的形状,该形状由三个平板砖201—203组成。
图15表示出一副铺面砖压制机的剖面图,该压制机制造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副铺面砖。图16表示出图15中的副铺面砖压制机的剖面图。
此副铺面砖压制机具有一大立体阴模211与一小立体阳模213a。上述阴模具有三个平侧面211a,211b与211c和一弯曲凹部211作为压制面。阴模211的压制面211a与211d界定出一大致的立方凹形,该立方凹形与副铺面砖的外部设计面相对应,它由三个垂直相交的平侧面及排泄导块201a的一凸出面组成。具体地说,为凹陷压制面211d一部分的弯曲凹部211d位于平侧面211a的内端,且靠近平侧面211b与211c。阳模213的三个平侧面213a与213c分别与一副铺面砖的内部表面相对应,该内部表面由三个垂直相交的平侧面组成。阳模213通过一驱动装置(未示出)可向阴模211来回移动,以调节它与阴模的间隔。将阳模213全部放入阴模211的立方凹形中,该立方凹形由平侧面211a—211c组成,同时使平侧面213a—213c的周边与平侧面211a—211c的周边紧密接触。阳模213的压制面213a—213c与阴模211的压制面211a—211c共同界定出一成形空间,该成形空间与副铺面砖的形状相对应。将阳模压制面213a—213c对面的角隅切掉,以构成一驱动侧面,该侧面连接到上述的驱动装置上。
要制造本实施例的副铺面砖,首先,在一彩色原料制备的步骤A中制备需要的彩色原料。然后,在一预成形砖体的成形步骤B中,分别成形出与板面砖201,202和203相对应的平板预成形砖体。在下一步放置预成形砖体的步骤C中,将三个预成形砖体适当地放置在图15与16示出的阴模211的三个平侧面211a—211c上。在铺面砖体的成形步骤D中,把阳模213紧紧地向阴模211推出。然后为压制面的平侧面213a至213c将以预定的压力向着阴模211的压制面211a—211d分别挤压预成形砖体内部表面的相应面,上述预成形砖体位于阴模211的成形空间内。即,预成形砖体经过了在压制面211a—211d与213a—213c之间进行的第一压制,从而成形出副铺面砖体(角隅罩体)。之后,将铺面砖体从阴模211中取出。图14中所示副铺面砖是通过在烧制步骤E中烧制铺面砖体而最终得到的。
在上述铺面砖体的成形步骤D中,阴模211最好构制成它能够在图16示出的一内部成形位置与一上引位置之间移动压制面211a至压制面211d的形式,上述上引位置是从成形位置处向外设置的。如果阴模211具有上述这种结构,就可轻易地将第二压制成形后的铺面砖体从阴模中取出了。如图16所示,铺面砖体的自由端是斜着构成的,它与压制面211a至211d的移动方向平行,直至第二压制成形完成为止。将铺面砖体的自由端在烧制步骤E之前用一切削刀切掉,以使之成为矩形。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步骤的制造条件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象第二实施例一样,将预成形砖体的矩形端彼此靠接。也可以象第一实施例一样,使它们的倾斜端连接起来。
在本实施例中,得到了作为副铺面砖的角隅罩面砖。这些副铺面砖可用在如楼梯或阶跃形部的右端与左端,柱子等的矩形端一类的建筑的角隅部。结果,即使角隅形状有许多变化,砖的铺设也会变得很简单,工作效率也将提高。
在图17a—17g中示出了本发明可以制造的各种副铺面。砖这些副铺面砖正如图2中所示出的一样以与上述实施例相似的方式制造出来。
图17a中的一种副铺面砖采用了四块预成形砖体作为初使成形砖体,该副铺面砖以与以上各实施例相似的方式获得。将一成形空间制成由有两面敞开的六面体的任意四个面组成的形状,该成形空间在上部与下部模件或阴模与阳模之间界定出来。将上述四个预成形砖体分别对应于模件或模具的四个压制面而放置。然后,使上述预成形砖体经过第二压制并由模件或模具制成一体,从而提供具有成形空间的特定形状的一种铺面砖体。烧制上述铺面砖体而制成成品副铺面砖。
此实例可提供一种副铺面砖作为铺砖的建筑材料,这种副铺面砖与棒状物一类的角隅部或纵向相对的端部相对应,使得即使角隅部或端部的形状有许多变化,砖的铺设也很简单,工作效率也得到提高。
图17b中的一种副铺面砖采用了五块预成形砖体作为初始成形砖体,该副铺面砖以与以上各实施例相似的方式获得。将一成形空间制成一箱状,该箱状由有一面敞开的一六面体的任意五个面组成,该成形空间界定在上部与下部模件或阴模与阳模这间。将上述五块预成形砖体分别对应于模件或模具的五个压制面而放置。然后,使上述预成形砖体经过第二压制并由模件或模具制成一体,从而提供具有成形空间的特定形状的一种铺面砖体。烧制上述的铺面砖体而制成成品副铺面砖。这种副铺面砖具有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一方形或矩形管。这样的铺面砖可用于基碑等物。它与由普通石料制成的传统基碑相比,可以更简单更快速地制造。另外,这种副铺面砖较轻,因此更容易操纵。此外产品的成本也降低了。
此实例可提供一种副铺面砖,它与棒形物或是类似的拟铺设的建筑材料的角隅部或纵向相对的端部相对应,使得能够得到与上面图17a中的实例相同的效果。
图17c中的一种副铺面砖采用了两块平板预成形砖体与两块具有四分之一圆形横剖面的预成形砖体作为初始成形砖体。上述平板砖体可以与以上各实施例相似的方式获得。上述具有四分之一圆形横剖面的砖体可由一压制机制成,该压制机将以上实施例的平板砖压制机的成形空间改成一具有四分之一圆形横截面的成形空间。将界定在上部与下部模件或阴模与阳模之间的成形空间制成一个具有“U”形横剖面的空间。将上述四块预成形砖体分别放置在模件或模具的成形空间的对应部分上。然后,使上述预成形砖体经过第二压制而成为一体,同时将其在由图17c中示出的双点划线部分连接起来,从而提供具有成形空间的特定形状的一铺面砖体。烧制上述的铺面砖体而制成成品副铺面砖。这种副铺面砖具有“U”形横剖面。
此实例可提供一种副铺面砖,它与拟铺设的建筑材料的角隅部,如削边的或弯曲的角隅部等相对应,使得能够得到与以上图17a与图17b的实例相同的效果。
图17d中的一种副铺面砖采用了四块具有四分之一圆形横剖面的预成形砖体。上述预成形砖体由一压制机制成,该压制机将上述实施例的平板砖压制机的成形空间改为一具有四分之一圆形横剖面的成形空间。将在上部与下部模件之间或阴模与阳模之间界定出的成形空间制成一管形。将上述四个预成形砖体放在模件或模具的此成形空间内。然后,使上述预成形砖体经过第二压制而成为一体,同时将其在由图17d中示出的双点划线部位连接起来,从而提供具有成形空间的圆管形状的一种铺面砖体。烧制上述的铺面砖体而制成成品副铺面砖。
此实例可提供一种副铺面砖,它与拟铺设的作为建筑材料的棒形物等的相对端部相对应,使得能够得到与以上图17a至图17c的实例相同的效果。
图17e中的一种副铺面砖采用了两块具有八分之一圆形横剖面的预成形砖体作为初始成形砖体。上述预成形砖体由一压制机制成,该压制机将上述实施例中平板砖压制机的成形空间改为具有八分之一圆形横剖面的成形空间。将在上部与下部模件或阴模与阳模之间界定出的成形空间制成具有四分之一图形横截面的成形空间。将上述两块预成形砖体放入模件或模具的上述成形空间中。然后,使上述预成形砖体经过第二压制而成为一体,同时将其在图17e中示出的双点划线部位连接起来,从而提供具有成形空间的四分之一圆形横剖面的铺面砖体。烧制上述的铺面砖体而制成成品副铺面砖。
图17f中的一种副铺面砖采用了一块平板预成形砖体与两块具有八分之一圆形横剖面的预成形砖体作为初始成形砖体。上述平板砖体可以与以上各实施例相似的方式获得。上述具有八分之一圆形横剖面的砖体由一压制机制成,该压制机将以上实施例的平板砖压制机的成形空间改为一具有八分之一圆形横剖面的成形空间。将在上部与下部模件或阴模与阳模之间界定出的成形空间制成具有大致为“V”形的横剖面的成形空间。将上述三块预成形砖体分别放在模件或模具成形空间的相应部分上。然后,使上述预成形砖体经过第二压制而成为一体,同时将其在图17f中示出的双点划线部位连接起来,从而提供具有成形空间的特定形状的铺面砖体。烧制上述铺面砖体而制成成品副铺面砖。此种副铺面砖具有大致为“V”形的横剖面。
图17g中的一种副铺面砖采用了一块平板预成形砖体与两块具有四分之一圆形横剖面的预成形砖体作为初始成形砖体。上述平板砖体可以与以上各实施例相似的方式获得。上述具有四分之一圆形横剖面的砖体由一压制机制成,该压制机将以上各实施例的平板砖压制机的成形空间改为具有四分之一圆形横剖面的成形空间。将在上部与下部模件或阴模与阳模之间界定出的成形空间制成具有半圆形横剖面的成形空间。将上述三种预成形砖体分别放置在模件或模具成形空间的相应部分上。然后,使上述预成形砖体经过第二压制而成为一体,同时将其在图17g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出的部位连接起来,从而提供具有成形空间的特定形状的铺面砖体。烧制上述铺面砖体而制成成品副铺面砖。此种副铺面砖具有半圆形横剖面。
在制造图17a至17f中的实例铺面砖时,除图17e中的实例外,最好将用于铺面砖外部表面成形的阴模分为多个,例如可在图17c—17g的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处分为若干片件等。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更容易地制造副铺面砖。且工作效率也会提高。另外,还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副铺面砖。在制造图17e中的实例铺面砖时,可在图17e的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处将模具分开,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在此上述更多的位置处将模具分开。至于图17b,17d和17g中示出的管形副铺面砖,可将用于铺面砖内表面成形的一个阳模构制成如橡胶压制模一般可在直径方向上扩张的形式。这样就能够可靠并有效地制造出管形砖体,并且制造效率和质量也将提高。
图18表示出本实施例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剖面图及其制造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一预成形弯板体40a具有一连接辅助凸块43,该凸块43具有半圆形横剖面并在厚度方向上凸出。更具体地说,连接辅助凸块43沿预成形弯板体40a的厚度方向在其连接角隅部的内表面形成,上述预成形弯板体40a用于第二实施例中。此种副铺面砖其它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中的相似。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预成形砖体30a与40a的连接部分的压力方向由连接辅助凸块43改为一与连接部分的表面相交的方向,所以,通过压制的连接效率就提高了,并且连接部分的强度也增加了。这样,副铺面砖的连接强度和角隅强度也就增加了,从而有可能制造具有更高质量与更高可靠性的副铺面砖的角隅部。如果连接辅助凸块43在预成形砖体的厚度方向上凸出并增大了预成形砖体的结合力,则连接辅助凸块43的形状就不必限于为半圆形的横剖面。
在本实施例中,预成形砖体30a与40a的角隅端部分别是简单的矩形,以便在制造过程中更容易地设置端部的位置并防止在端部的损坏。这样就可减少产品成本并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另外,由于预成形砖体30a与40a的连接部分的压力方向,在压制成形过程中的连接时,已由连接辅助凸块43改变,所以连接角隅部的强度就增加了。于是就赋与副铺面砖的角隅部更大的强度,更高的质量与更高的可靠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角隅部连接的预成形砖体或砖体件可以是任意长度,包括等长。另外,铺面砖体或成品副铺面砖可以具有为任意弯角的角隅部,包括弯曲角隅部。此外,副铺面砖可以具有任意形状,例如三角管,五角管,六角管,八角管一类的多角管或有一“8”字形横剖面的管状体等。还有,此副铺面砖可具有一带底的管形形状,该形状通过将上述形状管的一端封闭而制成。另一方面,上述形状中的一个面或一个部分可以如需要的样子是敞开的。此副铺面砖可用于通过连接一批平板或弯形砖而形成的组合件上。另外,成品的尺寸并不限以上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这样,本发明就可用于制造如一张大桌子等大型的平板副铺面砖。
本发明中所用的制造设备不限于以上实施例所描述的设备。陶瓷工业中已使用的任何类型的设备都可按其原样或加以修改而构制上述的副铺面砖。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由彩色原料制备步骤A,预成形砖体成形的步骤B,预成形砖体放置的步骤C,铺面砖体成形的步骤D和烧制步骤E组成。由这些过程制造的由未上釉的天然材料制成的副铺面砖的顶部表面与底部表面表现出同一的图案。副铺面砖的表面经防滑处理后可供铺设地板等之用。在烧制步骤E之后可加一研磨步骤,至少可将副铺面砖的设计表面研磨以使其表现出更多的光泽。由于如此研磨的副铺面砖的设计表面获得了光泽与防水性,即与通过上釉所获得的相似,所以最好将这种副铺面砖用于不仅要求良好的图案,并且要求防水能力的场所,例如厨房,浴室等。
在研磨步骤中,可采用传统的多级研磨设备(三级或五级)以通过研磨机的每一级研磨逐步使表面粗糙度变小,从而给予铺面砖所希望的表面粗糙度。在此情况下,通常是将副铺面砖体的表面在1至2mm的厚度内研磨。另外,由于本发明的副铺面砖由作为预定图案的彩色材料制成,上述彩色材料在所有的厚度方向上都经过了铺面砖,所以即使在研磨之后预定的图案也不会失去,并且能保持良好的外观。此外,如果已将本发明的副铺面砖用于如桌子,柱子,地板等处一段时间,则可以研磨铺面砖的表面从而将表面上的污垢除掉。这样铺面砖就恢复了良好的外观并延长了寿命。
尽管以上的实施例是在预成形砖体的连接端直接连接一批预成形砖体的,本发明也可以改进为将一片粘合剂或是粉状粘合剂作为连接介质放在预成形砖体连接端表面之间,从而增中接合力。至于粘合剂,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可将如羧甲基纤维等的粘合剂添加到原料中。添中的粘合剂的厚度,形式或数量最好是使粘合剂在第二压制成形中与预成形砖体的连接部分联合,并由上述连接部分吸收而成为其一部分,从而使粘合剂对副铺面砖的外观不带来任何变化。另外,当在第二压制成形中将片状粘合剂粉碎时,该片状粘合剂具有足够的上述强度。与粉状粘合剂相似,上述片状粘合剂有利于为预成形砖体联合并吸收成为砖体的一部分。
在此改进的实例中,可以通过将一对预成形砖体紧密地放置在其端部,连接并烧制它们而简单地得到一副铺面砖。上述连接介质有助于连接并增加了接合力,使得能够得到一个更为牢固的角隅部。
上述实施例的上部模件与下部模件也可以反过来用。即,“上部与下部”一词仅仅是为了方便的目的,上部模件可以用作下部模件,下部模件也可以用作上部模件。
在此描述的最佳实施例是用于说明而非用于限制目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而本发明的所有变化型式应认定为包括在此权利要求书的意义内。
权利要求
1.通过将一粘土体压制并烧制为预定形状而制成的一种副铺面砖其特征在于使一批粘土体的预成形砖体(10a,20a,30a,40a,50a,60a,251—254,261—265,271—274,281—284,291,292,301—303,311—313)成形,上述预成形砖体具有表面设有彩色图案的平面形状,预成形砖体具有弹性并且易变形;将上述预成形砖体放置在一第一模件(113,123,133,211)的一压制面(113a,113b,123a,123b,133a,133b,211a—211d)上,同时使预成形砖体的第一端部彼此相接触,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具有与建筑底料的角隅部的形状相应的形状,从而使得放置在压制面上的预成形砖体具有了与上述角隅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将一第二模件(115,125,135,145,155,213)的压制面(115a,115b,125a,125b,135a,135b,145a—145c,155a—155c,213a—213c)向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移动,上述第二模件的压制面具有与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相对应的形状;压制第一与第二模件压制面之间的预成形砖体,以将预成形砖体在其第一端部连接起来,从而获得一铺面砖体(10b,20b,30b,40b,50b,60b),该铺面砖体的形状与建筑底料的形状相对应;与烧制上述铺面砖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特征在于上述铺面砖体(10b,20b,30b,40b,50b,60b)由两块预成形砖体(10a,20a,30a,40a,50a,60a)组成,上述第一模件(113,123,133)的压制面由一对相交成角的平侧面(113a,113b,123a,123b,133a,133b)组成,且铺面砖体制成了弯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特征在于上述铺面砖体由三块预成形砖体组成,上述第一模件(211)的压制面由从一六面体的六个面中选出的三个平侧面(211a—211c)组成,且铺面砖体制成这样一种形状,它由有三面敞开的一个六面体的六个面中选出的三个平侧面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特征在于上述铺面砖体由四块预成形砖体(251—254)组成,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由从一六面体的六个面中选出的四个平侧面组成,而上述铺面砖体制成这样一种形状,它由有两面敞开的一个六面体的六个面中选出的四个平侧面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特征在于上述铺面砖体由五块预成形砖体(261—265)组成,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由从一六面体的六个面中选出的五个平侧面组成,上述铺面砖体制成了这样一种形状,它由有一面敞开的一个六面体的六个面中选出的五个平侧面组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特征在于上述铺面砖体具有一圆弧形横剖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特征在于上述铺面砖体具有一圆柱形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特征在于上述预成形砖体(10a,20a,50a,60a)的第一端部分别具有倾斜表面(16,22,56),上述倾斜表面在上述第一模件(113,133)的压制面(113a,113b,133a,133b)上彼此相接触并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特征在于上述的预成形砖体之一(30a)的第一端部具有在其外部表面纵向延伸的一排泄导块(37a,201a)。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与第二模件之一压制上述铺面砖体的一个外部侧面,上述第一模件与第二模件(145,155)的另一个则压制铺面砖体的一内部侧面,且上述第一与第二模件中的另一个在其一边缘处有一中压辅助凸块(145c,155c),此加压辅助凸块在将上述边缘部的弯角大致一分为二的一方向上凸出。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特征在于上述预成形砖体(30a,40a)的第一端部大致分别是矩形,上述端部在第一模件(113,123,133,211)的压制面(113a,113b,123a,123b,133a,133b,211a—211d)上彼此相接触并以直角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特征在于上述预成形砖体的第一端部之一(40a)具有一连接辅助凸块(43),该凸块(43)在预成形砖体内部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凸出。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特征在于上述预成形砖体之一(30a)的第一端部具有一排泄导块(37a,201a),该导块在预成形砖体外部侧面上纵向延伸。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特征在于上述第与第二模件之一压制上述铺面砖体的一外部侧面,上述第一模件与第二模件(145,155)中的另一个则压制铺面砖体的一内部侧面,且上述第一与第二模件中的另一个在其一边缘处具有一加压辅助凸块(145c,155c),此加压辅助凸块在将上述边缘部的弯角大致一分为二的一方向上突出。
15.通过将一粘土体压制并烧制为预定形状而制成的一种副铺面砖其特征在于以一第一压力压制粘土体而使一批预成形砖体(10a,20a,30a,40a,50a,60a,251—254,261—265,271—274)成形,上述预成形砖体具有表面设有彩色图案的平面形状,预成形砖体具有弹性且易变形;将上述预成形砖体放置在一第一模件(113,123,133,211)的一压制面(113a,113b,123a,123b,133a,133b,211a—211d)上,同时使预成形砖体的第一端部彼此相接触,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具有与建筑底料的角隅部的形状相似的形状,从而使得放置在压制面上的预成形砖体具有了与上述角隅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将一第二模件(115,125,135,145,155,213)的压制面(115a,115b,125a,125b,135a,135b,145a—145c,155a—155c,213a—213c)向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移动,上述第二模件的压制面具有与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相对应的形状;以大于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压制第一与第二模件压制面之间的预成形砖体,以在预成形砖体的第一端部将其连接,从而得到一铺面砖体(10b,20b,30b,40b,50b,60b),该铺面砖体具有与建筑底料的角隅部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与烧制铺面砖体。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压力不小于50kg/cm2。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压力约是第一压力的两倍或更大。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压力不小于50kg/cm2。
19.通过将一粘土体压制并烧制为预定形状而制成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步骤使一批粘土体的预成形砖体(10a,20a,30a,40a,50a,60a,251—254,261—265,271—274,281—284,291,292,301—303,311—313)成形,上述预成形砖体具有表面设有彩色图案的平面形状,预成形砖体具有弹性并且易变形;将上述预成形砖体放置在一第一模件(113,123,133,211)的一压制面(113a,113b,123a,123b,133a,133b,211a—211d)上,同时使预成形砖体的第一端部彼此相接触,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具有与建筑底料的角隅部的形状相应的形状,从而使得放置在压制面上的预成形砖体具有了与上述角隅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将一第二模件(115,125,135,145,155,213)的压制面(115a,115b,125a,125b,135a,135b,145a—145c,155a—155c,213a—213c)向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移动,上述第二模件的压制面具有与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相对应的形状;压制第一与第二模件压制面之间的预成形砖体,以将预成形砖体在其第一端部连接起来,从而获得一铺面砖体(10b,20b,30b,40b,50b,60b),该铺面砖体的形状与建筑底料的形状相对应;与烧制上述铺面砖体。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上述铺面砖体 (10b,20b,30b,40b,50b,60b)由两块预成形砖体(10a,20a,30a,40a,50a,60a)组成,上述第一模件(113,123,133)的压制面由一对相交成角的平侧面(113a,113b,123a,123b,133a,133b)组成,且铺面砖体制成了弯形。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上述铺面砖体由三块预成形砖体组成,上述第一模件(211)的压制面由从一六面体的六个面中选出的三个平侧面(211a—211c)组成,且铺面砖体制成了这样一种形状,它由有三面敞开的一个六面体的六个面中选出的三个平侧面组成。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上述铺面砖体由四块预成形砖体(251—254)组成,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由从一六面体的六个面中选出的四个平侧面组成,而上述铺面砖体制成这样一种形状,它由有两面敞开的一个六面体的六个面中选出的四个平侧面组成。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上述铺面砖体由五块预成形砖体(261—265)组成,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由从一六面体的六个面中选出的五个平侧面组成,上述铺面砖体制成了这样一种形状,它由一个六面体的六个面中选出的五个平侧面组成,而其余的一个侧面敞开。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上述铺面砖体具有一圆弧形横剖面。
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上述铺面砖体具有一圆柱形状。
26.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上述预成形砖体(10a,20a,50a,60a)的第一端部分别具有倾斜表面(16,22,56),上述倾斜表面在上述第一模件(113,133)的压制面(113a,113b,133a,133b)上彼此相接触并连接。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上述的预成形砖体之一(30a)的第一端部具有在其外部表面纵向延伸的一排泄导块(37a,201a)。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与第二模件之一压制上述铺面砖体的一个外部侧面,上述第一模件与第二模件(145,155)的另一个则压制铺面砖体的一内部侧面,且上述第一与第二模件中的另一个在其一边缘处有一加压辅助凸块(145c,155c),此加压辅助凸块在将上述边缘部的弯角大致一分为二的一方向上凸出。
29.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上述预成形砖体(30a,40a)的第一端部大致分别是矩形,上述端部在第一模件(113,123,133,211)的压制面(113a,113b,123a,123b,133a,133b,211a—211d)上彼此相接触并成直角连接。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上述预成形砖体的第一端部之一(40a)具有一连接辅助凸块(43),该凸块(43)在预成形砖体内部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凸出。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上述预成形砖体之一(30a)的第一端部具有一排泄导块(37a,201a),该导块在预成形砖体外部侧面上纵向延伸。
32.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与第二模件之一压制上述铺面砖体的一外部侧面,上述第一模件与第二模件(145,155)中的另一个则压制铺面砖体的一内部侧面,且上述第一与第二模件中的另一个在其一边缘处具有一加压辅助凸块(145c,155c),此加压辅助凸块在将上述边缘部的弯角大致一分为二的一方向上突出。
33.通过将一粘土体压制并烧制为预定形状而制成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以一第一压力压制粘土体而使一批 预成形砖体(10a,20a,30a,40a,50a,60a,251—254,261—265,271—274)成形,上述预成形砖体具有表面设有彩色图案的平面形状,预成形砖体具有弹性并且易变形;将上述预成形砖体放置在一第一模件(113,123,133,211)的一压制面(113a,113b,123a,123b,133a,133b,211a—211d)上,同时使预成形砖体的第一端部彼此相接触,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具有与建筑底料的角隅部的形状相似的形状,从而使得放置在压制面上的预成形砖体具有了与上述角隅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将一第二模件(115,125,135,145,155,213)的压制面(115a,115b,125a,125b,135a,135b,145a—145c,155a—155c,213a—213c)向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移动,上述第二模件的压制面具有与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相对应的形状;以大于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压制第一与第二模件压制面之间的预成形砖体,以在预成形砖体的第一端部将其连接,从而获得一铺面砖体(10b,20b,30b,40b,50b,60b),该铺面砖体具有与建筑底料的角隅部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与烧制铺面砖体。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压力不小于50kg/cm2。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压力约是第一压力的两倍或更大。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压力不小于50kg/cm2。
37.通过将一粘土体压制并烧制为预定形状而制成的一种副铺面砖其特征在于使一批粘土体的预成形砖体(10a,20a,30a,40a,50a,60a,251—254,261—265,271—274,281—284,291,292,301—303,311—313)成形,上述预成形砖体具有表面设有彩色图案的平面形状,预成形砖体具有弹性并且易变形;将上述预成形砖体放置在一第一模件(113,123,133,211)的一压制面(113a,113b,123a,123b,133a,133b,211a—211d)上,同时使预成形砖体的第一端部彼此邻接放置,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具有与建筑底料的角隅部的形状相应的形状,从而使得放置在压制面上的预成形砖体具有了与上述角隅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将一种连接介质放置在上述预成形砖体的端部之间;将一第二模件(115,125,135,145,155,213)的压制面(115a,115b,125a,125b,135a,135b,145a—145c,155a—155c,213a—213c)向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移动,上述第二模件的压制面具有与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相对应的形状;压制第一与第二模件压制面之间的预成形砖体,以将预成形砖体在其第一端部连接起来,从而获得一铺面砖体(10b,20b,30b,40b,50b,60b),该铺面砖体的形状与建筑底料的形状相对应;与烧制上述铺面砖体。
38.通过将一粘土体压制并烧制为预定形状而制成的一种副铺面砖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它包括步骤使一批粘土体的预成形砖体(10a,20a,30a,40a,50a,60a,251—254,261—265,271—274,281—284,291,292,301—303,311—313)成形,上述预成形砖体具有表面设有彩色图案的平面形状,预成形砖体具有弹性并且易变形;将上述预成形砖体放置在一第一模件(113,123,133,211)的一压制面(113a,113b,123a,123b,133a,133b,211a—211d)上,同时使预成形砖体的第一端部彼此相接触,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具有与建筑底料的角隅部的形状相应的形状,从而使得放置在压制面上的预成形砖体具有了与上述角隅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将一种连接介质放置在上述预成形砖体的端部之间;将一第二模件(115,125,135,145,155,213)的压制面(115a,115b,125a,125b,135a,135b,145a—145c,155a—155c,213a—213c)向上述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移动,上述第二模件的压制面具有与第一模件的压制面相对应的形状;以大于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压制第一与第二模件压制面之间的预成形砖体,以在预成形砖体在其第一端部将其连接,从而获得一铺面砖体(10b,20b,30b,40b,50b,60b),该铺面砖体具有与建筑底料的角隅部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与烧制上述铺面砖体。
全文摘要
一种副铺面砖及其制造方法。此种副铺面砖分别由若干其表面具有彩色图案的板形预成型砖体制成。上述预成型砖体分别放置在一下部模件的压制面的两个平侧面上,该下部模件具有V形横剖面,同时预成型砖体连接端的表面彼此紧密接触。在下部模件与上部模件之间将上述预成型砖体压制成为一体。烧制已压制的砖体而得到成品副铺面砖。
文档编号B28B3/02GK1126785SQ9510739
公开日1996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1995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1994年6月21日
发明者各务嘉矩, 各务真一, 各务修吉 申请人:美浓颜料化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