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质结构建筑屋顶系统及其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307042阅读:来源:国知局
[0045] 请参见附图3所示,在所述的步骤1中,包括如下分步骤: 步骤I. 1 :将所述的两根倾斜腹杆1、三根垂直腹杆2、两根倾斜弦杆3及一根水平弦杆 4进行拼接。
[0046] 步骤1. 2 :确定所述的竹质桁架杆件的支座端节点6、屋脊节点7、对接节点8、腹杆 节点9及搭接节点。
[0047] 确定节点的位置,竹质桁架杆件拼装时需注意腹杆接头接触面的尺寸控制,接触 面的大小与节点的位置密切相关,腹杆节点处有两到三根杆件相交,先由杆件材料的规格 定出杆件的中轴线,然后再将各轴线的交点作为腹杆接触面的中心点,即可确定节点的位 置;然后断料,切斜角拼装,有效避免节点的偏移。竹质桁架杆件拼装时,弦杆对弦杆延长的 对接接头应避开腹杆的接头。图中未标明的一般采用对接接头,接头位置在内接间的4分 点上。
[0048] 在初期竹质桁架杆件设计图中依各节点位置形式,设计节点处的连接件形状并加 工,定位时查找节点,确定连接件摆放位置。
[0049] 步骤1. 3 :在所述的支座端节点6、屋脊节点7、对接节点8、腹杆节点9及搭接节点 处通过所述的金属节点5紧固连接,形成所述的竹质桁架杆件。
[0050] 连接件定位后,确定打孔位置,钻孔,钻孔完成后用螺栓紧固。连接件安装完成后, 竹质桁架杆件的制作即完成,对桁架进行质量检验,在支座端标出节点轴力线,以便现场安 装时核对跨距;标出每榀屋架的轴线编号。对坡度小的桁架,端支座斜切面比较长,要检查 系板的位置和连接固定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重点检查每榀桁架在其平面位置上不得有变现 和扭曲,避免桁架变形或扭曲。
[0051] 在所述的步骤2中,包括如下分步骤: 步骤2. 1 :将所述的竹质桁架杆件吊装就位,在吊装就位的所述的竹质桁架杆件的屋 脊处设置一根垂直立杆及一根斜撑。
[0052] 竹质桁架杆件在自身平面内刚度大、强度高,但平面外的工作性能非常薄弱,极易 受损。竹质桁架杆件只有在其支撑和面板全部安装就位后才能达到他的极限强度。单榀轻 型木桁架的运输、就位与支撑布置必须得当。
[0053] 步骤2. 2 :在吊装就位的所述的竹质桁架杆件上安装腹杆支撑、弦杆支撑及固定 支座侧向支撑,采用连接件将竹质桁架杆件与顶梁板相连接成一体结构,构成竹结构屋盖 桁架体系。
[0054] 竹质桁架杆件在就位过程中必须及时安装临时支撑。临时支撑的作用是保证桁架 能承受自重、施工时的风荷载以及楼屋面材料等临时施工荷载。如果临时支撑布置不当,许 多桁架在吊装就位过程中或刚就位后就可能发生破坏。永久支撑的作用是保证桁架结构能 承受规范规定的活载与恒载,将坚向荷载分配到相邻桁架,以及将作用在桁架的水平荷载 传递至楼屋盖、剪力墙或其他结构支承。永久支撑应由桁架设计工程师在施工图上标明。工 程承包商应按图施工,保证桁架设计图中标明的所有永久支撑准确安装。
[0055] 请参见附图4所示,在所述的步骤3中,包括如下分步骤: 步骤3. 1 :在所述的竹结构屋盖桁架体系上间隔安装多条檩条10,在所述的屋脊处安 装双檩条11。
[0056] 步骤3. 2 :在所述的檩条上铺设竹结构覆面板。
[0057] 步骤3. 3 :在所述的竹结构覆面板上铺设所述的防水卷材。
[0058] 步骤3. 4 :在所述的防水卷材上铺设所述的浙青瓦,形成完整的竹结构屋盖体系。
[0059] 屋架与顶梁板的连接采用报钢板连接件,其用钉数应由设计确定,但连接的两端 测(上下端、左右侧)最低一个端侧不少于6颗钉,并垂直进钉。
[0060] 先在檩条上铺设一层竹结构覆面板,再在其上铺设一层高聚物改性浙青防水卷 材,最后铺设浙青瓦面层。浙青瓦的铺设采用钉粘结合,以钉为主的方法。瓦的排列、搭接、 下钉位置和数量以及粘结要求等均按所采用的挖材产品和施工说明进行施工。
[0061] 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天然竹材及无污染的酚醛胶加工而成,绿色环保,整个加工 及建造过程对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被减至最低。工艺方法有别于传统木结构屋顶工艺、安 全可靠,以镀锌钢板作为构件的连接件,实现杆件组合连接,克服了人工技艺对质量控制的 难度,竹桁架各种受力性能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安全可靠。工厂化制 作、产品质量精度高,方便运输、便于施工,竹结构屋盖桁架可根据实际需要再工厂内拼装 成型,再运至现场进行组装,也可直接运往工地进行组装,由于构件具有拼装性能,运输、装 卸、施工操作均十分简便。降低造价、缩短工期,构件的工厂化、规模化的生产及节点连接方 式的改变,较大幅度的降低了手工操作比例,提高了生产效益,因采取工厂预制,半成品到 工地拼装,增加了工序的有序性和连续性,大大缩短了工期,同时,材料损耗大大降低,成本 有效节约,效益明显提1?。
[006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 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附属在其他相关产品的技术领 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 一种竹质结构建筑屋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腹杆及 弦杆构成的竹质桁架杆件及金属节点,所述的金属节点包括" /1\"形镀锌钢板形镀锌钢板、"U'形镀锌钢板、"1"形镀锌钢板、"k"形镀锌钢 板、形镀锌钢板及"1"镀锌钢板;所述的腹杆包括两根倾斜腹杆及三根垂直腹杆,所 述的弦杆包括两根倾斜弦杆及一根水平弦杆;所述的两根倾斜弦杆的一端分别通过所述的 "/t\"形镀锌钢板与所述的一根垂直腹杆的上端连接,所述的一根水平弦杆的两端分别通 过所述的形镀锌钢板及"Λ"形镀锌钢板连接在所述的两根倾斜弦杆的下端,形成 等腰三角形结构,所述的一根垂直腹杆的下端及两根倾斜腹杆的下端分别通过所述的 "镀锌钢板连接在所述的一根水平弦杆的中央;所述的两根倾斜腹杆的上端及两根垂直腹 杆的上端分别通过所述的"k"形镀锌钢板及">)"形镀锌钢板对应连接在所述的两根倾斜 弦杆的中部;所述的两根垂直腹杆的下端分别通过所述的"1"形镀锌钢板垂直连接在 所述的一根水平弦杆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质结构建筑屋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节点上设 有安装孔,所述的金属节点通过圆钉、螺纹钉、螺栓及锚栓与所述的腹杆及弦杆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质结构建筑屋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节点为面 层热镀锌钢板且镀锌层的重量不低于275g/ Hf,所述的面层热镀锌钢板的厚度为l-2mm。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质结构建筑屋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腹杆及弦杆为 竹质胶合矩形材,所述的倾斜弦杆与所述的水平弦杆的夹角为30°,所述的倾斜腹杆与所 述的水平弦杆的夹角为30°。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质结构建筑屋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竹质桁架杆件 上铺设有防水卷材,所述的防水卷材为SBS改性浙青防水卷材。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质结构建筑屋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水卷材上 铺设有浙青瓦,所述的浙青瓦是以玻璃纤维毡为胎基,经浸涂石油浙青后,一端面覆盖彩 色矿物粒料,另一端面撒以隔离材料所制成的瓦状屋面的防水片材;所述的浙青瓦的长为 1000mm,宽为 333mm,后为 2. 8mm,重量为 0· 025kN/ m2 -0· 135kN/ m2。
7. -种竹质结构建筑屋顶系统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 :用竹质胶合矩形材制作所述的竹质桁架杆件; 步骤2 :安装所述的竹质桁架杆件; 步骤3 :安装所述的浙青瓦。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竹质结构建筑屋顶系统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 步骤1中,包括如下分步骤: 步骤1. 1 :将所述的两根倾斜腹杆、三根垂直腹杆、两根倾斜弦杆及一根水平弦杆进行 拼接; 步骤1. 2 :确定所述的竹质桁架杆件的支座端节点、屋脊节点、对接节点、腹杆节点及 搭接节点; 步骤1. 3 :在所述的支座端节点、屋脊节点、对接节点、腹杆节点及搭接节点处通过所 述的金属节点紧固连接,形成所述的竹质桁架杆件。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竹质结构建筑屋顶系统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 步骤2中,包括如下分步骤: 步骤2. 1 :将所述的竹质桁架杆件吊装就位,在吊装就位的所述的竹质桁架杆件的屋 脊处设置一根垂直立杆及一根斜撑; 步骤2. 2 :在吊装就位的所述的竹质桁架杆件上安装腹杆支撑、弦杆支撑及固定支座 侧向支撑,采用连接件将竹质桁架杆件与顶梁板相连接成一体结构,构成竹结构屋盖桁架 体系。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竹质结构建筑屋顶系统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 步骤3中,包括如下分步骤: 步骤3. 1 :在所述的竹结构屋盖桁架体系上间隔安装多条檩条,在所述的屋脊处安装 双檩条; 步骤3. 2 :在所述的檩条上铺设竹结构覆面板; 步骤3. 3 :在所述的竹结构覆面板上铺设所述的防水卷材; 步骤3. 4 :在所述的防水卷材上铺设所述的浙青瓦,形成完整的竹结构屋盖体系。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竹质结构建筑屋顶系统,包括腹杆及弦杆构成的竹质桁架杆件及金属节点;腹杆包括两根倾斜腹杆及三根垂直腹杆,弦杆包括两根倾斜弦杆及一根水平弦杆;两根倾斜弦杆的一端与一根垂直腹杆的上端连接,一根水平弦杆的两端连接在两根倾斜弦杆的下端,形成等腰三角形结构,一根垂直腹杆的下端及两根倾斜腹杆的下端连接在一根水平弦杆的中央;两根倾斜腹杆的上端及两根垂直腹杆的上端连接在两根倾斜弦杆的中部;两根垂直腹杆的下端垂直连接在一根水平弦杆上。本发明充分利用竹材,提高竹材资源的利用率,经济合理。竹结构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宽阔的应用面,施工便捷、速度快,工种的交接少,中间环节少,管理方便,利于施工质量的提高。
【IPC分类】E04C3-18, E04D1-28, E04D11-02
【公开号】CN104631703
【申请号】CN201510084166
【发明人】黄志巍
【申请人】黄志巍
【公开日】2015年5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